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收視率造假產業鏈一年撈40億,人人喊打卻為何屢禁不止?

港股解碼, 香港財華社王牌專欄, 20年專注港股, 金融名家齊聚, 做最有深度的原創財經號。 看完記得訂閱、評論、點贊哦。

■文|邢莉, 香港財華社財經編輯。

近年來票房的作假、花錢買收視率呈愈演愈烈之勢, 去年10月底通過的《電影產業促進法》, 對電影票房造假有明確的規定與處罰。 而對電視行業收視率造假的懲處卻還沒有明確規定。 兩會期間, 收視率造假問題再次被熱議, 全國人大代表、著名主持人曹可凡表示, 虛假的資料不能成為衡量文化專案成功的尺規, 文藝創作更不能誤入假資料營造的“假潮流”之中,

應該建立公正客觀的文藝評價體系。

事實上, 去年電視劇《美人私房菜》撤檔事件, 就曾引爆過這個話題。 浙江衛視播出電視劇《美人私房菜》, 由於製作方沒有購買收視資料, 結果這個一直排名前五的優質播出平臺, 短時間內掉到了第22名。 浙江衛視不得不將該劇在黃金時段停播,

換上新劇《北上廣依然相信愛情》。 這一事件在業內引起了軒然大波, 收視率儼然成為評價中國電視劇優劣的唯一標準。

灰色利益鏈下的共謀

收視率造假問題由來已久。 收視率原本是為廣告商向電視臺投放廣告所服務, 但由於廣告商投放廣告時會要求保證一定收視率, 部分電視臺的廣告部門為爭取廣告資源, 開始進行收視率造假行為。 據瞭解, 目前購買收視率的價格已攀升至每集30萬至50萬元人民幣。 以衛視頻道每年播出1.3萬集電視劇計, 全年有40多億元被這股黑勢力非法竊取。

更為惡劣的是, 由於各衛視頻道普遍要求購買收視率, 造成“資源”緊缺, 於是黑勢力趁火打劫, 在同一城市, 同一時段, 同時收取兩三家製作機構的費用, 導致許多公司花了錢也買不到收視率, 不僅要遭到播出機構的停播、降價、欠款, 還要承受數百萬元甚至上千萬元的經濟損失。

光線傳媒總裁王長田曾透露:“當時我們看到的所有的電視節目、電視劇, 可以說他們的收視率90%以上都是假的。

” 這意味著每一部播出的電視劇的相關人員都參與了這場不光彩的遊戲。 作為中國最大的電影和電視劇公司之一, 光線傳媒正是因為這些問題無奈的放棄了其曾經輝煌的電視業務。 “幸好還有電影業務可以支撐, 不然當時我們可能就死掉了。 ”

事實上, 對於收視率造假的問題, 業內早已喊打聲四起。 收視率造假之所以猖獗, 原因無非有了兩個:

一是利益回報。 “微收視”時代, 黃金時段的收視率能達到1就很難得。 收視率每提升0.1個百分點所帶來的廣告效益, 常常數以百萬元計。 很多電視臺與製片方在電視劇購買保底價的基礎上, 通常會協定一定點的收視率, 有的甚至直接協定排名範圍。 如果播出效果達到或突破協定收視點或排名, 電視臺會給予製片方高於保底價的價格回報;如果未達到, 則相應降低購買價格。 這種收視“對賭”直接關係到製片公司的經濟利益。

根據某些“對賭”協議, 電視劇購劇價格隨著收視排名走低而依次遞減, 如果跌出一定排名之外,某些衛視甚至可能撤片。不少製作公司頂不住壓力,只得選擇進行資料作假。

二是風險極低。很多網店專門為“刷視頻點擊量”服務,幾百元就能換取幾千萬的點擊量。而收視率市場的法律法規和監管機制尚不健全,目前國內僅有的一家收視率監督監控平臺也很難從監管層面實現對虛假點擊量的精准把控,進而實現進一步的治理,致使違法違規幾乎“零風險”。

須司法介入,更須建立完善的評價機制

其實,業界對收視率能否真實可信地反映電視臺和電視節目收視情況,質疑由來已久。收視率造假一事只是再次提醒我們,不應將收視率當成判定電視臺和電視節目優劣的唯一標準,

2015年8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視劇司召集央視和8家省級衛視領導召開專題會研究簽署反對唯收視率、放棄收視對賭、規範電視劇購播行為的自律公約。

隨後,中國電視劇製作產業協會向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遞交了《關於加強電視劇市場工作的幾點建議》,文中包括頒佈規範的購銷合同文本,合同中不得有收視率與銷售價格直接掛鉤的條款等幾條建議。《電視收視率調查準則》去年也已出臺。有關收視率的先關規則似乎正在一步步完善。

然而這些是遠遠不夠的,沒有司法接入,收視率造假問題只能淪為口舌之戰。同時業內人士建議,須出臺更專業、科學的電視評價體系,引入多方面的評價機制。在收視統計領域營造更加公平的競爭環境,讓更多的收視統計機構加入,打破壟斷,引入競爭,建設科學完善的評價機制。

如果跌出一定排名之外,某些衛視甚至可能撤片。不少製作公司頂不住壓力,只得選擇進行資料作假。

二是風險極低。很多網店專門為“刷視頻點擊量”服務,幾百元就能換取幾千萬的點擊量。而收視率市場的法律法規和監管機制尚不健全,目前國內僅有的一家收視率監督監控平臺也很難從監管層面實現對虛假點擊量的精准把控,進而實現進一步的治理,致使違法違規幾乎“零風險”。

須司法介入,更須建立完善的評價機制

其實,業界對收視率能否真實可信地反映電視臺和電視節目收視情況,質疑由來已久。收視率造假一事只是再次提醒我們,不應將收視率當成判定電視臺和電視節目優劣的唯一標準,

2015年8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視劇司召集央視和8家省級衛視領導召開專題會研究簽署反對唯收視率、放棄收視對賭、規範電視劇購播行為的自律公約。

隨後,中國電視劇製作產業協會向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遞交了《關於加強電視劇市場工作的幾點建議》,文中包括頒佈規範的購銷合同文本,合同中不得有收視率與銷售價格直接掛鉤的條款等幾條建議。《電視收視率調查準則》去年也已出臺。有關收視率的先關規則似乎正在一步步完善。

然而這些是遠遠不夠的,沒有司法接入,收視率造假問題只能淪為口舌之戰。同時業內人士建議,須出臺更專業、科學的電視評價體系,引入多方面的評價機制。在收視統計領域營造更加公平的競爭環境,讓更多的收視統計機構加入,打破壟斷,引入競爭,建設科學完善的評價機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