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李松:用筆的“發力點”問題

留言, 即可獲國家級書法註冊教師資格證, 限量, 欲領從速。 趕緊在評論區互動吧!

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是“發力點”問題。 所謂“發力點”是指在運筆過程中,

手臂用力最重之處和鋒變最大之處。

書法筆法的變化是極為複雜的, 尤其是行草書, 很難以定量分析。 在“發力點”這個問題上變化就十分複雜。 我們發現在傳統經典行草法帖中, 古人在“發力點”技巧的運用上是非常有機巧的, 手段也是非常多樣的。 我們分析大體有, 常規式(或稱經典式)、均衡式和變異式三種“發力點”的技巧。

常規式的“發力點”主要在筆劃的兩端和直折處, 其“發力點”相對比較固定。 比如漢隸和唐楷比較典型。 不管其風格是有多大差異, 但在每一筆發力的位置上是非常固定的。 凡隸書“蠶頭”和“雁尾”的部位必是“發力點”;凡楷書“藏入”、“頓收”、“折筆”和“鉤根”的部位必是“發力點”的位置。 行草書中王羲之、董其昌、趙子昂是典型之例,

尤其是趙子昂更趨於經典化, 其“發力點”幾乎完全恪守楷法法則。 其風格是工整、平穩和嫻雅。

均衡式的“發力點”實際上是沒有清晰的發力點。 小篆一系比較典型, 尤其鐵線更為典型。 朱耷、懷素的草字也具有明顯的均衡“發力點”的特徵。

變異式的“發力點‘可能是落在點畫的任何部位。 相當多的魏碑楷書具有清晰的這點特徵。 與常規經典式的”發力點“比較, 我們發現, 它有的按常規”發力點“發力, 更多的是不按常規的”發力點“發力。 如以撇為例, 常規的”發力點“是在起筆處, 極為少見將’發力點”下移到別處, 而北碑撇的“發力點‘可以設在這一筆的任何部位。 這種”發力點“的變異會直接造成線形的變異和風格上的差異。 故而形成了北碑的一石一格、一石一貌的現象。 在行書體系中, 在“發力點”上變異較大較明顯的當屬米芾、鄭燮、王鐸和張瑞圖。 米芾、鄭燮和王鐸是從常規經典式“發力點”技巧和鋒變中蛻變而來, 而張瑞圖的“發力點”與鋒異變則走向了另類。

當運筆均衡發力時, 鋒變小, 點畫多顯長短之別而少重輕之異, 其節奏也就不清晰明快;當運筆不均衡發力時, 鋒變跌宕, 點畫線形變化必然豐富, 節奏自然清晰強烈。

在評價筆法的好壞高下時, 審其“發力點”是否準確而精到, “發力點”的變異是否精妙而奇巧, 應該是一條不應忽視的標準。 因為它可以直接反映出書者的功力和造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