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保險轉大彎:強化保障本色

中經金融:follow me!

✦ 《中國經營報》記者 宋文娟

2017年是保險監管整肅行業走向正軌, 引導市場正本清源、回歸保障的一年。 從險企方面, 無論保險產品,

還是保費資料上都顯出“保障”二字。 在產品端, 由原來的拼“投資收益”到了2017年大家開始拼“保障”, 如不少壽險公司紛紛推出定期壽險產品, 不少財險公司紛紛推出百萬醫療產品等。

從原理來看, 保險是把資金通過保險彙集到小概率的發生災禍和意外的人, 是一種契約化的雪中送炭。 從人性視角看, 其宗旨是一種互助合作精神的體現, “一人為大家, 大家為一人”, 集合眾人的力量“積沙成塔”“同舟共濟”。 從社會視角看, 它是以科學的方法制度化, 形成保險基金進行科學的管理與運用, 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也強調要發揮保險的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功能。

然而近年來, 國內部分保險公司偏離了保險經營發展的方向,

尤其在2015年、2016年, 一些保險公司一邊借助萬能險這種投資型保險產品, 獲得了大量的保費, 另一邊在資本市場頻繁舉牌, 個別保險公司在舉牌之後又因為沒有處理好與上市公司管理團隊之間的關係而引起“軒然大波”, 而被稱為“妖精”。 與此同時, 保險的低成本融資功能被資本看重, 產業資本蜂擁進入保險業, 一些資本試圖將保險作為單一“融資”平臺。

衝突:理財狂飆與險資妖魔化

事實上, 回歸保障並非近年來的創新。 早在2008年吳定富任保監會主席時期, 回歸保障就曾是熱門的宣導口號。

2016年12月13日保監會召開專題會議, 會議指出:“保險姓保”是指要分清保障與投資屬性的主次, 保障是保險業根本功能, 投資是協助工具是為了更好地保障,

必須服務和服從於保障。

對於2017年回歸保障的背景,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 這緣于近幾年理財型產品的發展, 特別是萬能險、投連險這類產品。

“回歸保障是對之前壽險發展模式的一種糾偏。 之前發展了大量的躉交、短期的理財業務, 很難發揮壽險業期交、長期風險管理和保障的功能, 使得壽險業的核心價值被弱化乃至邊緣化, 且之前的商業模式也不可持續。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險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如是說。

保險歷史研究學者趙守兵指出, “從保險歷史淵源認為, 部分公司存在短期流動性風險隱患。

《報告》指出, 在監管密集出臺結構調整系列政策後, 投資型業務收縮, 業務收入增速放緩, 與此同時,

滿期給付和退保壓力依然較大, 高度依賴投資型業務的資產驅動負債型公司存在流動性風險隱患。 個別經營非壽險投資型業務的財產險公司, 近期滿期給付壓力較大。 受到停止銷售此類產品的影響, 未來將面臨更大的現金流壓力。

“對中短存續期產品監管力度的加強, 有利於抑制部分市場主體的短期行為, 彰顯保險的保障功能, 但也使得部分壽險公司原來隱藏的現金流風險顯性化。 ”朱俊生指出, 一方面, 中短存續期產品面臨退保和滿期給付雙重壓力, 另一方面, 業務收入急速收縮, 這使得之前依賴新單現金流入補足給付缺口的模式難以持續, 造成一些公司面臨較為嚴峻的現金流風險。 目前, 人身險行業的現金流風險還在呈加大態勢。

同時, 短期資金長期使用的時間錯配進一步加劇了現金流風險。

“近年來, 由於負債成本變高, 為了彌補負債成本, 保險資金另類投資比例增加。 而另類投資作為非標資產, 流動性較差, 交易不活躍, 變現週期較長, 加劇了一些公司面臨的現金流不足的風險。 ”他同時表示。

在朱俊生看來, 目前的監管環境為壽險公司轉“大彎”而不是轉“急彎”留下多少空間, 是當下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 因為對於不少壽險公司而言, 其目前面臨的最突出問題已經不是“轉型發展”, 而是“現金流風險”帶來的巨大挑戰和壓力。

“建議壽險公司做好現金流以及資產配置的壓力測試, 充分考量退保、集中給付大幅上升、新業務大幅減少等情形對現金流的不利影響。 做好現金流風險的應急計畫,包括通過資產變現來補足現金流,即對資產進行優化,盤活存量資產。在現金流存在嚴重缺口的情況下,提前退出非戰略性持有的專案,以滿足現金流需求,確保流動性。另外,要未雨綢繆,提前進行股東增資的安排。此外,建議監管層適時啟動市場化的退出機制,對風險特別嚴重的公司依法實施市場退出。”朱俊生說。

中經金融是《中國經營報》旗下專注財經領域新聞的公眾號,內容覆蓋銀行、保險、券商、基金、交易所等多個金融行業,每天多條原創,旨在為讀者提供有價值的內容服務。

[版權說明]

本文為原創內容,如欲轉載,請聯繫後臺。

做好現金流風險的應急計畫,包括通過資產變現來補足現金流,即對資產進行優化,盤活存量資產。在現金流存在嚴重缺口的情況下,提前退出非戰略性持有的專案,以滿足現金流需求,確保流動性。另外,要未雨綢繆,提前進行股東增資的安排。此外,建議監管層適時啟動市場化的退出機制,對風險特別嚴重的公司依法實施市場退出。”朱俊生說。

中經金融是《中國經營報》旗下專注財經領域新聞的公眾號,內容覆蓋銀行、保險、券商、基金、交易所等多個金融行業,每天多條原創,旨在為讀者提供有價值的內容服務。

[版權說明]

本文為原創內容,如欲轉載,請聯繫後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