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這裡是神秘的東女國故地,有被譽為“東方金字塔”的?

素有“千碉古國”之稱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縣, 現存古碉數量種類之多、建築之奇, 堪稱全國之最, 世界罕見, 被譽為“東方金字塔”。 眾多的石碉樓是這裡世居民族歷史發展的見證, 也是中國古建築遺產和世界古建築傑作之一。 2006年, 丹巴古碉樓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以“古碉、藏寨、美人谷”聞名的丹巴縣 ,被稱為“嘉絨風情之鄉”。 而據藏學專家考證,這裡還曾是史書中記載的東女國的故地。

古碉群位於丹巴縣梭坡、中路、蒲角頂等鄉。 古碉群始建年代無從考證, 現存古碉最早建於漢代, 至遲為清乾隆朝平定大、小金川時所建。 梭坡鄉境內的碉樓最多也最出名, 有世界上最集中的古碉群, 共84座, 堪稱碉樓博物館, 有“千碉之鄉”的美譽。

在冷兵器時代, 因古碉堅不可摧, 易守難攻, 故有“一夫當關, 萬夫莫開”之奇效, 其防禦性和戰鬥性均能得以充分體現。

丹巴縣古碉群由褐色石塊和泥土砌築而成, 外形美觀, 牆體堅實。 古碉大多與民居寨樓相依相連, 也有單獨築立於平地、山谷之中的。 古碉的外形, 一般為高狀方柱體:有四角、五角到八角的, 少數達十三角。 高度一般不低於10米, 多在30米左右, 高者可達50到60米。

在碉樓裡面的樓層與樓層之間, 全靠著一根小樓梯連接。

據專家和學者研究表明, 丹巴縣一帶的藏民, 屬於嘉絨藏族, 是以農耕生產為主的藏族, 有著自己一套比較完整的歷史和文化標記。 相傳, 從前這裡凡家有男孩, 必須修建一座碉樓。

此民風世代延續下來, 便形成了“千碉之國”的丹巴。

據文獻記載, 丹巴古碉在明清時期最為鼎盛, 其數量曾達到3000多座。 1938年, 上海著名記者、攝影家莊學本先生在丹巴考察後, 他在《丹巴調查報告》中寫道, 丹巴中路“住處多為獨院, 間隔很近, 每一幢房屋均緊靠碉樓……碉樓眾多, 亦為丹巴之特色……”

據《丹巴縣誌》載, 清康熙年間丹巴居民戶數為4283戶。 如果按莊學本先生在丹巴中路考察時古碉與人口戶數比來計算, 丹巴古碉數在當時應在3000座左右。 後經乾隆兩次平定金川的影響, 丹巴縣的古碉數可能有所下降。

據2002年最新統計資料表明, 丹巴縣境內現存的古碉遺跡為343座。 專家認為, 在今岷江和大渡河上游地區, 除丹巴縣而外, 全部古碉遺跡和數量總和均不及丹巴古碉數。 即便是再加上今四川西部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內的雅礱江和金沙江上游流域地區的古碉數量, 依然不及丹巴古碉的數量。

當年丹巴境內的東女國,是一個以女人為主的古國,它以松日山作城防,以大渡河為城池,是三面懸崖,只有一面通路,東女國以牧業為主兼有農業。

據傳,女王開國建都,修城牆、築古碉、守城河等苦力活均由男人所幹。隨著女王的名氣越來越大,相傳西康大部分地區都要向她繳稅。有的部落還要單獨向女王進貢土特產品。如今,女兒國的最終去向和下落,成為一個千載之迷。

當年丹巴境內的東女國,是一個以女人為主的古國,它以松日山作城防,以大渡河為城池,是三面懸崖,只有一面通路,東女國以牧業為主兼有農業。

據傳,女王開國建都,修城牆、築古碉、守城河等苦力活均由男人所幹。隨著女王的名氣越來越大,相傳西康大部分地區都要向她繳稅。有的部落還要單獨向女王進貢土特產品。如今,女兒國的最終去向和下落,成為一個千載之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