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古人真的很會穿,這些紅遍千年的“爆款”,可千萬不敢亂搭

上衣下裳, 寬衣博帶。 這樣的形象, 是不是隨著歷史的演進淡淡消逝?

襦裙半臂, 長袍青衫。 它們的名字, 是不是在現代人的認知裡變得陌生?

這些都是獨屬中國的形象, 我們不該忘記。

半臂

夏天的人們套上T恤出門, 方便又涼快。 古人可就沒那麼幸運, 在禮制的束縛下, 他們的 “半臂”非但不能貼身, 那短袖收緊的造型還與傳統的寬衣博袖相違背, 一度被斥責為“服妖”。

正倉院的半臂遺珍

幸運的是, 受到西域風格影響的隋唐統治者接受了這樣的形制, 並將其列入宮廷女官的工作服中。 一時間, 潮流引爆了當時的貴婦圈, 不在襦、衫外加一件鮮豔華美的半臂, 都不好意思出門。

半臂風采

雖然唐中期以後, 嚮往豐腴體態、寬大襦服的婦人們逐漸摒棄了半臂這種形制, 但唐以後, 它在宋化身為“旋襖”, 在元是寬大的“半袖襖”。 它的袖子在明代被省去, 成為婦女衣著中必不可少的“比甲”, 又被清人繼承, 同遊牧民族服飾融合成為“坎肩兒”……真可謂是紅遍千年的真“爆款”了。

南宋·牡丹花羅背心 福建福州黃升墓出土

元·藍地龜背朵花綢對襟半臂 隆化鴿子洞窖藏

明·月白色暗花紗比甲 孔府舊藏

清·藍地緙絲紫藤坎肩(背面) 大都會美術館藏

深衣

有這樣一種服飾, 不是常見“上衣下裳”的搭配、卻引得春秋戰國、秦朝兩漢的人們紛紛推崇, 《禮記》中甚至有專門一篇為它而寫、以它命名。 它就是“深衣”。 這是一種怎樣的服飾, 為何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與崇高的地位?

陳家大山楚墓出土帛

“衣裳相連,被體深邃”——這是唐人眼中的“深衣”。現在來看,它的形貌也的確如唐人所說,上下兩部分在製作時連在一起,用下擺將身體包裹其中,真可謂是一條“連衣裙”。

曳地的直裾深衣

細細劃分,深衣有“直裾”“曲裾”“雜裾”等種類,南宋理學大師朱熹還根據自己對《禮記》的理解,創造了“朱子深衣”:顏色黑白搭配,素雅莊重;裁剪方正平齊,中規中矩……

看來,深衣所追求的已經不只是美麗時尚,更是禮儀的肅穆崇高。當一個人穿上深衣,就必須進退有度、遵守禮節。它不僅是中國最早的“連衣裙“,也是最莊嚴、最有深意的一條。

男人們的裙裝

凜冬將至,街上的姑娘還是耐著寒冷、穿著各式各樣的裙子,張揚著自己的美麗。可是東漢之時,對裙裝有著執念的,竟然是一群男人們。

西漢的“裙”是由“裳”演變而來的貼身內褲,但到了東漢,它成為了與裳並列的外穿服裝。追捧這種服裝的名士太多,例如學術泰斗管甯“恒著布裙”,天天穿著布裙子。

北齊彩繪陶男樂俑

有些裙子,穿上顯得人倍兒有面子。例如耿直儒生張譏,對“乾坤”一詞侃侃而談,使得梁武帝大喜賜裙。六朝貴族少年呢,身著高檔面料製成的裙子、蹬著木屐招搖過市,人們便送一稱號“裙屐少年”來形容這種有錢有閑、吃喝玩樂的二世祖。

圓領袍

流傳千年的名畫的《步輦圖》上,太宗皇帝身著一襲素衣,安然地接受使者的朝拜。這幅畫我們再熟悉不過,可人物所穿著的衣服呢?

《步輦圖》

取自西域、出身不詳,卻因隋代具有北方血統的統治者而被順理成章地列入了中原的官服體系,又在唐代繼續發揚光大……圓領袍的經歷真是波瀾壯闊。

當時的女子也對圓領袍青睞有加,模仿男子的一身打扮英姿颯爽。北宋時期寬衣大袖的再度流行將圓領袍進一步漢化,明代它成為了使用頻率最高的官服……行走在百年“逆襲”之路上,圓領袍已經成為了古代官服最重要的標誌。

穿著大袖袍的宋仁宗

開襠褲

騎兵是古代冷兵器作戰中非常重要的兵種,可是為什麼春秋時的東周列國一度不發展騎兵、任憑遊牧民族吊打呢?原因竟是——他們的褲子沒襠啊!

南宋書卷團龍紋綾開襠夾褲

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士兵們的褲子終於有了褲襠,這一局面才得以改變。趙國的豐功偉業,真是少不了連襠褲的功勞啊!

褙(bèi)子

看看流傳至今的畫作,唐代人物畫中的貴婦一個個圓圓滾滾,而宋畫裡的婦人則纖細修長——為什麼宋代女子這麼瘦!

宋《瑤臺步月圖》

解鎖宋代的時尚密碼,出現頻率最高的品類中必然有“褙子”的出現。這種服飾袖扣窄小、衣擺過膝,從視覺上就將人體的身形拉長。再加上材質輕薄、衣袂飄揚帶來的仙氣,立刻把人顯得瘦、很瘦、超級瘦......

襖服

在寒冷的冬日,現代人憑藉暖氣空調而生活得舒適,古人則只能將身體包裹在層層襖服中以獲得溫暖。

身著“端罩”的曾紀澤

漢唐時期,珍貴絲綿製成的“襖”都是一種奢侈的享受,直到元代棉紡織技術革新之後,棉襖的時代才真正到來。白居易一句“天下無寒人”的許願,終於有了實現的一天。

服妖

服制森嚴的古代,一旦有人選擇輕浮奇怪的服飾用作日常打扮,往往會被扣上一頂大帽子——“服妖”。

這種行為的代價可不僅僅是一通斥責,晉代“女裝大佬”何晏在司馬懿的政變中被處死後,世人冷冰冰地評價“服婦人之服,亦亡其家,其咎均也”。亂穿衣,他活該。

陳洪綬《楊慎簪花圖》

曾慨歎“滾滾長江東逝水”的明代著名文學家楊慎也是奇裝異服的癖好者,史載,楊慎貶謫滇南時,整日縱酒為樂,兩面敷粉,雙鬟插花,被一眾妓女簇擁著遊行於鬧市之中。 不過他的奇裝異服,大概是為了用醉生夢死、放浪形骸的樣子來掩蓋自己的憤懣不平吧。

《禮記》中寫“作淫聲、異服、奇技、奇器以疑眾,殺”,不禁讓人心驚。看來,生活在能憑自己喜好選擇自己衣飾的現代,是多麼幸運的事兒啊。

陳家大山楚墓出土帛

“衣裳相連,被體深邃”——這是唐人眼中的“深衣”。現在來看,它的形貌也的確如唐人所說,上下兩部分在製作時連在一起,用下擺將身體包裹其中,真可謂是一條“連衣裙”。

曳地的直裾深衣

細細劃分,深衣有“直裾”“曲裾”“雜裾”等種類,南宋理學大師朱熹還根據自己對《禮記》的理解,創造了“朱子深衣”:顏色黑白搭配,素雅莊重;裁剪方正平齊,中規中矩……

看來,深衣所追求的已經不只是美麗時尚,更是禮儀的肅穆崇高。當一個人穿上深衣,就必須進退有度、遵守禮節。它不僅是中國最早的“連衣裙“,也是最莊嚴、最有深意的一條。

男人們的裙裝

凜冬將至,街上的姑娘還是耐著寒冷、穿著各式各樣的裙子,張揚著自己的美麗。可是東漢之時,對裙裝有著執念的,竟然是一群男人們。

西漢的“裙”是由“裳”演變而來的貼身內褲,但到了東漢,它成為了與裳並列的外穿服裝。追捧這種服裝的名士太多,例如學術泰斗管甯“恒著布裙”,天天穿著布裙子。

北齊彩繪陶男樂俑

有些裙子,穿上顯得人倍兒有面子。例如耿直儒生張譏,對“乾坤”一詞侃侃而談,使得梁武帝大喜賜裙。六朝貴族少年呢,身著高檔面料製成的裙子、蹬著木屐招搖過市,人們便送一稱號“裙屐少年”來形容這種有錢有閑、吃喝玩樂的二世祖。

圓領袍

流傳千年的名畫的《步輦圖》上,太宗皇帝身著一襲素衣,安然地接受使者的朝拜。這幅畫我們再熟悉不過,可人物所穿著的衣服呢?

《步輦圖》

取自西域、出身不詳,卻因隋代具有北方血統的統治者而被順理成章地列入了中原的官服體系,又在唐代繼續發揚光大……圓領袍的經歷真是波瀾壯闊。

當時的女子也對圓領袍青睞有加,模仿男子的一身打扮英姿颯爽。北宋時期寬衣大袖的再度流行將圓領袍進一步漢化,明代它成為了使用頻率最高的官服……行走在百年“逆襲”之路上,圓領袍已經成為了古代官服最重要的標誌。

穿著大袖袍的宋仁宗

開襠褲

騎兵是古代冷兵器作戰中非常重要的兵種,可是為什麼春秋時的東周列國一度不發展騎兵、任憑遊牧民族吊打呢?原因竟是——他們的褲子沒襠啊!

南宋書卷團龍紋綾開襠夾褲

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士兵們的褲子終於有了褲襠,這一局面才得以改變。趙國的豐功偉業,真是少不了連襠褲的功勞啊!

褙(bèi)子

看看流傳至今的畫作,唐代人物畫中的貴婦一個個圓圓滾滾,而宋畫裡的婦人則纖細修長——為什麼宋代女子這麼瘦!

宋《瑤臺步月圖》

解鎖宋代的時尚密碼,出現頻率最高的品類中必然有“褙子”的出現。這種服飾袖扣窄小、衣擺過膝,從視覺上就將人體的身形拉長。再加上材質輕薄、衣袂飄揚帶來的仙氣,立刻把人顯得瘦、很瘦、超級瘦......

襖服

在寒冷的冬日,現代人憑藉暖氣空調而生活得舒適,古人則只能將身體包裹在層層襖服中以獲得溫暖。

身著“端罩”的曾紀澤

漢唐時期,珍貴絲綿製成的“襖”都是一種奢侈的享受,直到元代棉紡織技術革新之後,棉襖的時代才真正到來。白居易一句“天下無寒人”的許願,終於有了實現的一天。

服妖

服制森嚴的古代,一旦有人選擇輕浮奇怪的服飾用作日常打扮,往往會被扣上一頂大帽子——“服妖”。

這種行為的代價可不僅僅是一通斥責,晉代“女裝大佬”何晏在司馬懿的政變中被處死後,世人冷冰冰地評價“服婦人之服,亦亡其家,其咎均也”。亂穿衣,他活該。

陳洪綬《楊慎簪花圖》

曾慨歎“滾滾長江東逝水”的明代著名文學家楊慎也是奇裝異服的癖好者,史載,楊慎貶謫滇南時,整日縱酒為樂,兩面敷粉,雙鬟插花,被一眾妓女簇擁著遊行於鬧市之中。 不過他的奇裝異服,大概是為了用醉生夢死、放浪形骸的樣子來掩蓋自己的憤懣不平吧。

《禮記》中寫“作淫聲、異服、奇技、奇器以疑眾,殺”,不禁讓人心驚。看來,生活在能憑自己喜好選擇自己衣飾的現代,是多麼幸運的事兒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