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霍春陽:大千萬象中的君子情結

很多人動輒以某門、某派劃分國畫領界, 同時又有人極熱衷於打造什麼門派, 實則天下唯一派而矣, 即正派。 “君子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 無派則大氣。 文王不派, 孔聖不派, 故德配天地, 道義千秋。 無派則無牢籠之鄙, 故而能和, 和者為大, 分之必小。 南宗、北宗皆歸一宗, 即正宗天道, 不中必不正, 不正則不大, 不大必不久。 ——霍春陽

霍春陽, 1946年出生于河北清苑縣, 1969年畢業于天津美術學院並留校任教至今。 歷任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畫系主任, 教授。 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導師。 天津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 現任天津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 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中國畫學會創會理事, 中國國家畫院高研班教授, 天津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等。 199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待遇。 1997年被中國文聯評為“中國畫壇百傑”之一。

霍春陽作品

理到圓融無跡象 心隨花草沐春風

——解讀霍春陽的文化精神底蘊

南宋的鄧椿有句名言, 他說:“畫者, 文之極也。 ”又說:“其為人也多文, 雖有不曉畫者寡矣;其為人也無文, 雖有曉畫者寡矣。 ”有人說這是對沒有文學修養畫家的一種貶斥, 未免曲解古人了。 實則鄧椿只是強調了一個簡單不過的道理,

說白了就是文化對畫家來講是精神食糧。 這並不意味著文化修養不高就畫不好畫, 而是畫得到位與否、品位境界能否昇華的問題, 這個道理是古往今來一目了然的事, 無須贅言了。 而深具文化慧根的人, 其先天秉賦必依賴於後天的學養積累和品性修為得以彰顯。 就繪事而言, 作品的藝術張力並不取決於筆墨技巧, 它決定於作畫者的文化價值含量及其因此而產生的社會影響。 霍春陽便是一位耽于中國傳統文化“歷久彌新”的畫家, 他以淡遠沖和、妙造天籟的畫中境界成為當代畫壇最具代表性的畫家是當之無愧的。

霍春陽作品

霍春陽出身並不顯赫, 祖上雖有出入翰林院者, 但也名不見經傳, 更沒聽他與霍去病、霍光這樣的高邁將相套過近乎。 日本人服輸的轉年, 霍春陽出生于冀中平原的一個普通村落, 越三年, 毛澤東定鼎北京, 從那一時刻至今, 他閱盡了共和國的滄桑變故, 世事榮辱。 六十年流光歲月, 他的人生經歷可以簡括為生於戰亂、長於困窘、志學於憂患之秋、成名於多事之際、不惑于改革開放之初、通會於物欲橫流之今。

可見, 霍春陽是名副其實的困而知之, 他在經歷了困惑、憂慮、不解之後義無反顧地專注于華夏文明的傳統經典, 數十載不墜此志, 並奉之為精神圭臬, 無論是藝術理念和人生追求, 都能折射出他近乎殉道者的虔誠心態 。

霍春陽作品

霍春陽喜歡這樣的句子:“多瞻仰前輩一日,則胸中多一分丘壑,多一分丘壑,則少一分鄙陋。”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血脈,它流淌了五千年延續至今從未貧血,可謂道統深厚,道統者,即文化傳統,每一個中國人都應為之驕傲並欣喜不已。真正的學識來自于對文化的吸收和精神感悟,就畫家而言這是無法掩飾的,畫作所流露出的氣息是畫家性情學養的真實寫照,如宋代陳鬱所言:“寫其形必傳其神,傳其神必寫其心。”

霍春陽作品

中華文明自先秦至漢唐,為後世樹立了太多的文化豐碑和千古絕唱。中庸思想、仁恕之道乃至俠者風神造就了漢唐時代奮發向上、以身許國的高貴氣質,而“吾善養吾浩然之氣”的精神境界篤定了多少志士仁人內修獨善其身、外用兼善天下的人格典範,遂能千古以還英雄不死、仁者永存。對此,瞻之彌高、唯恐不誠,不誠既是不孝——霍春陽先生如是說。

霍春陽作品

藝術家的心態,應是養育生生不息的生命。中國繪畫應該表現生命,與眾生同體。從這個意義上說,繪畫(我僅指傳統的中國繪畫)不是“革命”。繪畫和革命是兩條永遠都不能相交的平行線。藝術不屬於政治的範疇,不受階級、地域等因素的制約,它是超階級、超時空的,是人類精神生活的中心。從事藝術,不能搞運動,更不能搞比賽,也不能講有為,它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流露,像“文如春花,詩若泉湧”一樣,因此才能生機無限。

霍春陽作品

當今社會普遍存在著一種病態症候,心性浮躁加之審美疲軟,面對傳統文化這至純的母乳所卻抱以冷漠和不屑的態度,令人心寒。工業文明給我們帶來太多的物欲實惠,然而“沉於物、溺於德”的古老忠告言猶在耳,物質享受無法提供保持赤子童心的足夠養份,豪富高官未必俱備高貴的人格,俱備一流的人格既能擁有福祿,更能使福祿盡其所用。然而,今天人們在審美追求上已不再追求超越時空的精神意義,更多地是對稍縱即逝短期快感的沉溺與期待,仿佛癮君子,吸罷這口,馬上進入對下一次的渴望,因為膚淺無聊,於是喜新騖奇,陷入病態般的惡性循環。追星、炒股、網路漫遊、無不類似于女人面對“每天都有新感覺”的美容廣告為表像美去忍饑挨刀……這並不稀奇,中華傳統人文精神的底蘊,至宋代程朱理學已被曲解了很多,而明清兩代的為政者出於私欲在程朱學派的基礎上邀聖人之名以成其牢籠天下士子的陰圖。接踵而來的新文化運動,雖然抱著富國強兵的美好願望,卻在西風東漸的歷史氛圍中不無盲目地托起了西方未必多圓的月亮,試圖借光砸爛孔家店,加之隨後的戰禍頻仍,以及帶之而來的文革浩劫,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幾近面目全非。因此,當今社會需要更多像霍春陽這樣宅心仁厚的人,持一己之長探古發微,以其折而不撓的精神,借助人品和畫品將先賢的精神韻致通過體悟報之三五知己,推而廣之,澤披當世;這便是“歷久彌新”。歷久不是單純的繼承,它是在與古人相互眷顧的過程中,對先賢經驗的豐富與發展。時空的拉近和無限延伸,為古今主客體間的融合,創造了不斷深入心靈的美的感受;故而對不斷深入更新產生無限的崇敬和期待,此時的更新系于古人對我們敞開的胸懷,是對古今兩個概念的雙重肯定;它緣于對古人無限潛能的重新發現而產生的由衷喜悅。歷久是內修而不求外用之功,因此定力深厚,生命也因文化價值的延續得以無限的擴張,這是在雄厚人文底蘊支配下的真實生命的擴張。在這個意義上,霍春陽做到了古今很多畫家做不到的事,也正因如此,通會之際、人書俱老的藝術境界,作用于霍春陽身上較之同道提前了十年,這源于他對素樸之美的一往情深,也是他長期以來期待把道德的靈魂建築在真誠和率真之上的結果。

霍春陽作品

對於美的追求,游于藝而成大器者都會經歷質文三變、周而復始的悟道過程,即由平正而求險絕再複歸平正的道理。絢爛之極,歸於平淡,是一種高品味的追求,是既雕且琢、複歸於樸的心態,其魅力在於對華麗藻飾的超越,這是一種覺悟。而霍春陽在完成了複歸於樸之後,以至情至性,本色純真的心境突破了對樸素之美的自覺追求,下意識之間置身於不自覺的本真境界,這是對古人“素以為絢”、“繪事後素”的完美詮釋。

霍春陽作品

對於傳統,畫家的表現大致有三類,一者摹仿複製;二者對號入座,仿佛今人看紅樓夢,非在大觀園裡給自己找個寶玉或寶釵的位置,滿腦子利害打算,結果什麼也看不出來了;三者與古人調情戀愛或可謂相互眷顧,於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站在古人的肩上以獨立的藝術理念賦予文人畫寫意傳統在新世紀的審美價值,此為大境界。面對霍春陽的畫作,我們感受不到驚世的悲哀和駭俗的震撼,能感受到的是如沐春風般的中和之氣,靜穆而清新,清新得宛如新嬰兒落地時的第一聲啼哭。實則傳統並非遙遠,它是昨天、又象故人,我們不能忘記過去,猶如不可判定未來,我們能把握的只是眼前,作好了眼前的事,即已擁有了明天。寫至此悠然想起了朱敦儒老先生的西江月:“日日深杯酒滿,朝朝小圃花開。自歌自舞自開懷,且喜無拘無礙。青史幾番春夢,黃泉多少奇才。不須計較與安排,領取而今現在。”此等境界,唯霍春陽與其同道有是夫……

霍春陽作品

霍春陽作品

霍春陽作品

霍春陽作品

霍春陽作品

霍春陽作品

霍春陽作品

霍春陽作品

霍春陽作品

聞名。不如相識!訂閱《藝週刊》官方公眾號:artweekly,藝術無微不至!合作微信:hujiayi1399。點擊“閱讀原文”進入《藝週刊》今日頭條號旗下官方「藝周雅集」保真微拍堂:

霍春陽作品

霍春陽喜歡這樣的句子:“多瞻仰前輩一日,則胸中多一分丘壑,多一分丘壑,則少一分鄙陋。”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血脈,它流淌了五千年延續至今從未貧血,可謂道統深厚,道統者,即文化傳統,每一個中國人都應為之驕傲並欣喜不已。真正的學識來自于對文化的吸收和精神感悟,就畫家而言這是無法掩飾的,畫作所流露出的氣息是畫家性情學養的真實寫照,如宋代陳鬱所言:“寫其形必傳其神,傳其神必寫其心。”

霍春陽作品

中華文明自先秦至漢唐,為後世樹立了太多的文化豐碑和千古絕唱。中庸思想、仁恕之道乃至俠者風神造就了漢唐時代奮發向上、以身許國的高貴氣質,而“吾善養吾浩然之氣”的精神境界篤定了多少志士仁人內修獨善其身、外用兼善天下的人格典範,遂能千古以還英雄不死、仁者永存。對此,瞻之彌高、唯恐不誠,不誠既是不孝——霍春陽先生如是說。

霍春陽作品

藝術家的心態,應是養育生生不息的生命。中國繪畫應該表現生命,與眾生同體。從這個意義上說,繪畫(我僅指傳統的中國繪畫)不是“革命”。繪畫和革命是兩條永遠都不能相交的平行線。藝術不屬於政治的範疇,不受階級、地域等因素的制約,它是超階級、超時空的,是人類精神生活的中心。從事藝術,不能搞運動,更不能搞比賽,也不能講有為,它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流露,像“文如春花,詩若泉湧”一樣,因此才能生機無限。

霍春陽作品

當今社會普遍存在著一種病態症候,心性浮躁加之審美疲軟,面對傳統文化這至純的母乳所卻抱以冷漠和不屑的態度,令人心寒。工業文明給我們帶來太多的物欲實惠,然而“沉於物、溺於德”的古老忠告言猶在耳,物質享受無法提供保持赤子童心的足夠養份,豪富高官未必俱備高貴的人格,俱備一流的人格既能擁有福祿,更能使福祿盡其所用。然而,今天人們在審美追求上已不再追求超越時空的精神意義,更多地是對稍縱即逝短期快感的沉溺與期待,仿佛癮君子,吸罷這口,馬上進入對下一次的渴望,因為膚淺無聊,於是喜新騖奇,陷入病態般的惡性循環。追星、炒股、網路漫遊、無不類似于女人面對“每天都有新感覺”的美容廣告為表像美去忍饑挨刀……這並不稀奇,中華傳統人文精神的底蘊,至宋代程朱理學已被曲解了很多,而明清兩代的為政者出於私欲在程朱學派的基礎上邀聖人之名以成其牢籠天下士子的陰圖。接踵而來的新文化運動,雖然抱著富國強兵的美好願望,卻在西風東漸的歷史氛圍中不無盲目地托起了西方未必多圓的月亮,試圖借光砸爛孔家店,加之隨後的戰禍頻仍,以及帶之而來的文革浩劫,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幾近面目全非。因此,當今社會需要更多像霍春陽這樣宅心仁厚的人,持一己之長探古發微,以其折而不撓的精神,借助人品和畫品將先賢的精神韻致通過體悟報之三五知己,推而廣之,澤披當世;這便是“歷久彌新”。歷久不是單純的繼承,它是在與古人相互眷顧的過程中,對先賢經驗的豐富與發展。時空的拉近和無限延伸,為古今主客體間的融合,創造了不斷深入心靈的美的感受;故而對不斷深入更新產生無限的崇敬和期待,此時的更新系于古人對我們敞開的胸懷,是對古今兩個概念的雙重肯定;它緣于對古人無限潛能的重新發現而產生的由衷喜悅。歷久是內修而不求外用之功,因此定力深厚,生命也因文化價值的延續得以無限的擴張,這是在雄厚人文底蘊支配下的真實生命的擴張。在這個意義上,霍春陽做到了古今很多畫家做不到的事,也正因如此,通會之際、人書俱老的藝術境界,作用于霍春陽身上較之同道提前了十年,這源于他對素樸之美的一往情深,也是他長期以來期待把道德的靈魂建築在真誠和率真之上的結果。

霍春陽作品

對於美的追求,游于藝而成大器者都會經歷質文三變、周而復始的悟道過程,即由平正而求險絕再複歸平正的道理。絢爛之極,歸於平淡,是一種高品味的追求,是既雕且琢、複歸於樸的心態,其魅力在於對華麗藻飾的超越,這是一種覺悟。而霍春陽在完成了複歸於樸之後,以至情至性,本色純真的心境突破了對樸素之美的自覺追求,下意識之間置身於不自覺的本真境界,這是對古人“素以為絢”、“繪事後素”的完美詮釋。

霍春陽作品

對於傳統,畫家的表現大致有三類,一者摹仿複製;二者對號入座,仿佛今人看紅樓夢,非在大觀園裡給自己找個寶玉或寶釵的位置,滿腦子利害打算,結果什麼也看不出來了;三者與古人調情戀愛或可謂相互眷顧,於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站在古人的肩上以獨立的藝術理念賦予文人畫寫意傳統在新世紀的審美價值,此為大境界。面對霍春陽的畫作,我們感受不到驚世的悲哀和駭俗的震撼,能感受到的是如沐春風般的中和之氣,靜穆而清新,清新得宛如新嬰兒落地時的第一聲啼哭。實則傳統並非遙遠,它是昨天、又象故人,我們不能忘記過去,猶如不可判定未來,我們能把握的只是眼前,作好了眼前的事,即已擁有了明天。寫至此悠然想起了朱敦儒老先生的西江月:“日日深杯酒滿,朝朝小圃花開。自歌自舞自開懷,且喜無拘無礙。青史幾番春夢,黃泉多少奇才。不須計較與安排,領取而今現在。”此等境界,唯霍春陽與其同道有是夫……

霍春陽作品

霍春陽作品

霍春陽作品

霍春陽作品

霍春陽作品

霍春陽作品

霍春陽作品

霍春陽作品

霍春陽作品

聞名。不如相識!訂閱《藝週刊》官方公眾號:artweekly,藝術無微不至!合作微信:hujiayi1399。點擊“閱讀原文”進入《藝週刊》今日頭條號旗下官方「藝周雅集」保真微拍堂: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