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51公積金副總裁陳蓓珍:我們是一家金融科技公司

公積金裡的大生意

2014年起, 互聯網金融在國內風生水起, 這個離錢最近的行業吸引眾多創業者進入, 展開一場又一場“廝殺”。

三年半前, 創業“老司機”蔣海鵬另闢蹊徑, 瞄準了一般創業者不敢碰的公積金, 做了一款公積金查詢工具——51公積金管家。

僅僅用了半年時間, 51公積金管家的查詢功能就覆蓋了全國400多家公積金中心。

一年後, 用戶總量突破600萬, 兩年量變至2000萬, 目前累計註冊用戶已超5000萬, 全國1.3億公積金用戶, 51公積金管家用戶遙遙領先。

公積金查詢畢竟屬於低頻行為, 如何實現從低頻到高頻的跨越, 找到好的盈利模式?

這兩年, 基於海量公積金資料和自身團隊優勢, 51公積金聯合銀行等金融機構推出信貸、理財等多種互聯網金融服務, 完成了從一款公積金查詢工具向金融衍生服務平臺的轉型。

前後一年時間, 51公積金就完成3輪融資, 總金額過億, 估值15億元。 創立兩年後, 公司盈虧平衡並開始盈利。 51公積金副總裁陳蓓珍預計, 今年營收增幅超過去年的10倍。

51公積金副總裁陳蓓珍

切入公積金這塊硬骨頭

2015年6月, 陳蓓珍加入成立剛滿一年的51公積金, 開拓商業模式, 後擔任副總裁, 負責管理整個公司, 包括商務、運營、市場、技術、產品等。 在此之前, 她先後服務於順網和全球網, 積累了豐富的互聯網金融商務合作和管理經驗。

51公積金創始人蔣海鵬給陳蓓珍的第一印象是“非常聰明”, 雖然不是金融專業出身, 但眼光老道, 善於抓住機遇。

如果算上剛工作時兼職倒賣遊戲裝備, 兩年輕鬆賺取200萬, 蔣海鵬的創業史已經有15年。 2004年, 大學同學孫海濤創立 E 都市, 主攻城市三維地圖, 蔣海鵬受邀加入並成為合夥人,

2012年後他獨立創業, 鑽入手遊領域。

當時, 孫海濤創辦了51信用卡管家, 一年後, 這個創業專案還未找到盈利模式, 但蔣海鵬很看好, 他認為這一定是符合未來發展趨勢的。

移動互聯網創業潮如火如荼, 蔣海鵬決定做一款解決某類市場需求的工具, 當時有兩個方向, 簡版征信或公積金資料查詢。 經過思考, 他選擇了更加難啃的“硬骨頭”——公積金。

全國有數百家公積金管理中心, 彼此不聯網, 而且只有PC端官網可供用戶查詢。 查詢公積金, 需要個人客戶號和密碼, 通常由單位人事處保管, 個人查詢完了之後很容易忘記帳戶和密碼。

如今白領跳槽頻繁, 換城市也很平常, 這就導致一個人往往擁有多處公積金繳納記錄,

對於個人管理自己的公積金帳戶是極其不便的。 除此之外, 公積金政策複雜, 用戶諮詢管道少, 只有打公積金中心客服電話。

而這些統統可以用一個App解決。 2014年, 經過3個月開發, 蔣海鵬帶領技術團隊做出了51公積金管家這款App, 並于當年6月上線。

51公積金創始管理團隊

51公積金並不直接與各地公積金中心合作, 而是依靠使用者提供的帳號和密碼, 通過技術手段, 快速獲取該用戶的公積金繳納明細, 相當於是受用戶委託的協力廠商。 經過多次產品反覆運算, 公積金資料獲取成功率達到98%以上, 資料平均回應時間8秒左右, 同一時間支援上萬次查詢。

“這個項目非常吸引我。 ”陳蓓珍說。 儘管這家公司還是處於起步階段的創業公司, 而自己的孩子也還很小, 上班開車又需要一個半小時, 但當她下載51公積金管家體驗了一番後, 當即就決定加入。

從事多年互聯網金融, 陳蓓珍深知使用者資料的含金量。 她告訴新零售100人, 目前全國公積金用戶總量為1.3億, 基數雖然不大, 但這部分人群屬於優質使用者, 供職於企事業單位,收入中上。“做一款工具,聚集優質使用者,為白領提供服務,這是我們的人群定位。”

從低頻到高頻

公積金查詢用戶一般都有與購房相關的政策諮詢需求,“辦過公積金按揭的人可能都有這個經驗,打電話詢問要排隊,有時候還沒問清楚電話就掛掉了,打過去還要重新排隊。”陳蓓珍說。

自創立起,51公積金就有自己的客服團隊,即時解答用戶疑問,目前諮詢主流還是與公積金政策相關的問題。同時,App也提供公積金相關資訊和政策解讀等實用內容。

這樣做的好處,是明顯提升了用戶黏性。到2014年年底,51公積金的日活竟然可以達到3萬,月活近百萬,這對於一個低頻工具來說是相當不錯的資料。

創立大半年後,51公積金獲得了弘帆資本的500萬元天使輪投資,從見面到打款,不過兩天時間。

2015年6月,上線整整一年的51公積金用戶突破600萬,這個數字完全可以證明,公積金查詢工具的切入點是正確的,但作為一家創業公司,必須找到自己的盈利模式。

“很多用戶人生中資金最緊張的階段,就是在我們這兒查完公積金之後。”陳蓓珍說。51公積金平臺的核心用戶是25~35周歲的白領,以男性為主,正處於買房結婚的人生階段,經濟壓力較大。據分析,平臺上49%的用戶有購房需求,69%的用戶有公積金提取需求,63%的人有貸款需求。

向銀行貸款的流程非常複雜,而且很多創業型公司員工並沒有銀行貸款申請資格。“其實公積金繳納情況就是信用的表現。”陳蓓珍說。

個人的公積金資料可以反映很多情況,比如表明他(她)擁有穩定的工作,收入情況怎麼樣,是否有足夠的還款能力等等。

51公積金平臺上的用戶偏向大額消費,比如裝修採購大家電等。從2015年開始,51公積金開始嘗試與光大銀行等合作,推出大額分期信用卡。使用者的公積金資料是一個主要的授信維度,再結合個人的征信資料、銀行卡資料,形成完善的風控指標。

陳蓓珍表示:“我們和銀行合作辦卡,目的不是做髮卡量,而是做大額分期卡和大額白金卡。”一般信用卡借均只有5-8千元,但51公積金和銀行合作推出的信用卡去年借均達到10萬元,今年門檻有所降低,但也有五六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51公積金是國內首家與銀行合作大額消費分期分潤模式的互聯網平臺,用戶每刷一筆,平臺都能與銀行分享利潤。到去年年底,僅光大銀行一家與51公積金合作的大額分期卡就髮卡近4萬張。

信貸+理財

除了授信辦卡,51公積金還與銀行等金融機構合作,定制適合不同使用者的信貸產品。

“從零到一是最難的。”陳蓓珍記得,2015年9月到12月,是業務最難突破的時候,那時的51公積金還是一家互聯網公司,技術團隊原來是做手遊的,互聯網金融業態也不是很好。公司起先嘗試和杭州兩家機構合作,花了兩個月時間,項目上線了,卻不敢放款,誰也不想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後來,51公積金開始和拍拍貸合作,推出公積金授信貸款服務,第一天就為拍拍貸創造了300萬的放款量。產品額度雖然不高,只有兩三萬元,但流程操作起來非常快,對於信用資質好的用戶,十分鐘即可到賬。對於協力廠商互金平臺而言,用戶的校驗成本是比較高的,而51公積金平臺提供的使用者公積金資料,大大降低了合作方的風險成本,用戶還能獲得返利。

到去年6月份,51公積金實現盈虧平衡,下半年略有盈餘。去年底,公司成立了消費金融事業部,繼續向金融服務領域深挖。

截至目前,51公積金已經與光大銀行、浦發銀行、宜人貸等近30家銀行和機構達成戰略合作,累計為260萬的使用者提供過服務,放款量達100億元。

自營金融業務也在穩步推進中。今年3月,公司推出公積金信用貸款產品“51有錢花”,月均放款額度達30萬元,月均營收最高達78萬元。

6月,理財產品“51有錢”上線,目前累計交易額破10億元,參與投資者上萬。

對於沒有買房的人來說,公積金就是一個數字,帶不來任何收益。怎麼把沉睡的公積金盤活起來,是51公積金考慮的一個問題。從公積金的虛擬理財開始,吸引用戶養成理財習慣,將多餘資金存到平臺上。

從理財到借貸,51公積金逐漸形成了使用者傳導路徑的閉環。

深挖公積金資料

不過三年半的時間,51公積金從一款公積金查詢工具起步,到沉澱海量的大資料,再到發展互聯網金融綜合服務,構建了以公積金為主導的金融生態閉環,形成了獨特的商業模式。

擁有成熟模式的51公積金業績增長顯著,今年第一季度同比去年增長40%,第二季度同比翻了兩番。

“我們的優勢和壁壘,不是依靠技術去獲取用戶,而是對使用者公積金資料的深度挖掘和分析。”陳蓓珍表示。

51公積金團隊小夥伴團建

目前公司有300多名員工,技術人員占到了70%。除了技術團隊,公司還有資料團隊,專注於使用者資料的挖掘、分析,建立了自己的資料庫。

隨著資料分析走向深入,他們發現,很多資料緯度可以交叉驗證。比如,現在小貸的火熱催生了一些“薅羊毛”的用戶,一旦發現可疑現象,51公積金會對金融機構做一些預警和提示。

“前兩年,我們做的是基於金融場景下的公積金資料的應用,我們現在要做的是,拓展公積金用戶的消費場景,尤其是大額消費場景。”陳蓓珍說。

她透露,目前已經盈利的業務,只服務10%不到的使用者,其他90%的用戶可能不缺錢,但肯定有消費需求。今後會向使用者推出定向消費貸款產品,比如汽車、裝修、教育等,提供更多元的公積金使用場景。

她認為,互聯網金融的本質還是金融,金融的本質是風險,通過科技手段,降低互聯網金融的風險,是51公積金的立足點之一,“我們的定位是一家金融科技公司”。

“相信明年,各家拼的就不是做規模了,而是科技手段誰先進,用戶分層誰做得好,資料採擷誰做得更細,使用者資料交叉驗證誰更精准…… ”陳蓓珍說。

“其實在互聯網創業領域,什麼樣的模式都能複製,關鍵是看誰能永遠走在前面。”陳蓓珍說。51公積金的節奏一直都很快,如今業務已經向社保用戶延伸,推出了社保查詢功能,社保App也已經面世。

供職於企事業單位,收入中上。“做一款工具,聚集優質使用者,為白領提供服務,這是我們的人群定位。”

從低頻到高頻

公積金查詢用戶一般都有與購房相關的政策諮詢需求,“辦過公積金按揭的人可能都有這個經驗,打電話詢問要排隊,有時候還沒問清楚電話就掛掉了,打過去還要重新排隊。”陳蓓珍說。

自創立起,51公積金就有自己的客服團隊,即時解答用戶疑問,目前諮詢主流還是與公積金政策相關的問題。同時,App也提供公積金相關資訊和政策解讀等實用內容。

這樣做的好處,是明顯提升了用戶黏性。到2014年年底,51公積金的日活竟然可以達到3萬,月活近百萬,這對於一個低頻工具來說是相當不錯的資料。

創立大半年後,51公積金獲得了弘帆資本的500萬元天使輪投資,從見面到打款,不過兩天時間。

2015年6月,上線整整一年的51公積金用戶突破600萬,這個數字完全可以證明,公積金查詢工具的切入點是正確的,但作為一家創業公司,必須找到自己的盈利模式。

“很多用戶人生中資金最緊張的階段,就是在我們這兒查完公積金之後。”陳蓓珍說。51公積金平臺的核心用戶是25~35周歲的白領,以男性為主,正處於買房結婚的人生階段,經濟壓力較大。據分析,平臺上49%的用戶有購房需求,69%的用戶有公積金提取需求,63%的人有貸款需求。

向銀行貸款的流程非常複雜,而且很多創業型公司員工並沒有銀行貸款申請資格。“其實公積金繳納情況就是信用的表現。”陳蓓珍說。

個人的公積金資料可以反映很多情況,比如表明他(她)擁有穩定的工作,收入情況怎麼樣,是否有足夠的還款能力等等。

51公積金平臺上的用戶偏向大額消費,比如裝修採購大家電等。從2015年開始,51公積金開始嘗試與光大銀行等合作,推出大額分期信用卡。使用者的公積金資料是一個主要的授信維度,再結合個人的征信資料、銀行卡資料,形成完善的風控指標。

陳蓓珍表示:“我們和銀行合作辦卡,目的不是做髮卡量,而是做大額分期卡和大額白金卡。”一般信用卡借均只有5-8千元,但51公積金和銀行合作推出的信用卡去年借均達到10萬元,今年門檻有所降低,但也有五六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51公積金是國內首家與銀行合作大額消費分期分潤模式的互聯網平臺,用戶每刷一筆,平臺都能與銀行分享利潤。到去年年底,僅光大銀行一家與51公積金合作的大額分期卡就髮卡近4萬張。

信貸+理財

除了授信辦卡,51公積金還與銀行等金融機構合作,定制適合不同使用者的信貸產品。

“從零到一是最難的。”陳蓓珍記得,2015年9月到12月,是業務最難突破的時候,那時的51公積金還是一家互聯網公司,技術團隊原來是做手遊的,互聯網金融業態也不是很好。公司起先嘗試和杭州兩家機構合作,花了兩個月時間,項目上線了,卻不敢放款,誰也不想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後來,51公積金開始和拍拍貸合作,推出公積金授信貸款服務,第一天就為拍拍貸創造了300萬的放款量。產品額度雖然不高,只有兩三萬元,但流程操作起來非常快,對於信用資質好的用戶,十分鐘即可到賬。對於協力廠商互金平臺而言,用戶的校驗成本是比較高的,而51公積金平臺提供的使用者公積金資料,大大降低了合作方的風險成本,用戶還能獲得返利。

到去年6月份,51公積金實現盈虧平衡,下半年略有盈餘。去年底,公司成立了消費金融事業部,繼續向金融服務領域深挖。

截至目前,51公積金已經與光大銀行、浦發銀行、宜人貸等近30家銀行和機構達成戰略合作,累計為260萬的使用者提供過服務,放款量達100億元。

自營金融業務也在穩步推進中。今年3月,公司推出公積金信用貸款產品“51有錢花”,月均放款額度達30萬元,月均營收最高達78萬元。

6月,理財產品“51有錢”上線,目前累計交易額破10億元,參與投資者上萬。

對於沒有買房的人來說,公積金就是一個數字,帶不來任何收益。怎麼把沉睡的公積金盤活起來,是51公積金考慮的一個問題。從公積金的虛擬理財開始,吸引用戶養成理財習慣,將多餘資金存到平臺上。

從理財到借貸,51公積金逐漸形成了使用者傳導路徑的閉環。

深挖公積金資料

不過三年半的時間,51公積金從一款公積金查詢工具起步,到沉澱海量的大資料,再到發展互聯網金融綜合服務,構建了以公積金為主導的金融生態閉環,形成了獨特的商業模式。

擁有成熟模式的51公積金業績增長顯著,今年第一季度同比去年增長40%,第二季度同比翻了兩番。

“我們的優勢和壁壘,不是依靠技術去獲取用戶,而是對使用者公積金資料的深度挖掘和分析。”陳蓓珍表示。

51公積金團隊小夥伴團建

目前公司有300多名員工,技術人員占到了70%。除了技術團隊,公司還有資料團隊,專注於使用者資料的挖掘、分析,建立了自己的資料庫。

隨著資料分析走向深入,他們發現,很多資料緯度可以交叉驗證。比如,現在小貸的火熱催生了一些“薅羊毛”的用戶,一旦發現可疑現象,51公積金會對金融機構做一些預警和提示。

“前兩年,我們做的是基於金融場景下的公積金資料的應用,我們現在要做的是,拓展公積金用戶的消費場景,尤其是大額消費場景。”陳蓓珍說。

她透露,目前已經盈利的業務,只服務10%不到的使用者,其他90%的用戶可能不缺錢,但肯定有消費需求。今後會向使用者推出定向消費貸款產品,比如汽車、裝修、教育等,提供更多元的公積金使用場景。

她認為,互聯網金融的本質還是金融,金融的本質是風險,通過科技手段,降低互聯網金融的風險,是51公積金的立足點之一,“我們的定位是一家金融科技公司”。

“相信明年,各家拼的就不是做規模了,而是科技手段誰先進,用戶分層誰做得好,資料採擷誰做得更細,使用者資料交叉驗證誰更精准…… ”陳蓓珍說。

“其實在互聯網創業領域,什麼樣的模式都能複製,關鍵是看誰能永遠走在前面。”陳蓓珍說。51公積金的節奏一直都很快,如今業務已經向社保用戶延伸,推出了社保查詢功能,社保App也已經面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