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兩漢時期玉璧的基本情況和特點

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 河北滿城 玉鏤雕雙螭紋出廓璧長25.9釐米, 厚0.6釐米

戰國是玉璧發展的一個高峰, 其統一六國後, 二世而亡,

玉璧非常少見, 僅在阿房宮遺址中出土過兩件, 都是光素無紋, 尚不能據此總結出秦朝玉璧特點。

1971年陝西西安北郊出土兩塊秦代玉璧 醜斃了 連新石器時代的都不如

到了漢朝除了保留戰國時玉璧的基本特點外, 還有以下特點:

一、漢朝時天下穩定,

玉璧的數量突然增多, 比戰國時的數量大大增多。 在以往出土的墓葬中, 一處墓葬就有可能出土十幾件玉璧, 甚至數十件玉璧。

玉臥蠶紋瑗 西漢 陝西扶風縣博物館藏 外直徑11.3釐米, 厚0.4釐米

二, 隨著漢朝和西域的交流的增多, 漢代可以比較容易的從西域獲得優質的玉料,

東西多了, 所以兩漢玉璧選料也可以非常精細。 而且幾乎所有玉璧都是使用和田玉所制。

東漢 河北省定縣北莊劉焉墓出土玉鏤雕雙螭紋出廓璧(上中出廓)

三、玉璧製作精細程度達到歷史最高水準。 這一時期, 幾乎不見厚重素的玉璧,

小型化的玉璧也不多見。 呈現出“器薄體輕”“玲瓏剔透”的特點。

廣東省廣州市西漢南越王墓出土9釐米厚0.4釐米

江蘇徐州西漢早期出土玉鏤雕螭鳳紋瑗

四、花紋樣式出現了很大的變化。 紋飾種類也前所未有的豐富。 戰國時獸面紋玉璧中, 獸首朝向孔, 到漢代的時候, 都改為向外;還出現了側身高冠鳳紋;

故宮博物院藏西漢玉鏤雕三螭紋瑗 螭頭向外

玉鏤雕螭鳳紋出廓瑗 西漢南越王墓出土 廣東省廣州出土

戰國時在出廓璧兩側和中間鏤琢龍鳳螭紋的玉璧,到了漢朝出現了在玉璧上部正中鏤雕雙龍或雙螭,裝飾以流雲紋;

河北定縣東漢劉暢墓出土玉鏤雕螭紋出廓璧

出現了銘文璧,在璧面上裝飾以穀紋,螭紋,出廓處和璧體鏤刻螭紋、流雲紋、吉祥文字;出現了兩面紋飾不同的玉璧,例如一面是幾何紋飾,一面是螭、鳳、四靈紋。

湖南長沙西漢文景時吳氏長沙王妃曹(女巽)墓出土玉鏤雕變形螭紋瑗

五、出現了很多玉璧的代用品,用作墓葬用器,如用琉璃、石、陶璧。

六、出現了複合玉器,如圭璧。

早年山東出土 東漢圭璧 非館藏 私人收藏

魏晉南北朝,玉璧迅速衰落,出土極少,唐宋元也不多,明朝略有恢復,清朝乾隆皇帝極愛玉器,又穩定了邊疆,玉料來源穩定,製作了不少仿古的玉璧。

原創不易,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

故宮博物院藏西漢玉鏤雕三螭紋瑗 螭頭向外

玉鏤雕螭鳳紋出廓瑗 西漢南越王墓出土 廣東省廣州出土

戰國時在出廓璧兩側和中間鏤琢龍鳳螭紋的玉璧,到了漢朝出現了在玉璧上部正中鏤雕雙龍或雙螭,裝飾以流雲紋;

河北定縣東漢劉暢墓出土玉鏤雕螭紋出廓璧

出現了銘文璧,在璧面上裝飾以穀紋,螭紋,出廓處和璧體鏤刻螭紋、流雲紋、吉祥文字;出現了兩面紋飾不同的玉璧,例如一面是幾何紋飾,一面是螭、鳳、四靈紋。

湖南長沙西漢文景時吳氏長沙王妃曹(女巽)墓出土玉鏤雕變形螭紋瑗

五、出現了很多玉璧的代用品,用作墓葬用器,如用琉璃、石、陶璧。

六、出現了複合玉器,如圭璧。

早年山東出土 東漢圭璧 非館藏 私人收藏

魏晉南北朝,玉璧迅速衰落,出土極少,唐宋元也不多,明朝略有恢復,清朝乾隆皇帝極愛玉器,又穩定了邊疆,玉料來源穩定,製作了不少仿古的玉璧。

原創不易,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