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房產>正文

北大教授胡適都不買房,那讓我們搶破頭的到底是住所還是安全感?

文 / 歸雁

2017-04-10

星期一

中國是個農業大國, 數千年來, 人們對土地極為依賴, 因此中國人有買地置業建房的情結, 似乎沒有房子就不能算是立業。

黑色的土地, 青磚黛瓦的房屋, 才給生活在中國社會的中國人以安全感和自信。 時至今日, 社會審定一個人是否事業有成, 仍會以房屋作為參考標準。

用房產來評估一個人的成功, 如果按照這樣的標準來衡量的話, 那麼民國時期的很多名流學者都要被打入另冊了。 因為在民國時期的知識精英, 居住的條件並不都是高大上的, 海歸派租房而居的大有人在, 住在集體宿舍的教授也不乏其人。

胡適選擇租房住

1917年胡適回國, 被北京大學聘為教授。 作為海歸派的代表人物, 胡適的經濟收入還是非常可觀的。 但是胡適剛到北京, 沒有買房, 而是選擇租房而居。

20世紀20年代末, 胡適在上海出任中國公學校長, 租住景山大街陟山門6號,

房子很寬敞, 有庭院, 庭院內還有長廊。 後來, 胡適辭去中國公學校長之職, 回到北京, 任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 住房搬遷到米糧庫4號, 這是一座寬敞的大洋樓, 仍然是租賃的。

其實按照胡適的經濟收入, 支付買房費用綽綽有餘。 他給商務印書館刊物寫文章, 每月有幾百圓稿費收入。 在北大當教授, 月薪600圓。 此外, 他還在中國文化教育基金會兼董事, 收入頗豐, 但是胡適始終沒有在北京和上海買房。 除了日常生活開銷外, 他的收入還用於買書畫、資助年輕學生、資助社會研究等。

其實民國時期的人對擁有一套住房的渴望遠遠沒有現代人強烈。 民國時期, 戰火仍然頻繁, 國難當頭之際, 房子於他們而言只是一個棲身之地。

他們更願意把更多的收入用在對國家有用的人才培養及學術研究上。 房子與票子不是他們追求的目標, 也不是衡量他們學術水準、社會價值的尺碼。

房屋帶給中國人的安全感

今天, 人們的生活富裕了, 不愁沒飯吃了, 需要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質的時候, 房子成了我們新的追求。 俗話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 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房子, 哪怕地段不好、裝修一般、空間不大, 也是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 有了自己的家在一個城市才會有歸屬感。

房子承載了太多無形的意義, 中國有太多的年輕人在這個社會裡缺乏相應的安全感, 而房子就是他們獲得穩定感的基礎。 對於大多數年輕人而言, 房子並不是單純居住的地方,

它意味著戶口、未來孩子的教育問題, 甚至是丈母娘的首肯……可以說, 房子是他們的精神綱領和安全感的來源, 有了房子, 生活才不會時時處於恐慌之中, 不必擔心房東說漲就漲的房租, 不用害怕隨時要搬家或者露宿街頭。

我們的社會如今變的越來越沒有安全感, 大多數人一直處於不安的狀態,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現在的人們變的這麼不安這麼沒有安全感?

歡迎轉發朋友圈, 更多內容請關注“致篤書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