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發現」這三本書,中衛人都該仔細讀讀,這裡有介紹

赤子詩心社稷情 血湧江帆耀月

——《情系故鄉》《中衛情戀》《故鄉情結》賞析

謝保國:沙坡頭區宣和鎮人, 寧夏大學教授。 在本刊多次發表作品。

中衛師範五四屆同學, 分別于2005年由寧夏人民出版社出版《情系故鄉》, 2006年由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中衛情戀》, 2014年由時代文化出版社出版(2016年8月第二版)《故鄉情結》三本書。 我花大半年時間, 看完了這三本書, 部分章節篇什看了不止一遍。 我被三本書厚重的內容震撼了。 這三本書的價值主要在三個方面。 一是佐史資政作用, 二是詩詞情懷, 三是審美愉悅價值。

佐史資政作用

這三本書所呈現的內容, 是中衛縣直到撤縣設市幾十年教育的剪影和鏡頭, 尚有解放前縣城的文化設施及活動的回憶, 更有與中衛有關聯的文化名人的生活藝術創作記載。 凡此種種, 是中衛教育、文化的有機補充與充實, 這便是佐史。 此外, 書中還收錄了後學、老師、好友、官員的墨寶、講話、序跋, 林林總總, 都是寶貴史料的記錄保存。 這些生動真實的史料, 對後學、對從政者、對廣大的讀者, 無不有補益與啟發, 這就是資政。 從教從政者, 獲得某些經驗, 乃至教訓;廣大師生, 從中獲得讀書學習的方法, 實踐勤工的某些效仿的經驗;寫詩作詞的文學愛好者, 從中獲得寫作的啟發以及創作的某些靈感。

這三本書中這些斷讀、跳躍, 是很生動的記錄與創作,

單個看, 似乎並不系統完整, 連接起來, 便是一段流動的歷史溪流, 它流淌著熱情乃至激情的火花與旋律, 它承載著人生、人性的完善昇華的場景與動感。 書中這些火花、旋律、場景, 是採取各種文體樣式予以展示的。 詩詞楹聯、散文評論、書法、攝影、篆刻, 樣樣都有。 篇幅最多的, 當數詩詞。 各式文體的作品, 都飽含深情。 情是這三本書的命脈。 正因為此, 這些點滴生動的剪影與鏡頭, 它與正史那種理性刻板的記敘不同, 多了生動感人的細節, 其佐史資政更宜引人觸碰撫摸親近。

鄭逸梅先生自1985年冬日, 撰寫了《沙坡頭碑記》, 這篇不可多得的妙文, 到2004年九月勒石刻碑, 豎立于沙坡頭風景區, 這近20年的時間, 就是一段歷史,

隱含著中衛政界的動向, 記載著鄭逸梅大師92歲高齡思維的敏捷與藝術的激情, 更是呈現中衛師範五四屆學子的孜孜不倦鍥而不捨的精神追求。 這一歷史事實, 帶給人們的啟示與示範作用是久遠的!這些, 以碑記、雕刻、文章的形式真實記錄在《情系故鄉》這本書中。

《中衛情戀》中, 記錄著另一個感人的歷史鏡頭:侯至孝老師給五四屆同學孟長慶的一封短信與《報黨恩身後遺體獻醫學》的決定。 這一信一文, 記載著侯至孝老師的真情, 也記載著他勇於移風易俗、無私奉獻遺體的高風亮節。 侯老師這一宏願的實現, 記載的是一個歷史火花。 這個歷史的火花, 資政啟迪作用是深刻的:不僅對時下迷信成風豪華殯葬攀比的惡俗是有力的抨擊,

更是對黨政幹部、廣大教師的鞭策。 至於, 貪官污吏的驕奢淫逸、暴殄天物的醜惡行徑, 更是一種無情的鞭韃。 給我們廣大讀者的啟示是:無神論唯物史觀的教育, 是何等重要與迫在眉睫!毛主席在《紀念白求恩》中指出:“一個人能力有大小, 但只要有這點精神, 就是一個高尚的人, 一個純粹的人, 一個有道德的人, 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 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一個普通教師, 他有無私奉獻的堅持, 有唯物史觀, 他就是毛主席稱讚的人!那麼, 我們是否學習侯老師也做一個毛主席所誇讚的人呢?

這三本書, 從動意, 到實施, 再到以文本形式擺在世人面前, 這也是一段歷史。 這段歷史, 記錄著孟長慶、王非凡、潘采義、王權、時茂青等幾位五四屆同學以及全體同學執著追求、不懈努力、盡善盡美為家鄉,

為教育, 為社會作貢獻的踐行步伐與精神。 這中間, 聯絡聯繫, 就是友誼的進一步延續發展, 動筆創作, 切磋修改, 便是學習的真諦。 十多年裡, 有人病了, 有人故去, 他們行進的步伐沒停, 擦乾眼淚, 用只爭朝夕的精神, 終於把宏願實現。 這中間, 感人的細節, 比比皆是。 書中公佈的去世師生的名錄, 一次一次增多, 所寫悼詩悼詞悼聯, 一首比一首深沉。 比如在《中衛情戀》中, 收錄時秀英與另外兩位同學《悼亡友》的詩, 《情系故鄉》中收錄她五首歌頌家鄉的詩, 都讓讀者記憶猶新。 而在《故鄉情結》中, 則見到的是同學們與他丈夫劉全孝悼念她的詩詞, “《長歌》當哭君流淚, 床頭《短笛》讀未休”。把一個追求詩詞情懷的女性知識份子描寫得栩栩如生。再如李天柱老師,三本書中,都有他深情歌頌家鄉的詩作,重版第三本書時,斯人已逝,看到的是他的遺稿《感悟校友聚會》和學生們寫的懷念敬仰他的作品。這些,給人的啟示是,生命不息,奉獻不止。然而,人的生命總有終結的時候。如何留住生命最後歷程的記錄,便是人們迫切的任務。而有心的五四屆同學,編輯出版這些記錄著他們行進步伐的書籍,給世人留下的不僅是紀念,還有思考與承繼。

詩詞情懷

中國是詩的王國(廣義的詩)。詩對中國的人文精神的培植、建設,發揚光大,功不可沒。它用獨特的形式與多方面的內容,在中國幾千年的大地上廣泛傳誦,獨特的美感形式發揮獨特審美愉悅作用。“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便是文賢俊傑、烈士英雄的生命寫照、精神的昭彰。至於冶性怡神,詩詞也有它特有的作用。“胸有詩書氣自清”便是高雅靈動的寫照。

五四屆同學的這三本書,詩詞聯,佔據著大多數的篇幅。給人深刻的印象是:人人能詩善詞,個個氣韻不凡。寫作百首詩詞的人,不止一二,幾十首詩詞的作者,比比皆是。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詩詞五四屆!詩,既有古典,也有現代;古典詩中,既有古風、民歌體,也有律則很嚴的近體詩。詞所採用的詞牌眾多,既有字數較少的短調,也有字數較多的長調;詞牌中既有正調,也有變體,既有單調,也有雙調。真是林林總總,琳琅滿目。這麼大體量的詩詞,不是一時一地的創作,而是十年幾十年創作的積累。詩詞的巨大魅力,既在於吸引人們欣賞閱讀,更在於激發人們的創作。五四屆同學,就是在詩詞中一展自己的情感與體悟。詩詞的巨大魅力,還不僅是使人們有一時的衝動與感悟,更在於久遠持續的讀與寫。五四屆同學們,師範三年學習,只是打下了文化知識的基礎,走上工作崗位,檢查自學,不斷提高,才是他們的詩詞情懷的真諦。詩路艱辛步伐穩健,苦樂年華心田寬廣。

對詩詞的閱讀欣賞與寫作創新,是詩詞情懷的辯證統一。讀賞的心得體會,只能滿足審美理想的一部分。而寫作創新的快感,方能在更高層次上使心靈搏動。王非凡先生無疑是得到了詩詞情懷的三昧。收入《情系故鄉》中的《王維詩與中衛的景》,對王維《使至塞上》的賞析探究,是按照孟子所宣導的“知人論世”要求做的。知人論世,是全面準確閱讀欣賞文學作品的必須條件。知人論世,瞭解作者寫作的背景和環境,作者的身世遭遇,方能準確把握作者創作的動機,作品的主旨境界,就了然於胸了。王非凡先生從自己實地看到的大漠的遼闊空曠與長河落日的景觀,聯繫自己寫詩的體驗,以及王維出使塞上的地域行程,得出探研結論:《使至塞上》,是寫中衛沙坡頭的景觀氣象。可以認為王非凡先生是王維的忠實粉絲。雖相距一千三百多年,但是以詩為媒介,是通暢的,透著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壯闊雄渾景色的無限熱愛之情。

廣泛地閱讀欣賞古代詩詞,漸而產生創作的激情。情,是詩的命脈。詩詞中的情,是從日常生活的感情中提煉昇華的藝術之情。因此,好詩能使讀者共鳴,就在於藝術之情與藝術之景交融一體。白居易《與元九書》中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詩者,情根,苗言,華聲,實義。”從三本書中記載的詩詞作品可以看出,五四屆同學們的家國之情,故鄉、母校、同學之情,是溢於言表的。他們的詩詞作品,情的樸實純真,與語言的樸實純真是一致的。無論寫景記事的,述志抒懷的,還是慶賀道喜的,紀念哀悼的,或濃烈,或含蓄,均真切自然。字裡行間,透露著童真意趣。五四屆,是一群天真無邪盡展詩詞情懷的頑童姥!

審美愉悅價值

詩詞的審美價值,是由它獨特的體式結構,以語言為媒介,呈現著情與景結合的內容而體現的。五四屆這三本書的詩詞作品,如同大型比賽開幕式中的集體操表演,是在整體和諧統一中呈現的壯闊與博大。同學老師們的詩詞作品,配以書法、篆刻、攝影,加之散文的穿插,講話序跋的提示,便使整體的壯闊與博大更加緊絲合縫。這些,讓讀者心靈震撼,也使五四屆同學自己感動。而書中收錄的文學泰斗鄭逸梅先生1985年冬撰寫的《沙坡頭碑記》,國學大師何滿子先生1994年撰寫的《寧夏中衛高廟記》,無疑在讀者的震撼中又高奏了強音,讓人有發聾振聵醍醐灌頂之驚覺!

曹丕《典論·論文》中指出:“銘誄尚實。”陸機《文賦》中說:“碑披文以相質。”“尚實”,要求碑記這種文體所寫內容,必須是真實的。“披文相質”兼指意與文辭。兩位藝術大師,都熟知中國古典文體的分類及其寫作要求。他倆所寫的碑記,共同點是,名勝景點的內容是真實的,所使用的語言是精煉形象的,所創設的情境交融的境界是高妙感人的。不同之處,沙坡頭是自然之景,中衛高廟是人造之景。大師就是大師,自然之景的巨集闊神奇,人工之景的巧妙嚴整,都寫得栩栩如生。兩篇妙文,均分三個層次敘寫。鄭文第一層寫沙坡頭的概貌特徵:它是“鏐金堆之積累”的沙山。沙似金,多麼美妙的一座沙山!緊接著第二層,用較長文字,描繪這“鏐金之積累”沙山,與別處沙山之不同的奇特之處:登高而下,“則仿佛霓裳曳帶而降凡壤”多麼神奇,多麼生動,讓人作無限遐想。“且耳之所接,恍聞周景無射之噌吰,乃有沙坡鳴鐘之稱”。此處用周景王無射的典,是說沙坡鳴鐘的聲音是雄渾久遠的。亦是沙坡鳴鐘稱謂的出處。“此奇境也。”作者用一“境”字,不僅是此景的狀貌,更是此景的境界。第二層結束的語言,有進一步渲染沙坡奇境的用意。用“晴日登眺”,就有遼闊之感。長河,大漠,列車,構成了一幅畫圖。尚有“沙山日出”“炭山夜照”“白馬拖韁”的景,更讓人心弦撥動,真有一睹為快的衝動。第三層,碑記結尾,廻環總結,往日的“西陲畏途”,今日“明珠”,能不吸引中外賓客紛至遝來!如此奇境,能不讓人感歎!何滿子的碑記,第一層寫高廟初創時間與它所處的地理位置。緊接著,用八個字,“據地十畝,聳天百尺”狀寫高廟的四維空間。第二層,用短短七十二字,從外在形態寫起,把高廟精巧嚴謹的結構形態與整體外貌呈現出來。“殿庭巍峨”“層台飛閣朱碧”“簷牙翼然”,與其他地方的寺廟不一樣,不遜名山叢林的雄偉壯觀。緊接著,寫高廟殿內雕塑、陳設。先寫地上殿堂:玉佛、觀音、諸天,大有隋大畫家展子虔《石勒問道》的神韻。次寫地下所設的陰司狀貌:所塑“地獄變相”,是唐吳道子原畫義。作者寫高廟內地上地下的雕塑,用兩個大畫家的作品來稱讚民間藝術的高妙。隨之,作者用“西陲之佳構,亦邊城之勝境”作總括。兩位文學大師,相距九年所寫得自然景觀與人造景觀,竟然如此相同地謳歌了祖國大好河山!鄭逸梅先生稱沙坡頭為“奇境”,何滿子先生稱中衛高廟為“勝境”,這便是英雄所見略同。何滿子妙文的第二層結尾處,亦用一“眺”字。鄭文是“晴日登眺”,何文是“登樓遠眺”。他們都極目遠眺擴大視野,開闊胸襟,讓周邊的景觀攝入眼簾,從而陪襯相輔,使“奇境”“勝境”更完善更美妙!第三層是結束,作者對高廟的美好發出由衷的感歎!這兩篇妙文,是三本書中的壓軸之作,帶給讀者審美享受是高妙的,久遠的!正是“非長歌何以聘其情”!(鐘嶸《詩品序》)

美與刺,是中國詩詞乃至整個文學的優良傳統。美是頌揚、謳歌,刺是揭露、批判。五四屆這三本書的美與刺,是多方面的。鄭逸梅、何滿子的妙文,是美的典範。至於同學、老師的詩詞的頌美、歌美的作品,雖然無大師作品的那種高雅,但質樸真誠卻比比皆是。如收在《中衛情戀》中宋佩玉的《鼓樓情》,“方方正正鐘鼓樓”“登頂可觸南天鬥”,很有氣勢。同書中孟長慶的中衛新八景,無論是《麥地岩畫》,還是《水梢訪幽》,都充滿著對中衛山山水水的深愛之情,對勞動人民及中華文化極盡歌頌,“先民文化垂千古”,“黃河岸邊人文秀”!五四屆抒寫對師長、同學、親友的悲悼紀念的篇章亦是正能量的有機組成,哀而不傷,悼而情長。對於批判、揭露、鞭韃、貶斥假惡醜,三本書中的詩詞,也有不少篇章。如潘采義十多首對日本右翼鼓噪軍國主義,叫囂永久侵佔釣魚島的行徑予以無情揭露批判:“買島修憲備戰,鼓動拜神龕”。(《水調歌頭·釣魚島事變》)“怒激我心弦”!作者義憤填膺,讀者也感同身受。徐世忠的《遊地獄聯想》,可謂匠心獨運,借題發揮。從地獄的種種情狀,引發對現實中各種弊端予以批判:“諸如那些權貴巨貪,草菅人命的酷吏,黑白聯通的腐官,還有毒梟,人販,這裡為何一個不傳!”詩中嚴正指出:“絕不可官官相護,徇私枉法,失掉尊嚴!”賈全貞詩中的刺,卻是從另一側面揭露鞭韃醜惡的:“玩弄騙局似公正,密室策劃令必行。”對於正義的力量,給予肯定:“俗吏無奈收成命,權勢嫡網破美夢。”(《記首次評職稱》)

三本書的審美價值,遠不止這些。收錄在書中師長、好友、書家、名人的評鑒文章,書法篆刻作品,給三本書添彩加色不少。《情系故鄉》中雍家駿老師的《解讀碑文》,譚學榮先生的《寧夏中衛高廟記賞析》《南社·補白大王·沙坡頭》,通過作者的賞析解說,讀者從中不僅瞭解南社社友鄭逸梅大師的藝術生涯創作成就及何滿子先生在中衛的行蹤活動,而且會加深對二位大師原作的領會悟解。這樣一來,審美愉悅便加深拓寬了。另外,譚少雲、蘇局仙、胡公石、劉正謙、田兵諸書家的書法,李笑的篆刻,讓讀者盡情領略筆走龍蛇,字點鐵勾的美妙。

行文止此,以一首七絕作結:

赤子詩心社稷情,山高水曲汗勤耕。

天工日月春常在,血湧江帆志耀星。

中衛天天網-傳遞價值

聯繫電話:18909552557

18195599111

長按.識別.關注

床頭《短笛》讀未休”。把一個追求詩詞情懷的女性知識份子描寫得栩栩如生。再如李天柱老師,三本書中,都有他深情歌頌家鄉的詩作,重版第三本書時,斯人已逝,看到的是他的遺稿《感悟校友聚會》和學生們寫的懷念敬仰他的作品。這些,給人的啟示是,生命不息,奉獻不止。然而,人的生命總有終結的時候。如何留住生命最後歷程的記錄,便是人們迫切的任務。而有心的五四屆同學,編輯出版這些記錄著他們行進步伐的書籍,給世人留下的不僅是紀念,還有思考與承繼。

詩詞情懷

中國是詩的王國(廣義的詩)。詩對中國的人文精神的培植、建設,發揚光大,功不可沒。它用獨特的形式與多方面的內容,在中國幾千年的大地上廣泛傳誦,獨特的美感形式發揮獨特審美愉悅作用。“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便是文賢俊傑、烈士英雄的生命寫照、精神的昭彰。至於冶性怡神,詩詞也有它特有的作用。“胸有詩書氣自清”便是高雅靈動的寫照。

五四屆同學的這三本書,詩詞聯,佔據著大多數的篇幅。給人深刻的印象是:人人能詩善詞,個個氣韻不凡。寫作百首詩詞的人,不止一二,幾十首詩詞的作者,比比皆是。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詩詞五四屆!詩,既有古典,也有現代;古典詩中,既有古風、民歌體,也有律則很嚴的近體詩。詞所採用的詞牌眾多,既有字數較少的短調,也有字數較多的長調;詞牌中既有正調,也有變體,既有單調,也有雙調。真是林林總總,琳琅滿目。這麼大體量的詩詞,不是一時一地的創作,而是十年幾十年創作的積累。詩詞的巨大魅力,既在於吸引人們欣賞閱讀,更在於激發人們的創作。五四屆同學,就是在詩詞中一展自己的情感與體悟。詩詞的巨大魅力,還不僅是使人們有一時的衝動與感悟,更在於久遠持續的讀與寫。五四屆同學們,師範三年學習,只是打下了文化知識的基礎,走上工作崗位,檢查自學,不斷提高,才是他們的詩詞情懷的真諦。詩路艱辛步伐穩健,苦樂年華心田寬廣。

對詩詞的閱讀欣賞與寫作創新,是詩詞情懷的辯證統一。讀賞的心得體會,只能滿足審美理想的一部分。而寫作創新的快感,方能在更高層次上使心靈搏動。王非凡先生無疑是得到了詩詞情懷的三昧。收入《情系故鄉》中的《王維詩與中衛的景》,對王維《使至塞上》的賞析探究,是按照孟子所宣導的“知人論世”要求做的。知人論世,是全面準確閱讀欣賞文學作品的必須條件。知人論世,瞭解作者寫作的背景和環境,作者的身世遭遇,方能準確把握作者創作的動機,作品的主旨境界,就了然於胸了。王非凡先生從自己實地看到的大漠的遼闊空曠與長河落日的景觀,聯繫自己寫詩的體驗,以及王維出使塞上的地域行程,得出探研結論:《使至塞上》,是寫中衛沙坡頭的景觀氣象。可以認為王非凡先生是王維的忠實粉絲。雖相距一千三百多年,但是以詩為媒介,是通暢的,透著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壯闊雄渾景色的無限熱愛之情。

廣泛地閱讀欣賞古代詩詞,漸而產生創作的激情。情,是詩的命脈。詩詞中的情,是從日常生活的感情中提煉昇華的藝術之情。因此,好詩能使讀者共鳴,就在於藝術之情與藝術之景交融一體。白居易《與元九書》中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詩者,情根,苗言,華聲,實義。”從三本書中記載的詩詞作品可以看出,五四屆同學們的家國之情,故鄉、母校、同學之情,是溢於言表的。他們的詩詞作品,情的樸實純真,與語言的樸實純真是一致的。無論寫景記事的,述志抒懷的,還是慶賀道喜的,紀念哀悼的,或濃烈,或含蓄,均真切自然。字裡行間,透露著童真意趣。五四屆,是一群天真無邪盡展詩詞情懷的頑童姥!

審美愉悅價值

詩詞的審美價值,是由它獨特的體式結構,以語言為媒介,呈現著情與景結合的內容而體現的。五四屆這三本書的詩詞作品,如同大型比賽開幕式中的集體操表演,是在整體和諧統一中呈現的壯闊與博大。同學老師們的詩詞作品,配以書法、篆刻、攝影,加之散文的穿插,講話序跋的提示,便使整體的壯闊與博大更加緊絲合縫。這些,讓讀者心靈震撼,也使五四屆同學自己感動。而書中收錄的文學泰斗鄭逸梅先生1985年冬撰寫的《沙坡頭碑記》,國學大師何滿子先生1994年撰寫的《寧夏中衛高廟記》,無疑在讀者的震撼中又高奏了強音,讓人有發聾振聵醍醐灌頂之驚覺!

曹丕《典論·論文》中指出:“銘誄尚實。”陸機《文賦》中說:“碑披文以相質。”“尚實”,要求碑記這種文體所寫內容,必須是真實的。“披文相質”兼指意與文辭。兩位藝術大師,都熟知中國古典文體的分類及其寫作要求。他倆所寫的碑記,共同點是,名勝景點的內容是真實的,所使用的語言是精煉形象的,所創設的情境交融的境界是高妙感人的。不同之處,沙坡頭是自然之景,中衛高廟是人造之景。大師就是大師,自然之景的巨集闊神奇,人工之景的巧妙嚴整,都寫得栩栩如生。兩篇妙文,均分三個層次敘寫。鄭文第一層寫沙坡頭的概貌特徵:它是“鏐金堆之積累”的沙山。沙似金,多麼美妙的一座沙山!緊接著第二層,用較長文字,描繪這“鏐金之積累”沙山,與別處沙山之不同的奇特之處:登高而下,“則仿佛霓裳曳帶而降凡壤”多麼神奇,多麼生動,讓人作無限遐想。“且耳之所接,恍聞周景無射之噌吰,乃有沙坡鳴鐘之稱”。此處用周景王無射的典,是說沙坡鳴鐘的聲音是雄渾久遠的。亦是沙坡鳴鐘稱謂的出處。“此奇境也。”作者用一“境”字,不僅是此景的狀貌,更是此景的境界。第二層結束的語言,有進一步渲染沙坡奇境的用意。用“晴日登眺”,就有遼闊之感。長河,大漠,列車,構成了一幅畫圖。尚有“沙山日出”“炭山夜照”“白馬拖韁”的景,更讓人心弦撥動,真有一睹為快的衝動。第三層,碑記結尾,廻環總結,往日的“西陲畏途”,今日“明珠”,能不吸引中外賓客紛至遝來!如此奇境,能不讓人感歎!何滿子的碑記,第一層寫高廟初創時間與它所處的地理位置。緊接著,用八個字,“據地十畝,聳天百尺”狀寫高廟的四維空間。第二層,用短短七十二字,從外在形態寫起,把高廟精巧嚴謹的結構形態與整體外貌呈現出來。“殿庭巍峨”“層台飛閣朱碧”“簷牙翼然”,與其他地方的寺廟不一樣,不遜名山叢林的雄偉壯觀。緊接著,寫高廟殿內雕塑、陳設。先寫地上殿堂:玉佛、觀音、諸天,大有隋大畫家展子虔《石勒問道》的神韻。次寫地下所設的陰司狀貌:所塑“地獄變相”,是唐吳道子原畫義。作者寫高廟內地上地下的雕塑,用兩個大畫家的作品來稱讚民間藝術的高妙。隨之,作者用“西陲之佳構,亦邊城之勝境”作總括。兩位文學大師,相距九年所寫得自然景觀與人造景觀,竟然如此相同地謳歌了祖國大好河山!鄭逸梅先生稱沙坡頭為“奇境”,何滿子先生稱中衛高廟為“勝境”,這便是英雄所見略同。何滿子妙文的第二層結尾處,亦用一“眺”字。鄭文是“晴日登眺”,何文是“登樓遠眺”。他們都極目遠眺擴大視野,開闊胸襟,讓周邊的景觀攝入眼簾,從而陪襯相輔,使“奇境”“勝境”更完善更美妙!第三層是結束,作者對高廟的美好發出由衷的感歎!這兩篇妙文,是三本書中的壓軸之作,帶給讀者審美享受是高妙的,久遠的!正是“非長歌何以聘其情”!(鐘嶸《詩品序》)

美與刺,是中國詩詞乃至整個文學的優良傳統。美是頌揚、謳歌,刺是揭露、批判。五四屆這三本書的美與刺,是多方面的。鄭逸梅、何滿子的妙文,是美的典範。至於同學、老師的詩詞的頌美、歌美的作品,雖然無大師作品的那種高雅,但質樸真誠卻比比皆是。如收在《中衛情戀》中宋佩玉的《鼓樓情》,“方方正正鐘鼓樓”“登頂可觸南天鬥”,很有氣勢。同書中孟長慶的中衛新八景,無論是《麥地岩畫》,還是《水梢訪幽》,都充滿著對中衛山山水水的深愛之情,對勞動人民及中華文化極盡歌頌,“先民文化垂千古”,“黃河岸邊人文秀”!五四屆抒寫對師長、同學、親友的悲悼紀念的篇章亦是正能量的有機組成,哀而不傷,悼而情長。對於批判、揭露、鞭韃、貶斥假惡醜,三本書中的詩詞,也有不少篇章。如潘采義十多首對日本右翼鼓噪軍國主義,叫囂永久侵佔釣魚島的行徑予以無情揭露批判:“買島修憲備戰,鼓動拜神龕”。(《水調歌頭·釣魚島事變》)“怒激我心弦”!作者義憤填膺,讀者也感同身受。徐世忠的《遊地獄聯想》,可謂匠心獨運,借題發揮。從地獄的種種情狀,引發對現實中各種弊端予以批判:“諸如那些權貴巨貪,草菅人命的酷吏,黑白聯通的腐官,還有毒梟,人販,這裡為何一個不傳!”詩中嚴正指出:“絕不可官官相護,徇私枉法,失掉尊嚴!”賈全貞詩中的刺,卻是從另一側面揭露鞭韃醜惡的:“玩弄騙局似公正,密室策劃令必行。”對於正義的力量,給予肯定:“俗吏無奈收成命,權勢嫡網破美夢。”(《記首次評職稱》)

三本書的審美價值,遠不止這些。收錄在書中師長、好友、書家、名人的評鑒文章,書法篆刻作品,給三本書添彩加色不少。《情系故鄉》中雍家駿老師的《解讀碑文》,譚學榮先生的《寧夏中衛高廟記賞析》《南社·補白大王·沙坡頭》,通過作者的賞析解說,讀者從中不僅瞭解南社社友鄭逸梅大師的藝術生涯創作成就及何滿子先生在中衛的行蹤活動,而且會加深對二位大師原作的領會悟解。這樣一來,審美愉悅便加深拓寬了。另外,譚少雲、蘇局仙、胡公石、劉正謙、田兵諸書家的書法,李笑的篆刻,讓讀者盡情領略筆走龍蛇,字點鐵勾的美妙。

行文止此,以一首七絕作結:

赤子詩心社稷情,山高水曲汗勤耕。

天工日月春常在,血湧江帆志耀星。

中衛天天網-傳遞價值

聯繫電話:18909552557

18195599111

長按.識別.關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