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丹頂鶴:一個真實的故事

原文@鳥人Robbi 載於中讀App

小的時候聽過一首歌, 《一個真實的故事》。 那時, 按現在的話來講, 真就是被感動得不要不要的了。 後來, 漸漸發現, 原來唱的和發生過的, 並不一定要嚴絲合縫地對應。 據說是去找的天鵝, 怎麼在歌裡就變成了丹頂鶴呢?藝術源于生活, 又要高於生活, 這個勉強還能夠理解。 但既然叫《一個真實的故事》, 是不是應該再加個副歌部分, 注明一下呢?這首歌後來好像改名叫《丹頂鶴的故事》了, 不知道其間又發生了什麼。

藝術的東西, 咱們不懂, 也不便置喙。 倒是可以從很多公開發表的文獻資料中,

尋覓出一些有關丹頂鶴真實處境的訊息。 走近科學, 才可能遠離忽悠, 您說是吧。

隨便用一個搜尋引擎, 鍵入“松鶴延年”四個字, 就會出來一堆各種姿態的丹頂鶴, 跟同樣各種姿態的松/柏樹(反正是某種針葉樹)的搭配。 即便畫中丹頂鶴沒站在樹上, 那也一定要在旁邊“種”上棵樹, 真可謂是兢兢業業, 忠心耿耿呐。 殊不知, 這一象徵“吉祥、長壽”的圖案, 至少犯了兩個常識性的錯誤。 第一、丹頂鶴是典型的濕地鳥類, 它們需要廣闊、潔淨而少人干擾的沼澤地作為家園, 這跟松樹是完全徹底根本不相容的。 第二、在全世界現生的15種鶴當中, 只有非洲的黑冕鶴(Balearica pavonina)和灰冕鶴(B. regulorum)會站到樹上去, 兩種冕鶴因為形態、行為等方面的差異, 被置於冕鶴亞科(Balearicinae);其餘13種鶴則屬於鶴亞科(Gruinae),

它們無論體型大小, 都有著一個共同點——就是, 不!上!樹!

雪中的丹頂鶴

丹頂鶴的學名是Grus japonensis, 最早描述該種的標本源自日本, 因此其種本名就以japon+ensis(表示地名的尾碼)組成。 在日本, 丹頂鶴曾經分佈很廣, 直到19世紀後半期在本州的東部和北部還是較常見的冬候鳥。

進入明治維新後, 隨著社會生產力水準的大幅提升, 丹頂鶴的數量卻迅速地減少。 到了20世紀初, 本州已經很難再見到它們的身影。 1924年, 人們在北海道的釧路濕地(Kushiro)發現了一小群丹頂鶴。 北海道即便夏季氣溫也較低, 不利於農事耕作, 使得這裡的很多濕地得以倖存, 未被改造成農田。 冬季也不封凍的溪流, 給這群鶴提供了難得的口糧, 使它們不用再遷徙到別處越冬。 在日本其他地方的丹頂鶴都相繼消失之際, 這群鶴奇跡般地活了下來, 數量甚至還有了緩慢增長。

1952年, 一場嚴冬襲來, 往日能夠保持流淌的溪流也被凍住了, 這群鶴眼看就要遭受滅頂之災。 危急時刻, 生活在鶴周圍的當地人行動了起來,

自發地給這些鶴投餵食物, 幫助它們度過了寒冬。 自此, 北海道的丹頂鶴在人的幫助下, 種群數量一點點地恢復了起來。 研究人員們希望知道這裡究竟能容納多少鶴, 也根據已有的營巢環境, 來估算可能的最大種群數量, 結果卻一次次地被顛覆。 北海道丹頂鶴與當地居民之間和諧共生的場景, 也儼然成為了當地旅遊的金字招牌。 事實上, 你所看到的每一張以雪地為背景的丹頂鶴, 幾乎都拍攝於北海道。

釧路濕地的丹頂鶴, 成為日本戰後野生生物保育領域一個鼓舞人心的成功案例。 但繁華的背後, 卻也暗藏隱憂。 過於集中的鶴群, 無形中也增大了爆發傳染病的概率。 更讓人不安的, 還是如今已近1500只並仍在保持增長的北海道丹頂鶴,

都源自最初的20只左右個體, 其保留下來遺傳多樣性如何呢?近來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 通過比較歷史標本(最早至1878年)和現生個體之間的線粒體DNA序列, 發現遺傳多樣性較低的狀況已經延續了近一個世紀。 這一現狀對於生活在少數地點, 且種群密度很高的當地鶴群十分不利。 不久的將來, 從大陸種群引入新鮮血液, 看起來勢在必行了。

丹頂鶴分佈示意圖,綠色為繁殖區,紅色為留居種群,黃色為越冬區

說完日本的丹頂鶴,再來看看東亞大陸上的情況。除開北海道的種群,大陸丹頂鶴的繁殖地可分為黑龍江流域和遼河流域主要的兩大塊。這其中,繁殖於黑龍江流域下游、三江平原、烏蘇里江流域和興凱湖周邊的種群,冬季南遷到朝鮮半島越冬。主要就在半島上雙方戒備森嚴,幾乎沒有人為干擾的非軍事區(Demilitarized zone,DMZ)裡生活。軍事對抗骨肉分離的前沿,卻成了野生動物們難得的樂土,不禁讓人唏噓。最新的種群估計認為,在朝鮮半島越冬的東部種群(位置更靠東而得名)數量約在1000只。

然後,便是幾乎全都生活在中國境內的西部種群。繁殖于松嫩平原、黑龍江流域中上游和呼倫貝爾草原的丹頂鶴,冬季南遷至華東一帶越冬。這一遷徙區中,一端是當年“棒打麅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裡”北大荒的一部分,而如今很多地方早已是重要的糧食主產區。而另一端,則是國內人口最為稠密的地區之一。生活於此間的丹頂鶴們,所面臨的的巨大生存壓力,可想而知。

對丹頂鶴而言重要的濕地喪失狀況,引自Su and Zou 2012

事實上,也的的確確是西部種群現狀最令人擔憂。對丹頂鶴野外種群總體趨勢的評估顯示,北海道種群在增長,大陸種群下降。而再仔細考查大陸種群的狀況,會發現這一下降趨勢,基本就是由西部種群所貢獻。最新的估計認為,西部種群的總數僅約580只。除了老生常談,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棲息地喪失、破碎化問題而外,西部種群還面臨著哪些威脅呢?

全球鶴類種群現狀評估中有關丹頂鶴的內容

2014年,研究人員根據網路檢索和查閱文獻,調查整理了1999-2013年全國已知與直接人為干擾相關的野生丹頂鶴死傷事件。結果發現:近15年間,直接人為干擾致傷或致死丹頂鶴174只,其中死亡67只。中毒是導致死傷的最主要因素。15年間,死亡數量呈下降趨勢,但受傷數量並未減少。從地區上來看,江蘇、遼寧和吉林三省死傷丹頂鶴總數最大,而江蘇和遼寧與西部種群的關係較為緊密。

1999-2013年間丹頂鶴死傷數量在各省級行政區的分佈,引自周大慶等 2014

不同原因導致的丹頂鶴死傷比例,可見中毒是最為主要的因素,引自周大慶等 2014

進一步分析顯示,大部分涉及丹頂鶴的毒害事件發生在1999-2008年期間,其後相關報導急劇減少。這可能與各級政府的重視、保護組織和學者們的宣傳呼籲及大眾保護意識的增強有關。然而事實上,我們的野生丹頂鶴還面臨著更為隱秘、難以察覺的一大威脅。

2016年,一篇題為《日益增長的圈養種群侵蝕中國野生丹頂鶴》的研究論文發表在了鳥類學專業刊物《Avian Research》(前身是《Chinese Birds》)。通過實地調查和查閱文獻,發現截至2013年在國內16個保護區和83家動物園,總計飼養了1520只丹頂鶴(保護區有603只,動物園裡有917只),其中以紮龍和鹽城保護區為代表的五個保護區就飼養了518只。而1999年,國內已知圈養丹頂鶴的數量僅為555只。14年間,圈養種群數量增加了965只,2013年數量達到1999年的2.73倍。進一步分析圈養種群的繁殖成功率和死亡率之後,發現觀察到的這種增長並不自然,只有通過每年從野外獲取新的個體才能實現。據估算,14年間至少需要從補充244只,即以每年10-27只的速率,才可能維持這樣的增長。

國內圈養丹頂鶴的分佈示意圖,引自Zhou et al. 2016

一邊是野外數量的持續減少(尤其是西部種群),另一邊卻是圈養種群的不斷膨脹。試想一下,同樣的情形,如果是發生在大熊貓身上,還會有如眼下這般的輿論環境嗎?最近坐飛機,發現某航空公司提供的讀物上,也霍然有著如下這樣的內容。不禁想要問一句,養這麼多丹頂鶴究竟是為了什麼?

有人可能會說,這些養的鶴最終還是要放歸野外的嘛。2013年和2015年冬,倒是有幾家單位在鹽城保護區和林甸保護區釋放了16只丹頂鶴,超過50%的個體在野外活到了第二年。根據公開發表的資料,這是已知僅有的圈養種群重返野外的嘗試。須知重引入往往是權宜之計,同時也會耗費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美洲鶴的故事或許會有所啟示漫漫重返荒野路——美洲鶴的故事。北海道的丹頂鶴能從最開始的幾十隻發展到今天,我們西部種群的是不是也可以呢?趁現在,一切還不晚。

然而,不加區分地去人為拔高、美化某些行為,而忽視乃至無視其背後的不良影響,至今仍然很有市場(參見這兩天媒體上吹的這一波風)。前段時間,工作郵箱裡收到了這麼一份郵件,想來,也是頗有代表性吧。且不說已經跟國際鶴類基金會的朋友核實過,來人根本就不是其自稱的什麼“國際鶴類基金會成員和鳥類攝影專家”(充其量就是個繳過會費的會員而已)。能口口聲聲把一個大型拍鳥棚(參見棚拍野鳥:勿以惡“小”而為之),包裝得來都要跟國際鶴類基金會的基地相提並論了。讓人不由得感歎,莫非,巧克力味兒的翔,它就不是米田共呢?

第一次見到野生丹頂鶴,是在盤錦的海邊。那場景已經定格在腦海之中,紅色的堿蓬灘上,兩隻高大的丹頂鶴,不緊不慢地緩緩走過。距離拉開了一些,一隻便回頭望向自己的伴侶。通過望遠鏡,似乎也能感受到它們彼此之間的依戀。雙檯子河口保護區,已經是現在丹頂鶴最靠南的繁殖地了。不知,它們還能守住這片家園多久...

參考資料

崔多英等. 2017. 重引入丹頂鶴野放初期活動範圍及變化規律. 野生動物學報,38 (3):28-34.

劉伶等. 2018. 蘇北地區丹頂鶴越冬種群數量及棲息地分佈動態變化. 生態學報,38 (3):DOI: 10.5846/stxb201611022231

馬逸清, 李曉民. 2002. 丹頂鶴研究. 上海:上海科學教育出版社.

周大慶等. 2014. 1999~2013年我國野生丹頂鶴死傷數量及其對野生種群的影響. 四川動物,33 (4):597-604.

Akiyama, T. et al. 2017. Low Genetic Variation of Red-crowned Cranes on Hokkaido Island, Japan, Over the Hundred Years. Zoological Science, 34: 211-216.

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6. Grus japonensi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6: e.T22692167A93339099. http://dx.doi.org/10.2305/IUCN.UK.2016-3.RLTS.T22692167A93339099.en. Downloaded on 24 December 2017.

Harris, J. and Mirande, C. 2013. A global overview of cranes: status, threats and conservation priorities. Chinese Birds, 4 (3): 189-209.

Su, L. Y. and Zou, H. F. 2012. Status, threats and conservation needs for the continental population of the Red-crowned Crane. Chinese Birds, 3 (3): 147-164.

Zhou, D. Q. et al. 2016. A growing captive population erodes the wild Red-crowned Cranes (Grus japonensis) in China. Avian Research, 7: 22 DOI 10.1186/s40657-016-0056-z.

丹頂鶴分佈示意圖,綠色為繁殖區,紅色為留居種群,黃色為越冬區

說完日本的丹頂鶴,再來看看東亞大陸上的情況。除開北海道的種群,大陸丹頂鶴的繁殖地可分為黑龍江流域和遼河流域主要的兩大塊。這其中,繁殖於黑龍江流域下游、三江平原、烏蘇里江流域和興凱湖周邊的種群,冬季南遷到朝鮮半島越冬。主要就在半島上雙方戒備森嚴,幾乎沒有人為干擾的非軍事區(Demilitarized zone,DMZ)裡生活。軍事對抗骨肉分離的前沿,卻成了野生動物們難得的樂土,不禁讓人唏噓。最新的種群估計認為,在朝鮮半島越冬的東部種群(位置更靠東而得名)數量約在1000只。

然後,便是幾乎全都生活在中國境內的西部種群。繁殖于松嫩平原、黑龍江流域中上游和呼倫貝爾草原的丹頂鶴,冬季南遷至華東一帶越冬。這一遷徙區中,一端是當年“棒打麅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裡”北大荒的一部分,而如今很多地方早已是重要的糧食主產區。而另一端,則是國內人口最為稠密的地區之一。生活於此間的丹頂鶴們,所面臨的的巨大生存壓力,可想而知。

對丹頂鶴而言重要的濕地喪失狀況,引自Su and Zou 2012

事實上,也的的確確是西部種群現狀最令人擔憂。對丹頂鶴野外種群總體趨勢的評估顯示,北海道種群在增長,大陸種群下降。而再仔細考查大陸種群的狀況,會發現這一下降趨勢,基本就是由西部種群所貢獻。最新的估計認為,西部種群的總數僅約580只。除了老生常談,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棲息地喪失、破碎化問題而外,西部種群還面臨著哪些威脅呢?

全球鶴類種群現狀評估中有關丹頂鶴的內容

2014年,研究人員根據網路檢索和查閱文獻,調查整理了1999-2013年全國已知與直接人為干擾相關的野生丹頂鶴死傷事件。結果發現:近15年間,直接人為干擾致傷或致死丹頂鶴174只,其中死亡67只。中毒是導致死傷的最主要因素。15年間,死亡數量呈下降趨勢,但受傷數量並未減少。從地區上來看,江蘇、遼寧和吉林三省死傷丹頂鶴總數最大,而江蘇和遼寧與西部種群的關係較為緊密。

1999-2013年間丹頂鶴死傷數量在各省級行政區的分佈,引自周大慶等 2014

不同原因導致的丹頂鶴死傷比例,可見中毒是最為主要的因素,引自周大慶等 2014

進一步分析顯示,大部分涉及丹頂鶴的毒害事件發生在1999-2008年期間,其後相關報導急劇減少。這可能與各級政府的重視、保護組織和學者們的宣傳呼籲及大眾保護意識的增強有關。然而事實上,我們的野生丹頂鶴還面臨著更為隱秘、難以察覺的一大威脅。

2016年,一篇題為《日益增長的圈養種群侵蝕中國野生丹頂鶴》的研究論文發表在了鳥類學專業刊物《Avian Research》(前身是《Chinese Birds》)。通過實地調查和查閱文獻,發現截至2013年在國內16個保護區和83家動物園,總計飼養了1520只丹頂鶴(保護區有603只,動物園裡有917只),其中以紮龍和鹽城保護區為代表的五個保護區就飼養了518只。而1999年,國內已知圈養丹頂鶴的數量僅為555只。14年間,圈養種群數量增加了965只,2013年數量達到1999年的2.73倍。進一步分析圈養種群的繁殖成功率和死亡率之後,發現觀察到的這種增長並不自然,只有通過每年從野外獲取新的個體才能實現。據估算,14年間至少需要從補充244只,即以每年10-27只的速率,才可能維持這樣的增長。

國內圈養丹頂鶴的分佈示意圖,引自Zhou et al. 2016

一邊是野外數量的持續減少(尤其是西部種群),另一邊卻是圈養種群的不斷膨脹。試想一下,同樣的情形,如果是發生在大熊貓身上,還會有如眼下這般的輿論環境嗎?最近坐飛機,發現某航空公司提供的讀物上,也霍然有著如下這樣的內容。不禁想要問一句,養這麼多丹頂鶴究竟是為了什麼?

有人可能會說,這些養的鶴最終還是要放歸野外的嘛。2013年和2015年冬,倒是有幾家單位在鹽城保護區和林甸保護區釋放了16只丹頂鶴,超過50%的個體在野外活到了第二年。根據公開發表的資料,這是已知僅有的圈養種群重返野外的嘗試。須知重引入往往是權宜之計,同時也會耗費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美洲鶴的故事或許會有所啟示漫漫重返荒野路——美洲鶴的故事。北海道的丹頂鶴能從最開始的幾十隻發展到今天,我們西部種群的是不是也可以呢?趁現在,一切還不晚。

然而,不加區分地去人為拔高、美化某些行為,而忽視乃至無視其背後的不良影響,至今仍然很有市場(參見這兩天媒體上吹的這一波風)。前段時間,工作郵箱裡收到了這麼一份郵件,想來,也是頗有代表性吧。且不說已經跟國際鶴類基金會的朋友核實過,來人根本就不是其自稱的什麼“國際鶴類基金會成員和鳥類攝影專家”(充其量就是個繳過會費的會員而已)。能口口聲聲把一個大型拍鳥棚(參見棚拍野鳥:勿以惡“小”而為之),包裝得來都要跟國際鶴類基金會的基地相提並論了。讓人不由得感歎,莫非,巧克力味兒的翔,它就不是米田共呢?

第一次見到野生丹頂鶴,是在盤錦的海邊。那場景已經定格在腦海之中,紅色的堿蓬灘上,兩隻高大的丹頂鶴,不緊不慢地緩緩走過。距離拉開了一些,一隻便回頭望向自己的伴侶。通過望遠鏡,似乎也能感受到它們彼此之間的依戀。雙檯子河口保護區,已經是現在丹頂鶴最靠南的繁殖地了。不知,它們還能守住這片家園多久...

參考資料

崔多英等. 2017. 重引入丹頂鶴野放初期活動範圍及變化規律. 野生動物學報,38 (3):28-34.

劉伶等. 2018. 蘇北地區丹頂鶴越冬種群數量及棲息地分佈動態變化. 生態學報,38 (3):DOI: 10.5846/stxb201611022231

馬逸清, 李曉民. 2002. 丹頂鶴研究. 上海:上海科學教育出版社.

周大慶等. 2014. 1999~2013年我國野生丹頂鶴死傷數量及其對野生種群的影響. 四川動物,33 (4):597-604.

Akiyama, T. et al. 2017. Low Genetic Variation of Red-crowned Cranes on Hokkaido Island, Japan, Over the Hundred Years. Zoological Science, 34: 211-216.

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6. Grus japonensi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6: e.T22692167A93339099. http://dx.doi.org/10.2305/IUCN.UK.2016-3.RLTS.T22692167A93339099.en. Downloaded on 24 December 2017.

Harris, J. and Mirande, C. 2013. A global overview of cranes: status, threats and conservation priorities. Chinese Birds, 4 (3): 189-209.

Su, L. Y. and Zou, H. F. 2012. Status, threats and conservation needs for the continental population of the Red-crowned Crane. Chinese Birds, 3 (3): 147-164.

Zhou, D. Q. et al. 2016. A growing captive population erodes the wild Red-crowned Cranes (Grus japonensis) in China. Avian Research, 7: 22 DOI 10.1186/s40657-016-0056-z.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