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探訪安徽桐城文廟 尋找“桐城派”文風遺韻

中新網桐城12月28日電 (劉浩 余皓)文廟作為紀念和祭祀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重要場所, 同時肩負著弘揚讀書、教化育人的使命。 安徽桐城文廟正是在這一使命下, 催生哺育了“桐城派”, 而桐城也因“桐城派”三百年的悠久歷史吸引著中國讀書人問禮朝聖。

桐城派師承關係圖 劉浩 攝

近日, 記者來到桐城文廟, 探尋“桐城派”的文風遺韻。

身臨文廟, 映入眼簾的是面闊五間的大成殿。 殿中央供奉著中國讀書人敬仰的至聖先賢——孔子。 大殿上方拓印著康熙手書的“萬世師表”。

桐城派文物展覽館 劉浩 攝

文廟內設有桐城市博物館。 據該館館長呂昭文介紹, 文廟占地面積約7000平方米, 始建於元朝延祐初年, 元末毀于戰火, 明朝洪武初年移建於今址, 後屢遭戰亂兵火侵蝕, 明清兩代修葺19次。 “雖然迭經興廢, 而今還其原貌, 依舊莊嚴典雅。 ”呂昭文如是說。

博物館分“桐城文物館”“桐城派文物陳列館”“孔子、四配十二哲享殿”等展館。 “桐城派文物陳列館”收藏著方苞、劉大魁、姚鼐等“桐城派”主要代表的文章、書畫及發展歷史。

桐城市博物館原館長、清朝“父子宰相”張英、張廷玉後人張澤國說, “桐城派”崛起于明, 鼎盛於清,

主要代表人物有方苞、劉大魁和姚鼐。 清乾隆年間天下讀書人對桐城文章飽以讚譽曰:“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

桐城文廟內的大成殿 劉浩 攝

“桐城派”在做學問上的發展一脈相承。 張澤國說, 一祖方苞首創源于《易經》的“義法”說, 強調“言有物”“言有序”, 注重散文“內容與形式的統一”;二祖劉大魁提出“神氣”“音節”“字句”說,

補充拓展了“義法”說;三祖姚鼐提出“義理、考據、辭章”三者兼長相濟說與“陽剛”“陰柔”並濟的行文風格。 至此“桐城派”散文理論臻於完備。

張澤國介紹, “桐城派”的文章特點是“文從字順、精嚴簡潔”。 後來晚清以曾國藩、姚瑩、薛福成、吳汝綸為代表的後輩, 又提出文章要“經世致用”“立誠求真”等觀點, 大大豐富了“桐城派”散文藝術理論。

“桐城派”弘文重教的精神, 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臨近文廟的桐城中學, 至今高懸著晚清“桐城派”宗師吳汝綸撰寫的一副對聯, 上聯:後十百年人才奮興胚胎於此;下聯:合東西國學問精粹陶冶而成, 橫匾的“勉成國器”也從此成為桐中校訓。

據《桐城縣誌》記載:吳汝綸於1902年回鄉創辦桐城學堂,

寄希望於桑梓教育。 百年興衰, 弦歌不輟。 該校正如當年吳汝綸所期望, 培養出一批國器人才。 如美學大師朱光潛、兩院院士陸大道、文學家舒蕪等。

“振興桐城文化, 是提升桐城文都形象的重要途徑, ”桐城市委書記劉中漢表示, 為此, 桐城正加快建設包括桐城文廟在內的核心文化設施, 構築振興桐城文化新局面。 (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