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圖說雲南」圖見雲南鳳慶

雲南畫報新媒體中心發佈

國家數位出版轉型示範單位

全國年度最佳畫報

鳳慶, 是當年滇西南重要府治——順寧府所在地。 這是一處人文底蘊相當深厚,

景觀層次宏大細膩的“微雲南”。

漢文化在此地有厚實的根基。 茶馬道在這裡形成重鎮。

雲嶺逶迤至此, 落地生根為高聳飽滿的崎嶇大地, 物產豐饒不能盡數。

滄江奔流入斯, 百折千回成風光旖旎的高原長湖, 極致大美無法言說。

魯史鎮、新華鄉、詩禮鄉, 這三處, 是本帖圖片的主要內容。 這些地方今天看起來很是偏僻, 而當年卻是茶馬道的必經之路, 是古代高速公路的“服務區”, 是雲南馬幫文化遺落在今時今日的活化石。

【魯史】

魯史無疑是六百年古道功德圓滿之後熔煉出的一顆被時間打磨拋光過的蜜蠟或琥珀。 略顯陳舊的外觀下, 仍包著一幅鮮活的滇西南清明上河圖。 無論是瓦上的荒草, 還是地上的蹄印,

等等, 都是這顆琥珀自然形成的“包漿”。 能夠完整保留這樣的古鎮, 是雲南文化之幸。

【新華苗寨】

新華和魯史一樣,都不可思議地橫亙在某個山脊上。據說新華街的出現,全因一個古人的夢想。他堅持要在荒野中建出一條街。最終這條街就是我們今天見到的新華。在新華,我們主要走訪了苗寨。苗族,這個遷徙了5000年的民族,直到21世紀才有了最終定居的狀態。這個非凡的族群在保留自身文化方面,頑強得令人無法想像......

【古墨】

古墨的先人當初為什麼選擇了這樣一個極度封閉的地方作為世代繁衍之所?並沒有任何文字記載。但據說這個地方的風水一流。具體表現是風和水全都一流。用桃花源記逐字逐句來對照古墨的樣子,竟沒有一處描寫有誤。李先生在磨房前沉吟良久,未走一步,成詩:烏龍奔滄水,輪葉磨春秋;太阿有遺民,古風萬代留。請他喝酒的是一名素不相識的磨坊坊主。雙方僅以花生下酒,杯莫停。

【瀾滄江】

瀾滄江之美,是由國際大氣候和局部小氣候決定的。國際大氣候就是孟加拉季風,局部小氣候則為百里長湖。小灣電站庫區,蓄水量超過10個滇池。龐大水面蒸騰出的水汽,被冷空氣牢牢鎖定在海拔1500米以下,於是蒸汽不得不被凝結為雲海。雲海在五六點鐘醞釀,七八點鐘高潮,十幾點鐘消失,周而復始。這就是瀾滄江的冬季。

【茶王樹】

我拍過很多“茶王”頭銜的茶樹。這棵是最粗的。目前也被認為是栽培型茶樹中最老的。

【塘房】

塘房這個人口不足300的小村,基本可以代表滇西南(中北部)大量以石板為屋頂的村莊。乾乾淨淨。幾乎全村姓陶,漢族,據信祖先來自景東。這讓我想起景東歷史悠久的傣族大土司俄陶的往事。俄陶的墓葬在上世紀發掘時,挖出大量珍貴文物,足以證明其統治的地區如何富足,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在文明上與漢地的靠攏。然而突然之間,傣族大量從景東地區(銀生地區)退卻,俄陶後人改姓“陶”,四散流離......一支陶姓,隨茶馬古道遷徙至塘房。這大概就是我所揣測的路徑——並未得到塘房村支書的完全認同。

在進入村莊之前,我問了句“給有狗?”被懟回“男人不興問給有狗,只能問給有酒”

這裡保留的古道,是徹底古老的,並未修飾過而且相當完整的一段。仍在使用。

這僅僅只是鳳慶的一些局部,大山、大江為表,古鎮、古道為裡,最美的其實還是“人”。

文/圖:局部

【新華苗寨】

新華和魯史一樣,都不可思議地橫亙在某個山脊上。據說新華街的出現,全因一個古人的夢想。他堅持要在荒野中建出一條街。最終這條街就是我們今天見到的新華。在新華,我們主要走訪了苗寨。苗族,這個遷徙了5000年的民族,直到21世紀才有了最終定居的狀態。這個非凡的族群在保留自身文化方面,頑強得令人無法想像......

【古墨】

古墨的先人當初為什麼選擇了這樣一個極度封閉的地方作為世代繁衍之所?並沒有任何文字記載。但據說這個地方的風水一流。具體表現是風和水全都一流。用桃花源記逐字逐句來對照古墨的樣子,竟沒有一處描寫有誤。李先生在磨房前沉吟良久,未走一步,成詩:烏龍奔滄水,輪葉磨春秋;太阿有遺民,古風萬代留。請他喝酒的是一名素不相識的磨坊坊主。雙方僅以花生下酒,杯莫停。

【瀾滄江】

瀾滄江之美,是由國際大氣候和局部小氣候決定的。國際大氣候就是孟加拉季風,局部小氣候則為百里長湖。小灣電站庫區,蓄水量超過10個滇池。龐大水面蒸騰出的水汽,被冷空氣牢牢鎖定在海拔1500米以下,於是蒸汽不得不被凝結為雲海。雲海在五六點鐘醞釀,七八點鐘高潮,十幾點鐘消失,周而復始。這就是瀾滄江的冬季。

【茶王樹】

我拍過很多“茶王”頭銜的茶樹。這棵是最粗的。目前也被認為是栽培型茶樹中最老的。

【塘房】

塘房這個人口不足300的小村,基本可以代表滇西南(中北部)大量以石板為屋頂的村莊。乾乾淨淨。幾乎全村姓陶,漢族,據信祖先來自景東。這讓我想起景東歷史悠久的傣族大土司俄陶的往事。俄陶的墓葬在上世紀發掘時,挖出大量珍貴文物,足以證明其統治的地區如何富足,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在文明上與漢地的靠攏。然而突然之間,傣族大量從景東地區(銀生地區)退卻,俄陶後人改姓“陶”,四散流離......一支陶姓,隨茶馬古道遷徙至塘房。這大概就是我所揣測的路徑——並未得到塘房村支書的完全認同。

在進入村莊之前,我問了句“給有狗?”被懟回“男人不興問給有狗,只能問給有酒”

這裡保留的古道,是徹底古老的,並未修飾過而且相當完整的一段。仍在使用。

這僅僅只是鳳慶的一些局部,大山、大江為表,古鎮、古道為裡,最美的其實還是“人”。

文/圖:局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