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楊雄飛 盡心傳播喚醒八百年古老村落

楊雄飛

人物點評

一顆火種, 在一座擁有八百年歷史的美麗村落種下, 從此以星火燎原之勢重現古村落的魅力。 一磚一瓦、一石一碑,

全村7.5平方公里的土地都留下過他的足跡。 他深諳傳播與傳承之道, 創新文化節、編印宣傳手冊,身體力行保護珍貴歷史文化。 他是楊雄飛, 南塢村的村支書, “南峰楊氏”第二十四代傳人, 南塢村的守望者。

人物事蹟

楊雄飛, 南塢村“南峰楊氏”第二十四代傳人。 2001年他自願擔任村文保員, 走街串巷, 穿梭在文物古跡之間, 詳細記錄文物的現狀和保護情況。

2003年, 為了修繕“楊氏祠堂”, 他多方籌集資金, 通過“三步棋”走活了“楊氏宗祠”修繕計畫, 半年時間, 使其恢復了原先的面貌。

2005年, 楊雄飛上任村支部書記, 自此, 他的文物保護工作更是開展得有聲有色。 除了繼續保護和修繕文物, 他還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將南塢村農曆“三月初三”進行祭祖活動,

賦予新時代意義, 變成“三月三民俗文化節”。 2013年, 他親自策劃並籌集資金, 組織有關人員編印《儒雅南塢》集中介紹村中文物古跡, 進一步傳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

考察中的楊雄飛

心系文物 一顆火種在南塢村種下

2001年, 當地政府不斷加大文物保護力度,

當時身為南塢村會計的楊雄飛自願兼任村文保員, 擔當起發掘和保護好歷史遺跡和文化瑰寶的重任。

兩年後的一天, 一位溫州的老闆來向楊雄飛收購古董, 被楊雄飛拒絕了。 楊雄飛一回去就琢磨著:“對於古董和文物人家已經這麼重視了, 我們村有很多的文物和寶貝卻還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 ”這件事之後, 他更加意識到了保護本村這些祖先留下來的東西的重要性, 深感自己所做保護文物的工作任重道遠。

楊雄飛這位“守望者”就像一顆火種在這個已近八百年的古村落裡種下, 他在自己的文保工作崗位上堅守著、傳承著, 讓文物保護的星星之火一天天地形成燎原之勢。

為了能詳細記錄全村祠堂、牌坊、寺院、老井、石塔和古屋等文物的現狀和保護情況,

自己也在忙著創業的楊雄飛經常放下自己的私事, 專注于文保工作。 他經常出沒在村中的“一宗兩祠”“一村兩井”“一源兩溪”和“二寺兩塔”等古跡之間, 走街串巷, 這門進那門出, 踏遍了全村7.5平方公里的土地。 周圍山區的崎嶇小道也留下了他探尋文物的足跡。

村落局部圖

在工作中, 楊雄飛常常為看到的古人們留下的磚雕、木雕、石雕和壁畫等雕畫作品而感歎, 也常常為風吹雨淋著瀕臨敗壞的一幢幢古建築而歎息, 他深感文物保護工作責任的重大和艱巨。 “這一石一碑, 這一屋一瓦都在講述著我們祖先的故事, 我們要像愛護自己生命一樣保護這些古跡。 ”他常常這樣說。

楊雄飛工作照

懷著對文物古跡的熱愛,楊雄飛每到一處,便會向該處的居民講述該處古跡的歷史及保護的重要性,一直到2005年他當上村支書後,他懷著強烈的責任感,更加關心支持著村裡的文保工作,盡自己所能,支援參與到文物保護工作中。

“三步棋”重振楊氏宗祠

2002年3月的一天,楊雄飛在正常的文保檢查工作中發現近有500多年歷史的“楊氏祠堂”門廳倒塌下來了,如不及時維修,整幢祠堂都會有倒塌的危險。在楊雄飛的建議下,村兩委立刻組織老黨員、老幹部召開會議商議此事。一開始眾說紛紜,有的人說這是祖上留下來的基業,不能讓他倒掉,要修繕;也有人說,村裡反正沒錢修繕,不如拆掉,還能騰出2000多方地基,村集體既可以增加收入,還可以解決二、三十戶村民建房宅基問題,一舉兩得。支持第二種說法的人竟然占了大多數。

楊雄飛經過慎重的考慮,站起來說了話,以嚴謹、有力、科學和發展的種種觀點說服了大多數人,最後決定將祠堂進行修繕。而楊雄飛自告奮勇,擔負起修繕祠堂的重大責任。“這是老祖宗們傳下來的文物,幾百年歷史傳承到現在實在不容易,作為後代子孫我們有義務保護好。”楊雄飛說道。

鑒於當時村裡的集體資金已經赤資一萬多元,楊雄飛大膽提出了籌集修繕資金籌集的“三步棋”:一是文化文物部門爭取,二是村集體自籌,三是村民捐助。

為了向文化文物部門爭取到資金,那些日子,楊雄飛丟下自己的私事,天天跑江山市文廣新局,一方面如數家珍地把本村眾多文物尤其是“楊氏祠堂”的情況說給江山市文廣新局領導和幹部們聽,另一方面把自己整理和保護村裡文物的思路以及村集體自籌、村民捐助的事和盤托出。他那文物守望者的赤誠之心和修繕祠堂的誠意深深打動了江山市文廣新局的幹部和領導,最後,江山市文廣新局不僅免費為南塢村修繕祠堂做了設計方案,還撥付資金支持修繕。

第二步棋,楊雄飛親自掛帥,開展了村集體資產的盤存和整理工作,盤活了村裡部分沉積的資產,自籌了10萬元的修繕經費。

最後一步棋,楊雄飛起草了5000多份修繕祠堂的倡議書,發放到每一個村民手上。為了帶動村民捐款工作,他從自己家人、兄弟、親戚入手,動員他們先捐款,而他自己則以身作則,從有限的創業資金中擠出5000元,一次性捐出。村民們在他提出的修繕祠堂意義的鼓舞和實際行動的感召下,也紛紛慷慨解囊,捐助資金。有位老大娘,家裡沒錢,硬是拿了十隻雞蛋賣了幾元錢送到了楊雄飛的手裡。在不長的時間裡,便收到了村民20多萬元的捐款。

楊雄飛的“三步棋”,走活了“楊氏宗祠”修繕計畫。修繕開始後僅用了半年時間,楊氏祠堂就恢復了原本的歷史風貌,為先後列入省級文保單位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楊氏宗祠外祠

傳統文化煥發新活力

自2005年楊雄飛上任村支部書記以來,村裡的文保工作開展得更是有聲有色。作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楊氏祠堂”,原來鄰近建有幾戶普通住宅,按有關文物保護要求,必須拆除。楊雄飛親自出面,上門找這幾戶村民耐心、細緻地做好思想工作,並為他們妥善處理好搬遷建房的相關善後問題,使得搬遷工作順利進行。

除了修繕“楊氏祠堂”,楊雄飛還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上“動起了腦筋”。元朝時,南塢村(古名南峰)的後世子孫為了紀念南塢村的始祖尹中公,每年在他的誕辰之日農曆“三月初三”進行祭祖活動。而今,楊雄飛又賦予了它新的含義。一方面遵循楊氏祖訓,崇尚“以儒行為基、道學為首、佛法為中心”三教合一的精神,弘揚南塢楊氏“耕讀文化”,另一方面又結合了當下社會上提倡的尊老愛幼、文明、勤勞、和諧的風尚,將這個曾經的祭祖活動,變成了南塢村特有的“三月三民俗文化節”。“我們三月三民俗文化節不僅有民俗傳統活動、祭祖巡遊,還有表彰好媳婦好婆婆、和諧家庭、見義勇為,還有考上大學的學子……。”說起三月三民俗的活動,楊雄飛如數家珍。從創辦以來,楊雄飛每年都精心策劃、積極組織“三月三民俗文化節”。這不僅保護了本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了和諧文明的社會風氣,也進一步擴大了南塢村歷史文化的影響力,促進本村經濟的發展。

“三月三民俗文化節”活動

此外,楊雄飛還積極加強與文化文物等方面的聯繫,籌畫書畫、攝影、文學創作和文藝演出等各類活動,大力推介和宣傳本村的文化

遺產。2013年,他還親自策劃並籌集資金,組織有關人員編印了《儒雅南塢》一書。書本圖文並茂、生動集中介紹了南塢村的祠堂、牌坊、寺院等文物古跡,起到了良好的反響。

村民看戲

“文保工作是條‘不歸路’,你做得越多,就覺得越不夠。只有堅持做下去,與自己的生命同在。”楊雄飛說。如今,他還有兩個心願:一個是在保護好這些歷史遺跡和文化瑰寶的基礎上如何進一步發掘它們的文化意義,為當今已走向富裕之路的村民們提供精神食糧?一個是能讓這些祖先留下來的東西和已取得的的一些“金名片”如何更好地為南塢村的經濟騰飛服務?

“我永遠是這個古村落的守望者!”楊雄飛說。

文字:沈月

(素材提供:浙江省江山市鳳林鎮南塢村)

楊雄飛工作照

懷著對文物古跡的熱愛,楊雄飛每到一處,便會向該處的居民講述該處古跡的歷史及保護的重要性,一直到2005年他當上村支書後,他懷著強烈的責任感,更加關心支持著村裡的文保工作,盡自己所能,支援參與到文物保護工作中。

“三步棋”重振楊氏宗祠

2002年3月的一天,楊雄飛在正常的文保檢查工作中發現近有500多年歷史的“楊氏祠堂”門廳倒塌下來了,如不及時維修,整幢祠堂都會有倒塌的危險。在楊雄飛的建議下,村兩委立刻組織老黨員、老幹部召開會議商議此事。一開始眾說紛紜,有的人說這是祖上留下來的基業,不能讓他倒掉,要修繕;也有人說,村裡反正沒錢修繕,不如拆掉,還能騰出2000多方地基,村集體既可以增加收入,還可以解決二、三十戶村民建房宅基問題,一舉兩得。支持第二種說法的人竟然占了大多數。

楊雄飛經過慎重的考慮,站起來說了話,以嚴謹、有力、科學和發展的種種觀點說服了大多數人,最後決定將祠堂進行修繕。而楊雄飛自告奮勇,擔負起修繕祠堂的重大責任。“這是老祖宗們傳下來的文物,幾百年歷史傳承到現在實在不容易,作為後代子孫我們有義務保護好。”楊雄飛說道。

鑒於當時村裡的集體資金已經赤資一萬多元,楊雄飛大膽提出了籌集修繕資金籌集的“三步棋”:一是文化文物部門爭取,二是村集體自籌,三是村民捐助。

為了向文化文物部門爭取到資金,那些日子,楊雄飛丟下自己的私事,天天跑江山市文廣新局,一方面如數家珍地把本村眾多文物尤其是“楊氏祠堂”的情況說給江山市文廣新局領導和幹部們聽,另一方面把自己整理和保護村裡文物的思路以及村集體自籌、村民捐助的事和盤托出。他那文物守望者的赤誠之心和修繕祠堂的誠意深深打動了江山市文廣新局的幹部和領導,最後,江山市文廣新局不僅免費為南塢村修繕祠堂做了設計方案,還撥付資金支持修繕。

第二步棋,楊雄飛親自掛帥,開展了村集體資產的盤存和整理工作,盤活了村裡部分沉積的資產,自籌了10萬元的修繕經費。

最後一步棋,楊雄飛起草了5000多份修繕祠堂的倡議書,發放到每一個村民手上。為了帶動村民捐款工作,他從自己家人、兄弟、親戚入手,動員他們先捐款,而他自己則以身作則,從有限的創業資金中擠出5000元,一次性捐出。村民們在他提出的修繕祠堂意義的鼓舞和實際行動的感召下,也紛紛慷慨解囊,捐助資金。有位老大娘,家裡沒錢,硬是拿了十隻雞蛋賣了幾元錢送到了楊雄飛的手裡。在不長的時間裡,便收到了村民20多萬元的捐款。

楊雄飛的“三步棋”,走活了“楊氏宗祠”修繕計畫。修繕開始後僅用了半年時間,楊氏祠堂就恢復了原本的歷史風貌,為先後列入省級文保單位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楊氏宗祠外祠

傳統文化煥發新活力

自2005年楊雄飛上任村支部書記以來,村裡的文保工作開展得更是有聲有色。作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楊氏祠堂”,原來鄰近建有幾戶普通住宅,按有關文物保護要求,必須拆除。楊雄飛親自出面,上門找這幾戶村民耐心、細緻地做好思想工作,並為他們妥善處理好搬遷建房的相關善後問題,使得搬遷工作順利進行。

除了修繕“楊氏祠堂”,楊雄飛還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上“動起了腦筋”。元朝時,南塢村(古名南峰)的後世子孫為了紀念南塢村的始祖尹中公,每年在他的誕辰之日農曆“三月初三”進行祭祖活動。而今,楊雄飛又賦予了它新的含義。一方面遵循楊氏祖訓,崇尚“以儒行為基、道學為首、佛法為中心”三教合一的精神,弘揚南塢楊氏“耕讀文化”,另一方面又結合了當下社會上提倡的尊老愛幼、文明、勤勞、和諧的風尚,將這個曾經的祭祖活動,變成了南塢村特有的“三月三民俗文化節”。“我們三月三民俗文化節不僅有民俗傳統活動、祭祖巡遊,還有表彰好媳婦好婆婆、和諧家庭、見義勇為,還有考上大學的學子……。”說起三月三民俗的活動,楊雄飛如數家珍。從創辦以來,楊雄飛每年都精心策劃、積極組織“三月三民俗文化節”。這不僅保護了本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了和諧文明的社會風氣,也進一步擴大了南塢村歷史文化的影響力,促進本村經濟的發展。

“三月三民俗文化節”活動

此外,楊雄飛還積極加強與文化文物等方面的聯繫,籌畫書畫、攝影、文學創作和文藝演出等各類活動,大力推介和宣傳本村的文化

遺產。2013年,他還親自策劃並籌集資金,組織有關人員編印了《儒雅南塢》一書。書本圖文並茂、生動集中介紹了南塢村的祠堂、牌坊、寺院等文物古跡,起到了良好的反響。

村民看戲

“文保工作是條‘不歸路’,你做得越多,就覺得越不夠。只有堅持做下去,與自己的生命同在。”楊雄飛說。如今,他還有兩個心願:一個是在保護好這些歷史遺跡和文化瑰寶的基礎上如何進一步發掘它們的文化意義,為當今已走向富裕之路的村民們提供精神食糧?一個是能讓這些祖先留下來的東西和已取得的的一些“金名片”如何更好地為南塢村的經濟騰飛服務?

“我永遠是這個古村落的守望者!”楊雄飛說。

文字:沈月

(素材提供:浙江省江山市鳳林鎮南塢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