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國家寶藏》的勾踐劍“迷你”到讓人笑慘了,長版刀劍難道不好嗎

央視綜藝《國家寶藏》最近火了, 明星火了一波, 又科普了一波文物, 湖北省博物館不出意料的拿出的就是舉世聞名的越王勾踐劍, 這把劍學過歷史的都略有耳聞, 也查過圖片, 見過長什麼樣, 不過見過實物的就不是普遍大眾了, 否則也不會在勾踐劍實物拿出來後, 讓觀眾們笑慘了。

越王勾踐劍通高55.7釐米, 寬4.6釐米, 柄長8.4釐米, 重875克, 極其鋒利。 刻有"鉞王鳩淺, 自乍用鐱"八字。 55.7釐米, 這其實是一把相當短小精悍的青銅劍,

看著扮演一代君王勾踐的演員拿著這把“迷你”劍慷慨悲歌, 莫名的有些出戲。

然而其實歷史上的青銅劍,

無論是中國還是古希臘大名鼎鼎的羅馬軍團, 拿的都不是長到直立在地上可以當拐棍那麼長的劍, 初時, 劍長只有二三十釐米;至春秋戰國之際, 長度普遍達到50~60釐米左右;戰國晚期, 一些劍超出了70釐米, 最長達75、76釐米, 秦代, 關中秦劍的長度更上新臺階, 超過了80釐米, 最長者將近95釐米。 青銅劍在技擊格鬥中, 首要功能是刺殺敵人、穿透對方的鎧甲, 劈砍、劃拉只是協助工具而居於其次。 比對手的劍長出近30釐米的秦劍, 在格鬥中顯然更容易刺到對方, 這很可能是秦劍加長的主要原因。

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方面是限於技術原因, 青銅偏軟的材質和特性限制了武器的長度, 另一方面古希臘時代盛行“方陣”的戰術, 基本上戰士們你貼著我我貼著你, 戰鬥的時候短劍方便在狹小的空間裡使用, 假使羅馬軍團用的是長劍, 一激動掄圓了砍殺, 恐怕只會誤傷一堆戰友, 讓敵人不戰而勝。

在中國古代,長劍也有悲劇的時候,《荊軻刺秦王》“圖窮而匕首見。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絕袖。拔劍,劍長,操其室。時恐急,劍堅,故不可立拔。”其“劍堅”可能跟鞘緊有關,但最主要的還是因為劍太長而不可立拔。

隨著冶煉鍛造技術的發展,尤其是鐵劍的出現,劍的長度也開始不斷增加,在漢代達到了一個高度,也成就了“漢劍”從古至今的威名。漢代鋼鐵技術的發展使得鋼鐵兵器逐漸取代青銅劍。一面開刃的鋼鐵刀投入戰場,漢代以後劍很少用於戰場,轉而向裝飾佩戴及防身用。漢代短劍全長在50-70cm左右,長件全長在80-110cm左右,超長劍全長在100-140cm左右,有的甚至達到160cm。但以80cm左右的劍最為常用。考慮到使用的靈活性,也不是越長越好。戰場用的刀劍不會開打的時候才去拔,相對佩戴防身的可以長些。

然而劍長則運用不便,劍短則難期致遠,短者輕而不易擊堅,長者重而揮動遲緩,二者均非劍制所宜。意思就是說長短的好處是相對而言的,具體還要看用的是什麼,什麼人用。

喜歡閱讀可關注bingjian118

在中國古代,長劍也有悲劇的時候,《荊軻刺秦王》“圖窮而匕首見。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絕袖。拔劍,劍長,操其室。時恐急,劍堅,故不可立拔。”其“劍堅”可能跟鞘緊有關,但最主要的還是因為劍太長而不可立拔。

隨著冶煉鍛造技術的發展,尤其是鐵劍的出現,劍的長度也開始不斷增加,在漢代達到了一個高度,也成就了“漢劍”從古至今的威名。漢代鋼鐵技術的發展使得鋼鐵兵器逐漸取代青銅劍。一面開刃的鋼鐵刀投入戰場,漢代以後劍很少用於戰場,轉而向裝飾佩戴及防身用。漢代短劍全長在50-70cm左右,長件全長在80-110cm左右,超長劍全長在100-140cm左右,有的甚至達到160cm。但以80cm左右的劍最為常用。考慮到使用的靈活性,也不是越長越好。戰場用的刀劍不會開打的時候才去拔,相對佩戴防身的可以長些。

然而劍長則運用不便,劍短則難期致遠,短者輕而不易擊堅,長者重而揮動遲緩,二者均非劍制所宜。意思就是說長短的好處是相對而言的,具體還要看用的是什麼,什麼人用。

喜歡閱讀可關注bingjian118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