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房產>正文

樓市調控持續深入 加快長效機制建設

本報記者 張毅報導

2017年是房地產調控力度和廣度前所未有的一年, 也是房地產市場抑制泡沫, 理性發展的一年。

這一年, 在“房子是用來住的,

不是用來炒的”思想定位下, 各地方因城施策、差別調控, 限購、限貸、限售、限簽、限離、限價、限商”等組合拳接連出擊讓各地樓市“應接不暇”。 據中原地產研究中心統計資料顯示, 截至12月中旬, 今年年內全國房地產調控政策涵蓋110個城市與部門, 發佈的調控政策次數多達250次以上。

“限”字當頭, 市場逐步回歸理性, 不管是商品房成交面積還是住宅價格都呈現降溫態勢。

據易居研究院發佈的《2017——2018年度全國房地產市場報告》表示, 全國35個典型城市, 今年1-11月的商品住宅成交面積, 相比去年出現了22%的明顯下跌, 創下近七年來最大跌幅, 樓市降溫明顯。

另據國家統計局12月18日公佈的11月份70個大中城市住宅銷售價格統計資料顯示, 在“分類調控、因城施策”的原則下,

房地產調控效果繼續顯現。 11月我國熱點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走勢總體平穩, 國內包括廣州、深圳、天津、南京等11個熱點城市價格已低於去年同期價格水準。

更值得一提的是, “限”字令下, 多地投機行為無所遁形, 投機者備受打擊。 譬如, 曾被譽為是“炒房客天堂”的環京地區“北三縣”, 在“非本地戶口或沒有當地三年社保繳納證明就不能置業”的情況下, 《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於今年8月實地探訪後竟見到不少售樓中心歇業、房產仲介轉行、投資客拋售的現象, 這與去年還是一派火熱的“北三縣”樓市大相徑庭。

關鍵字三:租購並舉

如果說, 在需求端方面, 房地產政策今年多給予了收緊信號, 那麼供給端方面,

則是釋放了更多開放的資訊。

“今年以來, 房價大起大落得到控制, 調控的效果基本達到。 ”趙秀池對記者分析, “對於房價上漲過快的熱點城市, 一方面通過限購、限貸抑制投機投資性需求, 另一方面則通過增加住房供應, 改變住房供給結構, 加大租賃住房供應, 實現供求平衡。 ”

今年7月18日, 住建部會同發改委、公安部、財政部、國土部、人民銀行、稅務總局、工商總局、證監會九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在人口淨流入的大中城市加快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的通知》, 將廣州、深圳、南京、杭州、廈門、武漢、成都、瀋陽、合肥、鄭州、佛山、肇慶12個城市作為首批開展住房租賃改革的試點。 該通知明確, 要繼續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 建立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

於是在政策指引下, 不僅各地方相繼出臺租賃扶持政策, 甚至多家銀行和房企也相繼發佈租賃住房業務方面的發展規劃。

當然, 與租購並舉“相得益彰”的還有“租購同權”這一熱詞。

7月17日, 廣州發佈《廣州市加快發展住房租賃市場工作方案》, 首次明確“租購同權”的概念。 隨後, 北京、南京等地開始發佈相關政策和完善細則。 “這意味著未來的房地產市場, 包括商品房、保障房以及租賃住房這三個層次的住房供應體系會更加完善。 ”中國城市房地產研究院院長謝逸楓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採訪時評價。

不管是租購並舉還是“租購同權”, 其實目的都是為了增加住房供應, 改善住房供給結構。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就再次強調,

要“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管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 ”由此市場方面也預計, 在多方利好影響下, 未來將有數千億資金湧入住房租賃市場。

關鍵字四:共有產權住房

在房地產調控政策影響下, 今年以來“地王”數量銳減, 以北京為例, 在大量共有產權房入市的背景下, 土地溢價率更是持續下滑。

據記者瞭解, 今年以來北京住宅土地供應已創造了近4年的最高紀錄, 合計供應住宅土地達到72宗972萬平方米, 這一資料同比2016年全年的250萬平方米上漲了287%。 最新的動態是, 位於北京房山的兩宗共有產權房用地已於12月7日同時出讓, 若按照每套80平方米來計算, 這將為北京增加3200套房源。

為滿足更多“夾心層”家庭的需求, 關於共有產權房比較典型的政策有:今年9月份, 《北京市共有產權住房管理暫行辦法》的發佈。根據該檔,購房人與政府進行“股份制買房”,使用權歸屬購房人,未來房源不管出租還是在滿五年後轉讓,都將按照產權分享收益。

關鍵字五:信貸趨緊

作為房地產調控的配套措施,今年的信貸政策也一再收緊,在金融去杠杆從嚴的背景下,房地產信貸增長的勢頭一再回落。

據騰訊財經報導稱,今年以來,一方面在監管部門要求下,全國多個城市對消費貸進行嚴格監管,防範信貸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繼續回落;另一方面,進入四季度以來,超90%以上的銀行表示房貸額度再度吃緊,放貸時間延長。加之個人房貸利率不同程度上浮,個人住房貸款抵借比率和期限均有所下降,個人按揭貸款增幅降至2015年5月以來最低值,並呈現繼續下降趨勢。

具體政策方面,《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梳理發現,今年3月16日,央行分別上調逆回購和MLF操作利率10個基點,儘管當時央行可能更多地是出於防範金融市場和資產價格泡沫的考慮,但彼時已有業內分析稱,房地產企業負債率較高,對於利率變動更為敏感,此舉有助於抑泡沫、防風險。

隨後不久,央行便下發了《中國人民銀行辦公廳關於做好2017年信貸政策工作的意見》,該檔涉及到了銀行適度調整房貸的內容,具體措施包括加強對商業銀行視窗指導,督促優化信貸結構,合理控制房貸比和增速等。自此,房貸利率基本維持上調態勢。

尤其是今年6月份之後,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以及鄭州、武漢等熱點城市的各大銀行逐漸調整房貸利率,紛紛取消了之前的9折或者85折優惠,甚至部分銀行已經出現執行首套房房貸利率上浮10%-20%,二套房房貸利率上浮30%的情況。

關鍵字六:房地產長效機制

如果說各類調控政策的出臺是圍繞“房住不炒”的基本定位,那麼各地雷厲風行的調控舉措則可能是為了加快促進房地產長效機制的建設。房地產長效機制,貫穿2017年一整年的市場關鍵字。

和“房住不炒”相同,房地產長效機制同樣在去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出現過,不過並非首次,當時的會議內容提出: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綜合運用金融、土地、財稅、投資、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律的基礎性制度和長效機制,既抑制房地產泡沫,又防止大起大落。

隨後,這一熱詞基本上在今年所有的中央會議上都被強調過。具體如:今年3月的政府工作報告中,4月25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12月8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中,12月18日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

最新的相關表述為:“完善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保持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採訪分析稱,長效機制是一系列工程,要從稅收、土地、金融等方面綜合施策,是一個逐步建立並完善的過程,以更好地實現“房住不炒”這樣一個定位。

住房城鄉建設部相關負責人則介紹,房地產市場長效監管機制正在積極探索。目前,全國多地正聯合多部門掀起房地產市場違規檢查“風暴”,健全事前事中事後信用監管體系。通過加強與金融、稅務、國土、工商等部門協調配合,推進建立聯合懲戒機制,將違法行為納入誠信不良信用記錄,設立嚴重失信者“黑名單”,提高經營者違法成本。

關鍵字七:二次房改

今年房地產調控的力度和廣度可以說是前所未有,但是明年對於房地產市場來說,或許更是意義重大。

2018年是我國房改二十周年,在這樣的背景下,房地產市場又將出現哪些變化呢?

這裡不得不再次提到上文所說的房地產長效機制,今年關於房地產長效機制的描述並不是沒有變化。比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完善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今年中央政治局會議表示“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和長效機制建設”,但之前的描述是:“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律的房地產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從“加快研究”到“加快建設”“完善促進”,嚴躍進分析,“應該理解為第二次房改或開啟。”

對此,業內人士稱,儘管目前還沒有官方口徑提到二次房改,不過這一次住房制度改革的力度,若執行堅決,產生的影響將不輸第一次房改。

趙秀池預計,明年仍將落實“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一定位。從嚴進行調控,通過財稅、金融、土地、規劃、行政等手段,建立一系列房地產調控的長效機制,和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解決房地產市場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2017年房地產調控的主要特徵為抑制泡沫,理性發展。展望2018年,其新特徵則為回歸理性,防止大落。嚴躍進表示,2018年將是全國房地產市場實質性降溫、回歸理性的一年,但我們也要防範降溫過快過猛,房地產調控的重心要逐漸由“防大起”,轉向“防大落”。

另外,值得強調的一點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房地產調控方面還提到了“分清中央和地方事權,實行差別化調控”。

由此,明年房地產市場將針對各類需求實行差別化調控政策,滿足首套剛需、支持改善需求、遏制投機炒房。招商證券研報分析,明年政策或延續今年全域緊的態勢:“冒頭”的城市繼續打,“高庫存”的城市仍會松,差別化調控將成為主基調。

中國產經新聞

新增長時代的思想力

Thinking Power in the New Growth Era.

新聞拼盤 品味中國

News Collection, Experience & Taste China.

訂閱:cien_offical

投稿:cien2015@163.com

講述,你在產經一線的故事

長按二維碼關注

點擊 “閱讀原文” 閱讀中國產經新聞數字版

《北京市共有產權住房管理暫行辦法》的發佈。根據該檔,購房人與政府進行“股份制買房”,使用權歸屬購房人,未來房源不管出租還是在滿五年後轉讓,都將按照產權分享收益。

關鍵字五:信貸趨緊

作為房地產調控的配套措施,今年的信貸政策也一再收緊,在金融去杠杆從嚴的背景下,房地產信貸增長的勢頭一再回落。

據騰訊財經報導稱,今年以來,一方面在監管部門要求下,全國多個城市對消費貸進行嚴格監管,防範信貸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繼續回落;另一方面,進入四季度以來,超90%以上的銀行表示房貸額度再度吃緊,放貸時間延長。加之個人房貸利率不同程度上浮,個人住房貸款抵借比率和期限均有所下降,個人按揭貸款增幅降至2015年5月以來最低值,並呈現繼續下降趨勢。

具體政策方面,《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梳理發現,今年3月16日,央行分別上調逆回購和MLF操作利率10個基點,儘管當時央行可能更多地是出於防範金融市場和資產價格泡沫的考慮,但彼時已有業內分析稱,房地產企業負債率較高,對於利率變動更為敏感,此舉有助於抑泡沫、防風險。

隨後不久,央行便下發了《中國人民銀行辦公廳關於做好2017年信貸政策工作的意見》,該檔涉及到了銀行適度調整房貸的內容,具體措施包括加強對商業銀行視窗指導,督促優化信貸結構,合理控制房貸比和增速等。自此,房貸利率基本維持上調態勢。

尤其是今年6月份之後,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以及鄭州、武漢等熱點城市的各大銀行逐漸調整房貸利率,紛紛取消了之前的9折或者85折優惠,甚至部分銀行已經出現執行首套房房貸利率上浮10%-20%,二套房房貸利率上浮30%的情況。

關鍵字六:房地產長效機制

如果說各類調控政策的出臺是圍繞“房住不炒”的基本定位,那麼各地雷厲風行的調控舉措則可能是為了加快促進房地產長效機制的建設。房地產長效機制,貫穿2017年一整年的市場關鍵字。

和“房住不炒”相同,房地產長效機制同樣在去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出現過,不過並非首次,當時的會議內容提出: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綜合運用金融、土地、財稅、投資、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律的基礎性制度和長效機制,既抑制房地產泡沫,又防止大起大落。

隨後,這一熱詞基本上在今年所有的中央會議上都被強調過。具體如:今年3月的政府工作報告中,4月25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12月8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中,12月18日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

最新的相關表述為:“完善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保持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採訪分析稱,長效機制是一系列工程,要從稅收、土地、金融等方面綜合施策,是一個逐步建立並完善的過程,以更好地實現“房住不炒”這樣一個定位。

住房城鄉建設部相關負責人則介紹,房地產市場長效監管機制正在積極探索。目前,全國多地正聯合多部門掀起房地產市場違規檢查“風暴”,健全事前事中事後信用監管體系。通過加強與金融、稅務、國土、工商等部門協調配合,推進建立聯合懲戒機制,將違法行為納入誠信不良信用記錄,設立嚴重失信者“黑名單”,提高經營者違法成本。

關鍵字七:二次房改

今年房地產調控的力度和廣度可以說是前所未有,但是明年對於房地產市場來說,或許更是意義重大。

2018年是我國房改二十周年,在這樣的背景下,房地產市場又將出現哪些變化呢?

這裡不得不再次提到上文所說的房地產長效機制,今年關於房地產長效機制的描述並不是沒有變化。比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完善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今年中央政治局會議表示“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和長效機制建設”,但之前的描述是:“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律的房地產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從“加快研究”到“加快建設”“完善促進”,嚴躍進分析,“應該理解為第二次房改或開啟。”

對此,業內人士稱,儘管目前還沒有官方口徑提到二次房改,不過這一次住房制度改革的力度,若執行堅決,產生的影響將不輸第一次房改。

趙秀池預計,明年仍將落實“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一定位。從嚴進行調控,通過財稅、金融、土地、規劃、行政等手段,建立一系列房地產調控的長效機制,和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解決房地產市場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2017年房地產調控的主要特徵為抑制泡沫,理性發展。展望2018年,其新特徵則為回歸理性,防止大落。嚴躍進表示,2018年將是全國房地產市場實質性降溫、回歸理性的一年,但我們也要防範降溫過快過猛,房地產調控的重心要逐漸由“防大起”,轉向“防大落”。

另外,值得強調的一點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房地產調控方面還提到了“分清中央和地方事權,實行差別化調控”。

由此,明年房地產市場將針對各類需求實行差別化調控政策,滿足首套剛需、支持改善需求、遏制投機炒房。招商證券研報分析,明年政策或延續今年全域緊的態勢:“冒頭”的城市繼續打,“高庫存”的城市仍會松,差別化調控將成為主基調。

中國產經新聞

新增長時代的思想力

Thinking Power in the New Growth Era.

新聞拼盤 品味中國

News Collection, Experience & Taste China.

訂閱:cien_offical

投稿:cien2015@163.com

講述,你在產經一線的故事

長按二維碼關注

點擊 “閱讀原文” 閱讀中國產經新聞數字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