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豆腐真是一個神奇的食物 分分鐘鐘變身各種讓人垂漣欲滴的美食

豆腐真是一個神奇的食物不管他變成什麼樣都可以做出讓人垂漣欲滴的美食

豆腐是我國素食菜肴的主要原料, 在先民記憶中剛開始很難吃, 經過不斷的改造, 逐漸受到人們的歡迎, 被人們譽為“植物肉”。 豆腐是中國的傳統食品, 味美而養生。 豆腐營養極高, 含鐵、鎂、鉀、煙酸、銅、鈣、鋅、磷、葉酸、維生素B1、蛋黃素和維生素B6。 每100克結實的豆腐中, 水分占69.8%, 含蛋白質15.7克、脂肪8.6克、碳水化合物4.3克和纖維0.1克, 能提供611.2千焦的熱量

豆漿

最早的豆漿為西漢淮南王劉安製作。 將大豆用水泡漲後磨碎、過濾、煮沸而成。 豆漿營養非常豐富, 且易於消化吸收。 與牛奶不同, 豆漿是非常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食品。

1.首先, 不泡豆子聽起來好像很方便, 其實要花費更長的時間。 頭天晚上泡豆只需要一兩分鐘的時間, 但浸泡之後就可以很快地打出豆漿來;如果不泡豆子, 啟動豆漿機之後的程式就要延長很多,

帶上了一段加溫促進豆子吸水軟化的時間, 實際上更費電費時。 所以, 從低碳環保的角度來說, 或者從早上喝豆漿節約時間的角度來說, 顯然是泡豆子更有利。

2.其次, 泡豆子可以提高出漿率。 和不泡的相比, 把豆子浸泡12小時之後, 豆漿的產率可以提高10%, 而豆渣的產量有所下降。 在12小時之內, 泡的時間越長, 出漿率就越高。 也就是說, 泡豆子有利於組織破碎, 可以讓豆漿打得更細一些, 使其中的營養成分更好地釋放出來。 從口感來說, 自然也是泡過的豆子做出來的豆漿口感更好。

豆漿, 是將大豆用水泡後磨碎、過濾、煮沸而成。 豆漿營養非常豐富, 且易於消化吸收。 豆漿是防治高血脂、高血壓、動肪硬化、缺鐵性貧血、氣喘等疾病的理想食品。

豆漿營養豐富, 多喝豆漿可預防老年癡呆症, 增強抗病能力

豆腐腦

豆腐腦一道著名的漢族傳統小吃, 常與豆腐花、豆花混用, 依據各地口味不同, 北方多愛鹹食, 而南方則偏愛甜味, 亦有地區如四川等喜愛酸辣口味。

豆腐腦也有叫做豆腐花、豆花等名稱的, 是一道著名的小吃。 區別於老豆腐(老豆腐較豆腐腦稍硬, 形狀則相同。 豆腐腦如妙齡少女, 老豆腐則似半老佳人。 豆腐腦多在晨間出售, 老豆腐則在午後。 豆腐腦澆鹵, 老豆腐則佐醬油等素食之。 )流行於中國大部分地區。

材料:嫩豆花、澱粉、粉絲、芹菜、大頭菜(也可以用榨菜)、油酥花生、油辣椒、醬油、醋、味精、花椒、肉條(可以用紅燒的牛肉或者雞絲, 這兩個是最正宗的牛華豆腐腦中放的, 分別叫牛肉豆腐腦和雞絲豆腐腦, 我用的是臘肉條條代替)。

做法

1.大頭菜切小丁, 芹菜切末;

2.大概50G的澱粉吧, 我們做了四大碗;

3.將澱粉用水調成水澱粉, 不要太稀也不要太稠, 兌水的時候剛好沒過澱粉即可;

4.鍋中燒四碗水,

水開後緩緩倒入水澱粉, 一定要緩緩倒, 邊倒邊攪, 否則就要結成塊狀影響口感, 待燒開冒泡;

5.用鏟子輕輕地削下薄薄的豆花片;

6.將削下的豆花片輕輕地放入燒開的澱粉糊中, 待再次燒開即可;

7.取一碗倒入適量的醬油、醋、油辣椒、花椒、味精。 另取一淨鍋加水煮熟粉絲;

8.舀入豆花澱粉糊入碗, 裝大概六、七分滿, 再放入適量煮好的粉絲;

9.撒上芹菜末、大頭菜丁、油酥花生即可!

也有的地方將豆腐腦作為甜品, 加入桂花, 甜醬等食用

豆腐渣

豆腐渣又名黴豆腐,以在豆腐渣表面長出粉紅色的黴菌為上乘,炒出來之後非常的爽口,有一種獨特的香味,港澳同胞稱之為“廣西豬肝”。因為豆腐渣有它的生長特定條件,是梧州的獨有食品,其他地方不能製作這種食品,離開梧州就吃不到豆腐渣,最為誇張的說法是梧州豆腐渣上出龍墟,下過雞籠州均不能吃。

1.配好物料。首先,按照要發酵物料重量的0.2%準備好豆渣飼料發酵劑,用新鮮米糠(注:“米糠”不是“統糠”,米糠的營養性與透氣性均好,陳舊米糠或統糠營養較差,均不利)將發酵劑按1:5~10的比例稀釋(每1公斤發酵劑加5~10公斤米糠)。然後,將稻草粉碎,添加5~15%左右,再添加60%左右豆渣,剩下用米糠或玉米粉來代替,米糠、玉米粉和豆腐渣的比例可根據豆渣水分等實際情況進行適當的調整。最後在加入準備好的豆渣發酵劑就可以了。

2.調節水分。將調配好的物料充分拌均勻(為了達到混勻目的可以採用逐步稀釋的辦法),再加水拌勻,加水時注意先少加,快接近要求(65%)時,慢慢再加,防止水分超量超標,萬一加水超量超標,可再加幹物料調整物料。含水率一般控制在60%~65%之間。其判斷辦法為:將拌好的發酵物料緊抓一把,指縫見浮水印但不滴水,鬆開落地即能散開為適宜。若能擠出水汁,落地不散開,則含水率大於75%,太幹太濕均不利,應適當調整,請用戶注意正確判斷。

3.密封發酵。發酵容器可用:發酵池(適用於專用用戶、大戶、飼料廠)、發酵罐、發酵桶(適用於小戶、散戶)、發酵塑膠袋(適用於小戶、散戶)等。不管哪種容器都要密封好。散戶可用雙層塑膠袋,確保密封發酵。注意不要輕易移動袋子,以免弄破袋子造成漏氣。

4.發酵完成。密封發酵一至三天后,有灑香氣逸出,說明發酵完成。在發酵過程中,注意不能隨便開袋查看,開袋後應立即紮緊。

將豆腐渣瀝幹,加蔥花翻炒,少加一點鹽,也可以很好吃。豆腐渣也可以涼拌,因豆腐渣本身的味道原因,所以不用放太多調料。

石磨豆花

石磨豆花是嫩豆花的一種吃法,它與運用特殊工藝加工而成的豆花蘸水和大米飯配合食用,因其鮮嫩可口而流傳廣、影響大,墊江石磨豆花的配方、製作,自有其歷史淵源和獨特之處,米飯、豆花、蘸水三位一體,密不可分,就餐時客人須親自動手,按自己喜好,調製豆花蘸碟。這是郫縣最有名的一道特色菜,被譽為"東方一絕"。

做法

豆花原料很容易,僅有黃豆、水及凝固劑三種。又由於臺灣產黃豆汁液較少,故臺灣豆花用豆多半由美國及巴西進口。 水的多寡是影響濃淡要素;而凝固劑常為石膏、鹽鹵,通常中國南方及臺灣使用石膏故豆花較軟,北方則相反。 製作:豆花製作須先將黃豆浸泡,依品種或個人喜好約4至8小時不等,俟黃豆吸飽水份後再加以打漿、濾渣、煮滾,複降溫至90℃。 最後步驟稱為“沖豆花”,意即需沖入凝固劑豆漿後再靜置5至15分鐘才能完成。而豆花美味的技巧就出於豆漿與凝固劑融合的溫度控制,以及沖豆花的速度和技巧。

優質黃豆,用溫水浸泡2個小時。

用祖傳的石磨將泡好的黃豆碾磨成豆漿。

用手工縫製的白布袋將磨出的豆漿加水過濾,濾除豆渣。

用農村特有的大鐵鍋,先加熱放點植物油在鍋裡,再將過濾後的豆漿倒入鍋內,開始加熱,直至豆漿沸騰。

這個時候停止加熱,待豆漿冷到70、80度時開始關鍵步驟,用鹵水“點”豆花。

“點”的時候用鍋鏟或者是勺子乘少量鹵水在鍋內輕輕的攪拌。聽母親說,如果鍋鏟或者是勺子上粘的豆腐皮越多說明這次豆花做得越成功。

待鍋內豆花全部成型後,上層水變清後停止攪動。

用篩子輕輕的避開已成型的豆花,將上層清水舀出去部分,一邊舀水一邊輕壓鍋內的豆花。

待豆花跌緊後,用到將其切成均勻的小塊,一次完美的豆花就算製作完成了。

麻婆豆腐做法

麻婆豆腐廣受歡迎,流傳各地,做法也有許多不同。最大的改變之一如今,麻婆豆腐遠渡重洋,在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安家落戶,從一味家常小菜一躍而登上大雅之堂,成了國際名菜。

牛肉50g 豆腐500g

輔料:蒜苗、胡椒粉、花椒、味精、難精、食鹽、薑、蔥、白糖、水澱粉、豆瓣醬、豆鼓

醬油

1、準備原料,將牛肉切成末狀,豆腐切成2釐米見方的塊

2、鍋中倒入清水,大火加熱沸騰後加少許鹽,隨後把豆腐放入鍋中焯2分鐘,撈出瀝幹備用

3、炒鍋中入油加熱,待油4成熱時(手置於鍋上方,能感溫熱)倒入肉末,炒散,脫生後盛出

4、郫縣辣醬40克、豆豉20克、辣椒面5克(1茶匙)、醬油30ml(2湯匙)、蒜苗50克、雞精3克(1/2茶匙)

5、炒鍋再次倒入油,加熱至3成熱時,加入郫縣辣醬炒出香味,加入辣椒面和豆豉,炒出紅油後,加適量高湯(或清水),倒入豆腐燒3分鐘。再加入醬油,用水澱粉勾芡一次

6、隨後加入肉末、雞精和蒜苗燒2分鐘後,再淋入水澱粉勾芡,收汁後盛入碗中,撒上花椒面、青豆即可

臭豆腐

臭豆腐是中國漢族特色小吃之一,有北方和南方的不同類型。因為製作手法的不同,所以不同的臭豆腐的臭味來源也是不同。

在各地的製作方式、食用方法均有相當大的差異,臭豆腐在南方又稱臭幹子。其名雖俗氣、卻外陋內秀、平中見奇、源遠流長,是一種極具特色的中華傳統小吃,古老而傳統,令人欲罷不能。製作材料有大豆、豆豉、純鹼等。其味道也差異甚大,但具有“聞起來臭、吃起來香”的特點。南京、長沙的臭豆腐幹相當聞名,臺灣、浙江、上海、北京、武漢、玉林等地的臭豆腐也頗有名氣。

配料:黃豆5kg、辣椒油250g、茶油1kg、麻油150g、醬油500g鹵水15kg、粗鹽100g 、熟石膏300g

製作過程:

(1)制豆腐 將黃豆用水泡發,製成為豆腐腦。將豆腐腦舀入木盒內,蓋上木板,壓上重石塊,壓去水分,即成豆腐。

(2)油炸臭豆腐將青礬放入桶內,春、秋季約需3~5個小時,夏季約浸泡6h左右,冬季約需2天,泡好後取出,用冷開水略洗,瀝幹水分,再將茶油全部倒入鍋內燒紅,放入豆腐用小火炸約5分鐘,一待焦黃,即撈出放入盤內,用筷子在豆腐中間鑽一個洞,將辣椒油、醬油、麻油倒在一起調勻,放在豆腐洞裡即成。

(3)鹵水制法 以用豆豉2.5kg為標準計算,須加清水15kg燒開,過濾後,在汁水內加堿1500g浸泡半個月左右,每天攪動1次,發酵後即成鹵水。

豆腐渣又名黴豆腐,以在豆腐渣表面長出粉紅色的黴菌為上乘,炒出來之後非常的爽口,有一種獨特的香味,港澳同胞稱之為“廣西豬肝”。因為豆腐渣有它的生長特定條件,是梧州的獨有食品,其他地方不能製作這種食品,離開梧州就吃不到豆腐渣,最為誇張的說法是梧州豆腐渣上出龍墟,下過雞籠州均不能吃。

1.配好物料。首先,按照要發酵物料重量的0.2%準備好豆渣飼料發酵劑,用新鮮米糠(注:“米糠”不是“統糠”,米糠的營養性與透氣性均好,陳舊米糠或統糠營養較差,均不利)將發酵劑按1:5~10的比例稀釋(每1公斤發酵劑加5~10公斤米糠)。然後,將稻草粉碎,添加5~15%左右,再添加60%左右豆渣,剩下用米糠或玉米粉來代替,米糠、玉米粉和豆腐渣的比例可根據豆渣水分等實際情況進行適當的調整。最後在加入準備好的豆渣發酵劑就可以了。

2.調節水分。將調配好的物料充分拌均勻(為了達到混勻目的可以採用逐步稀釋的辦法),再加水拌勻,加水時注意先少加,快接近要求(65%)時,慢慢再加,防止水分超量超標,萬一加水超量超標,可再加幹物料調整物料。含水率一般控制在60%~65%之間。其判斷辦法為:將拌好的發酵物料緊抓一把,指縫見浮水印但不滴水,鬆開落地即能散開為適宜。若能擠出水汁,落地不散開,則含水率大於75%,太幹太濕均不利,應適當調整,請用戶注意正確判斷。

3.密封發酵。發酵容器可用:發酵池(適用於專用用戶、大戶、飼料廠)、發酵罐、發酵桶(適用於小戶、散戶)、發酵塑膠袋(適用於小戶、散戶)等。不管哪種容器都要密封好。散戶可用雙層塑膠袋,確保密封發酵。注意不要輕易移動袋子,以免弄破袋子造成漏氣。

4.發酵完成。密封發酵一至三天后,有灑香氣逸出,說明發酵完成。在發酵過程中,注意不能隨便開袋查看,開袋後應立即紮緊。

將豆腐渣瀝幹,加蔥花翻炒,少加一點鹽,也可以很好吃。豆腐渣也可以涼拌,因豆腐渣本身的味道原因,所以不用放太多調料。

石磨豆花

石磨豆花是嫩豆花的一種吃法,它與運用特殊工藝加工而成的豆花蘸水和大米飯配合食用,因其鮮嫩可口而流傳廣、影響大,墊江石磨豆花的配方、製作,自有其歷史淵源和獨特之處,米飯、豆花、蘸水三位一體,密不可分,就餐時客人須親自動手,按自己喜好,調製豆花蘸碟。這是郫縣最有名的一道特色菜,被譽為"東方一絕"。

做法

豆花原料很容易,僅有黃豆、水及凝固劑三種。又由於臺灣產黃豆汁液較少,故臺灣豆花用豆多半由美國及巴西進口。 水的多寡是影響濃淡要素;而凝固劑常為石膏、鹽鹵,通常中國南方及臺灣使用石膏故豆花較軟,北方則相反。 製作:豆花製作須先將黃豆浸泡,依品種或個人喜好約4至8小時不等,俟黃豆吸飽水份後再加以打漿、濾渣、煮滾,複降溫至90℃。 最後步驟稱為“沖豆花”,意即需沖入凝固劑豆漿後再靜置5至15分鐘才能完成。而豆花美味的技巧就出於豆漿與凝固劑融合的溫度控制,以及沖豆花的速度和技巧。

優質黃豆,用溫水浸泡2個小時。

用祖傳的石磨將泡好的黃豆碾磨成豆漿。

用手工縫製的白布袋將磨出的豆漿加水過濾,濾除豆渣。

用農村特有的大鐵鍋,先加熱放點植物油在鍋裡,再將過濾後的豆漿倒入鍋內,開始加熱,直至豆漿沸騰。

這個時候停止加熱,待豆漿冷到70、80度時開始關鍵步驟,用鹵水“點”豆花。

“點”的時候用鍋鏟或者是勺子乘少量鹵水在鍋內輕輕的攪拌。聽母親說,如果鍋鏟或者是勺子上粘的豆腐皮越多說明這次豆花做得越成功。

待鍋內豆花全部成型後,上層水變清後停止攪動。

用篩子輕輕的避開已成型的豆花,將上層清水舀出去部分,一邊舀水一邊輕壓鍋內的豆花。

待豆花跌緊後,用到將其切成均勻的小塊,一次完美的豆花就算製作完成了。

麻婆豆腐做法

麻婆豆腐廣受歡迎,流傳各地,做法也有許多不同。最大的改變之一如今,麻婆豆腐遠渡重洋,在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安家落戶,從一味家常小菜一躍而登上大雅之堂,成了國際名菜。

牛肉50g 豆腐500g

輔料:蒜苗、胡椒粉、花椒、味精、難精、食鹽、薑、蔥、白糖、水澱粉、豆瓣醬、豆鼓

醬油

1、準備原料,將牛肉切成末狀,豆腐切成2釐米見方的塊

2、鍋中倒入清水,大火加熱沸騰後加少許鹽,隨後把豆腐放入鍋中焯2分鐘,撈出瀝幹備用

3、炒鍋中入油加熱,待油4成熱時(手置於鍋上方,能感溫熱)倒入肉末,炒散,脫生後盛出

4、郫縣辣醬40克、豆豉20克、辣椒面5克(1茶匙)、醬油30ml(2湯匙)、蒜苗50克、雞精3克(1/2茶匙)

5、炒鍋再次倒入油,加熱至3成熱時,加入郫縣辣醬炒出香味,加入辣椒面和豆豉,炒出紅油後,加適量高湯(或清水),倒入豆腐燒3分鐘。再加入醬油,用水澱粉勾芡一次

6、隨後加入肉末、雞精和蒜苗燒2分鐘後,再淋入水澱粉勾芡,收汁後盛入碗中,撒上花椒面、青豆即可

臭豆腐

臭豆腐是中國漢族特色小吃之一,有北方和南方的不同類型。因為製作手法的不同,所以不同的臭豆腐的臭味來源也是不同。

在各地的製作方式、食用方法均有相當大的差異,臭豆腐在南方又稱臭幹子。其名雖俗氣、卻外陋內秀、平中見奇、源遠流長,是一種極具特色的中華傳統小吃,古老而傳統,令人欲罷不能。製作材料有大豆、豆豉、純鹼等。其味道也差異甚大,但具有“聞起來臭、吃起來香”的特點。南京、長沙的臭豆腐幹相當聞名,臺灣、浙江、上海、北京、武漢、玉林等地的臭豆腐也頗有名氣。

配料:黃豆5kg、辣椒油250g、茶油1kg、麻油150g、醬油500g鹵水15kg、粗鹽100g 、熟石膏300g

製作過程:

(1)制豆腐 將黃豆用水泡發,製成為豆腐腦。將豆腐腦舀入木盒內,蓋上木板,壓上重石塊,壓去水分,即成豆腐。

(2)油炸臭豆腐將青礬放入桶內,春、秋季約需3~5個小時,夏季約浸泡6h左右,冬季約需2天,泡好後取出,用冷開水略洗,瀝幹水分,再將茶油全部倒入鍋內燒紅,放入豆腐用小火炸約5分鐘,一待焦黃,即撈出放入盤內,用筷子在豆腐中間鑽一個洞,將辣椒油、醬油、麻油倒在一起調勻,放在豆腐洞裡即成。

(3)鹵水制法 以用豆豉2.5kg為標準計算,須加清水15kg燒開,過濾後,在汁水內加堿1500g浸泡半個月左右,每天攪動1次,發酵後即成鹵水。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