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無雜相:大德行持在尋常

01、菩薩呀

虛公喜與和尚說話, 見有人來時便不說了。 某日和尚陪虛公到海會塔, 虛公說:“菩薩呀, 注意呀!金佛不度爐, 木佛不度火,

泥佛不度水, 真佛心頭坐。 要站穩腳跟, 向無皮樹上去。 ”

02、直下承擔

和尚示:佛法高深不易明瞭, 若不直下承擔, 只可因名會義。 大凡佛說、祖說、僧說, 無非權巧方便, 故應如是知。 境外無心, 心外無境, 即心即境, 即境即心, 信如是, 解如是, 行如是, 證如是, 此無上道。

03、佛法這裡也有

和尚有一個弟子, 有一天要離開雲居山真如寺, 和尚挽留他一而再。 兩三天后, 他又到和尚那裡辭行。

和尚開示道:唐朝鳥窠禪師有一個侍者, 侍奉鳥窠禪師三年, 整天除了日常事務、吃飯睡覺, 沒有學到東西, 就要離開鳥窠禪師到外面去學習佛法。

鳥窠禪師告訴侍者, 要學佛法我這裡也有一點。

侍者問:“您的佛法是什麼樣了呢?”

禪師拿起掛在身邊的一根布毛, 輕輕一吹,

侍者因此豁然大悟, 後被人稱為布毛禪師。

真要參學的話, 這裡就很好。 和尚的弟子還是堅持要走。 和尚說:“你瞧不起人啦。 ”

04、獅子吼

一日, 雲居山, 兩個僧人犯規矩, 在客堂裡吵得沒完沒了。 和尚來了還是不依不饒, 和尚隨手拿起香板拍桌大嘯:“吼——”, 屋宇震動, 樓板塵飛, 香板碎了, 事也沒了。

05、堅持禪七

雲居山真如寺每年有七個禪七。 有一年的七期維那、班首相續病倒了, 常住的師父們就給和尚建議, 乾脆就結七算了, 和尚回答:“不行, 就算剩我一個人也要打下去!”其音如雷。 等七期結束時才發現和尚累得吐血了。

06、以戒為師

一日, 法源寺。 侍者被蚊子咬了一口, 不自覺地拍了一下。 和尚斥道:“以戒為師, 不能拍, 一巴掌就沒道風了, 就不慈悲了。

07、妄想

某師在佑民寺當僧值, 沒幾天就跑回寶峰寺, 跟和尚說那裡的男男女女太多, 攪得心神不寧, 並請和尚加持。

和尚:“靠自己。 ”

某師:“自己的力量不夠。 ”

和尚:“妄想。 ”

08、有為法

和尚示:光講不行, 講的那是假的, 是空的, 要靠實際功夫。

有為之法, 用之可以, 但不可執著, 比如電器工具、電子工具, 看了用了就放下, 不可執著。 特別是男女相, 當下一念:“女人”, 也只是一個女人而已, 一念之間有如過眼雲煙。

09、看戲

某日, 侍者搖開電視, 問和尚:“看哪個頻道?”和尚冷然道:“看戲。 ”侍者惶然。

10、何處不是佛法

和尚示:今諸戒子合和, 請山僧上堂說法。

善男子諦聽, 汝看何處不是佛法?

縱目四觀, 天清地寧, 山遙水遠, 寒來暑往, 不紊其序。 順個自然, 不可挑肥揀瘦,

常常念覺、念正、念淨, 時時澹泊, 事事澹泊, 平平常常, 直直行去, 隨處觸著撞著, 無非本來面目, 參得這個話頭麼?

11、平等慈悲

某日, 廣濟寺。

有居士來問:她的屬下們在工作中形成了親密關係, 可能會影響到他們的家庭, 用她的話叫“不能看著他們往火坑裡跳”, 要救他們於水火, 很著急得不知怎麼辦。

和尚:“管自己, 不管別人, 他非我不非, 自非卻成左。 只要他們把本份工作做好了, 其它的個人生活與你沒關係, 那是個人的自由。 至於他做的好事自然有好報, 壞事自然有惡報, 自己作的自己受與別人沒關係。 隨緣幫助, 佛不度無緣之人。 ”

12、懺悔念佛

某日, 廣濟寺。 有居士問:“一個月之內, 總有一兩次特別的因緣, 吃肉了, 犯戒了。 怎麼辦?”

和尚:“學孔子,

見到殺的就不要吃, 也就是吃三淨肉。 做事就有應酬, 在家居士能嚴格最好, 不能的話就隨緣一些。 心裡放不下, 就懺悔、念佛。 ”

13、以戒為師

和尚示:《梵綱經》雲, 眾生受佛戒, 即入諸佛位, 位同大覺己, 真是諸佛子。 虛公亦雲, 佛教世人持淨戒, 戒淨莊嚴清淨身, 了知舍那心地印, 生佛無殊一體真。 戒能止惡防非, 戒能轉凡成聖, 汝等佛子, 應信受奉持, 以戒為師, 慎勿放逸。

14、三餘之功

某師問及和尚家風, 和尚回答:農禪並重, 三餘之功。 看大家沒懂, 接著解釋道:“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晴者雨之餘、冬天雪之餘、忙者閑之餘”。 有事時發心做事, 在做事中參究, 稍有閒暇一定要加功用行, 不可放逸。

15、把住話頭

和尚示:參禪一定要把握住自己的話頭, 要發大願心, 修持這個法門三生不退,如此成佛決定可期。今日參誰無力,明日再參;這個月無力,下個月再參;一年沒力,兩年再來,這就是一法。萬法歸一,三生不退必定成佛。

16、供養認得的

一九九九年到臺灣省,有一個居士已經聯繫好了要供養寶峰寺一筆資金。見面後,居士問和尚:“大和尚還認得我嗎?”

和尚:“不認得。”居士當下心性大變,所答應供養的款項也泡湯了。

後,隨行弟子問和尚:“和尚,您怎麼會不認得她啊?”

和尚說:“認得。”

“那您怎麼說不認得?”

“她供養的是‘我認得她’,而不是常住。”

17、不當飯吃

寶峰寺,某天午齋畢。僧問:“飯好不好吃?”

和尚答:“吃飯是滋養色身的,要作五觀想。而且吃飯不要當飯吃,穿衣不要當衣穿。古德雲:終日吃飯未曾嚼著一粒米,終日穿衣未曾穿著一根紗。《心經》中說:無色聲香味觸法。無分別心,無分別心是道。”

18、歇即菩提

和尚示:達摩祖師到中國來,他講一個歇字,所謂歇即菩提。妄想一歇,就是菩提心,就是佛,就是祖師。

19、心多心少

廣濟寺,大眾圍繞。和尚:“多心好。”

某師問:“和尚以前不是說多心不好嗎?”

和尚:“心多不亂就好。”

20、佛心清淨

和尚示:佛心清淨,不清淨是妄想心,是非心、人我心、你不好,我好,都是妄想,都要除了,妄想心除了就是佛心。

21、願海大施主

某師問:“方丈是一寺之主,在願海中是什麼角色?”

和尚:“願海大施主。”

某師:“怎麼說?”

和尚:“要用智慧來莊嚴道場;要用慈悲來培養僧格。”

22、無雜相

某師問:“和尚佛事做得特別莊嚴,攝人心魄。如何做到?”

和尚:“無雜相。”

23、放下

和尚示:學佛之後要懂得改造自己,把自己的煩惱心徹底改掉,萬緣放下。

佛在世的時候,有位梵志拿花供佛,佛要他放下,梵志就把左手的花插在地上;佛又喊放下,他又把右手的花插在地上;佛再講放下。

他說,世尊啊,左手的花我放下了,右手的花我也放下了,還要我放下個什麼呢?

佛言:放下妄想心吧。大眾要發大誓願,把妄想心放下,狂心頓歇,歇即菩提。把妄想放下,才能證菩提,才能教化眾生,弘揚佛法,作大善知識去。

24、有相的

某日,侍者拿了一串手珠跟和尚說:“這是檀香手珠”。和尚聞了聞。

侍者說:“給您念佛。”

和尚:“有相的。”

25、妄想是垃圾

和尚示:凡夫眾生被六塵所染汙,若是破了對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執著,六根就能清淨。六根清淨了,就沒有妄想,就是常寂光淨土。

這個土,不是山上的土,而是心地土,若是心地中到處都是垃圾,就是穢土,種種妄想就是垃圾。

26、心在哪裡

某居士到廣濟寺請和尚開示。

開示完畢,和尚說:“菩薩呀,要記住啊。”

居士:“記在這裡”,並用手指指心臟。

“人在有心,人死了心在哪裡?”

“您說到哪?”

“打香板。”

27、認識賓主

和尚示:參話頭最要緊的認識賓主。很難用功像橋陳如尊者。他就是因客塵二字悟道的。不住是客意。住名主人。動是塵義。空名主人。

虛空是不動不搖的。客塵皆是妄想。如果沒有了妄想。就是常住真心。就是主人。就是清淨法身。就是佛。

28、吃茶去

和尚與眾師在洗心禪寺方丈室。某師問:“話頭怎麼參?”

和尚:“吃茶去,在去字上;念佛是誰,在誰字上,這是落腳點。”

29、參這個誰

和尚示:趙州茶,雲門餅,在禪宗公案裡是一個很著名的佳言,所以叫吃茶去。

我們今天以這種機緣在這裡吃茶、吃餅,會得這意思不呢?會得就好!會不得,就得參這吃茶的是誰?吃餅的是誰?就這樣參下去。

就如吃花生來說,如你知道香味,那個是凡夫,如不知道,那個是木人、木石,要在知道不知道這兩個極端的中心點,這是我們出家人的本份事,就了了!

所以我們這吃茶就是這個原因,要了道,古人念念在道,句句無生,所以他一點就破了,我們這一點怎麼點亦不破,那怎麼辦呢?那麼就是要不離開這個參,要參這個是誰,到底吃餅的是誰,要參這個話頭,不要隨季節轉!

30、無分別

和尚示:不分別,不妄想,不執著,佛法就在這個地方,心即是佛。

所謂忍辱第一道,佛說無為最,出家惱他人,不名為沙門。忍辱是最大的道行。譬如人家講你的壞話,要忍得住,不能和他吵,一吵就沒有工夫了。

修行要這樣下手,不能說我就是這個樣子,不能改,這樣修行有什麼用?所謂修行,修就是改,行就是實行。出家求戒就是要修改,改就是改過,成佛不隨便成的,改過必生智慧,把錯的改過來就能產生智慧。

修持這個法門三生不退,如此成佛決定可期。今日參誰無力,明日再參;這個月無力,下個月再參;一年沒力,兩年再來,這就是一法。萬法歸一,三生不退必定成佛。

16、供養認得的

一九九九年到臺灣省,有一個居士已經聯繫好了要供養寶峰寺一筆資金。見面後,居士問和尚:“大和尚還認得我嗎?”

和尚:“不認得。”居士當下心性大變,所答應供養的款項也泡湯了。

後,隨行弟子問和尚:“和尚,您怎麼會不認得她啊?”

和尚說:“認得。”

“那您怎麼說不認得?”

“她供養的是‘我認得她’,而不是常住。”

17、不當飯吃

寶峰寺,某天午齋畢。僧問:“飯好不好吃?”

和尚答:“吃飯是滋養色身的,要作五觀想。而且吃飯不要當飯吃,穿衣不要當衣穿。古德雲:終日吃飯未曾嚼著一粒米,終日穿衣未曾穿著一根紗。《心經》中說:無色聲香味觸法。無分別心,無分別心是道。”

18、歇即菩提

和尚示:達摩祖師到中國來,他講一個歇字,所謂歇即菩提。妄想一歇,就是菩提心,就是佛,就是祖師。

19、心多心少

廣濟寺,大眾圍繞。和尚:“多心好。”

某師問:“和尚以前不是說多心不好嗎?”

和尚:“心多不亂就好。”

20、佛心清淨

和尚示:佛心清淨,不清淨是妄想心,是非心、人我心、你不好,我好,都是妄想,都要除了,妄想心除了就是佛心。

21、願海大施主

某師問:“方丈是一寺之主,在願海中是什麼角色?”

和尚:“願海大施主。”

某師:“怎麼說?”

和尚:“要用智慧來莊嚴道場;要用慈悲來培養僧格。”

22、無雜相

某師問:“和尚佛事做得特別莊嚴,攝人心魄。如何做到?”

和尚:“無雜相。”

23、放下

和尚示:學佛之後要懂得改造自己,把自己的煩惱心徹底改掉,萬緣放下。

佛在世的時候,有位梵志拿花供佛,佛要他放下,梵志就把左手的花插在地上;佛又喊放下,他又把右手的花插在地上;佛再講放下。

他說,世尊啊,左手的花我放下了,右手的花我也放下了,還要我放下個什麼呢?

佛言:放下妄想心吧。大眾要發大誓願,把妄想心放下,狂心頓歇,歇即菩提。把妄想放下,才能證菩提,才能教化眾生,弘揚佛法,作大善知識去。

24、有相的

某日,侍者拿了一串手珠跟和尚說:“這是檀香手珠”。和尚聞了聞。

侍者說:“給您念佛。”

和尚:“有相的。”

25、妄想是垃圾

和尚示:凡夫眾生被六塵所染汙,若是破了對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執著,六根就能清淨。六根清淨了,就沒有妄想,就是常寂光淨土。

這個土,不是山上的土,而是心地土,若是心地中到處都是垃圾,就是穢土,種種妄想就是垃圾。

26、心在哪裡

某居士到廣濟寺請和尚開示。

開示完畢,和尚說:“菩薩呀,要記住啊。”

居士:“記在這裡”,並用手指指心臟。

“人在有心,人死了心在哪裡?”

“您說到哪?”

“打香板。”

27、認識賓主

和尚示:參話頭最要緊的認識賓主。很難用功像橋陳如尊者。他就是因客塵二字悟道的。不住是客意。住名主人。動是塵義。空名主人。

虛空是不動不搖的。客塵皆是妄想。如果沒有了妄想。就是常住真心。就是主人。就是清淨法身。就是佛。

28、吃茶去

和尚與眾師在洗心禪寺方丈室。某師問:“話頭怎麼參?”

和尚:“吃茶去,在去字上;念佛是誰,在誰字上,這是落腳點。”

29、參這個誰

和尚示:趙州茶,雲門餅,在禪宗公案裡是一個很著名的佳言,所以叫吃茶去。

我們今天以這種機緣在這裡吃茶、吃餅,會得這意思不呢?會得就好!會不得,就得參這吃茶的是誰?吃餅的是誰?就這樣參下去。

就如吃花生來說,如你知道香味,那個是凡夫,如不知道,那個是木人、木石,要在知道不知道這兩個極端的中心點,這是我們出家人的本份事,就了了!

所以我們這吃茶就是這個原因,要了道,古人念念在道,句句無生,所以他一點就破了,我們這一點怎麼點亦不破,那怎麼辦呢?那麼就是要不離開這個參,要參這個是誰,到底吃餅的是誰,要參這個話頭,不要隨季節轉!

30、無分別

和尚示:不分別,不妄想,不執著,佛法就在這個地方,心即是佛。

所謂忍辱第一道,佛說無為最,出家惱他人,不名為沙門。忍辱是最大的道行。譬如人家講你的壞話,要忍得住,不能和他吵,一吵就沒有工夫了。

修行要這樣下手,不能說我就是這個樣子,不能改,這樣修行有什麼用?所謂修行,修就是改,行就是實行。出家求戒就是要修改,改就是改過,成佛不隨便成的,改過必生智慧,把錯的改過來就能產生智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