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古代城池中的“甕城”是怎麼出現的?它有什麼功能?

甕城主要是為了解決一個很實際的問題:城門關起來很費勁——所以進出城門的時候, 如果敵人突然沖過來, 我方還來不及把城門關上, 那就完蛋了。

現在很多人用慣了自動門, 對於特別大特別重的門都沒印象了。 小學的時候, 校門就是很大的鐵門, 雖然門下面有輪子, 但是很多生了鏽, 推起來特別費力。 那個時候班級執勤就要關校門, 一個小朋友根本推不動, 要四個男生一起推。 當然小朋友人小力氣也小, 但這個場景還是說明一些事情:以前的門, 關起來是個體力活。

而且也是個技術活。 以前的城門, 為了防止被撞車, 不光很厚重, 背後還有橫木, 有些還有鐵鎖。 橫木要完整得插上去, 可能也需要兩個人抬。 現在有時候去參觀古城, 如果趕得早, 正好遇上開門, 整個門要開起來, 也可以好一會兒。 如果打仗的時候, 關門要這麼許多道手續, 那就可能有危險。

為什麼呢?敵人的先鋒可以強行沖過來, 趕在城門合上之前, 拼死擋住不讓你關上。 然後鐵騎大軍再沖一沖, 整座城就完蛋了。

也許有人要講, 以前守城門的士兵, 都受過訓練, 關城門應該很熟練吧。 即使關門的人很熟練, 戰時, 人員物資進出城門, 往往速度會很慢。

舉個例子, 南朝侯景之亂的時候守台城, 梁軍被堵在城裡。 這樣下去早晚糧草都要吃完。 怎麼辦呢?有人就想組織一次主動出擊。 想法是好的, 但是沒打贏, 沒打贏以後, 大家就拼命要往回逃。 逃一逃, 自相踩踏不說, 到了城門口亂作一團, 後面的急著要回城, 守城的人害怕敵人跟上來, 想早一點關城門。 這樣一來, 無端增加了許多損失。

怎樣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呢?就是甕城啦。

甕城可以有兩道甚至多道門, 這樣大家進出城的速度就快了。 進了城以後, 也不能進入主城, 因為還有一道門!只能先在甕城裡等一等。 等甕城的門關上, 主城門再開, 這樣就沒問題了。 敵人跟進甕城了怎麼辦呢?不要緊, 甕城周圍都是城牆, 安排好弓箭手, 來一個射一個。 所以說, 有了甕城, 媽媽再也不用擔心城門進出的問題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