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一文讀懂丨能源轉型期國際油氣公司的新能源戰略研究!

電力頭條——隨時隨地, 一個APP滿足您的電力資訊需求

詳情→//dltoutiao.mybjx.net/dlmedia.html

受環境約束影響, 全球正面臨能源轉型的重要時期。 國際低油價、新能源成本急劇下降、多國“棄煤/棄核/棄油政策”陸續推出, 這一系列因素給新能源的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契機, 預示著新能源不可逆轉的大發展即將來臨。 為搶佔新一輪制高點, 把握產業發展趨勢和機遇, 許多國際油氣公司紛紛調整發展戰略, 加大新能源方面的投入, 以求實現從油氣公司向綜合性能源公司的轉變。 在能源結構過渡階段, 國際油氣企業既要發展傳統油氣能源,

提高當前的競爭能力和能效, 又要未雨綢繆, 積極主動地發展新能源, 為未來的能源競爭和企業可持續發展提前佈局。

一、國際油氣公司面臨的行業內外部環境變化

當前, 隨著世界經濟的深度調整, 全球能源格局正在發生改變。 傳統的能源需求中心正在被快速增長的新興市場超越。 而《巴黎協定》提出的約束目標倒逼各國加速向低碳能源轉型。 從各細分領域來看, 未來煤炭行業不斷走低, 油氣領域機遇與挑戰並存, 可再生能源前景則更加廣闊。 同時, 伴隨著低油價和全球油氣需求不振的生存壓力, 各油氣公司內憂外患, 亟需認清當前形勢, 做出戰略調整。

(一)行業外部環境變化

1.《巴黎協定》及各國可再生能源政策極大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

隨著全球氣候及環境問題日益嚴峻,《巴黎協定》正式生效, 各國紛紛制定可再生能源目標、關閉燃煤電廠, 歐洲多國啟動停售燃油車計畫, 這些政策的出臺都極大地推動了可再生能源的發展。

2015年12月12日,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195個締約方一致通過《巴黎協定》, 確定了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準升高幅度控制在2℃之內的目標, 並提出為把升溫控制在1.5℃之內而努力。 世界各國政府及石油公司積極回應, 164個國家宣佈設定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目標。

從能源細分領域來看, 煤電行業在歐洲已經步履蹣跚, 2016年歐洲關閉了1000萬千瓦的煤電產能, 與此同時, 各國政府也承諾逐步淘汰煤炭。 法國和英國分別宣佈在2022年和2025年前關閉所有燃煤電廠。

能源經濟與金融分析研究所(IEEFA)的最新報告預計, 根據全球氣候公約《巴黎協定》, 要達到排放目標, 歐盟需要到2020年關閉目前四分之一的煤炭產能, 到2030年關閉剩餘所有煤炭產能。 今年7月以來, 一些國家相繼出臺禁售燃油車計畫, 目前已經有多個歐洲國家提出10~20年停售燃油車的計畫。 比如英國和法國決定到2040年之前停售汽油和柴油車。 挪威和荷蘭更激進, 建議到2025年全國停售汽油或柴油車。 我國工信部也啟動了研究制定燃油車禁售時間表的工作。 此外, 很多國家對於發展核電存在較大爭議, 歐洲多國提出棄核計畫, 並開始去核化進程。

以上這些政策的出臺其實都是能源發展趨勢的明確信號,

可再生能源已經進入勢不可擋的發展階段。

2.可再生能源成本快速下降, 投資回報率穩步上升

儘管全球能源需求放緩, 但隨著能源消費結構調整加快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大, 可再生能源形成快速發展的態勢。 2015年全球新能源投資增長率首次超過了化石能源, 能源供應的多元化趨勢並沒有因為油價下跌而削弱, 反而持續增強。 據國際能源署(IEA)統計, 受低油價影響, 2015年全球能源投資為1.83萬億美元, 為2010年以來的最低值, 比2014年下降8%, 但可再生能源的投資卻增加了1%, 達到0.313萬億美元, 占能源投資總額的17%。

新能源產業的技術成本也在快速下降, 投資回報率穩步上升。 目前, 新能源發電成本已逐漸接近甚至低於化石燃料。 儘管受全球經濟放緩影響,

2016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資比五年前降低3%, 但得益于單位成本的降低以及太陽能光伏和風電技術的進步, 新增裝機增長了50%以上, 這部分新增裝機的預計發電量約提高35%。 國際可再生能源署(IRENA)預計, 到2025年, 太陽能光伏發電的成本可下降59%, 集中式太陽能成本下降43%, 陸上風電成本下降26%, 海上風電成本下降35%。 按照這一預測, 十年後, 新能源的發電成本將普遍低於化石能源。 Wood Mackenzie報告資料顯示, 2017年非水電可再生能源將僅僅滿足全球1%的能源需求, 但在未來20年內, 可再生能源將成為全球範圍內快速增長的主要能源類型。

此外, 值得注意的是, 過去可再生能源依賴補貼, 企業盈利模式並不清晰, 但現在風電和太陽能都可以盈利。 與15年前首次涉足新能源投資時的環境相比,現在發展新能源的時機更佳。

3.海量資本和高科技技術跨界新能源領域,激發新的市場機遇

伴隨全球能源向綠色低碳轉型,新的商機也將應運而生。《巴黎協定》生效後,商業領袖們瞄準了它所引領的能源發展潮流,紛紛通過投資的手段試圖從過度依賴化石能源向以太陽能、風能為代表的清潔能源轉變。面對傳統能源形成的多種行政壁壘以及國際上宣導的綠色低碳轉型趨勢,高科技公司進入能源業,首選就是新能源,如風能、太陽能。

(二)行業內部環境變化

1.低油價致油氣投資大幅下降,油氣公司業績不斷下滑

國際油價持續低迷,2017年仍維持在55美元/桶上下,油氣行業投資依然呈下降趨勢。中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資料顯示,2016年,全球油氣上游投資降至3752億美元,降幅達23%,工程技術服務市場規模萎縮33%。埃克森美孚等5家國際大石油公司和俄油等6家國家石油公司全年利潤下降40%,康菲等5家獨立石油公司和斯倫貝謝等7家技術服務公司全面虧損,全行業經營業績陷入穀底。其中,五大國際石油公司2016年收入合計同比下降14.49%,利潤合計同比下降14.34%,除殼牌外其他幾家石油公司投資額下降幅度在0.41%~37.83%之間,見圖1。

圖1 2016年國際石油公司收入和投資變化情況

根據IEA最新發佈的《2017年世界能源投資》報告,就全球範圍而言,油氣上游資金成本2017年預期將連續第三年下滑,主要原因是海上油氣產業緊縮,但下降幅度僅為3%,同2015年和2016年相比幅度已大為縮減。儘管油氣上游投資在2017年出現適度反彈,但遠不足以抵消2014~2016年期間44%的下降幅度。巴萊克資本公司根據全球逾200家油氣公司投資支出進行調查的初步結果顯示,2018年全球油氣行業的投資支出增速將大幅放緩,從2017年的8%降至4%。儘管目前全球原油供應仍然佔據世界能源的三分之一左右,但在傳統能源領域不景氣的情況下,油氣公司只能選擇其他可能具備發展潛力的方向。

2.全球石油供需持續寬鬆,全球天然氣供需寬鬆加劇

全球油氣供需寬鬆甚至加劇直接導致全球油氣市場的萎縮,將極大限制國際油氣公司的業務及投資規模的擴張,從而倒逼油氣公司進行戰略調整。中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資料顯示,2016年,世界石油需求增長疲弱,歐佩克石油供應不斷增加,全年供大於需60萬桶/日。世界石油需求全年增長130萬桶/日,較上年170萬桶/日明顯下降。世界石油供應小幅增長,同比提高20萬桶/日。2016年,全球天然氣消費量3.53萬億立方米,增速1.8%,低於過去10年平均增速(2.2%)。預計全球天然氣產量3.66萬億立方米,增速2.2%。預計天然氣供大於需0.13萬億立方米。

中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預計,2017年全球天然氣需求3.59萬億立方米,增長1.7%;天然氣產量3.73萬億立方米,增長1.9%。天然氣供需寬鬆仍將加劇,尤其是全球LNG供應富餘將同比擴大16%,至4300萬噸。根據投行桑福德•伯恩斯坦此前的預計,到2018年全球LNG年產量有望增長三分之一。IEA報告顯示,儘管天然氣需求不斷增長,但由於產量的持續攀升,預計全球LNG市場的供應過剩情況將延續至2020年。

綜上所述,在國際油價持續低位運行、全球油氣供需寬鬆的嚴峻形勢下,各油氣公司不得不做出戰略調整,同時世界各國對能源轉型訴求愈加強烈,加上可再生能源成本的快速下降和政策利好,使得各大油氣公司開始重新考慮佈局新能源。

二、國際油氣公司新能源戰略佈局調整及現狀

在新能源發展的早期,各大石油公司將其視為邊緣的非核心業務,並未真正下定決心大力發展。然而,在曠日持久的低油價衝擊下,再加之可再生能源成本近年來迅速下降,技術創新之力勢不可擋,對油氣業務造成了威脅。各大石油公司開始重新考慮業務多元化,重新佈局新能源業務。

(一)國際油氣公司整體戰略調整及現狀

1.投資方面:成立清潔能源發展基金並重返新能源投資業務

《巴黎協定》於2016年11月4日正式生效,隨即中石油、殼牌、道達爾、BP、沙特阿美、挪威國家石油公司、埃尼、雷普索爾、墨西哥國家石油公司和印度信實工業共10家大石油公司宣佈聯合成立清潔能源發展基金,計畫在未來10年內每年投資1億美元開發捕集和儲存溫室氣體技術,並努力提高能源效率。這10大巨頭的油氣產量占全球石油和天然氣產量近20%,供應全球近10%的能源。石油巨頭已經深刻意識到,其核心產品——石油和天然氣的剛性需求正變得越來越弱。這項出資計畫是10大石油巨頭共同行動的開始,與各自獨立的低碳和清潔能源投資計畫是分開的,他們將選擇自己的核心領域及擅長業務進行運作。遺憾的是,美國石油巨頭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龍並未參與其中。10億美元只是起到抛磚引玉的作用,與10大石油公司今年總規模超過900億美元的資本支出計畫相比微乎其微,但其高管們表示未來這些公司還將與風投公司、私募基金以及研究院等機構合作,這項基金的影響也將不斷擴大。彭博財經資料顯示,2002~2017年間(截至2017年10月底),大型國際油氣公司收購清潔能源業務的總投資已達62億美元。

此外,2016年各能源巨頭紛紛開始重返新能源投資業務。2016年,道達爾表示每年將投資5億美元用於發展可替代能源,到2035年將其新能源市場份額增加到15%~20%;殼牌公司提出每年新能源研發預算達2億美元,占到殼牌每年研發預算的五分之一,足見殼牌對新能源技術的重視;數年前,BP決定不再增加對可再生能源項目的投資,但在2016年,BP重新考慮進行新能源投資,準備擴展美國風電業務;挪威國家石油公司宣佈,未來4~7年內將投資2億美元用於發展可再生能源,還專門創立了一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可再生能源領域風投基金。面對當前的能源形勢,各大公司的行動絕不止於此,以後還將有更多、更大的可再生能源投資。

2.技術方面:太陽能、生物質和燃料電池依次成為技術儲備重點

國際大石油公司在可再生能源相關技術研發上表現活躍,積極探索可靠、經濟的利用技術,並在全球範圍內進行專利申請,保護其技術創新成果,搶佔技術發展制高點及市場空間。從1997~2016年油氣公司申請的可再生能源專利分佈上看,幾大國際石油公司在新能源技術研發上均有涉獵。從公司層面看,道達爾和殼牌在可再生能源技術專利申請量上處於遙遙領先的位置,這兩家公司高度重視可再生能源技術儲備,太陽能領域專利技術儲備最多。BP和埃克森美孚處於第二梯隊,技術儲備主要集中在生物質方面。雪佛龍較前四家油氣大公司在技術研發上相對落後,在新能源發展上也相對保守,見圖2。

圖2 1997~2016年主要國際油氣公司可再生能源領域累計申請專利數

從新能源技術領域分佈上看,各大油氣公司中,道達爾和殼牌更注重長期戰略規劃和把握未來發展方向,將太陽能優先于生物質作為發展重點。其他油氣公司相對更加保守,在專利技術選擇上將與自身經營業務聯繫更為緊密的生物質作為戰略佈局重點。因為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航煤等液體生物燃料與常規成品油具有很強的相容性,汽車、飛機不經改造或稍加改造就可使用,相比化石燃料含硫低,也可降低交通運輸領域溫室氣體排放。其次,燃料電池和氫能也是各大油氣公司關注的重點,這是考慮到未來在交通領域中電動汽車可能替代燃油汽車而做出的長遠戰略佈局。然而,在新能源中發展規模最大的風能領域,各大油氣公司技術戰略儲備非常薄弱,主要以收購等方式開拓風能業務。

3.業務方面:油氣公司開始向綜合性能源公司轉變

低油價背景下,為了培育新的業績增長點,增強公司抗風險能力,國際大石油公司紛紛向多元化的綜合性能源公司方向轉型。一方面是油氣並舉、向氣電延伸;另一方面是發展新能源,包括風能、太陽能、生物質、地熱能源、氫燃料以及儲能技術。為加快可再生能源發展,國際大石油公司積極調整發展戰略,重新謀劃新能源佈局,將分散在下屬子公司的相關業務進行整合,在總部層面成立專門部門或專業公司進行統籌管理。

BP公司早在2005年就成立BP替代能源公司,將太陽能、風能、氫能和聯合迴圈發電等業務部門進行整合。道達爾在2007年成立天然氣及新能源部,重點發展太陽能光電技術和新一代生物燃料。目前,道達爾又合併現有的天然氣、新能源、電力等業務,並將其設為公司的第四個核心業務部門。雪佛龍公司于2014年成立了電力與能源管理子公司,統一管理公司可再生能源及天然氣發電業務。殼牌公司在2016年5月底通過整合其現有的生物燃料、氫能、風能、太陽能等業務專門成立了一個新能源部門,並將之與天然氣業務一起劃歸為天然氣和新能源一體化事業部,重新佈局新能源業務。就連石油大國沙特也開始研發太陽能發電技術。

(二)國際油氣公司新能源戰略調整及現狀

目前,國際大油氣公司中,新能源發展力度最大、最為深入的是BP,最為單一的是雪佛龍。最受各大油氣公司重視的新能源項目是生物燃料,其次是氫能、風能和太陽能專案(BP和殼牌都已退出太陽能領域)。作為新能源汽車關鍵環節的儲能電池領域,目前道達爾和殼牌均開始涉足。挪威國家石油公司則在擴大海上風電領域的投資。沙特阿美也開始著手太陽能技術的研發。

1.道達爾:仍堅守太陽能領域,是歐洲領先的生物燃料生產商

道達爾是對可再生能源最雄心勃勃的石油巨頭。除了控股SunPower公司,道達爾還收購了Saft電池公司,此外還將重組合並現有的天然氣、新能源、電力等業務,並將之設為公司第四個核心業務部門,為此,公司計畫投資500億美元。儘管由於低油價影響,計畫支出額度一再削減,但道達爾仍然計畫在新能源領域每年投資5億美元,並計畫到2035年將其新能源市場份額增加到15%~20%,將太陽能業務規模提升到全球前三的水準,由此可見道達爾公司在新能源領域的野心。

在太陽能領域,道達爾公司在評估200多家公司後,於2011年收購了全球第二大太陽能電池板製造商Sunpower公司66%的股份。Sunpower公司是美國最大的太陽能板製造企業和光伏電站投資企業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太陽能發電廠,並在2014年實現淨利潤2.46億美元,目前已經成為道達爾的業績支柱。2012年,道達爾與天津中環、內蒙古電力、呼和浩特金橋城建公司成立了合資公司華夏聚光,提前在中國佈局光伏產業下游的太陽能電站項目,現在正利用道達爾的聚光技術在內蒙古和林格爾縣建設200萬千瓦的光伏一期專案,專案計畫於2018年完工。值得注意的是,受低油價、公司並購資金需求、支付溢油賠償等問題制約,殼牌、BP大規模出售太陽能資產以回籠資金,但道達爾公司仍在堅守太陽能領域。截至目前,道達爾公司的光伏裝機容量已達1.6吉瓦。

在生物燃料領域,道達爾是歐洲領先的生物燃料生產商,該公司的生物燃料開發始於1992年,道達爾公司發展了兩大類第一代生物燃料:由乙醇生產的乙基叔丁基醚(ETBE)和植物油甲酯(VOME)。該公司在比利時、德國、法國和西班牙擁有或合作擁有7套ETBE生產裝置。道達爾公司在法國、德國和義大利的煉油廠在柴油中調入了VOME。為實現歐盟設定的目標,道達爾公司目前正在開發第二代生物燃料,比方說,通過與納斯特(Neste)石油公司合作,驗證生產合成生物柴油(NExBTL)的可行性。2011年,道達爾收購美國Amyris公司18.5%的股份,並與Amyris在巴西聖保羅合作建設Brotas生物工廠,佈局生物燃料產品的規模化生產。2015年4月,道達爾宣佈將投資2億歐元(約合2.23億美元),將La Mede煉油廠改裝成為法國第一座生物燃料工廠;在美國加利福尼亞開設生物工藝平臺(Bio-Process Platform),旨在研發發酵工藝和生物分子淨化技術。

在儲能電池領域,2009年道達爾同麻省理工學院簽訂了5年400萬美元的合作協定,其目標是生產一種高效、低成本、長壽命電池。道達爾在2016年以9.5億歐元收購了法國高科技電池製造商Saft,佈局鎳電池和鋰電池的設計和製造業務。Saft公司在鎳鎘電池、高性能一次性鋰電池、鋰離子電池系統、鋰離子衛星電池等領域處於全球領導地位。

在氫能燃料領域,2013年道達爾、殼牌、德國戴姆勒等公司啟動了“氫氣流動”項目,計畫將德國加氫站到2017年增加到100座,到2023年增加到400座。截至2016年底,道達爾在德國共擁有8座公共加氫站。

2.殼牌:退出太陽能領域,著重發展風能及氫能領域

殼牌公司在新能源方面的佈局比較分散,沒有形成集中優勢,無論是技術還是成本尚不具競爭力。殼牌自1999年開始進入新能源領域,新能源業務曾一度發展成為殼牌第五大核心業務。早在2001年,殼牌便在全球範圍內佈局風電、太陽能發電和水電等項目,但由於專案投資規模大、成本高,而消費者尚未準備好為清潔能源支付更高的費用,殼牌隨後逐步退出了這些項目。然而,由於油價疲軟,近幾年殼牌收入和利潤整體呈下滑趨勢(見圖3)。在這樣的背景下,公司被迫削減數十億美元成本,重新將綠色能源作為其戰略增長點。

圖3 2008~2016年殼牌公司收入和利潤趨勢圖

在太陽能領域,殼牌在2001年與西門子合資成立西門子•殼牌太陽能股份有限公司,該公司已成為全球第四大太陽能公司。公司研發的CIS薄膜電池在太陽能零散電力利用領域一度佔據全球約17%的市場份額,但是隨著全球專業太陽能企業大規模擴張,殼牌在太陽能技術和成本方面的優勢日漸衰微,投資回報率超預期快速下滑,因此殼牌在2006年將太陽能晶矽電池業務全部賣給了Solar World公司,於2007年出售了大部分太陽能業務,最終於2015年退出太陽能業務。不過,殼牌在光熱領域成為美國光熱技術輔助石油開採領先企業Glasspoint公司的非控股投資者,並成功將其太陽能蒸汽供熱技術用於熱采(通過加熱提高原油採收率),2015年開始在阿曼建設集熱容量為100萬千瓦的一期工程。

在生物燃料領域,殼牌目前正在研發利用生物質廢料生產燃油的二代生物燃料技術,技術可行但經濟成本偏高,隨著技術進步,將來有望實現規模化商業生產。殼牌與巴西Cosan公司投資數十億美元合資組建Raizen公司,利用巴西的甘蔗生產燃料乙醇,2016年底的生產能力達到20.4億升/年。Raizen公司已發展為巴西第三大生物燃料公司。此外,殼牌正在美國休士頓新建2座纖維素乙醇生產廠,在印度班加羅爾新建1座纖維素乙醇生產廠。

在氫能燃料領域,殼牌與法國液化空氣公司、林德公司、汽車製造商戴姆勒公司、道達爾公司、奧地利石油公司等成立了一家合資企業,計畫在2023年前建設390個氫氣零售網站,其中230個網站使用殼牌品牌。殼牌在德國、美國共運營有7個氫氣站。

在電動汽車領域,殼牌在2017年10月收購了歐洲最大電動汽車充電站運營商NewMotion。這是殼牌在電動出行領域的首筆交易。NewMotion在荷蘭、德國、法國、英國等地建有30000多個家庭或企業私用的充電站,以及在歐洲25個國家運營著5萬個公共收費充電站。此外,殼牌計畫到2020年之前,每年在新能源部門投資10億美元,以推進向電動汽車和可再生電力的轉型發展。

此外,殼牌還積極投資幹熱岩發電及綜合利用項目,現擁有薩爾瓦多Berlín幹熱岩地熱發電項目和法國Soultz幹熱岩項目,裝機容量分別為10.94萬千瓦、0.15萬千瓦。

3.BP:退出太陽能領域,將生物燃料作為新能源發展主方向

BP公司是眾多國際石油巨頭涉入新能源領域最深也是最廣的公司之一,2000年時任BP總裁約翰布朗提出“超越石油”(Beyond Petroleum)戰略構想。雖然其新能源業務投資回報率一直都不如油氣業務回報率高,但是BP始終都維持著一定規模的新能源投資。很大程度上迫於資金壓力,BP做出逐漸退出太陽能領域、削減風電投資規模的戰略調整,將生物燃料作為公司未來新能源發展的主要方向。

在太陽能領域,BP最早涉足的是光伏行業。在2000年前後,即在光伏行業發展的初期,BP已擁有光伏製造領域的多項核心技術,該公司一度是世界第二大光伏元件生產商。隨著策略的轉變,BP開始在美國、西班牙、印度和澳大利亞等多個國家投資製造工廠,此後又經過不斷擴建增產,到2005年逐步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太陽能企業之一,占到全球10%的太陽能市場份額。然而,自2005年後隨著全球光伏企業的日益擴張和自身經營管理的不善,BP在太陽能光伏領域逐漸失去了領先優勢。特別是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機風暴席捲全球,全球光伏發電市場迅速下滑,隨後國際油價在2009年初至2014年6月期間不斷攀升,油氣業務投資回報率遠遠超過太陽能業務。BP自2009年開始陸續關閉了其太陽能工廠,又於2011年出售了先前收購的Solarex公司,2012年出售了所持普瑞公司、佳陽公司股份,從而全面退出太陽能業務。此後,在可再生能源發展上,風電和生物質燃料成為BP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的發展重點。

在風能領域,BP在美國和荷蘭建設有風電場,但其風電業務主要位於美國。BP在2006年7月收購美國Charlottesville風能公司50%的風能業務。2006年8月收購美國風能發電開發商Greenlight能源公司,該公司在美國擁有39個大型風能項目,風能發電潛力達6.5吉瓦。2008年與科羅拉多公共服務公司、愛迪生和西星能源等公司合作開發風能專案。2012年與美國Sempra公司合作開發夏威夷Auwa hi風電場,同年又與美國Clipper風能公司達成協議,聯合開發五個風能專案。2010年以後,由於受到美國海上漏油事件影響而面臨較大的資金壓力,公司削減了風電業務投資規模。2014年BP試圖出售其在美國的風電業務,但因沒有好價格而最終放棄。截至2016年底,BP公司在美國擁有或參建16座風力發電場,權益裝機容量156萬千瓦,在荷蘭擁有兩座小規模的風力發電場,權益發電容量3.2萬千瓦。目前,BP正在考慮擴展美國風電業務。

在生物燃料領域,BP的業務主要集中在巴西。生物燃料是BP在可再生能源產業佈局中另一個具有優勢的發展方向。BP在2008年以5.98億美元收購巴西熱帶生物能源公司50%股份,2009年投資5億美元在加 利福尼亞建設生物燃料開發中心,2010年以近1億美元的價格收購美國生物燃料技術公司Verenium Corp旗下的生物燃料業務,同年以4.66億美元收購巴西乙醇生產企業Cerradinho集團的50%資產,2011年以6.8億美元收購巴西燃料乙醇生產企業Companhia Nacional de Acucare Alcoo(l CNAA)83%的股份。過去三年裡,BP在巴西的3個生物燃料項目中已累計投入超過20億雷亞爾(約合6.5億美元)的資金。此外,BP還與杜邦公司成立了生物燃料合資公司Butamax,開發了第一個插入式生物燃料(丁醇)汽油,解決了車輛和基礎設施的生物燃料相容性的關鍵問題。截至2013年底,BP業務範圍已經涵蓋風電、太陽能、碳捕捉及封存、生物乙醇等,並提前完成80億美元投資目標。2017年初,BP公佈了其收購美國清潔能源燃料公司的生物甲烷業務資產計畫。

在氫能領域,BP是歐洲和美國兩個全球最大氫示範項目的能源合作夥伴,擁有超過40年的制氫經驗、超過10年的汽車加氫站試運營經驗。BP與中國科技部的氫能合作專案進展順利,已在北京建成中國首座加氫站。

此外,為了拓展新興產業,BP內部專門成立了一個叫BP Venture的部門,專門用於投資處於早期開發的技術。在交通領域,無人駕駛汽車、電動汽車方面的先進技術,都在該部門的投資範圍之內。

4.挪威國家石油公司:重點投資海上風電和碳捕獲存儲技術

挪威國家石油公司在2015年成立新能源解決方案部門,將海上風力和碳捕獲存儲技術作為重點投資物件,2016年開始跟進太陽能領域的投資,邁出了太陽能投資的第一步。截至目前,挪威國家石油公司海上風電容量已達2.3吉瓦。2016年2月,挪威國家石油公司專門成立一支規模巨大的新能源產業投資基金。該公司將新能源技術研發作為公司未來的重要投資方向,並提出未來4~7年內投資2億美元用於發展新能源。

在風能領域,挪威國家石油公司以佈局海上風電為主,其海上風電項目主要分佈在英國和挪威。公司在歐洲參與的海上風電項目裝機容量(含計畫及在建)合計超過5.9吉瓦。早在2011年,挪威國家石油公司就在英國Dudgeon投資建設風電場,之後將之出售給了西門子。2016年與Masdar公司和挪威國家電力公司共同出資13億英鎊建設英國Dudgeon風電場另一新專案,其中挪威國家石油公司占股35%,該專案成本比之前建設的鄰近專案減少40%,裝機容量達402兆瓦,計畫2017年全面投入使用。2017年1月開始接手運營謝林漢姆淺灘海上風電場,占其40%的股份,裝機容量達317兆瓦。公司還與Masdar在英國北海北部海域投資2億英鎊建造了世界首個漂浮式海上風電場Hywind Scotland,項目裝機容量30兆瓦,預計於2017年底投入使用,其中挪威國家石油公司占股75%。去年12月,挪威國家石油公司成功競得在紐約建立海上風電場的專案。並與德國EON公司一起合作385兆瓦的海上風電專案,專案總投資12億歐元,預計2017年投入運營。此外,挪威國家石油公司是Forewind財團合夥人之一,該財團擁有位於挪威東海岸的約克郡多格灘風電場,電場裝機容量達目前為4.8吉瓦,到2020年計畫將增長至7.2吉瓦,這幾乎可以滿足英國未來8%的電力需求。

在太陽能領域,2016年底挪威國家石油公司對太陽能技術首次投資,與其他兩家公司共投資810萬英鎊,加快了以可再生能源資產逐漸補充其石油資產的步伐。2017年10月,挪威國家石油公司又以2500萬美元收購了巴西太陽能專案,持有該太陽能項目43.75%的股份,累計交易價格為2500萬美元,裝機容量達162兆瓦,足以滿足巴西16萬戶家庭的用電需求。

在儲能電池領域,挪威國家石油公司將於2018年為蘇格蘭Hywind漂浮式離岸風電計畫添加1000度電儲能容量的鋰電池能源儲存系統。這也是第一個漂浮式離岸風能的儲能計畫。

5.雪佛龍:全球最大的地熱生產商

2005~2013年,雪佛龍一度將新能源作為公司業務計畫的核心來推廣。據統計,雪佛龍公司在2002~2007年期間將公司獲得的720億美元利潤全部投入到了新能源市場。雪佛龍對可再生能源領域的投資活動始於2000年的一筆收購。此後,雪佛龍持續活躍於多個大型太陽能和地熱項目的開發。儘管雪佛龍公司2010年在太陽能光伏領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進展,但是由於當時油價不斷攀高,油氣項目投資回報率很高,公司高層並未真正下定決心發展新能源,並在2014年油價高位徘徊時將其旗下新能源公司出售。

在地熱領域,雪佛龍是世界上最大的地熱生產商。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雪佛龍公司便涉足地熱發電產業,憑藉菲律賓、印尼爪哇島的地熱生產項目,雪佛龍公司成為全球地熱開發領域的領先者。截至2016年底,雪佛龍公司在印尼和菲律賓運營4個地熱專案,擁有印尼Salak地熱項目100%股權,裝機容量37.5萬千瓦;擁有印尼Darajat地熱電站95%的股權,裝機容量25.5萬千瓦;擁有菲律賓地熱生產公司40%的股權,通過該公司管理菲律賓呂宋島的Tiwi和Mak-Ban兩個地熱項目,其裝機容量分別為23.4萬千瓦、40.9萬千瓦。

在生物燃料領域,2016年雪佛龍在美國銷售的汽油全部添加有燃料乙醇。該公司還與美國喬治亞技術研究院、GalvestonBay生物柴油公司、能源部可再生能源實驗室等機構合作研發第二代燃料乙醇生產技術。

6.埃克森美孚:投資重點主要為生物燃料和碳捕獲存儲技術

埃克森美孚在新能源領域的投資重點主要是生物燃料和碳捕獲存技術。公司是全球生物燃料研究的領導者,目前正在積極與新能源集團REG、密西根州立大學、威斯康辛大學麥迪森分校等單位合作研發生物燃料。埃克森美孚在2009年宣佈與生物基因公司Synthetic Genomics合作,投資6億美元用於可進行光合作用的藻類開發和下一代生物燃料的生產,以應對化石燃料業務面臨的挑戰。到目前為止技術雖有重大突破,但仍未能進行工業化生產。

2012年開始,埃克森美孚與美國燃料電池能源公司(Fuel Cell Energy)合作研究如何應用碳捕獲技術從發電廠收集二氧化碳,再利用二氧化碳來產生電力。埃克森美孚於2016年5月宣佈,將加強與FCE公司的合作關係,加快發展碳捕捉技術。FCE公司主要發展天然氣燃料電池,以燃料電池的方式讓天然氣的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在此轉換過程中能完全收集碳而不產生碳排放,目前該項技術已經處在小規模應用階段。

7.沙特阿美:著手開發太陽能

作為世界最大石油出口國,沙特正在著力打造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試圖減少對石油的依賴程度。沙特副王儲薩勒曼2016年發佈了《2030年經濟改革願景》,宣佈將著手發展可再生能源。沙特政府計畫到2023年使可再生能源的發電量達到9.5吉瓦,從而改變沙特完全依賴石油和天然氣發電的狀況。

在太陽能領域,沙特阿美公司早在2009年就同日本昭和殼牌石油公司簽署協議,共同開發太陽能發電。目前,在沙特親王圖爾基的全力推動下,沙特阿美公司正在沙烏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德籌建極具規模的太陽能電池板工廠,大批多晶矽生產線即將投入生產。沙特阿美公司還在著手啟動太陽能領域全球最大規模的投資,2016年和沙特最主要的發電企業——沙特電力計畫共同啟動了10項太陽能工程。

在風電領域,今年1月,沙特阿美公司與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合作的沙特首座風力發電站竣工。該風力發電站可為250戶居民提供充足電力,相當於取代1.9萬桶原油。

三、國際油氣公司新能源戰略佈局發展趨勢分析

(一)短期投資重點由油轉氣,長期投資佈局新能源

可再生能源和低碳化是未來的發展方向,但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轉變卻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在能源結構變化的歷史上,石油由1%上升到10%用了45年,天然氣達到這一份額用了50年,由於能源是一個資本密集型的行業,因此可再生能源滲透到能源體系也將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在這期間,天然氣以其清潔、低碳的特性,將會扮演重要角色。《BP世界能源展望(2017年版)》預測,2035年前,天然氣增速將是石油的兩倍,20年後,在世界能源結構中,天然氣將超越煤炭成為世界第二大燃料來源。因此有很多業內專家判斷,人類在由化石能源時代轉向可再生能源時代過程中,天然氣將作為過渡性能源。這也是國際石油公司紛紛將上游業務的投資重點由油轉氣的最主要原因。資料顯示,截至2016年底,世界排名前六位的國際石油公司中,除了道達爾之外(其油氣占比均為50%),其他公司的天然氣占比均超過了石油。

長期來看,可再生能源將是未來發展的主要趨勢。從能源增速來看,《BP世界能源展望(2017年版)》顯示,2035年之前,可再生能源將是未來增長最快的能源,由於競爭力不斷提高,20年後的消費量將是目前的4倍,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也將由目前的3%上升到10%。

(二)對新能源所在區域及種類進行選擇性投資

短期內可再生能源投資將放緩,但部分可再生能源市場可期。根據IEA的預測,到202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年度平均投資將超過2300億美元,但低於2013年2500億美元的投資額,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增長將放緩和持穩。水電雖然被認為是最為清潔的能源之一,但政府和民眾越來越關注水電站工程的環境影響,遠期來看增長前景並不樂觀。風電將迎來快速增長期,除中國和美國的大力推動之外,加拿大、巴西以及南非的風電市場也將迎來較快增長。太陽能發電市場格局逐漸趨於穩定,中國光伏市場擴張速度或將放緩,但依然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終端市場;歐洲光伏市場會比較穩定,每年新增裝機容量在1000萬千瓦左右。

(三)密切關注跟蹤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

由於油價下跌,以及新能源汽車的興起,全球原油需求下滑已經對其石油業務構成壓力。根據現在的趨勢,汽車工業將持續對石油需求產生影響,長期來看,或許還將給石油工業帶來毀滅性的打擊。目前,已經有多個歐洲國家提出未來10~20年內停售燃油車的計畫。這將極大推動新能源車和電動汽車的發展。有專家指出,未來5~10年,可再生能源電力儲存成本將大幅降低;未來10年,電動汽車的電池技術有望迎來突破,從而有力地推動汽車行業變革。這將導致全球新能源汽車的市場份額不斷提升。據IEA預測,到2030年電動汽車將占世界汽車總銷量的30%。為此權威機構已經下調石油長期預測,認為汽油等化石燃料的需求將在2030年以後開始減少。彭博新能源財經資料顯示,到2040年,這些技術發展和電動汽車推廣很可能將令全球市場的石油需求削減1300萬桶/天,甚至超過當前沙特的石油日產量。

此外,生物燃料需求的增長也將對燃油汽車產生一定的替代作用。BP預計,到2035年,全球汽車數量將增長至18億輛,屆時儘管石油供應相對充足,但氣候變化和碳排放的壓力將進一步增加,而生物燃料將可以很大程度上緩解這一問題。當前生物燃料占運輸燃料的比例約為2.5%,到2035年,這一占比將擴大到4%。

來源:能源研究俱樂部 作者:封紅麗

與15年前首次涉足新能源投資時的環境相比,現在發展新能源的時機更佳。

3.海量資本和高科技技術跨界新能源領域,激發新的市場機遇

伴隨全球能源向綠色低碳轉型,新的商機也將應運而生。《巴黎協定》生效後,商業領袖們瞄準了它所引領的能源發展潮流,紛紛通過投資的手段試圖從過度依賴化石能源向以太陽能、風能為代表的清潔能源轉變。面對傳統能源形成的多種行政壁壘以及國際上宣導的綠色低碳轉型趨勢,高科技公司進入能源業,首選就是新能源,如風能、太陽能。

(二)行業內部環境變化

1.低油價致油氣投資大幅下降,油氣公司業績不斷下滑

國際油價持續低迷,2017年仍維持在55美元/桶上下,油氣行業投資依然呈下降趨勢。中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資料顯示,2016年,全球油氣上游投資降至3752億美元,降幅達23%,工程技術服務市場規模萎縮33%。埃克森美孚等5家國際大石油公司和俄油等6家國家石油公司全年利潤下降40%,康菲等5家獨立石油公司和斯倫貝謝等7家技術服務公司全面虧損,全行業經營業績陷入穀底。其中,五大國際石油公司2016年收入合計同比下降14.49%,利潤合計同比下降14.34%,除殼牌外其他幾家石油公司投資額下降幅度在0.41%~37.83%之間,見圖1。

圖1 2016年國際石油公司收入和投資變化情況

根據IEA最新發佈的《2017年世界能源投資》報告,就全球範圍而言,油氣上游資金成本2017年預期將連續第三年下滑,主要原因是海上油氣產業緊縮,但下降幅度僅為3%,同2015年和2016年相比幅度已大為縮減。儘管油氣上游投資在2017年出現適度反彈,但遠不足以抵消2014~2016年期間44%的下降幅度。巴萊克資本公司根據全球逾200家油氣公司投資支出進行調查的初步結果顯示,2018年全球油氣行業的投資支出增速將大幅放緩,從2017年的8%降至4%。儘管目前全球原油供應仍然佔據世界能源的三分之一左右,但在傳統能源領域不景氣的情況下,油氣公司只能選擇其他可能具備發展潛力的方向。

2.全球石油供需持續寬鬆,全球天然氣供需寬鬆加劇

全球油氣供需寬鬆甚至加劇直接導致全球油氣市場的萎縮,將極大限制國際油氣公司的業務及投資規模的擴張,從而倒逼油氣公司進行戰略調整。中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資料顯示,2016年,世界石油需求增長疲弱,歐佩克石油供應不斷增加,全年供大於需60萬桶/日。世界石油需求全年增長130萬桶/日,較上年170萬桶/日明顯下降。世界石油供應小幅增長,同比提高20萬桶/日。2016年,全球天然氣消費量3.53萬億立方米,增速1.8%,低於過去10年平均增速(2.2%)。預計全球天然氣產量3.66萬億立方米,增速2.2%。預計天然氣供大於需0.13萬億立方米。

中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預計,2017年全球天然氣需求3.59萬億立方米,增長1.7%;天然氣產量3.73萬億立方米,增長1.9%。天然氣供需寬鬆仍將加劇,尤其是全球LNG供應富餘將同比擴大16%,至4300萬噸。根據投行桑福德•伯恩斯坦此前的預計,到2018年全球LNG年產量有望增長三分之一。IEA報告顯示,儘管天然氣需求不斷增長,但由於產量的持續攀升,預計全球LNG市場的供應過剩情況將延續至2020年。

綜上所述,在國際油價持續低位運行、全球油氣供需寬鬆的嚴峻形勢下,各油氣公司不得不做出戰略調整,同時世界各國對能源轉型訴求愈加強烈,加上可再生能源成本的快速下降和政策利好,使得各大油氣公司開始重新考慮佈局新能源。

二、國際油氣公司新能源戰略佈局調整及現狀

在新能源發展的早期,各大石油公司將其視為邊緣的非核心業務,並未真正下定決心大力發展。然而,在曠日持久的低油價衝擊下,再加之可再生能源成本近年來迅速下降,技術創新之力勢不可擋,對油氣業務造成了威脅。各大石油公司開始重新考慮業務多元化,重新佈局新能源業務。

(一)國際油氣公司整體戰略調整及現狀

1.投資方面:成立清潔能源發展基金並重返新能源投資業務

《巴黎協定》於2016年11月4日正式生效,隨即中石油、殼牌、道達爾、BP、沙特阿美、挪威國家石油公司、埃尼、雷普索爾、墨西哥國家石油公司和印度信實工業共10家大石油公司宣佈聯合成立清潔能源發展基金,計畫在未來10年內每年投資1億美元開發捕集和儲存溫室氣體技術,並努力提高能源效率。這10大巨頭的油氣產量占全球石油和天然氣產量近20%,供應全球近10%的能源。石油巨頭已經深刻意識到,其核心產品——石油和天然氣的剛性需求正變得越來越弱。這項出資計畫是10大石油巨頭共同行動的開始,與各自獨立的低碳和清潔能源投資計畫是分開的,他們將選擇自己的核心領域及擅長業務進行運作。遺憾的是,美國石油巨頭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龍並未參與其中。10億美元只是起到抛磚引玉的作用,與10大石油公司今年總規模超過900億美元的資本支出計畫相比微乎其微,但其高管們表示未來這些公司還將與風投公司、私募基金以及研究院等機構合作,這項基金的影響也將不斷擴大。彭博財經資料顯示,2002~2017年間(截至2017年10月底),大型國際油氣公司收購清潔能源業務的總投資已達62億美元。

此外,2016年各能源巨頭紛紛開始重返新能源投資業務。2016年,道達爾表示每年將投資5億美元用於發展可替代能源,到2035年將其新能源市場份額增加到15%~20%;殼牌公司提出每年新能源研發預算達2億美元,占到殼牌每年研發預算的五分之一,足見殼牌對新能源技術的重視;數年前,BP決定不再增加對可再生能源項目的投資,但在2016年,BP重新考慮進行新能源投資,準備擴展美國風電業務;挪威國家石油公司宣佈,未來4~7年內將投資2億美元用於發展可再生能源,還專門創立了一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可再生能源領域風投基金。面對當前的能源形勢,各大公司的行動絕不止於此,以後還將有更多、更大的可再生能源投資。

2.技術方面:太陽能、生物質和燃料電池依次成為技術儲備重點

國際大石油公司在可再生能源相關技術研發上表現活躍,積極探索可靠、經濟的利用技術,並在全球範圍內進行專利申請,保護其技術創新成果,搶佔技術發展制高點及市場空間。從1997~2016年油氣公司申請的可再生能源專利分佈上看,幾大國際石油公司在新能源技術研發上均有涉獵。從公司層面看,道達爾和殼牌在可再生能源技術專利申請量上處於遙遙領先的位置,這兩家公司高度重視可再生能源技術儲備,太陽能領域專利技術儲備最多。BP和埃克森美孚處於第二梯隊,技術儲備主要集中在生物質方面。雪佛龍較前四家油氣大公司在技術研發上相對落後,在新能源發展上也相對保守,見圖2。

圖2 1997~2016年主要國際油氣公司可再生能源領域累計申請專利數

從新能源技術領域分佈上看,各大油氣公司中,道達爾和殼牌更注重長期戰略規劃和把握未來發展方向,將太陽能優先于生物質作為發展重點。其他油氣公司相對更加保守,在專利技術選擇上將與自身經營業務聯繫更為緊密的生物質作為戰略佈局重點。因為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航煤等液體生物燃料與常規成品油具有很強的相容性,汽車、飛機不經改造或稍加改造就可使用,相比化石燃料含硫低,也可降低交通運輸領域溫室氣體排放。其次,燃料電池和氫能也是各大油氣公司關注的重點,這是考慮到未來在交通領域中電動汽車可能替代燃油汽車而做出的長遠戰略佈局。然而,在新能源中發展規模最大的風能領域,各大油氣公司技術戰略儲備非常薄弱,主要以收購等方式開拓風能業務。

3.業務方面:油氣公司開始向綜合性能源公司轉變

低油價背景下,為了培育新的業績增長點,增強公司抗風險能力,國際大石油公司紛紛向多元化的綜合性能源公司方向轉型。一方面是油氣並舉、向氣電延伸;另一方面是發展新能源,包括風能、太陽能、生物質、地熱能源、氫燃料以及儲能技術。為加快可再生能源發展,國際大石油公司積極調整發展戰略,重新謀劃新能源佈局,將分散在下屬子公司的相關業務進行整合,在總部層面成立專門部門或專業公司進行統籌管理。

BP公司早在2005年就成立BP替代能源公司,將太陽能、風能、氫能和聯合迴圈發電等業務部門進行整合。道達爾在2007年成立天然氣及新能源部,重點發展太陽能光電技術和新一代生物燃料。目前,道達爾又合併現有的天然氣、新能源、電力等業務,並將其設為公司的第四個核心業務部門。雪佛龍公司于2014年成立了電力與能源管理子公司,統一管理公司可再生能源及天然氣發電業務。殼牌公司在2016年5月底通過整合其現有的生物燃料、氫能、風能、太陽能等業務專門成立了一個新能源部門,並將之與天然氣業務一起劃歸為天然氣和新能源一體化事業部,重新佈局新能源業務。就連石油大國沙特也開始研發太陽能發電技術。

(二)國際油氣公司新能源戰略調整及現狀

目前,國際大油氣公司中,新能源發展力度最大、最為深入的是BP,最為單一的是雪佛龍。最受各大油氣公司重視的新能源項目是生物燃料,其次是氫能、風能和太陽能專案(BP和殼牌都已退出太陽能領域)。作為新能源汽車關鍵環節的儲能電池領域,目前道達爾和殼牌均開始涉足。挪威國家石油公司則在擴大海上風電領域的投資。沙特阿美也開始著手太陽能技術的研發。

1.道達爾:仍堅守太陽能領域,是歐洲領先的生物燃料生產商

道達爾是對可再生能源最雄心勃勃的石油巨頭。除了控股SunPower公司,道達爾還收購了Saft電池公司,此外還將重組合並現有的天然氣、新能源、電力等業務,並將之設為公司第四個核心業務部門,為此,公司計畫投資500億美元。儘管由於低油價影響,計畫支出額度一再削減,但道達爾仍然計畫在新能源領域每年投資5億美元,並計畫到2035年將其新能源市場份額增加到15%~20%,將太陽能業務規模提升到全球前三的水準,由此可見道達爾公司在新能源領域的野心。

在太陽能領域,道達爾公司在評估200多家公司後,於2011年收購了全球第二大太陽能電池板製造商Sunpower公司66%的股份。Sunpower公司是美國最大的太陽能板製造企業和光伏電站投資企業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太陽能發電廠,並在2014年實現淨利潤2.46億美元,目前已經成為道達爾的業績支柱。2012年,道達爾與天津中環、內蒙古電力、呼和浩特金橋城建公司成立了合資公司華夏聚光,提前在中國佈局光伏產業下游的太陽能電站項目,現在正利用道達爾的聚光技術在內蒙古和林格爾縣建設200萬千瓦的光伏一期專案,專案計畫於2018年完工。值得注意的是,受低油價、公司並購資金需求、支付溢油賠償等問題制約,殼牌、BP大規模出售太陽能資產以回籠資金,但道達爾公司仍在堅守太陽能領域。截至目前,道達爾公司的光伏裝機容量已達1.6吉瓦。

在生物燃料領域,道達爾是歐洲領先的生物燃料生產商,該公司的生物燃料開發始於1992年,道達爾公司發展了兩大類第一代生物燃料:由乙醇生產的乙基叔丁基醚(ETBE)和植物油甲酯(VOME)。該公司在比利時、德國、法國和西班牙擁有或合作擁有7套ETBE生產裝置。道達爾公司在法國、德國和義大利的煉油廠在柴油中調入了VOME。為實現歐盟設定的目標,道達爾公司目前正在開發第二代生物燃料,比方說,通過與納斯特(Neste)石油公司合作,驗證生產合成生物柴油(NExBTL)的可行性。2011年,道達爾收購美國Amyris公司18.5%的股份,並與Amyris在巴西聖保羅合作建設Brotas生物工廠,佈局生物燃料產品的規模化生產。2015年4月,道達爾宣佈將投資2億歐元(約合2.23億美元),將La Mede煉油廠改裝成為法國第一座生物燃料工廠;在美國加利福尼亞開設生物工藝平臺(Bio-Process Platform),旨在研發發酵工藝和生物分子淨化技術。

在儲能電池領域,2009年道達爾同麻省理工學院簽訂了5年400萬美元的合作協定,其目標是生產一種高效、低成本、長壽命電池。道達爾在2016年以9.5億歐元收購了法國高科技電池製造商Saft,佈局鎳電池和鋰電池的設計和製造業務。Saft公司在鎳鎘電池、高性能一次性鋰電池、鋰離子電池系統、鋰離子衛星電池等領域處於全球領導地位。

在氫能燃料領域,2013年道達爾、殼牌、德國戴姆勒等公司啟動了“氫氣流動”項目,計畫將德國加氫站到2017年增加到100座,到2023年增加到400座。截至2016年底,道達爾在德國共擁有8座公共加氫站。

2.殼牌:退出太陽能領域,著重發展風能及氫能領域

殼牌公司在新能源方面的佈局比較分散,沒有形成集中優勢,無論是技術還是成本尚不具競爭力。殼牌自1999年開始進入新能源領域,新能源業務曾一度發展成為殼牌第五大核心業務。早在2001年,殼牌便在全球範圍內佈局風電、太陽能發電和水電等項目,但由於專案投資規模大、成本高,而消費者尚未準備好為清潔能源支付更高的費用,殼牌隨後逐步退出了這些項目。然而,由於油價疲軟,近幾年殼牌收入和利潤整體呈下滑趨勢(見圖3)。在這樣的背景下,公司被迫削減數十億美元成本,重新將綠色能源作為其戰略增長點。

圖3 2008~2016年殼牌公司收入和利潤趨勢圖

在太陽能領域,殼牌在2001年與西門子合資成立西門子•殼牌太陽能股份有限公司,該公司已成為全球第四大太陽能公司。公司研發的CIS薄膜電池在太陽能零散電力利用領域一度佔據全球約17%的市場份額,但是隨著全球專業太陽能企業大規模擴張,殼牌在太陽能技術和成本方面的優勢日漸衰微,投資回報率超預期快速下滑,因此殼牌在2006年將太陽能晶矽電池業務全部賣給了Solar World公司,於2007年出售了大部分太陽能業務,最終於2015年退出太陽能業務。不過,殼牌在光熱領域成為美國光熱技術輔助石油開採領先企業Glasspoint公司的非控股投資者,並成功將其太陽能蒸汽供熱技術用於熱采(通過加熱提高原油採收率),2015年開始在阿曼建設集熱容量為100萬千瓦的一期工程。

在生物燃料領域,殼牌目前正在研發利用生物質廢料生產燃油的二代生物燃料技術,技術可行但經濟成本偏高,隨著技術進步,將來有望實現規模化商業生產。殼牌與巴西Cosan公司投資數十億美元合資組建Raizen公司,利用巴西的甘蔗生產燃料乙醇,2016年底的生產能力達到20.4億升/年。Raizen公司已發展為巴西第三大生物燃料公司。此外,殼牌正在美國休士頓新建2座纖維素乙醇生產廠,在印度班加羅爾新建1座纖維素乙醇生產廠。

在氫能燃料領域,殼牌與法國液化空氣公司、林德公司、汽車製造商戴姆勒公司、道達爾公司、奧地利石油公司等成立了一家合資企業,計畫在2023年前建設390個氫氣零售網站,其中230個網站使用殼牌品牌。殼牌在德國、美國共運營有7個氫氣站。

在電動汽車領域,殼牌在2017年10月收購了歐洲最大電動汽車充電站運營商NewMotion。這是殼牌在電動出行領域的首筆交易。NewMotion在荷蘭、德國、法國、英國等地建有30000多個家庭或企業私用的充電站,以及在歐洲25個國家運營著5萬個公共收費充電站。此外,殼牌計畫到2020年之前,每年在新能源部門投資10億美元,以推進向電動汽車和可再生電力的轉型發展。

此外,殼牌還積極投資幹熱岩發電及綜合利用項目,現擁有薩爾瓦多Berlín幹熱岩地熱發電項目和法國Soultz幹熱岩項目,裝機容量分別為10.94萬千瓦、0.15萬千瓦。

3.BP:退出太陽能領域,將生物燃料作為新能源發展主方向

BP公司是眾多國際石油巨頭涉入新能源領域最深也是最廣的公司之一,2000年時任BP總裁約翰布朗提出“超越石油”(Beyond Petroleum)戰略構想。雖然其新能源業務投資回報率一直都不如油氣業務回報率高,但是BP始終都維持著一定規模的新能源投資。很大程度上迫於資金壓力,BP做出逐漸退出太陽能領域、削減風電投資規模的戰略調整,將生物燃料作為公司未來新能源發展的主要方向。

在太陽能領域,BP最早涉足的是光伏行業。在2000年前後,即在光伏行業發展的初期,BP已擁有光伏製造領域的多項核心技術,該公司一度是世界第二大光伏元件生產商。隨著策略的轉變,BP開始在美國、西班牙、印度和澳大利亞等多個國家投資製造工廠,此後又經過不斷擴建增產,到2005年逐步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太陽能企業之一,占到全球10%的太陽能市場份額。然而,自2005年後隨著全球光伏企業的日益擴張和自身經營管理的不善,BP在太陽能光伏領域逐漸失去了領先優勢。特別是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機風暴席捲全球,全球光伏發電市場迅速下滑,隨後國際油價在2009年初至2014年6月期間不斷攀升,油氣業務投資回報率遠遠超過太陽能業務。BP自2009年開始陸續關閉了其太陽能工廠,又於2011年出售了先前收購的Solarex公司,2012年出售了所持普瑞公司、佳陽公司股份,從而全面退出太陽能業務。此後,在可再生能源發展上,風電和生物質燃料成為BP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的發展重點。

在風能領域,BP在美國和荷蘭建設有風電場,但其風電業務主要位於美國。BP在2006年7月收購美國Charlottesville風能公司50%的風能業務。2006年8月收購美國風能發電開發商Greenlight能源公司,該公司在美國擁有39個大型風能項目,風能發電潛力達6.5吉瓦。2008年與科羅拉多公共服務公司、愛迪生和西星能源等公司合作開發風能專案。2012年與美國Sempra公司合作開發夏威夷Auwa hi風電場,同年又與美國Clipper風能公司達成協議,聯合開發五個風能專案。2010年以後,由於受到美國海上漏油事件影響而面臨較大的資金壓力,公司削減了風電業務投資規模。2014年BP試圖出售其在美國的風電業務,但因沒有好價格而最終放棄。截至2016年底,BP公司在美國擁有或參建16座風力發電場,權益裝機容量156萬千瓦,在荷蘭擁有兩座小規模的風力發電場,權益發電容量3.2萬千瓦。目前,BP正在考慮擴展美國風電業務。

在生物燃料領域,BP的業務主要集中在巴西。生物燃料是BP在可再生能源產業佈局中另一個具有優勢的發展方向。BP在2008年以5.98億美元收購巴西熱帶生物能源公司50%股份,2009年投資5億美元在加 利福尼亞建設生物燃料開發中心,2010年以近1億美元的價格收購美國生物燃料技術公司Verenium Corp旗下的生物燃料業務,同年以4.66億美元收購巴西乙醇生產企業Cerradinho集團的50%資產,2011年以6.8億美元收購巴西燃料乙醇生產企業Companhia Nacional de Acucare Alcoo(l CNAA)83%的股份。過去三年裡,BP在巴西的3個生物燃料項目中已累計投入超過20億雷亞爾(約合6.5億美元)的資金。此外,BP還與杜邦公司成立了生物燃料合資公司Butamax,開發了第一個插入式生物燃料(丁醇)汽油,解決了車輛和基礎設施的生物燃料相容性的關鍵問題。截至2013年底,BP業務範圍已經涵蓋風電、太陽能、碳捕捉及封存、生物乙醇等,並提前完成80億美元投資目標。2017年初,BP公佈了其收購美國清潔能源燃料公司的生物甲烷業務資產計畫。

在氫能領域,BP是歐洲和美國兩個全球最大氫示範項目的能源合作夥伴,擁有超過40年的制氫經驗、超過10年的汽車加氫站試運營經驗。BP與中國科技部的氫能合作專案進展順利,已在北京建成中國首座加氫站。

此外,為了拓展新興產業,BP內部專門成立了一個叫BP Venture的部門,專門用於投資處於早期開發的技術。在交通領域,無人駕駛汽車、電動汽車方面的先進技術,都在該部門的投資範圍之內。

4.挪威國家石油公司:重點投資海上風電和碳捕獲存儲技術

挪威國家石油公司在2015年成立新能源解決方案部門,將海上風力和碳捕獲存儲技術作為重點投資物件,2016年開始跟進太陽能領域的投資,邁出了太陽能投資的第一步。截至目前,挪威國家石油公司海上風電容量已達2.3吉瓦。2016年2月,挪威國家石油公司專門成立一支規模巨大的新能源產業投資基金。該公司將新能源技術研發作為公司未來的重要投資方向,並提出未來4~7年內投資2億美元用於發展新能源。

在風能領域,挪威國家石油公司以佈局海上風電為主,其海上風電項目主要分佈在英國和挪威。公司在歐洲參與的海上風電項目裝機容量(含計畫及在建)合計超過5.9吉瓦。早在2011年,挪威國家石油公司就在英國Dudgeon投資建設風電場,之後將之出售給了西門子。2016年與Masdar公司和挪威國家電力公司共同出資13億英鎊建設英國Dudgeon風電場另一新專案,其中挪威國家石油公司占股35%,該專案成本比之前建設的鄰近專案減少40%,裝機容量達402兆瓦,計畫2017年全面投入使用。2017年1月開始接手運營謝林漢姆淺灘海上風電場,占其40%的股份,裝機容量達317兆瓦。公司還與Masdar在英國北海北部海域投資2億英鎊建造了世界首個漂浮式海上風電場Hywind Scotland,項目裝機容量30兆瓦,預計於2017年底投入使用,其中挪威國家石油公司占股75%。去年12月,挪威國家石油公司成功競得在紐約建立海上風電場的專案。並與德國EON公司一起合作385兆瓦的海上風電專案,專案總投資12億歐元,預計2017年投入運營。此外,挪威國家石油公司是Forewind財團合夥人之一,該財團擁有位於挪威東海岸的約克郡多格灘風電場,電場裝機容量達目前為4.8吉瓦,到2020年計畫將增長至7.2吉瓦,這幾乎可以滿足英國未來8%的電力需求。

在太陽能領域,2016年底挪威國家石油公司對太陽能技術首次投資,與其他兩家公司共投資810萬英鎊,加快了以可再生能源資產逐漸補充其石油資產的步伐。2017年10月,挪威國家石油公司又以2500萬美元收購了巴西太陽能專案,持有該太陽能項目43.75%的股份,累計交易價格為2500萬美元,裝機容量達162兆瓦,足以滿足巴西16萬戶家庭的用電需求。

在儲能電池領域,挪威國家石油公司將於2018年為蘇格蘭Hywind漂浮式離岸風電計畫添加1000度電儲能容量的鋰電池能源儲存系統。這也是第一個漂浮式離岸風能的儲能計畫。

5.雪佛龍:全球最大的地熱生產商

2005~2013年,雪佛龍一度將新能源作為公司業務計畫的核心來推廣。據統計,雪佛龍公司在2002~2007年期間將公司獲得的720億美元利潤全部投入到了新能源市場。雪佛龍對可再生能源領域的投資活動始於2000年的一筆收購。此後,雪佛龍持續活躍於多個大型太陽能和地熱項目的開發。儘管雪佛龍公司2010年在太陽能光伏領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進展,但是由於當時油價不斷攀高,油氣項目投資回報率很高,公司高層並未真正下定決心發展新能源,並在2014年油價高位徘徊時將其旗下新能源公司出售。

在地熱領域,雪佛龍是世界上最大的地熱生產商。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雪佛龍公司便涉足地熱發電產業,憑藉菲律賓、印尼爪哇島的地熱生產項目,雪佛龍公司成為全球地熱開發領域的領先者。截至2016年底,雪佛龍公司在印尼和菲律賓運營4個地熱專案,擁有印尼Salak地熱項目100%股權,裝機容量37.5萬千瓦;擁有印尼Darajat地熱電站95%的股權,裝機容量25.5萬千瓦;擁有菲律賓地熱生產公司40%的股權,通過該公司管理菲律賓呂宋島的Tiwi和Mak-Ban兩個地熱項目,其裝機容量分別為23.4萬千瓦、40.9萬千瓦。

在生物燃料領域,2016年雪佛龍在美國銷售的汽油全部添加有燃料乙醇。該公司還與美國喬治亞技術研究院、GalvestonBay生物柴油公司、能源部可再生能源實驗室等機構合作研發第二代燃料乙醇生產技術。

6.埃克森美孚:投資重點主要為生物燃料和碳捕獲存儲技術

埃克森美孚在新能源領域的投資重點主要是生物燃料和碳捕獲存技術。公司是全球生物燃料研究的領導者,目前正在積極與新能源集團REG、密西根州立大學、威斯康辛大學麥迪森分校等單位合作研發生物燃料。埃克森美孚在2009年宣佈與生物基因公司Synthetic Genomics合作,投資6億美元用於可進行光合作用的藻類開發和下一代生物燃料的生產,以應對化石燃料業務面臨的挑戰。到目前為止技術雖有重大突破,但仍未能進行工業化生產。

2012年開始,埃克森美孚與美國燃料電池能源公司(Fuel Cell Energy)合作研究如何應用碳捕獲技術從發電廠收集二氧化碳,再利用二氧化碳來產生電力。埃克森美孚於2016年5月宣佈,將加強與FCE公司的合作關係,加快發展碳捕捉技術。FCE公司主要發展天然氣燃料電池,以燃料電池的方式讓天然氣的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在此轉換過程中能完全收集碳而不產生碳排放,目前該項技術已經處在小規模應用階段。

7.沙特阿美:著手開發太陽能

作為世界最大石油出口國,沙特正在著力打造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試圖減少對石油的依賴程度。沙特副王儲薩勒曼2016年發佈了《2030年經濟改革願景》,宣佈將著手發展可再生能源。沙特政府計畫到2023年使可再生能源的發電量達到9.5吉瓦,從而改變沙特完全依賴石油和天然氣發電的狀況。

在太陽能領域,沙特阿美公司早在2009年就同日本昭和殼牌石油公司簽署協議,共同開發太陽能發電。目前,在沙特親王圖爾基的全力推動下,沙特阿美公司正在沙烏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德籌建極具規模的太陽能電池板工廠,大批多晶矽生產線即將投入生產。沙特阿美公司還在著手啟動太陽能領域全球最大規模的投資,2016年和沙特最主要的發電企業——沙特電力計畫共同啟動了10項太陽能工程。

在風電領域,今年1月,沙特阿美公司與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合作的沙特首座風力發電站竣工。該風力發電站可為250戶居民提供充足電力,相當於取代1.9萬桶原油。

三、國際油氣公司新能源戰略佈局發展趨勢分析

(一)短期投資重點由油轉氣,長期投資佈局新能源

可再生能源和低碳化是未來的發展方向,但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轉變卻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在能源結構變化的歷史上,石油由1%上升到10%用了45年,天然氣達到這一份額用了50年,由於能源是一個資本密集型的行業,因此可再生能源滲透到能源體系也將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在這期間,天然氣以其清潔、低碳的特性,將會扮演重要角色。《BP世界能源展望(2017年版)》預測,2035年前,天然氣增速將是石油的兩倍,20年後,在世界能源結構中,天然氣將超越煤炭成為世界第二大燃料來源。因此有很多業內專家判斷,人類在由化石能源時代轉向可再生能源時代過程中,天然氣將作為過渡性能源。這也是國際石油公司紛紛將上游業務的投資重點由油轉氣的最主要原因。資料顯示,截至2016年底,世界排名前六位的國際石油公司中,除了道達爾之外(其油氣占比均為50%),其他公司的天然氣占比均超過了石油。

長期來看,可再生能源將是未來發展的主要趨勢。從能源增速來看,《BP世界能源展望(2017年版)》顯示,2035年之前,可再生能源將是未來增長最快的能源,由於競爭力不斷提高,20年後的消費量將是目前的4倍,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也將由目前的3%上升到10%。

(二)對新能源所在區域及種類進行選擇性投資

短期內可再生能源投資將放緩,但部分可再生能源市場可期。根據IEA的預測,到202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年度平均投資將超過2300億美元,但低於2013年2500億美元的投資額,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增長將放緩和持穩。水電雖然被認為是最為清潔的能源之一,但政府和民眾越來越關注水電站工程的環境影響,遠期來看增長前景並不樂觀。風電將迎來快速增長期,除中國和美國的大力推動之外,加拿大、巴西以及南非的風電市場也將迎來較快增長。太陽能發電市場格局逐漸趨於穩定,中國光伏市場擴張速度或將放緩,但依然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終端市場;歐洲光伏市場會比較穩定,每年新增裝機容量在1000萬千瓦左右。

(三)密切關注跟蹤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

由於油價下跌,以及新能源汽車的興起,全球原油需求下滑已經對其石油業務構成壓力。根據現在的趨勢,汽車工業將持續對石油需求產生影響,長期來看,或許還將給石油工業帶來毀滅性的打擊。目前,已經有多個歐洲國家提出未來10~20年內停售燃油車的計畫。這將極大推動新能源車和電動汽車的發展。有專家指出,未來5~10年,可再生能源電力儲存成本將大幅降低;未來10年,電動汽車的電池技術有望迎來突破,從而有力地推動汽車行業變革。這將導致全球新能源汽車的市場份額不斷提升。據IEA預測,到2030年電動汽車將占世界汽車總銷量的30%。為此權威機構已經下調石油長期預測,認為汽油等化石燃料的需求將在2030年以後開始減少。彭博新能源財經資料顯示,到2040年,這些技術發展和電動汽車推廣很可能將令全球市場的石油需求削減1300萬桶/天,甚至超過當前沙特的石油日產量。

此外,生物燃料需求的增長也將對燃油汽車產生一定的替代作用。BP預計,到2035年,全球汽車數量將增長至18億輛,屆時儘管石油供應相對充足,但氣候變化和碳排放的壓力將進一步增加,而生物燃料將可以很大程度上緩解這一問題。當前生物燃料占運輸燃料的比例約為2.5%,到2035年,這一占比將擴大到4%。

來源:能源研究俱樂部 作者:封紅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