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三十六計》大家都知道,為何周瑜自創的《三十七計》沒人知道?

兵書上有《三十六計》,可是聰明的周瑜,為了想殺死比他棋高一著的諸葛亮,竟想出《三十六計》以外的一條妙計:詐死。 想以《三十七計》智取孔明。

諸葛亮曾派張飛埋伏在蘆花蕩三氣周瑜。 周瑜兵敗途中,口吐鮮血,不省人事,東吳將士,無不垂頭喪氣,為都督的病危發急。 周瑜見此情形,想起孫子兵法上有句名言:兵不厭詐!不如利用三軍這股優傷情緒,來他一個將計就計。 於是眉頭一皺,計上心來,當即召魯肅進帳,摒退左右,咬著耳朵傳授密計。

周瑜如此這般一番話畢,猛一口咬破了舌頭,頓時連連吐血不止,突然大叫一聲:“既生瑜,何生亮!子敬,為我報仇!”說罷,一頭栽倒在床上,死了。 停主公麗魯肅照計行事,一面召集文武將官,迅速起營拔寨,搬回東吳,一面派人將周瑜的靈柩送回鄱陽湖邊的柴桑口,大辦喪事。

諸葛亮在荊州,忽然聞報周瑜氣死,心中不免暗自疑惑。 他想:周瑜是個將才,通曉兵法,懂得勝敗乃兵家常事,怎麼會輕易被氣死?說不定其中有計,倒不如親自前去弔孝,以觀虛實。 他備了祭奠之物,寫了祭文,帶有二十名校衛,告別劉備, 到了東吳。 魯肅見諸葛亮真的來弔孝,為他中計上鉤而心中暗喜,當即遵照周瑜計議,派了五十名刀斧手埋伏在靈堂兩側。

另派丁奉、徐寧二將,帶劍躲在祭台後,聽號令行事。

諸葛亮走進靈堂,悄悄對兩廂一瞥,發現守靈的文武將官個個虎視眈眈,殺氣騰騰,壓根兒沒有一點哀傷悲涼的氣氛,甚至連周瑜的夫人小喬也不在一旁守靈,心中頓覺不妙,證實了他的推測:周瑜詐死!事到如今怎麼辦呢?既不能退卻,又不能慌張,只好既來之,則安之,隨機應變,設法破詐取勝,才能安全脫險。

諸葛亮當即恭謹地焚香點燭,燃燒紙帛,跪在靈台前放聲大哭,卻又暗自朝奧妙莫測的靈帷裡張望,當即覺察有兩個武將按劍藏在裡面。 諸葛亮想:我跪在這裡哭,萬一被兩人躥出來一把抓住,真的會凶多吉少,不如扶柩慟哭,窺看躺在棺材裡的周瑜有何動靜,再作計議。 於是便叩了三個響頭,一邊哭,一邊大聲朗讀祭文。

這篇祭文寫得真摯動人,兩旁的文武將士,一個個聽得垂淚悲傷。 諸葛亮也哭得像個淚八兒似的。 熒過祭文後,乾脆撲到棺材上,扶柩哭得更加傷心突然,他發現棺材蓋面上,有一個氣孔,原來躺在棺材裡詐死的周瑜的口鼻,正好對準這個氣孔呼吸。

諸葛亮趁大家哭得一片傷心之際,偷偷折了半截蠟燭,朝那個氣孔上一塞。

周瑜剛想抬腿踢開棺材蓋,想不到氣孔被堵住,空氣隔絕,只覺得胸口一陣窒悶,張大了喉嚨還是透不過氣來,哪裡還有什麼氣力踢開棺材蓋,當即悶死在棺材裡。 魯肅可沉不住氣了,心想:都督怎麼還 不跳出來下令動手呢?於是他走近棺材旁,一語雙關地說:“公瑾兄呀,臥龍先生前來靈前哭吊,你聽見了嗎?“周瑜當然是聽見了,可惜他已經無能為力了,被活活悶死在棺材裡了。

諸葛亮又哭了一陣,不見棺材裡有什麼動靜,估計周瑜真的死了,也就收淚告辭。魯肅無奈,只好讓他揚帆回荊州去。鹽員是諸葛亮一走,魯肅返身走進靈堂,拍著棺材蓋說:“公瑾,你怎麼改變主意,不殺諸葛亮了?”一連問了幾聲,不見棺材裡有任何回答。

魯肅急忙揭開棺材蓋一看,只見周瑜仰面朝天真的鳴呼哀哉,一命身亡了!又一看,周瑜是被悶死的。周瑜發明的三十七計,即詐死之計,一施即敗,弄得一命送終。所以,直到現在,人們還是只承認有《三十六計》,從不承認有《三十七計》。

魯肅可沉不住氣了,心想:都督怎麼還 不跳出來下令動手呢?於是他走近棺材旁,一語雙關地說:“公瑾兄呀,臥龍先生前來靈前哭吊,你聽見了嗎?“周瑜當然是聽見了,可惜他已經無能為力了,被活活悶死在棺材裡了。

諸葛亮又哭了一陣,不見棺材裡有什麼動靜,估計周瑜真的死了,也就收淚告辭。魯肅無奈,只好讓他揚帆回荊州去。鹽員是諸葛亮一走,魯肅返身走進靈堂,拍著棺材蓋說:“公瑾,你怎麼改變主意,不殺諸葛亮了?”一連問了幾聲,不見棺材裡有任何回答。

魯肅急忙揭開棺材蓋一看,只見周瑜仰面朝天真的鳴呼哀哉,一命身亡了!又一看,周瑜是被悶死的。周瑜發明的三十七計,即詐死之計,一施即敗,弄得一命送終。所以,直到現在,人們還是只承認有《三十六計》,從不承認有《三十七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