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聚焦稀有劇種傳承人——河南四劇種研修研習班彙報演出

12月28日下午2:30, 中國非遺傳承人群河南地區四劇種(大弦戲、大平調、淮調、二夾弦)研修研習班在河南藝術職業學院戲曲系小劇場進行彙報演出。 河南省文化廳非物質文化遺產處長劉春曉, 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裴景嶺, 河南省劇協副主席、秘書長、劇作家陳湧泉, 河南戲劇評論家劉景亮, 戲曲音樂作曲家范立方, 二夾弦傳承人田愛雲和學員40余人以及多家媒體出席彙報演出活動。

大弦戲、大平調、淮調、二夾弦四個稀有劇種的學員們, 由非遺傳承人與專家親自指導授課, 集中學習了稀有劇種的理論、聲樂、化妝、身訓以及劇碼等專題。

通過為期一個月的培訓, 學員們的專業水準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

彙報演出首先由淮調《劉秀坐帳》拉開序幕。 緊接著, 大平調《斬單雄信》、《闖幽州》, 二夾弦《莫愁女》, 淮調《李剛打朝》以及大弦戲《李存孝過江》等經典劇碼一一獻上。

中國非遺傳承人群河南地區四劇種研修研習班彙報演出現場, 小劇場內坐滿了河南藝術職業學院的學生, 最小的年齡僅12歲。 演員們精湛的表演, 高超的表演技藝, 專業的演出水準, 贏得了台下年輕觀眾陣陣的叫好聲。

年輕一代是傳統戲曲文化未來的繼承者,戲曲的發展走勢與年輕人密切相關。青年人對愛好產生的強烈熱情,正是目前戲曲發展所欠缺的,同時年輕一代引領著文化的發展潮流,在戲曲的推廣普及過程中,有著巨大的潛在宣傳力。如何讓戲曲藝術被青年人廣泛接受並熱愛,對於繼承傳統文化有著不可替代的積極意義。

研討會

培訓班專場彙報時,由戲緣APP進行網路直播。彙報結束後,河南省文化廳非物質文化遺產處長劉春曉,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裴景嶺,河南省劇協副主席陳湧泉,河南戲劇評論家劉景亮,戲曲音樂作曲家范立方,二夾弦傳承人田愛雲,河南藝術職業學院戲曲系主任、書記廉玉柱及首屆中國非遺傳承人群河南地區四劇種研修研習班學員共同針對本次培訓班進行研討,研討會由河南藝術職業學院戲曲系教學督導管理委員會主任李志遠主持。

河南藝術職業學院戲曲系主任、書記廉玉柱

河南藝術職業學院戲曲系主任、書記廉玉柱,首先就培訓班的招生、師資、開班情況、課程設置及劇碼傳承方面,向與會領導、專家進行了彙報。廉主任表示通過今天的彙報演出可以看到,全體學員在理論修養和專業水準上都有了明顯的提高,對於這次培訓方面的不足之處,廉主任說到:“還需要我們認真的梳理分析、總結完善,下一步該如何改進,也為我們今後遇到類似的教學任務提供了經驗。”

河南省文化廳非物質文化遺產處長劉春曉

河南省文化廳非物質文化遺產處長劉春曉,對於首次舉辦的“中國非遺傳承人群河南地區四劇種研修研習班”給予了充分的肯定,“首次培訓班的方方面面都下了很大的功夫,這是一次成功的嘗試。對於非遺的保護,除了需要做基礎的工作外,還要繼續在'演'上下功夫,讓稀有劇種在平衡協調的環境下傳承發展,要科學的傳承發展。”針對稀有劇種的發展問題,劉春曉處長當場做出了表態:“非遺處也將爭取更多的資源、機會,把咱河南的稀有劇種推出去,把稀有劇種啟動。”

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裴景嶺

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裴景嶺表示:“培訓班研修研習過後,對於稀有劇種的發展傳承問題應該進行更深入的思考。為了稀有劇種更好的存活下來,我們甚至可以在河南藝術職業學院建立研究基地、展示館、戲曲博物館。今年的基礎打得好,明年一定可以有更好的成績。”

建言獻策

稀有劇種的價值無量,它是每個地域、每一方鄉土孕育的獨有的劇種,是戲曲百花園中不可替代的一朵,而稀有劇種大多生存艱難,搶救工作迫在眉睫。河南省劇協副主席、秘書長、劇作家陳湧泉,河南戲劇評論家劉景亮,戲曲音樂作曲家范立方,二夾弦傳承人田愛雲四位戲曲界的大咖專家紛紛發言,對研修研習培訓班提出了中肯的意見和建議,並就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如何推動稀有劇種的保護傳承工作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河南省劇協副主席、秘書長、劇作家陳湧泉

河南戲劇評論家劉景亮

戲曲音樂作曲家范立方

二夾弦傳承人田愛雲

助推稀有劇種

專家積極建言獻策

一是培訓班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傳承與傳播相結合、理論課與劇種課程相結合、基本功與排練相結合的教學方式,為稀有劇種提供了更專業、更規範的戲曲人才,功德無量。今後,增加稀有劇種有針對性的研討會,把稀有劇種丟失的部分撿回來,強化稀有劇種優秀的內容,十分有必要。

二是高度保持劇種的個性化。牢牢抓住稀有劇種的獨特性,從傳統中挖掘稀有劇種裡充滿個性的成分。保持文化的多樣性,拒絕劇種同化,堅持好優秀的部分才能將稀有劇種傳承好、傳播好。

三是觀念的與時俱進。傳統的非遺專案如何適應現代生活是非遺傳承人必須要著重思考的問題,這也正是文化廳研修研習培訓班的意義所在。稀有劇種傳承人應該意識到,能夠生存下來的稀有劇種有著一定的群眾基礎。但隨著社會的進步,觀眾的審美也在發生變化,固步自封不是好的保護方式,不管是唱腔、表演程式,還是劇本創作上,都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但與時俱進的同時,戲曲人更應該具有“在合適的場合,演適合的劇碼”的觀念,原生態的內容用現代手段傳播,拿捏好分寸,緊跟時代,貼合觀眾。

四是戲曲人才、觀眾青年化。“戲曲進校園”培養了大批年輕的觀眾,提升了戲曲受眾的審美層次。稀有劇種傳承人平均年齡偏高,老一輩傳承人的相繼離世給稀有劇種的傳承保護敲響了警鐘,稀有劇種培訓班應該更有目的性,將同類聲腔的劇種集合在一起,共同研修研習,培養青年表演、創作人才,提升稀有劇種人才的文化層次。

五是基層培訓常態化。爭取將稀有劇種培訓班變成學校的培訓班,借助高校的力量助推稀有劇種。重視基層戲曲工作者的培訓工作,內容貼近劇團實際、符合表演需要,推動基層培訓班的常態化開設,保持戲曲事業的無限生機。

■研討共識

河南藝術職業學院戲曲系教學督導管理委員會主任李志遠

河南藝術職業學院戲曲系教學督導管理委員會主任李志遠在會議中表示:“我們學校將不遺餘力的把培訓班工作做好,認真梳理、分析總結,為再次舉辦類似專案打好基礎,助力稀有劇種借助高校的平臺傳承傳播,為稀有劇種培養更多的後備人才,使我們的藝術教育工作再上一個新的臺階。”據瞭解,本次培訓班將把所培訓內容編造成冊、錄影制碟,作為傳承傳播的依據。

12月29日下午2點、12月30日下午2點,中國非遺傳承人群河南地區四劇種研修研習班分別走進“香玉故里之偃月古城”、“大石橋有戲、新生活廣場”進行彙報演出。

年輕一代是傳統戲曲文化未來的繼承者,戲曲的發展走勢與年輕人密切相關。青年人對愛好產生的強烈熱情,正是目前戲曲發展所欠缺的,同時年輕一代引領著文化的發展潮流,在戲曲的推廣普及過程中,有著巨大的潛在宣傳力。如何讓戲曲藝術被青年人廣泛接受並熱愛,對於繼承傳統文化有著不可替代的積極意義。

研討會

培訓班專場彙報時,由戲緣APP進行網路直播。彙報結束後,河南省文化廳非物質文化遺產處長劉春曉,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裴景嶺,河南省劇協副主席陳湧泉,河南戲劇評論家劉景亮,戲曲音樂作曲家范立方,二夾弦傳承人田愛雲,河南藝術職業學院戲曲系主任、書記廉玉柱及首屆中國非遺傳承人群河南地區四劇種研修研習班學員共同針對本次培訓班進行研討,研討會由河南藝術職業學院戲曲系教學督導管理委員會主任李志遠主持。

河南藝術職業學院戲曲系主任、書記廉玉柱

河南藝術職業學院戲曲系主任、書記廉玉柱,首先就培訓班的招生、師資、開班情況、課程設置及劇碼傳承方面,向與會領導、專家進行了彙報。廉主任表示通過今天的彙報演出可以看到,全體學員在理論修養和專業水準上都有了明顯的提高,對於這次培訓方面的不足之處,廉主任說到:“還需要我們認真的梳理分析、總結完善,下一步該如何改進,也為我們今後遇到類似的教學任務提供了經驗。”

河南省文化廳非物質文化遺產處長劉春曉

河南省文化廳非物質文化遺產處長劉春曉,對於首次舉辦的“中國非遺傳承人群河南地區四劇種研修研習班”給予了充分的肯定,“首次培訓班的方方面面都下了很大的功夫,這是一次成功的嘗試。對於非遺的保護,除了需要做基礎的工作外,還要繼續在'演'上下功夫,讓稀有劇種在平衡協調的環境下傳承發展,要科學的傳承發展。”針對稀有劇種的發展問題,劉春曉處長當場做出了表態:“非遺處也將爭取更多的資源、機會,把咱河南的稀有劇種推出去,把稀有劇種啟動。”

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裴景嶺

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裴景嶺表示:“培訓班研修研習過後,對於稀有劇種的發展傳承問題應該進行更深入的思考。為了稀有劇種更好的存活下來,我們甚至可以在河南藝術職業學院建立研究基地、展示館、戲曲博物館。今年的基礎打得好,明年一定可以有更好的成績。”

建言獻策

稀有劇種的價值無量,它是每個地域、每一方鄉土孕育的獨有的劇種,是戲曲百花園中不可替代的一朵,而稀有劇種大多生存艱難,搶救工作迫在眉睫。河南省劇協副主席、秘書長、劇作家陳湧泉,河南戲劇評論家劉景亮,戲曲音樂作曲家范立方,二夾弦傳承人田愛雲四位戲曲界的大咖專家紛紛發言,對研修研習培訓班提出了中肯的意見和建議,並就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如何推動稀有劇種的保護傳承工作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河南省劇協副主席、秘書長、劇作家陳湧泉

河南戲劇評論家劉景亮

戲曲音樂作曲家范立方

二夾弦傳承人田愛雲

助推稀有劇種

專家積極建言獻策

一是培訓班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傳承與傳播相結合、理論課與劇種課程相結合、基本功與排練相結合的教學方式,為稀有劇種提供了更專業、更規範的戲曲人才,功德無量。今後,增加稀有劇種有針對性的研討會,把稀有劇種丟失的部分撿回來,強化稀有劇種優秀的內容,十分有必要。

二是高度保持劇種的個性化。牢牢抓住稀有劇種的獨特性,從傳統中挖掘稀有劇種裡充滿個性的成分。保持文化的多樣性,拒絕劇種同化,堅持好優秀的部分才能將稀有劇種傳承好、傳播好。

三是觀念的與時俱進。傳統的非遺專案如何適應現代生活是非遺傳承人必須要著重思考的問題,這也正是文化廳研修研習培訓班的意義所在。稀有劇種傳承人應該意識到,能夠生存下來的稀有劇種有著一定的群眾基礎。但隨著社會的進步,觀眾的審美也在發生變化,固步自封不是好的保護方式,不管是唱腔、表演程式,還是劇本創作上,都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但與時俱進的同時,戲曲人更應該具有“在合適的場合,演適合的劇碼”的觀念,原生態的內容用現代手段傳播,拿捏好分寸,緊跟時代,貼合觀眾。

四是戲曲人才、觀眾青年化。“戲曲進校園”培養了大批年輕的觀眾,提升了戲曲受眾的審美層次。稀有劇種傳承人平均年齡偏高,老一輩傳承人的相繼離世給稀有劇種的傳承保護敲響了警鐘,稀有劇種培訓班應該更有目的性,將同類聲腔的劇種集合在一起,共同研修研習,培養青年表演、創作人才,提升稀有劇種人才的文化層次。

五是基層培訓常態化。爭取將稀有劇種培訓班變成學校的培訓班,借助高校的力量助推稀有劇種。重視基層戲曲工作者的培訓工作,內容貼近劇團實際、符合表演需要,推動基層培訓班的常態化開設,保持戲曲事業的無限生機。

■研討共識

河南藝術職業學院戲曲系教學督導管理委員會主任李志遠

河南藝術職業學院戲曲系教學督導管理委員會主任李志遠在會議中表示:“我們學校將不遺餘力的把培訓班工作做好,認真梳理、分析總結,為再次舉辦類似專案打好基礎,助力稀有劇種借助高校的平臺傳承傳播,為稀有劇種培養更多的後備人才,使我們的藝術教育工作再上一個新的臺階。”據瞭解,本次培訓班將把所培訓內容編造成冊、錄影制碟,作為傳承傳播的依據。

12月29日下午2點、12月30日下午2點,中國非遺傳承人群河南地區四劇種研修研習班分別走進“香玉故里之偃月古城”、“大石橋有戲、新生活廣場”進行彙報演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