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IPO融資2282億——A股已迎來一個最好的時代

投融資一直是資本市場最重要職能, 也是利用資本市場完成脫虛向實的重要路徑。 19大報告中指出, “提高直接融資比重, 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

2017年, 隨著中國資本市場多層次監管延展和完備, 一邊是IPO和再融資的結構調整日趨均衡和多樣, 另一邊則是投資通道進一步規範和完善, 中國資本市場投融資行為正在跨入新時代。

“434家首發企業、2282.94億元融資規模”。 根據滬深交易所資料統計, 這是截至12月28日, IPO發審“新常態”在2017年的成績單。

較往年更大的融資規模和上市企業數量背後, 無疑是監管層對過去擬IPO堆積而成的堰塞湖效應治理的見效。

監管層在2017年全年通過優化審核流程、嚴化審核執行、敦促上會進度三個維度對IPO審核機制進行了調校。 種種動向帶給IPO企業帶來的結果, 正是審核排隊週期的縮短、整體過會率的下降以及“帶病上會”衝動的大幅下降。

一、簡化IPO受理流程

全年2000億級IPO融資規模顯然與證監會對審核過程中堰塞湖的治理有關。

證監會對堰塞湖的治理也並非一蹴而就。 一位接近監管層人士表示, 年初證監會對IPO過程的治理主要體現在簡化發行流程上。

“當時的一個方向是簡化不必要的審核程式, 比如過去審核中的回饋意見就能回饋好幾次, 企業和會裡之間往來幾次時間就會拖很久, 但後來一個新的要求是相關回饋意見儘量一次回饋完成。 ”上述人士透露。

這一趨勢下, 一些企業不斷創出排隊時間最短記錄。 例如11月20日過會的春秋電子排隊僅238天。

二、提高審核品質

但是, 審核速度加快沒有影響IPO企業品質。 一方面, 證監會多次組織力量針對排隊企業開啟現場核查;另一方面,

發審會的從嚴審核也讓過會率和被否企業家數直線上升。

根據WIND統計, 被否IPO企業數量和否決率都較去年出現大幅上升。 資料顯示, 截至2017年12月28日, 全年否決率達17.95%, 是2016年的2.62倍;被否企業達86家, 是2016年的4.78倍。 低過會率更是讓11月底出現了同日上會的3家企業全部被否的景象。

面對發審會的收緊與過會率的下降, “怕打針”現象也在一些過會信心不足的企業上出現——一些擬IPO企業試圖以各種方法拖延上會節奏, 有的拖延回復回饋意見時間, 有的甚至利用規則主動中止審查。

三、整治故意拖延

如果說過去的堰塞湖是因為擬IPO企業擔心排隊時間過長而懷有“先上車、再補票”一窩蜂心理作祟;那麼在不少擬IPO企業因躲避“從嚴審核”而堆積在發審會門前時,

新的堰塞湖再次出現;據上述人士透露, 截至11月底存在該類問題的企業數量達200家。

對此, 證監會再度通過兩項監管問答紓解因IPO企業上述主觀因素而帶來的新堰塞湖, 進一步規範審核程式的嚴肅性;一方面對超期不報或拖延上會的企業採取行政監管措施和現場檢查;另一方面, 對中止審查的標準進行細化, 嚴禁企業隨意中止審查流程。

三大絕招——證監會先後從頭部(簡化、優化審核程式)、中部(抽查核查、從嚴審核)、尾部(整治上會“拖延症”)三條路徑實現了IPO之路的管理閉環。

我們站在投資者的角度去看, 今年IPO融資2282億的結果, 是一場A股市場完美的“供給側改革”。

本次的“供給側改革”徹底地扭轉了過去A股畸形的IPO生態及定價邏輯。

我們為大家剖析一下, 這個完美的“供給側改革”是如何實施的?

股市供給側改革

第一步、加大A股公司數量是市場最好的“解藥”

從回顧港股、美股的歷史, 都曾出現過類似於A股2013~2015年小盤股過度炒作、極端扭曲的市場。 以港股為例, 1968年香港完成了工業化, 積累了巨大的財富, 僅銀行系統儲蓄便高達100億港元, 然而整個港股卻只有59家上市公司。 2018年, 中國GDP總量世界第二、有14億人口、上百萬億可投資資產, 卻長期只有2000多家上市公司供給。 所以, 我們也不難理解為什麼中國股市一直以來整體估值偏高, 尤其是創業板在2015年出現嚴重的泡沫, 很多差公司股價雞犬升天, 投機炒作盛行。

第二步、加強A股公司品質是市場最好的“供給”

當前監管的態度非常明確:關鍵要讓發行人、保薦機構的認識有所扭轉,讓其不敢帶病申報、搶跑申報或者無視審核紀律拖延上會。不少券商承銷機構已在醞釀進一步提高、細化IPO專案的立項及申報標準,並更加重視專案的可培育型。監管態度改變了IPO的預期,讓更多準備IPO的企業認識到企業規範性、盈利性比程式上的早晚更重要。

第三步、現存上市公司洗牌是市場最好的“改革”

以港股為例,還存在大量市盈率只有幾倍、成交稀疏的小公司,這些公司長期低於淨資產,有的公司賬上現金甚至比市值還大,股價極低,這種公司在香港叫做"仙股"。

A股未來會不會出現這種情況?答案的肯定的。

首先,海外大型投資機構進入A股,帶來了成熟的投資理念,影響A股的投資行為,再加上A股本身崛起的大型投資機構都偏向長期穩健的投資風格,這種風格將會成為A股的主流。

其次,他們在資產配置的時候都偏向流動性好、行業龍頭、業績優良的公司,而優秀的公司在A股並不多。

最後,大量的垃圾公司乃至普通公司都將被主流機構所淘汰,他們的成交會越來越稀疏,股價表現不好,散戶不會買,企業發展遇到瓶頸,無法再融資,慢慢淪為仙股或者僵屍股。

中國股市的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投資理財需求與股票供給不足、股市制度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不匹配之間的矛盾。我們正在經歷這一個關鍵的階段,請與身邊的價值投資者一起見證中國資本市場的偉大變革。——投資魔方

當前監管的態度非常明確:關鍵要讓發行人、保薦機構的認識有所扭轉,讓其不敢帶病申報、搶跑申報或者無視審核紀律拖延上會。不少券商承銷機構已在醞釀進一步提高、細化IPO專案的立項及申報標準,並更加重視專案的可培育型。監管態度改變了IPO的預期,讓更多準備IPO的企業認識到企業規範性、盈利性比程式上的早晚更重要。

第三步、現存上市公司洗牌是市場最好的“改革”

以港股為例,還存在大量市盈率只有幾倍、成交稀疏的小公司,這些公司長期低於淨資產,有的公司賬上現金甚至比市值還大,股價極低,這種公司在香港叫做"仙股"。

A股未來會不會出現這種情況?答案的肯定的。

首先,海外大型投資機構進入A股,帶來了成熟的投資理念,影響A股的投資行為,再加上A股本身崛起的大型投資機構都偏向長期穩健的投資風格,這種風格將會成為A股的主流。

其次,他們在資產配置的時候都偏向流動性好、行業龍頭、業績優良的公司,而優秀的公司在A股並不多。

最後,大量的垃圾公司乃至普通公司都將被主流機構所淘汰,他們的成交會越來越稀疏,股價表現不好,散戶不會買,企業發展遇到瓶頸,無法再融資,慢慢淪為仙股或者僵屍股。

中國股市的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投資理財需求與股票供給不足、股市制度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不匹配之間的矛盾。我們正在經歷這一個關鍵的階段,請與身邊的價值投資者一起見證中國資本市場的偉大變革。——投資魔方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