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收費公路全梳理系列(二):圖說公路里程、密度的現狀與變化

作者:中債資信交運行業研究團隊

全文7309字, 建議閱讀時間為12分鐘。

摘要

經過多年發展, 我國公路里程和高速公路里程均居世界第一,

截至2016年末, 我國公路總里程達469.63萬公里, 高速公路里程達13.10萬公里;近年來, 隨著路網逐漸完善、後建公路技術難度增加、單位造價提高等, “十二五”期間, 公路里程年複合增速較“十一五”期間下滑約1個百分點。

分地區來看, 近10年西部地區公路及高速公路里程增速領漲全國, 四川、貴州兩省持續高增長。 未來, 根據各省交通“十三五”規劃, 新增高速公路仍將以西部地區為主, 其中內蒙古、貴州和雲南規劃新建里程均超3,000公里。

公路結構方面, 高等級公路占比持續提升, 截至2016年末, 全國高等級公路合計60.09萬公里, 占比達12.8%, 較2006年末提升2.58個百分點。 其中高速公路、一級公路和二級公路的占比分別為2.8%、2.1%和7.9%。

公路密度方面, 我國公路密度穩固提升,

截至2016年末, 公路密度上升至48.92公里/百平方公里, 較2006年增加12.91公里/百平方公里;高等級公路密度升至6.26公里/百平方公里, 其中高速公路密度升至1.36公里/百平方公里。 公路密度仍呈現東高西低的特徵, 但差距逐年縮小。

收費公路方面, 截至2016年末, 全國收費公路里程合計17.11萬公里, 占全部公路里程的3.6%, 隨著高速公路里程的不斷增加, 以及二級公路收費的逐步有序取消, 收費公路結構持續優化, 收費高速公路占比持續提高至72.8%。 分地區來看, 中部地區大部分省份已取消絕大部分二級公路收費, 其中湖南、湖北、江西完全取消二級公路收費, 東部地區僅河北、浙江存在少量收費二級公路, 西部地區高速公路占比相對處於較低水準, 只有重慶、雲南已完全取消二級公路收費。

2017年隨著甘肅、青海、內蒙古、寧夏先後取消政府還貸性二級公路收費, 收費二級公路占比進一步下降。

一、公路里程

(一)公路里程現狀與近年變化情況

經過多年發展, 我國公路里程已經居世界第一, 截至2016年末, 我國公路總里程為469.63萬公里, 較2006年末增長123.93萬公里, 2006~2016年年複合增速3.12%。 其中, 2006~2010年年複合增速達3.77%, 年均增長13.78萬公里;而受路網逐漸完善、後建公路技術難度增加、公路單位造價提高等因素影響, 2010~2015年公路里程增速較之前出現較大幅度下滑, 年複合增速降至2.69%, 較前5年下降約1個百分點, 年均增長11.38萬公里。

分地區來看, 2006年末, 中部地區公路里程最長, 而東部地區里程最短;經過10年的發展, 2016年末, 西部地區里程已超越中部地區, 占比超過40%。 分省來看, 2016年末, 四川省公路總里程達32.41萬公里, 位居全國首位;河南、山東、湖北、湖南、雲南、廣東6省緊隨其後, 公路里程均超過20萬公里;而里程排名靠後的青海、寧夏兩省公路里程均不足10萬公里;京津滬三市受限於區域面積較小,

公路里程均在3萬公里以下。

東部地區包括:遼寧、河北、北京、天津、山東、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海南等11個省市;中部地區包括:黑龍江、吉林、山西、河南、湖南、湖北、安徽、江西等8個省市;西部地區包括:內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寧夏、甘肅、陝西、四川、重慶、貴州、雲南、廣西等12個省市。

分階段來看,2006~2010年,西部地區公路里程增速快於中部地區,東部地區增速最慢,西部地區、中部地區、東部地區新增公路里程分別為30.74萬公里、14.08萬公里、10.31萬公里。公路里程增長前五的省份為四川、湖南、貴州、陝西和內蒙古,公路里程分別增長10.14萬公里、5.62萬公里、3.84萬公里、3.42萬公里和2.92萬公里,四川、湖南新增公路里程均超過全國新增公路里程的10%。2010~2016年,西部地區公路里程增速仍領漲全國,東部地區里程增長占比有所提升。公路里程增長前五的省份為四川、湖北、安徽、貴州和山東,公路里程分別增長4.95萬公里、4.68萬公里、3.76萬公里、3.48萬公里和3.36萬公里,其中四川、貴州兩省過去10年公路里程保持高增長。

公路結構方面,2006~2016年,高等級公路占比持續提升。截至2016年末,全國高等級公路合計60.09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一級公路和二級公路的占比分別為2.8%、2.1%和7.9%,高等級公路合計占比達12.8%,較2006年末提升2.58個百分點。分地區來看,東部地區高等級公路占比顯著高於中、西部地區,但地區間差距較2006年大幅縮小,東、中、西部地區高等級公路占比分別為18.54%、12.06%和9.60%,而2006年同期為16.00%、9.18%和6.66%。分省來看,高等級公路占比前三的省份分別為上海、天津、北京,高等級公路占比分別為36.44%、33.63%和26.51%,雲南、貴州、西藏占比最低,分別為7.18%、6.92%和1.26%。

公路行政級別方面,截至2016年末[2016年統計公報的資料按照《國家公路網規劃(2013-2030年)》,結合各省(區、市)路網調整情況,對國道、省道、縣道、鄉道、村道里程的統計口徑作了部分調整],我國國、省、縣、鄉、村道的里程分別為35.48萬公里、31.33萬公里、56.21萬公里、114.72萬公里和225.05萬公里,較2006年分別增長165.97%、30.76%、10.98%、17.93%和46.90%,其中農村公路(縣、鄉、村道)整體增長30.85%至395.98萬公里,占比較2006年小幅下降3.22個百分點至84.32%,但在公路網中占比仍然最高。

(二)高速公路里程現狀與近年變化情況

我國高速公路建設起步較晚,直到1988年大陸地區才有了第一條高速公路。經過近30年的發展,特別是2000年以後,我國高速公路里程快速增長,截至2016年末,我國高速公路總里程為13.10萬公里,居世界第一。受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影響,不同時期高速公路發展呈現不同的特徵,週期波動較為明顯。一般而言,在每個五年計劃的前期高速公路投資增長較快,里程增速也較快,隨後投資出現回落,直至下一個五年計劃投資開始回升。但受國家四萬億投資計畫等刺激政策影響,“十二五”期間的投資高峰提前至2010年~2012年,期間高速里程增速維持高位。2013年以後受高速公路里程基數逐年提高、造價逐年上升等因素影響,高速公路里程增速中樞回落,但高速里程絕對增量仍維持較高水準。2001~2005年、2006~2010年和2011~2016年高速公路里程絕對量年均增長分別為0.49萬公里、0.66萬公里和0.95萬公里。

分地區來看,截至2000年末,高速公路主要分佈在東部沿海地區,東、中、西部高速里程占比分別為55.61%、21.84%和22.56%,排名前五的全部為東部沿海省份,分別為山東、河北、廣東、江蘇和遼寧。經過10年的發展,中、西部地區高速里程占比大幅提升,截至2016年末,西部地區高速里程已超過東部地區,東、中、西部高速里程占比分別為32.32%、31.97%和35.72%,排名前六的省份均超過6,000公里,分別為廣東、河北、河南、湖北、四川和湖南。

分階段來看,2001~2005年,東部地區高速里程增長最快,中部地區次之,東、中、西部地區新增公路里程分別為9,421公里、8,412公里、6,848公里。公路里程增長前五的省份為河南、廣東、江蘇、浙江和山西,河南是唯一新增高速公路超過2,000公里的省份。2006~2010年,東、中、西部地區新增高速公路里程均有所增加,新增高速公路里程數均在1.1萬公里左右,與前5年相比,西部地區增速明顯提升,高速公路里程增長前五的省份為河南、陝西、河北、湖北和廣東,其中前4名公路里程增長數均超過2,000公里,河南、廣東持續高增長。2010年~2015年,西部地區高速公路里程出現爆發式增長,新增高速里程占全國的比重達46.29%,中部地區保持較快增長,但東部地區有所放緩,東、中、西部地區分別增長10,306公里、16,211公里和22,852公里,里程增長前五的省份為貴州、新疆、四川、湖南和黑龍江,其中貴州、新疆、四川、湖南新增高速里程均超過3,000公里。展望未來,根據各省交通“十三五”規劃,未來新增高速公路仍將以西部地區為主,內蒙古、貴州、雲南、廣東規劃新建里程均超3,000公里。

二、公路密度

(一)公路密度情況

截至2016年末,我國公路密度上升至48.92公里/百平方公里,較2006年增加12.91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年複合增速3.12%,其中高速公路、一級公路、二級公路、三級公路、四級公路和等外公路的密度分別為1.36公里/百平方公里、1.03公里/百平方公里、3.86公里/百平方公里、4.40公里/百平方公里、33.36公里/百平方公里和4.89公里/百平方公里。

分地區來看,儘管近10年來,西部地區公路建設飛速發展,總里程數已超過中部地區,居全國首位,公路密度也已大幅提升,但由於西部地區地域廣闊,且整體經濟發展水準仍低於東、中部地區,目前公路密度仍遠低於中、東部地區。截至2016年末,東、中、西部地區公路密度分別為117.07公里/百平方公里、91.95公里/百平方公里和28.06公里/百平方公里,較2006年分別增長24.49公里/百平方公里、19.89公里/百平方公里和9.49公里/百平方公里,2006~2016年年複合增速分別為2.47%、2.37%和4.22%。

分省來看,截至2016年末,全國共有14個省級行政單位公路密度在100公里/百平方公里以上,其中公路密度最高的為上海市,達209.69公里/百平方公里;重慶、山東、江蘇、河南等省市公路密度均超過150公里/百平方公里。而黑龍江、甘肅、內蒙古、青海、新疆五省(自治區)的公路網密度低於全國平均水準,其中青海、新疆、西藏的公路密度甚至不足15公里/百平方公里,遠落後於全國其他省市。

(二)高等級公路密度情況

隨著公路里程和技術等級的不斷提高,我國高等級公路密度逐年提升,截至2016年末,我國高等級公路密度為6.26公里/百平方公里,較2006年增加2.58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密度為1.36公里/百平方公里。

分地區來看,在高等級公路密度方面,仍然呈現東高西低的現象,且地區間的差距更為明顯,截至2016年末,東、中、西部地區高等級公路密度分別為21.71公里/百平方公里、11.09公里/百平方公里和2.69公里/百平方公里。高等級公路密度最高的上海、天津、江蘇、北京、山東均為東部沿海地區,而西部的甘肅、內蒙古、青海、新疆和西藏高等級公路密度均不足3公里/百平方公里。

三、收費公路里程和密度

我國共有29個省、市、自治區擁有收費性公路(除港澳臺地區和西藏、海南外),截至2016年末,收費公路里程同比增長4.0%至17.11萬公里,占全部公路里程的比重為3.6%。與2015年相比,政府還貸公路和經營性公路分別同比減少1.6%至10.05萬公里和同比增加13.3%至7.06萬公里,占比調整至58.7%和41.3%,政府還貸公路收費里程的減少,主要是由於政府還貸二級公路收費的逐步取消以及部分政府還貸公路性質變更為經營性公路所致。

近年隨著高速公路里程的不斷增加,以及二級公路收費的逐步有序取消,收費公路結構持續優化,收費高速公路、收費一級公路和收費二級公路里程分別為12.45萬公里、2.35萬公里、2.19萬公里,占收費公路總里程的比重由2010年的47.51%、16.85%和35.05%調整至2016年的72.8%、13.7%和12.8%。收費公路里程的增長主要為高速公路里程的增長,2014~2016年高速公路里程增速分別增長6.31%、9.63%和6.40%;收費一級公路里程基本維持在2.35萬公里不變,收費二級公路里程則隨著各省逐步取消二級公路收費而逐年下滑。

分地區來看,截至2016年末,東、中、西部收費公路里程分別為5.12萬公里、4.54萬公里和7.45萬公里。技術等級方面,東、中部地區以高速公路、一級公路為主,二級公路占比均不足2%。其中中部地區高速公路里程占比達91.0%,大部分省份已取消絕大部分二級公路收費,其中湖南、湖北、江西完全取消二級公路收費,江西省是唯一全部取消一、二級公路收費的中部省份;東部地區高速公路收費占比77.2%,仍有20.2%的一級公路繼續收費,二級公路占比僅1.2%,僅河北、浙江存在少量收費二級公路,遼寧、北京、上海、天津、福建已全部取消一、二級公路收費。西部地區高速公路占比相對處於較低水準,高速公路、一級公路、二級公路占比分別為58.6%、13.5%和27.6%,其中重慶、雲南已完全取消二級公路收費,重慶市是唯一全部取消一、二級公路收費的西部省市。2017年上半年,甘肅、青海、內蒙古、寧夏先後取消政府還貸性二級公路收費,預計截至2017年末,收費二級公路占比將進一步下降。

分省來看,截至2016年末,收費公路里程最長的分別為內蒙古、廣東、新疆、甘肅、山東,其中內蒙古和廣東的收費里程數分別為2.04萬公里和1.10萬公里,其餘三省均超過8,000公里。收費高速公路里程方面,廣東省收費高速公路總里程超過7,000公里達7,269.90公里,位居全國首位;湖南、河北、河南、四川4省緊隨其後,均超過6,000公里;里程排名靠後的青海、寧夏2省收費高速公路里程均不足3,000公里;京津滬三市受限於區域面積較小,收費高速公路里程均在1,300公里以下。

收費公路密度方面,隨著我國收費公路里程的不斷增加,收費公路密度逐年提升,截至2016年末,全國收費公路密度為1.78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收費高速公路密度為1.30公里/百平方公里。分地區來看,東、中、西部收費高速密度分別為3.81公里/百平方公里、2.47公里/百平方公里和0.78公里/百平方公里。分省來看,密度最高的為上海、天津和北京,而江蘇、廣東的收費高速公路密度亦超過4公里/百平方公里。密度最低的為內蒙古、青海和新疆,密度分別0.35公里/百平方公里、0.29公里/百平方公里和0.25公里/百平方公里。

收費公路占比方面,近年隨著二級公路收費的逐步取消,非高速收費公路占比穩中有降,但由於新增高速公路增速快於全部公路增速,而高速公路中收費公路占比超過95%,整體看,收費公路占比呈波動下降趨勢。2010年、2013~2016年收費公路占比分別為3.86%、3.59%、3.64%、3.59%和3.66%。

分省來看,截至2016年末,收費公路里程占比最高的分別為內蒙古、寧夏、天津、甘肅和青海,收費公路占比分別為11.64%、8.50%、7.17%、5.70%和5.24%,除天津外,其餘4省均位於我國西北地方,且二級收費公路占比均較高,預計隨著二級公路取消收費政策的繼續實施,上述4省收費公路占比將出現較大幅度下滑。收費公路里程占比較低的分別為四川、重慶、雲南,分別為2.06%、1.96%和1.81%。由於西南地區自然條件限制,以高速公路為主的收費公路建設難度大、成本高,造成收費公路占比相對較低。另外,廣西受取消二級公路收費政策影響,2015年收費公路里程下降6,094.40公里,收費公路占比由9.63%下降至4.21%。

根據交通運輸部的相關統計,截至2016年底,除西藏和海南沒有收費公路外,全國累計有26個省(區、市)已全面取消政府還貸二級公路收費,剩餘省(區)中,內蒙古已於今年5月1日零時起取消全區所有政府還貸二級公路收費,寧夏、青海和甘肅也已公佈將在年內取消政府還貸二級公路收費,僅剩餘新疆尚存在較大規模的收費政府還貸二級公路。未來,基於構建“兩個公路體系”的總體思路,收費公路比例將逐步壓縮(目標為降至3%左右),同時,收費公路內部結構將繼續優化,高速公路占收費公路里程的比重將繼續提升。

政府收費還貸公路和經營性公路方面,西部政府還貸收費公路里程比例整體高於東部和中部省份。在29個省(市、自治區)中,新疆、甘肅、寧夏、青海、黑龍江、吉林6個省(自治區)政府還貸公路占比超過90%(其中新疆、甘肅占比為100%);北京、雲南、安徽、遼寧、重慶和天津6省(市)經營性收費公路占比超過90%,重慶市、天津市和遼寧省全部為經營性收費公路,其中遼寧省於2016年將政府還貸性公路全部變更為經營性公路(2015年及以前,遼寧省無經營性收費公路)。

收費公路中,高速公路里程占比最高,近年的增長也以高速公路為主。分地區來看,2014~2016年東、中、西部地區收費公路里程分別淨增加2,530.22公里、5,144.85公里和930.50公里,其中收費高速公路分別增長4,956.95公里、4,284.41公里和8,527.66公里。西部地區高速公路里程增速最快,但由於一、二級收費公路占比較高,近年來受逐步有序取消收費影響,西部地區全部收費公路淨增加額低於中、東部地區。

分省來看,各省收費高速公路里程增速分化較大,2015年增速最快的新疆、貴州、福建增速分別為87.02%、25.95%和21.19%,居全國前三;2016年全國前三為青海、吉林、寧夏,增速分別為65.58%、18.66%和17.37%;2014~2016年複合增長率超過10%的省市共8個,分別為新疆、青海、貴州、吉林、雲南、廣東、寧夏和福建,其中新疆、青海和貴州複合增速最快,分別達35.19%、29.48%和16.85%。收費高速里程增長的絕對量方面,2015年增長最多的新疆、貴州、福建分別增長1,951公里、1,040公里和837公里,2016年增長最多的四川、青海、湖北分別增長891公里、810公里和694公里。整體來看,西部地區高速里程增速領先中東部地區,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預計新疆等西部地區的公路建設熱度仍將延續。

往期回顧

review

聲明

statement

本報告由中債資信評估有限責任公司(China Bond Rating Co.,Ltd)(簡稱“中債資信”,CBR)提供,本報告中所提供的資訊,均由中債資信相關研究人員根據公開資料,依據國際和行業通行準則做出的分析和判斷,並不代表公司觀點。本報告中所提供的資訊均反映本報告初次公開發佈時的判斷,我司有權隨時補充、更正和修訂有關資訊。報告中的任何表述,均應從嚴格經濟學意義上理解,並不含有任何道德、政治偏見或其他偏見,報告閱讀者也不應從這些角度加以解讀,我司及分析師本人對任何基於這些偏見角度理解所可能引起的後果不承擔任何責任,並保留採取行動保護自身權益的一切權利。

本報告內容僅供報告閱讀者參考,一切商業決策均將由報告閱讀者綜合各方資訊後自行作出。在任何情況下,我司及分析師對任何機構或個人因使用本報告所引發的任何直接或間接損失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本報告版權歸中債資信評估有限責任公司所有,未經許可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複製和發表。如為合理使用的目的而引用本報告中的定義、觀點或其他內容或刊發本報告,需注明出處為中債資信評估有限責任公司,且不得對本報告進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刪節和修改。我司對於本聲明條款具有修改和最終解釋權。

中債資信

專注信用風險管理

精于信用資訊服務

長按二維碼添加關注

微信號:CBR_2010

分階段來看,2006~2010年,西部地區公路里程增速快於中部地區,東部地區增速最慢,西部地區、中部地區、東部地區新增公路里程分別為30.74萬公里、14.08萬公里、10.31萬公里。公路里程增長前五的省份為四川、湖南、貴州、陝西和內蒙古,公路里程分別增長10.14萬公里、5.62萬公里、3.84萬公里、3.42萬公里和2.92萬公里,四川、湖南新增公路里程均超過全國新增公路里程的10%。2010~2016年,西部地區公路里程增速仍領漲全國,東部地區里程增長占比有所提升。公路里程增長前五的省份為四川、湖北、安徽、貴州和山東,公路里程分別增長4.95萬公里、4.68萬公里、3.76萬公里、3.48萬公里和3.36萬公里,其中四川、貴州兩省過去10年公路里程保持高增長。

公路結構方面,2006~2016年,高等級公路占比持續提升。截至2016年末,全國高等級公路合計60.09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一級公路和二級公路的占比分別為2.8%、2.1%和7.9%,高等級公路合計占比達12.8%,較2006年末提升2.58個百分點。分地區來看,東部地區高等級公路占比顯著高於中、西部地區,但地區間差距較2006年大幅縮小,東、中、西部地區高等級公路占比分別為18.54%、12.06%和9.60%,而2006年同期為16.00%、9.18%和6.66%。分省來看,高等級公路占比前三的省份分別為上海、天津、北京,高等級公路占比分別為36.44%、33.63%和26.51%,雲南、貴州、西藏占比最低,分別為7.18%、6.92%和1.26%。

公路行政級別方面,截至2016年末[2016年統計公報的資料按照《國家公路網規劃(2013-2030年)》,結合各省(區、市)路網調整情況,對國道、省道、縣道、鄉道、村道里程的統計口徑作了部分調整],我國國、省、縣、鄉、村道的里程分別為35.48萬公里、31.33萬公里、56.21萬公里、114.72萬公里和225.05萬公里,較2006年分別增長165.97%、30.76%、10.98%、17.93%和46.90%,其中農村公路(縣、鄉、村道)整體增長30.85%至395.98萬公里,占比較2006年小幅下降3.22個百分點至84.32%,但在公路網中占比仍然最高。

(二)高速公路里程現狀與近年變化情況

我國高速公路建設起步較晚,直到1988年大陸地區才有了第一條高速公路。經過近30年的發展,特別是2000年以後,我國高速公路里程快速增長,截至2016年末,我國高速公路總里程為13.10萬公里,居世界第一。受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影響,不同時期高速公路發展呈現不同的特徵,週期波動較為明顯。一般而言,在每個五年計劃的前期高速公路投資增長較快,里程增速也較快,隨後投資出現回落,直至下一個五年計劃投資開始回升。但受國家四萬億投資計畫等刺激政策影響,“十二五”期間的投資高峰提前至2010年~2012年,期間高速里程增速維持高位。2013年以後受高速公路里程基數逐年提高、造價逐年上升等因素影響,高速公路里程增速中樞回落,但高速里程絕對增量仍維持較高水準。2001~2005年、2006~2010年和2011~2016年高速公路里程絕對量年均增長分別為0.49萬公里、0.66萬公里和0.95萬公里。

分地區來看,截至2000年末,高速公路主要分佈在東部沿海地區,東、中、西部高速里程占比分別為55.61%、21.84%和22.56%,排名前五的全部為東部沿海省份,分別為山東、河北、廣東、江蘇和遼寧。經過10年的發展,中、西部地區高速里程占比大幅提升,截至2016年末,西部地區高速里程已超過東部地區,東、中、西部高速里程占比分別為32.32%、31.97%和35.72%,排名前六的省份均超過6,000公里,分別為廣東、河北、河南、湖北、四川和湖南。

分階段來看,2001~2005年,東部地區高速里程增長最快,中部地區次之,東、中、西部地區新增公路里程分別為9,421公里、8,412公里、6,848公里。公路里程增長前五的省份為河南、廣東、江蘇、浙江和山西,河南是唯一新增高速公路超過2,000公里的省份。2006~2010年,東、中、西部地區新增高速公路里程均有所增加,新增高速公路里程數均在1.1萬公里左右,與前5年相比,西部地區增速明顯提升,高速公路里程增長前五的省份為河南、陝西、河北、湖北和廣東,其中前4名公路里程增長數均超過2,000公里,河南、廣東持續高增長。2010年~2015年,西部地區高速公路里程出現爆發式增長,新增高速里程占全國的比重達46.29%,中部地區保持較快增長,但東部地區有所放緩,東、中、西部地區分別增長10,306公里、16,211公里和22,852公里,里程增長前五的省份為貴州、新疆、四川、湖南和黑龍江,其中貴州、新疆、四川、湖南新增高速里程均超過3,000公里。展望未來,根據各省交通“十三五”規劃,未來新增高速公路仍將以西部地區為主,內蒙古、貴州、雲南、廣東規劃新建里程均超3,000公里。

二、公路密度

(一)公路密度情況

截至2016年末,我國公路密度上升至48.92公里/百平方公里,較2006年增加12.91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年複合增速3.12%,其中高速公路、一級公路、二級公路、三級公路、四級公路和等外公路的密度分別為1.36公里/百平方公里、1.03公里/百平方公里、3.86公里/百平方公里、4.40公里/百平方公里、33.36公里/百平方公里和4.89公里/百平方公里。

分地區來看,儘管近10年來,西部地區公路建設飛速發展,總里程數已超過中部地區,居全國首位,公路密度也已大幅提升,但由於西部地區地域廣闊,且整體經濟發展水準仍低於東、中部地區,目前公路密度仍遠低於中、東部地區。截至2016年末,東、中、西部地區公路密度分別為117.07公里/百平方公里、91.95公里/百平方公里和28.06公里/百平方公里,較2006年分別增長24.49公里/百平方公里、19.89公里/百平方公里和9.49公里/百平方公里,2006~2016年年複合增速分別為2.47%、2.37%和4.22%。

分省來看,截至2016年末,全國共有14個省級行政單位公路密度在100公里/百平方公里以上,其中公路密度最高的為上海市,達209.69公里/百平方公里;重慶、山東、江蘇、河南等省市公路密度均超過150公里/百平方公里。而黑龍江、甘肅、內蒙古、青海、新疆五省(自治區)的公路網密度低於全國平均水準,其中青海、新疆、西藏的公路密度甚至不足15公里/百平方公里,遠落後於全國其他省市。

(二)高等級公路密度情況

隨著公路里程和技術等級的不斷提高,我國高等級公路密度逐年提升,截至2016年末,我國高等級公路密度為6.26公里/百平方公里,較2006年增加2.58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密度為1.36公里/百平方公里。

分地區來看,在高等級公路密度方面,仍然呈現東高西低的現象,且地區間的差距更為明顯,截至2016年末,東、中、西部地區高等級公路密度分別為21.71公里/百平方公里、11.09公里/百平方公里和2.69公里/百平方公里。高等級公路密度最高的上海、天津、江蘇、北京、山東均為東部沿海地區,而西部的甘肅、內蒙古、青海、新疆和西藏高等級公路密度均不足3公里/百平方公里。

三、收費公路里程和密度

我國共有29個省、市、自治區擁有收費性公路(除港澳臺地區和西藏、海南外),截至2016年末,收費公路里程同比增長4.0%至17.11萬公里,占全部公路里程的比重為3.6%。與2015年相比,政府還貸公路和經營性公路分別同比減少1.6%至10.05萬公里和同比增加13.3%至7.06萬公里,占比調整至58.7%和41.3%,政府還貸公路收費里程的減少,主要是由於政府還貸二級公路收費的逐步取消以及部分政府還貸公路性質變更為經營性公路所致。

近年隨著高速公路里程的不斷增加,以及二級公路收費的逐步有序取消,收費公路結構持續優化,收費高速公路、收費一級公路和收費二級公路里程分別為12.45萬公里、2.35萬公里、2.19萬公里,占收費公路總里程的比重由2010年的47.51%、16.85%和35.05%調整至2016年的72.8%、13.7%和12.8%。收費公路里程的增長主要為高速公路里程的增長,2014~2016年高速公路里程增速分別增長6.31%、9.63%和6.40%;收費一級公路里程基本維持在2.35萬公里不變,收費二級公路里程則隨著各省逐步取消二級公路收費而逐年下滑。

分地區來看,截至2016年末,東、中、西部收費公路里程分別為5.12萬公里、4.54萬公里和7.45萬公里。技術等級方面,東、中部地區以高速公路、一級公路為主,二級公路占比均不足2%。其中中部地區高速公路里程占比達91.0%,大部分省份已取消絕大部分二級公路收費,其中湖南、湖北、江西完全取消二級公路收費,江西省是唯一全部取消一、二級公路收費的中部省份;東部地區高速公路收費占比77.2%,仍有20.2%的一級公路繼續收費,二級公路占比僅1.2%,僅河北、浙江存在少量收費二級公路,遼寧、北京、上海、天津、福建已全部取消一、二級公路收費。西部地區高速公路占比相對處於較低水準,高速公路、一級公路、二級公路占比分別為58.6%、13.5%和27.6%,其中重慶、雲南已完全取消二級公路收費,重慶市是唯一全部取消一、二級公路收費的西部省市。2017年上半年,甘肅、青海、內蒙古、寧夏先後取消政府還貸性二級公路收費,預計截至2017年末,收費二級公路占比將進一步下降。

分省來看,截至2016年末,收費公路里程最長的分別為內蒙古、廣東、新疆、甘肅、山東,其中內蒙古和廣東的收費里程數分別為2.04萬公里和1.10萬公里,其餘三省均超過8,000公里。收費高速公路里程方面,廣東省收費高速公路總里程超過7,000公里達7,269.90公里,位居全國首位;湖南、河北、河南、四川4省緊隨其後,均超過6,000公里;里程排名靠後的青海、寧夏2省收費高速公路里程均不足3,000公里;京津滬三市受限於區域面積較小,收費高速公路里程均在1,300公里以下。

收費公路密度方面,隨著我國收費公路里程的不斷增加,收費公路密度逐年提升,截至2016年末,全國收費公路密度為1.78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收費高速公路密度為1.30公里/百平方公里。分地區來看,東、中、西部收費高速密度分別為3.81公里/百平方公里、2.47公里/百平方公里和0.78公里/百平方公里。分省來看,密度最高的為上海、天津和北京,而江蘇、廣東的收費高速公路密度亦超過4公里/百平方公里。密度最低的為內蒙古、青海和新疆,密度分別0.35公里/百平方公里、0.29公里/百平方公里和0.25公里/百平方公里。

收費公路占比方面,近年隨著二級公路收費的逐步取消,非高速收費公路占比穩中有降,但由於新增高速公路增速快於全部公路增速,而高速公路中收費公路占比超過95%,整體看,收費公路占比呈波動下降趨勢。2010年、2013~2016年收費公路占比分別為3.86%、3.59%、3.64%、3.59%和3.66%。

分省來看,截至2016年末,收費公路里程占比最高的分別為內蒙古、寧夏、天津、甘肅和青海,收費公路占比分別為11.64%、8.50%、7.17%、5.70%和5.24%,除天津外,其餘4省均位於我國西北地方,且二級收費公路占比均較高,預計隨著二級公路取消收費政策的繼續實施,上述4省收費公路占比將出現較大幅度下滑。收費公路里程占比較低的分別為四川、重慶、雲南,分別為2.06%、1.96%和1.81%。由於西南地區自然條件限制,以高速公路為主的收費公路建設難度大、成本高,造成收費公路占比相對較低。另外,廣西受取消二級公路收費政策影響,2015年收費公路里程下降6,094.40公里,收費公路占比由9.63%下降至4.21%。

根據交通運輸部的相關統計,截至2016年底,除西藏和海南沒有收費公路外,全國累計有26個省(區、市)已全面取消政府還貸二級公路收費,剩餘省(區)中,內蒙古已於今年5月1日零時起取消全區所有政府還貸二級公路收費,寧夏、青海和甘肅也已公佈將在年內取消政府還貸二級公路收費,僅剩餘新疆尚存在較大規模的收費政府還貸二級公路。未來,基於構建“兩個公路體系”的總體思路,收費公路比例將逐步壓縮(目標為降至3%左右),同時,收費公路內部結構將繼續優化,高速公路占收費公路里程的比重將繼續提升。

政府收費還貸公路和經營性公路方面,西部政府還貸收費公路里程比例整體高於東部和中部省份。在29個省(市、自治區)中,新疆、甘肅、寧夏、青海、黑龍江、吉林6個省(自治區)政府還貸公路占比超過90%(其中新疆、甘肅占比為100%);北京、雲南、安徽、遼寧、重慶和天津6省(市)經營性收費公路占比超過90%,重慶市、天津市和遼寧省全部為經營性收費公路,其中遼寧省於2016年將政府還貸性公路全部變更為經營性公路(2015年及以前,遼寧省無經營性收費公路)。

收費公路中,高速公路里程占比最高,近年的增長也以高速公路為主。分地區來看,2014~2016年東、中、西部地區收費公路里程分別淨增加2,530.22公里、5,144.85公里和930.50公里,其中收費高速公路分別增長4,956.95公里、4,284.41公里和8,527.66公里。西部地區高速公路里程增速最快,但由於一、二級收費公路占比較高,近年來受逐步有序取消收費影響,西部地區全部收費公路淨增加額低於中、東部地區。

分省來看,各省收費高速公路里程增速分化較大,2015年增速最快的新疆、貴州、福建增速分別為87.02%、25.95%和21.19%,居全國前三;2016年全國前三為青海、吉林、寧夏,增速分別為65.58%、18.66%和17.37%;2014~2016年複合增長率超過10%的省市共8個,分別為新疆、青海、貴州、吉林、雲南、廣東、寧夏和福建,其中新疆、青海和貴州複合增速最快,分別達35.19%、29.48%和16.85%。收費高速里程增長的絕對量方面,2015年增長最多的新疆、貴州、福建分別增長1,951公里、1,040公里和837公里,2016年增長最多的四川、青海、湖北分別增長891公里、810公里和694公里。整體來看,西部地區高速里程增速領先中東部地區,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預計新疆等西部地區的公路建設熱度仍將延續。

往期回顧

review

聲明

statement

本報告由中債資信評估有限責任公司(China Bond Rating Co.,Ltd)(簡稱“中債資信”,CBR)提供,本報告中所提供的資訊,均由中債資信相關研究人員根據公開資料,依據國際和行業通行準則做出的分析和判斷,並不代表公司觀點。本報告中所提供的資訊均反映本報告初次公開發佈時的判斷,我司有權隨時補充、更正和修訂有關資訊。報告中的任何表述,均應從嚴格經濟學意義上理解,並不含有任何道德、政治偏見或其他偏見,報告閱讀者也不應從這些角度加以解讀,我司及分析師本人對任何基於這些偏見角度理解所可能引起的後果不承擔任何責任,並保留採取行動保護自身權益的一切權利。

本報告內容僅供報告閱讀者參考,一切商業決策均將由報告閱讀者綜合各方資訊後自行作出。在任何情況下,我司及分析師對任何機構或個人因使用本報告所引發的任何直接或間接損失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本報告版權歸中債資信評估有限責任公司所有,未經許可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複製和發表。如為合理使用的目的而引用本報告中的定義、觀點或其他內容或刊發本報告,需注明出處為中債資信評估有限責任公司,且不得對本報告進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刪節和修改。我司對於本聲明條款具有修改和最終解釋權。

中債資信

專注信用風險管理

精于信用資訊服務

長按二維碼添加關注

微信號:CBR_2010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