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專家呼喚金融監管現代化

“從去年年底開始, ‘嚴監管’成為金融全行業的新常態, 監管體系中的套利空間將來不會再有。 ”中國東方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吳慶在21日由中國新聞社主辦的國是論壇2017年會上表示, 在加強監管的利好變化之下, “我們呼喚監管體制的現代化”。

中新社發 張浩 攝

以下為現場實錄:

金融監管不能生搬硬套

2015年的9月, 就在這個會場, 我們曾探討互聯網金融的社會責任。 我還記得那一次的參會嘉賓有銀監會普惠金融部的文海興副主任。 討論監管問題的時候, 我當時講, 互聯網金融門檻太低, 已經沉渣泛起。 絕大部分互聯網金融公司將退出市場。 我當時呼籲要對互聯網金融建立規則, 要加強監管。

隨後的一年, 確實對互聯網金融加強了監管。 從2016年年底開始, 嚴監管成了金融全行業的通用語。 一直到2017年在監管方面仍然是趨嚴的態勢, 並將成為新常態。

但是嚴監管以後, 下一步會怎麼樣呢?

關於監管, 我想再說一句話:“呼喚監管現代化”。

中國正在學習巴塞爾協定等現代監管規則, 這是金融監管的大勢所趨。 我們的監管不斷地跟隨歐美的步伐, 把現代的工具嫁接在一棵古老的樹上。 可是這棵古老的樹根深蒂固, 沒有什麼改變。 嫁接上來的這些東西沒有辦法真正體現它的價值。

中新社發 海牛 攝

比如巴塞爾協議。 我們的監管機構, 以及被監管的商業銀行, 常常沾沾自喜, 他們說, 歐洲和美國還在討論巴塞爾協議框架裡的資本充足率, 到底應該是11%, 還是12%。 我們現在已經達到13%。 我驕傲, 我已經提前實現更高目標。

我們達到的目標真的比他們還要高嗎?比較中美的金融體制可以明顯地知道, 我們的效率遠遠遜色於它們。 也就是說, 金融體制沒有它們好, 可是監管標準卻遠遠超過它們。 這樣的監管標準有多少意義?

其實, 我們的金融監管只是在巴塞爾協議的皮毛層面超過了歐美, 我們丟失了巴塞爾協議的靈魂。

巴塞爾協議的靈魂是審慎性監管。 我們只是嫁接了巴塞爾協議的皮毛, 卻忽略了它的靈魂。

中新社發 李勝利 攝

將審慎性監管用到監管體制中

什麼是審慎性監管?兩年前我在同樣的地方參加論壇發言的時候, 我的身份還是國家級智庫的一名研究人員,

而現在我已經就職于金融機構。 到了金融街, 我越發明顯的感覺到, 巴塞爾協議的核心理念遠遠沒有深入人心, 甚至有一些人根本就不知道。

審慎性監管就是要把監管的權力放在籠子裡, 監管者不能隨心所欲, 不能什麼都管, 不能想怎麼管就怎麼管。 同時, 審慎性監管也把監管者從很多事務當中解放出來。 被監管的金融機構, 最重要的指標就是資本充足率。 一旦金融機構的資本充足率達到了標準, 原則上說這家機構它想做什麼就可以做什麼。 但是它每做一筆業務, 特別是高風險業務, 就要從它的資本充足率當中扣除掉一筆資本金, 用來承擔這筆業務的風險。

如果金融機構的資本充足率低於巴塞爾協議的規定, 這個時候監管機構就要嚴格地盯住它、關注它,甚至在這家金融機構資本金還是正數、還沒有虧光資本金的時候,監管者就有責任也有權力去接管它的控制權。這才是巴塞爾協議的靈魂,也是現代金融監管的核心的理念。

這一點我們的監管者現在還沒有做到。現在的監管者管了太多別的事情。比如,誰可以成為金融機構的股東?能夠充當金融機構股東的股東能持有多高的股份?金融機構的股權轉讓、交易,等等方面,我們都有嚴格的限制。監管者陷入這些金融機構的具體事務當中,一些監管官員比金融業的從業者更懂金融業務,但是偏離了現代金融監管的本分。

這些股東呢?某種程度上被監管者從公司治理的架構中“擠出”去了,他們沒有充分的積極性、也沒有足夠的權力去管好他們持股的金融機構。很多股東應該做的事都由監管者越俎代庖了,股東們就等著分紅就可以了。

為什麼金融機構在募股的時候,有很多個人和機構願意去入股?因為入股金融機構的股東不用擔心虧本,監管者即使自己殫精竭慮,也會維持金融機構的盈利。

因此,我呼籲,金融現代化從監管做起。我們不僅要學習金融現代化的皮毛,更要學到金融現代化的靈魂。使之徹底地運用到中國現代監管當中,這樣才能使中國的金融監管和創新都做得更好。(發言人的觀點不代表所就職的機構。)

作者:國是直通車

編輯:郭淩潔

這個時候監管機構就要嚴格地盯住它、關注它,甚至在這家金融機構資本金還是正數、還沒有虧光資本金的時候,監管者就有責任也有權力去接管它的控制權。這才是巴塞爾協議的靈魂,也是現代金融監管的核心的理念。

這一點我們的監管者現在還沒有做到。現在的監管者管了太多別的事情。比如,誰可以成為金融機構的股東?能夠充當金融機構股東的股東能持有多高的股份?金融機構的股權轉讓、交易,等等方面,我們都有嚴格的限制。監管者陷入這些金融機構的具體事務當中,一些監管官員比金融業的從業者更懂金融業務,但是偏離了現代金融監管的本分。

這些股東呢?某種程度上被監管者從公司治理的架構中“擠出”去了,他們沒有充分的積極性、也沒有足夠的權力去管好他們持股的金融機構。很多股東應該做的事都由監管者越俎代庖了,股東們就等著分紅就可以了。

為什麼金融機構在募股的時候,有很多個人和機構願意去入股?因為入股金融機構的股東不用擔心虧本,監管者即使自己殫精竭慮,也會維持金融機構的盈利。

因此,我呼籲,金融現代化從監管做起。我們不僅要學習金融現代化的皮毛,更要學到金融現代化的靈魂。使之徹底地運用到中國現代監管當中,這樣才能使中國的金融監管和創新都做得更好。(發言人的觀點不代表所就職的機構。)

作者:國是直通車

編輯:郭淩潔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