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10副傳世名畫帶你瞭解歐洲繪畫藝術

歐洲的繪畫藝術史就是一部藝術運動史, 繁星閃耀, 湧現了相當數量風格迥異的繪畫流派。 除了印象派、現實派、野獸派這些知曉度高的畫派, 還有哪些畫派在歐洲的繪畫史上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用這10副經典傳世名畫帶你瞭解歐洲繪畫藝術。

印象派

克勞德·莫内。 不久, 這一俏皮話便在《吉爾·布拉斯》雜誌登出, 而“野獸主義”的名稱也很快被廣泛地認同。 翌年當“籠子”裡的“野獸”傾巢而出, 舉行一個接一個驚人的展覽時, 野獸主義則已是影響巨增, 勢頭高漲了。 這一初含諷刺意味的名稱, 後來也逐漸失去了它的貶義。

《舞蹈》是野獸派核心人物馬蒂斯的代表作, 一如既往的充滿張力。 人們想方設法追究《舞蹈》的起源, 一直追溯到希臘瓶畫或農民的舞蹈。 地面是濃烈的綠色, 天空是同樣濃烈的藍色, 人物則呈磚紅色。 天空和地面的色塊把人物封閉在前景之中,

但是, 她們仍然在充滿空氣感的空間中悠然起舞, 似脫韁野馬般肆意自由。

巡迴展覽畫派

《伏爾加河的縴夫》

(油畫、1873年、俄羅斯博物館藏)

伊裡亞·葉菲莫維奇·列賓(Ilya Yafimovich Repin 1844~1930)

創作了大量的歷史畫、風俗畫和肖像畫, 表現了人民的貧窮苦難及對美好生活的渴望。

代表作品:《宣傳者被捕》 《意外歸來》 《托爾斯泰》

27歲的彼得堡美術學院學生列賓, 一天在涅瓦河上寫生, 突然發現河的那頭有一隊人像牲口似地在河岸邊蠕動, 走近了才看清是一行拉著滿載貨物大船的縴夫。 他又把目光轉向涅瓦河大橋上往來人群中紅男綠女和熱烈豪華的場景。 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激發了創作縴夫生活的靈感。 他利用暑假與風景畫家瓦西裡耶夫一起去伏爾加河考察民情和寫生, 畫了很多縴夫真實的形象和素材, 用3年的時間創作完成這幅世界名作。

被烈日炙烤的焦黃的河岸上, 一隊蓬首垢面、衣衫襤褸的縴夫拖著沉重的腳步拉著貨船, 在酷日下精疲力竭的向前掙扎。 他們中有老有少, 個個都衣著破爛、面容憔悴。

領頭的是一位鬍鬚斑白的老者, 眼睛深陷, 堅毅的面孔透出飽經風霜的智慧, 但愁苦的表情仍然顯示了他對於艱苦生活的無奈。 19世紀70年代的俄國勞動人民處在沙皇的黑暗統治和資本家的殘酷剝削之下, 過著非常貧窮痛苦的生活, 無比寫實的創作風格更加渲染了悲劇色彩。

立體主義

《亞威農少女》

(布面油畫、1907年)

畢卡索(Pablo Picasso 1881~1973)

當代西方最有創造性和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家, 據統計, 他的作品總計近37,000件。

代表作品: 《亞威農少女》 《卡思維勒像》 《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 《格爾尼卡》

這真是一副讓人過目不忘的作品, 畫面描繪的是一家妓院的妓女形象。 因為當時有很多人在性病中死去, 畫家本意是要通過這幅畫把放縱性欲和死亡聯繫在一起的畫作, 警告人們性病的危險, 以警示那些放縱性欲的人們。 畫面上的五個妓女都裸露著病態的身體, 搔首弄姿, 擺出招搖和引誘的姿態。 然而她們的身軀卻明顯被病魔纏繞著, 呈現出恐懼的憔悴臉色, 其中一個的臉上籠罩的黑影正是病魔的影子, 另一個女人的臉簡直被描繪成了病毒的樣子。這些醜陋、病態、變形的女人形象,確實給人一種獰厲可怕的藝術表現力。

比這些具體形象更重要的是表現手法,立體主義的做法是以全新的方式展現事物,他們從幾個角度去觀察,把正面不可能看到的幾個角度去觀察,把正面不可能看到的幾個側面都用並列或重疊的方式表現出來,沒有一點立體透視的感覺。在《亞威農少女》中,五個裸女的色調以藍色背景來映襯,背景也作了任意分割,沒有遠近的感覺,人物也是由幾何形體組合而成。即使最初被認為是瘋子,但畢卡索的狂想曲最終進入主流,獨樹一派。

浪漫主義

《自由引導人民》

(布面油畫、1830年、巴黎盧浮宮藏)

歐仁·德拉克羅瓦(Eugène Delacroix,1798—1863)

作品充滿浪漫主義風格,善於把抽象的冥想和寓意變成藝術形象,其表達感情的深度與力量以及在描繪運動的激烈和氣勢方面,很少有人能與之相比。

代表作品:《西奧島的屠殺》《自由引導人民》《但丁之舟》

初識這幅畫時並不知道它是浪漫主義代表作,也不覺浪漫在何處,但如果把畫作創作的時代背景相結合就很容易理解,在1830年代的法國,七月革命的爆發,在年輕人眼中,革命和自由就是最浪漫的事。畫家以奔放的熱情歌頌了這次工人、小資產階級和知識份子參加的革命運動。高舉三色旗的象徵自由神的婦女形象在這裡突出地體現了浪漫主義特徵。她健康、有力、堅決、美麗而樸素,正領導著工人、知識份子的革命隊伍奮勇前進。強烈的光影所形成的戲劇性效果,與豐富而熾烈的色彩和充滿著動力的構圖形成了一種強烈、緊張、激昂的氣氛,使得這幅畫具有生動活躍的激動人心的力量。

1831年5月1日,畫作在巴黎展出引起轟動,德國詩人海涅還為此畫寫了讚美詩。在這以後,這幅畫的經歷也頗為坎坷。1831年,這幅畫被法國政府收購,在盧森堡宮展出了數月,後因時局變化,還給了畫家本人;17年後,1848年法國爆發了二月革命,法國人民要求把此畫重新在盧森堡宮展覽;同年6月,巴黎工人起義,此畫又被政府摘下,理由是具有煽動性,直到1874年才被送入盧浮宮。

現實派

《拾穗者》

(布面油畫、1857年、巴黎奧賽博物館藏)

讓·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 1814~1875)

19世紀寫實主義傑出的代表畫家,偉大的田園畫家。

代表作品:《播種者》 《牧羊少女》 《拾穗者》

米勒出生在諾曼第省的一個農民家庭,青年時代種過田。23歲時到巴黎師從于畫家德拉羅什,畫室裡的同學都瞧不起他,說他是“土氣的山裡人”,老師也看不慣他,常斥責他。在巴黎時貧困潦倒,為了生存,他用素描去換鞋子穿,用油畫去換床睡覺,還曾為接生婆畫招牌去換點錢,為了迎合資產者的感官刺激,他還畫過庸俗低級的裸女。直到一次他聽到人們議論他是“這就是那個除了畫下流裸體、別的什麼也不會畫的米勒”,於是痛下決心不再迎合任何人了,堅決走自己的藝術道路。

《拾穗者》便是最能夠代表米勒風格的一件作品,它沒有表現任何戲劇性的場面,只是秋季收穫後,人們從地裡揀拾剩餘麥穗的情景。畫面的主體不過是三個彎腰拾麥穗的農婦而已,背景中是忙碌的人群和高高堆起的麥垛。這三人與遠處的人群形成對比,她們穿著粗布衣衫和笨重的木鞋,體態健碩,談不上美麗,更不好說優雅,只是謙卑地躬下身子,在大地裡尋找零散、剩餘的糧食。然而,最樸實的畫作卻給觀眾帶來一種不同尋常的莊嚴感和對生命的敬畏。

【藝術正發生】往期展覽直播

長按識別二維碼看重播

關注我們

藝術還原於生活

另一個女人的臉簡直被描繪成了病毒的樣子。這些醜陋、病態、變形的女人形象,確實給人一種獰厲可怕的藝術表現力。

比這些具體形象更重要的是表現手法,立體主義的做法是以全新的方式展現事物,他們從幾個角度去觀察,把正面不可能看到的幾個角度去觀察,把正面不可能看到的幾個側面都用並列或重疊的方式表現出來,沒有一點立體透視的感覺。在《亞威農少女》中,五個裸女的色調以藍色背景來映襯,背景也作了任意分割,沒有遠近的感覺,人物也是由幾何形體組合而成。即使最初被認為是瘋子,但畢卡索的狂想曲最終進入主流,獨樹一派。

浪漫主義

《自由引導人民》

(布面油畫、1830年、巴黎盧浮宮藏)

歐仁·德拉克羅瓦(Eugène Delacroix,1798—1863)

作品充滿浪漫主義風格,善於把抽象的冥想和寓意變成藝術形象,其表達感情的深度與力量以及在描繪運動的激烈和氣勢方面,很少有人能與之相比。

代表作品:《西奧島的屠殺》《自由引導人民》《但丁之舟》

初識這幅畫時並不知道它是浪漫主義代表作,也不覺浪漫在何處,但如果把畫作創作的時代背景相結合就很容易理解,在1830年代的法國,七月革命的爆發,在年輕人眼中,革命和自由就是最浪漫的事。畫家以奔放的熱情歌頌了這次工人、小資產階級和知識份子參加的革命運動。高舉三色旗的象徵自由神的婦女形象在這裡突出地體現了浪漫主義特徵。她健康、有力、堅決、美麗而樸素,正領導著工人、知識份子的革命隊伍奮勇前進。強烈的光影所形成的戲劇性效果,與豐富而熾烈的色彩和充滿著動力的構圖形成了一種強烈、緊張、激昂的氣氛,使得這幅畫具有生動活躍的激動人心的力量。

1831年5月1日,畫作在巴黎展出引起轟動,德國詩人海涅還為此畫寫了讚美詩。在這以後,這幅畫的經歷也頗為坎坷。1831年,這幅畫被法國政府收購,在盧森堡宮展出了數月,後因時局變化,還給了畫家本人;17年後,1848年法國爆發了二月革命,法國人民要求把此畫重新在盧森堡宮展覽;同年6月,巴黎工人起義,此畫又被政府摘下,理由是具有煽動性,直到1874年才被送入盧浮宮。

現實派

《拾穗者》

(布面油畫、1857年、巴黎奧賽博物館藏)

讓·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 1814~1875)

19世紀寫實主義傑出的代表畫家,偉大的田園畫家。

代表作品:《播種者》 《牧羊少女》 《拾穗者》

米勒出生在諾曼第省的一個農民家庭,青年時代種過田。23歲時到巴黎師從于畫家德拉羅什,畫室裡的同學都瞧不起他,說他是“土氣的山裡人”,老師也看不慣他,常斥責他。在巴黎時貧困潦倒,為了生存,他用素描去換鞋子穿,用油畫去換床睡覺,還曾為接生婆畫招牌去換點錢,為了迎合資產者的感官刺激,他還畫過庸俗低級的裸女。直到一次他聽到人們議論他是“這就是那個除了畫下流裸體、別的什麼也不會畫的米勒”,於是痛下決心不再迎合任何人了,堅決走自己的藝術道路。

《拾穗者》便是最能夠代表米勒風格的一件作品,它沒有表現任何戲劇性的場面,只是秋季收穫後,人們從地裡揀拾剩餘麥穗的情景。畫面的主體不過是三個彎腰拾麥穗的農婦而已,背景中是忙碌的人群和高高堆起的麥垛。這三人與遠處的人群形成對比,她們穿著粗布衣衫和笨重的木鞋,體態健碩,談不上美麗,更不好說優雅,只是謙卑地躬下身子,在大地裡尋找零散、剩餘的糧食。然而,最樸實的畫作卻給觀眾帶來一種不同尋常的莊嚴感和對生命的敬畏。

【藝術正發生】往期展覽直播

長按識別二維碼看重播

關注我們

藝術還原於生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