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現代科技解構遠古故事 網路原住民讓創世神話萌發新意

圖說:塗鴉山水系列展區 主辦方供圖

昨天, 結合了高科技與藝術的“中華創世神話——互聯網藝術大展”于劉海粟美術館開幕。

二樓展廳,

十幾米長的《中華創世神話繪卷》幾乎佔據了整整一面牆, 它以傳統長卷形式, 依次表現了“盤古開天闢地”、“共工與祝融大戰, 怒觸不周山”、“女媧補天, 伏羲創八卦, 女媧伏羲造人”等神話故事, 配合相對寫實的光影效果與上色效果, 流淌的水、顫動的雷電、跳躍的火焰……展現了史詩般的恢弘氣魄。 整個展覽中, 人機互動、VR、AR、3D列印、人工智慧等一連串新潮的名詞, 都為藝術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為遠古找到了現代的連結點。

參展藝術家“數不清”

展覽的三大篇章“混沌”“神遊”和“創世”分佈於三個展廳。 展覽還專門配備了智慧導覽機器人小小明身披馬家窯的陶文符號, 不僅為觀眾導覽, 還會與觀眾互動。 只要關於創世神話的內容, 湊近“他”的身邊提問,

“他”都能對答如流, 遇上有趣的問題, “他”的回答不乏戲謔靈活。 據策展人、劉海粟美術館館長朱剛介紹, 這也是藝術家們“輔導”了一個星期之後的效果。 “你要問我這次有多少位藝術家參展, 我還真的說不上來, 因為每一件作品的背後, 幾乎都是一個團隊。 ”朱剛說。

圖說:混沌世界 主辦方供圖

在“混沌”篇章裡, 五組身份各異的青年藝術家秉持思辨的態度, 搭建起一座關於“遠古與當下”對話的橋樑。 藝術家從遠古神話中提煉出水、光、電、木、聲五個意象, 用新媒體技術對其進行闡釋與解析。 以光為例, 藝術家利用即時燈光及影像交互技術, 試圖還原伏羲畫卦的過程, 與觀眾有一種沉浸的互動式體驗。

在“神遊”篇章, 一進展廳, 只要掃一掃二維碼, 觀眾將看見的第一件展品是馮健男《神魚》圖文繪本原稿中的主角——一條帶有楚地漆畫和漆器風格的神魚, 從畫中跳出, 穿梭於展品之間。 這是借助時興的AR技術所構建的“遊觀”, 以回應《山海經》。 旁邊則是形式傳統的柴一茗水墨作品《搜神記》,

湊近了看, 山林間, 居然有希臘神話的蛇發女妖美杜莎, 有戴著防毒面罩的怪人, 有藏於山水間的羅馬柱……混沌與無序之間, 看到多重世界之間的融合。

圖說:後羿射日的互動展區 主辦方供圖

“創世”展廳中的3D舞臺劇《創世神話漫遊記》, 以中華創世神話為背景,

以動態鏡框展示全息動畫, 打破傳統觀看模式, 賦予觀者更多思維空間的想像。 與此同時, 京劇表演家史依弘結合多年京劇普及教育的實踐經驗, 率先創作出系列京劇音樂課本劇, 將嫦娥奔月、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牛郎織女等神話故事契合語文學科教學內容, 為孩子們度身定制出一套健康有意義的京劇教材, 史依弘京劇音樂課本劇系列之嫦娥奔月將率先在寶山各中小學上演, 普及戲曲教育, 並有望逐步推廣到全國。

藝術與科技的融合

展覽上呈現出的高科技讓許多原本靜止的畫面“動”了起來, 掃一掃, 以篆書書寫的神話故事“大禹治水”在AR技術的助力下就被“翻譯”成通俗易懂的楷書;兀自轉動不停的瓷瓶上時隱時現的人物; “創世”裡的《山海經》異獸志, 以山海經文獻中的記載,加上作者的想像和理解,從中抽取元素重新設計,以異獸集的形式做成了燈箱互動裝置作品,並請專家給異獸配上離奇的聲音,這樣,山海經中有名有姓的動物有了形象又有了聲音,呈現出新概念的《山海經》。

圖說:AR翻譯後的《大禹治水》故事 主辦方供圖

“藝術未來發展的大趨勢將是藝術與科技的融合,”朱剛告訴記者。“讓觀眾體驗現代科技和藝術發展的階段,展廳裡的幾乎每一件作品在形式上都有獨特的個性,有的是傳統加上新科技,有的完全是鍵盤+滑鼠創作,“其實很難定義‘互聯網藝術’”。

據相關資料顯示,我國現有線民規模已超過7.5億。這樣一個龐大的網路場域,從資訊流到價值觀,從文化氛圍到線民心態,不僅影響著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且對涵養線民精神文化生活也至關重要。在朱剛看來,今天,藝術要保持生活溫度,服務大眾,就需要走進網路世界, “此次展覽的大多數作品都是委約作品。這些‘互聯網原住民’,對於中華創世神話題材所產生的濃厚興趣超出我的意料。創作的過程,也是他們自覺瞭解、探源中華文明源頭的過程。走進網路世界,是繁榮發展藝術的題中之義。”

以山海經文獻中的記載,加上作者的想像和理解,從中抽取元素重新設計,以異獸集的形式做成了燈箱互動裝置作品,並請專家給異獸配上離奇的聲音,這樣,山海經中有名有姓的動物有了形象又有了聲音,呈現出新概念的《山海經》。

圖說:AR翻譯後的《大禹治水》故事 主辦方供圖

“藝術未來發展的大趨勢將是藝術與科技的融合,”朱剛告訴記者。“讓觀眾體驗現代科技和藝術發展的階段,展廳裡的幾乎每一件作品在形式上都有獨特的個性,有的是傳統加上新科技,有的完全是鍵盤+滑鼠創作,“其實很難定義‘互聯網藝術’”。

據相關資料顯示,我國現有線民規模已超過7.5億。這樣一個龐大的網路場域,從資訊流到價值觀,從文化氛圍到線民心態,不僅影響著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且對涵養線民精神文化生活也至關重要。在朱剛看來,今天,藝術要保持生活溫度,服務大眾,就需要走進網路世界, “此次展覽的大多數作品都是委約作品。這些‘互聯網原住民’,對於中華創世神話題材所產生的濃厚興趣超出我的意料。創作的過程,也是他們自覺瞭解、探源中華文明源頭的過程。走進網路世界,是繁榮發展藝術的題中之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