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名家 ︳姜金軍 再造桃花源

如果我們鍾愛某種事物, 那麼它的影痕便會拓印在身體髮膚的每一個片段。 猶記得採訪那天, 姜金軍的聲音裡蘊藏一股安靜的力量, 講述著有花有月有清風的大自然、寬得像宇宙一樣的精神氣象, 以及從藝者孜孜不倦的追求。 莊周借夢蝶道出世事之大化境, 姜金軍則用意筆塑成心底之桃花源, 甘願為此地久留。 出口成誦的詩文史句, 真性流溢的美學光芒, 和著日光雲影, 在聽者的神經脈絡裡, 飄散得悠遠……

姜金軍 1998年考入山東曲阜師範大學美術系, 主修國畫;2002年考入南開大學文學院東方藝術系, 主修山水, 師從著名山水畫家陳玉圃先生;2005年考入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文物與博物館學系, 主修藝術史學與中國畫創作, 師從國畫大師範曾先生。 2005年7月任教于天津師範大學, 現為美術與設計學院教研室主任, 副教授;天津市美術家協會會員、藝術理論委員會委員;天津市國學研究會理事、副秘書長。

主持多項省部級和天津市教委課題。

舍與得

東晉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 借武陵人的腳步, 追蹤出一片安穩自在的天地。 在動盪的魏晉年代裡, 無疑是世人最渴慕的理想國。 短短三百余字, 文辭節奏無與倫比, 簡潔得無以復加, 令姜金軍愛不釋手, 反復稱頌。

故事裡, 武陵人棄船登陸, 方得進入桃源。 舍與得的智慧, 蘊藏於萬物運行的機制, 亦延展至繪畫的謀篇佈局。 多年前的畢業畫展上, 兩名女學生駐足于姜金軍的作品前低語:“如果真的能到這樣的地方該有多好, 如此簡約而有趣味。 ”不經意的對話從此走入了他的心底, 化為一枚幼小而清晰的航向標。

“簡是藝術的至高狀態。

蘇東坡在《前赤壁賦》裡講,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 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 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繪畫也好, 處世也罷, 要有這般定力, 首先把心態放簡。 ”群峰羅列, 肌理遍佈, 如何去掉瑣碎線條上升為入畫的形象?時而若巍然丈夫, 時而似婉約女子, 他仔細觀察不同時段光線下自然的情態變化, 從細節中提取出精髓, 體味著“致廣大, 盡精微”的辯證之妙。

中國繪畫歷來講究承襲傳統, 而師古人, 亦被他視為通往至簡的途徑, “一要學《芥子園畫譜》, 二要學歷代人的筆墨程式。 ”這樣的觀點不禁令人好奇, 薄薄一本《芥子園畫譜》, 為何被他擺放於關鍵位置。 “它雖然簡單, 但對初學者尤其重要, 不是去臨摹表像, 而是學習怎樣提煉,

一定要動腦筋去思考。 ”師心不師跡, 掌握了思維方法, 才能幻化出筆端的氣象萬千。

他的創作積極利用大片留白創建有無相生的空間, 看似空無一物,卻有靈氣往來。然而,相較于直觀形象的簡約,姜金軍更注重意境的淵靜簡古。旁人觀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總覺繁瑣豐盛,高嚴獨步,恍若巴赫的交響曲,可姜金軍卻認為它足夠簡約,因為畫家把符號和境界洗練概括至極致。“筆簡形具、言簡意賅當然好,但都不是最終目的,意境之簡才是歸途。”無論具體畫面豐盛抑或簡淡,姜金軍的墨池總能洗盡鉛華,還與一片恬淡雅致的視覺享受。

筆下的江水杳渺,一竿雲影,一葉扁舟,是漁父樂在煙波的生動寫照。漁父放棹看似穩定的狀態,乃於江湖中追求安寧。“我的老師陳玉圃先生,強調畫道無為,他曾告誡我們在藝術境界的錘煉過程中可適度選擇‘往後退’的心態。開始我並不能完全理解,可隨著見識和閱歷的不斷增加,當年埋藏的種子不斷發芽長大,逐漸認識到這‘往後退’並不是畏縮與頹唐,而是朗闊和逍遙,因此遇事也漸趨從容。”兵荒馬亂中的烏托邦雖美,但若過分執著,就如同捕風般虛空。退一步天涯廣闊,恰是姜金軍的畫面呈現出的氣息,如自在之漁父,任江波滉漾,淡去塵滓,以此獲得性靈的解放。

“《桃花源記》末尾還作了這樣一個轉語,即南陽劉子驥尋之未果而病終。武陵人不期而遇和劉子驥尋而不得,是完全相反的兩種境界。而我所追求的,是既不要刻意走武陵人之路,也不要刻意回避劉子驥的規劃,心不執著,則處處皆為桃花源,就這樣在山水中放棹、讀書,愜意地生活。”不癡迷空中花園,一切喧囂都遠去,所有爭鬥皆蕩盡。與群鷗往來,攬山光入懷,得乾坤自在。

以溫度供養林泉

初識姜金軍的畫卷,打動心扉的,除了寧靜致遠的格調,還有屬於人的氣息。那些大山大水中,撐船的老叟、行路的高人、天真的幼童,抑或一盞草亭、一間樓閣……星羅棋佈的人跡躍動,這宏闊的宇宙也有了關懷的溫度。

傳統繪畫中的經典符號,活躍了畫面氛圍,亦是亮眼之筆,把作者的心情嵌入。家鄉一嶺連綿,三河相繞,嶺上追逐與河中嬉戲是他年少時期與同伴的至樂。《文心雕龍》作者劉勰的故居浮來山,離家不過十幾公里,山雖不高峻,卻是姜金軍對山水情動于懷的初心所在。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訓》中說:“林泉之志,煙霞之侶,夢寐在焉,耳目斷絕。今得妙手,鬱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窮泉壑;猿聲鳥啼,依約在耳;山光水色,晃漾奪目。此豈不快人意,實獲我心哉?此世之所以貴夫畫山水之本義也。”在姜金軍看來,中國的山水畫自誕生之初,就已通過“以形寫形,以色貌色”的手段,來闡釋文人士大夫階層“臥遊”“暢神”的理念,全面塑造著林泉之心這樣一個超然的歷史文化心態。靈府若浮躁于功利世界,就不能進入“會心”的高級審美層次;以閒靜的心境來審視,則可脫略凡塵。

深山緬邈,峰巒迢遞,自然丘壑在嵐氣中搖盪,經胸中盤鬱而出,下筆不斤斤於物象。“中國畫最上乘的筆墨功夫不是張力,不是霸悍,而是虛淡、從容、斂靜。”如此心意,翰墨亦鋪展得蕭散平和。

曾經,姜金軍獨自深入三月的太行寫生,寒風料峭,如刀如吼,摧林木與山勢相俯仰。“因為太冷,山上罕見人影,鳥亦倦飛,感覺自己就是山主。那種畫畫的愉悅與滿足,不是在室內能夠體會到的。”他坦言藝術令自己收穫了莫大的快樂與精神財富,而激情無限拓展了想像的空間。所閱詩文,凡指山水,總能在他腦海中衍生出鮮活的場景。

“這些美妙的詞句是一個吸引我的快樂王國,無形中變為一種加持。遠離市井返回自然的林泉中,拋去暫時的繁雜,進入永恆的適意,是我創作的出發點之一。”正如他的齋號“陟彼山崗”,來到山崗上,臨春風,望秋雲,即便不執畫筆,亦可靜悟林泉之境。

所向無空闊

與筆墨的親近,締結于幼年時期。高祖父留下的字帖,讓姜金軍走入王羲之、柳公權、米芾等歷代名家精彩紛呈的世界。每逢辭舊迎新之際,書寫春聯便是幼年姜金軍的一大樂事。旁人的壓歲錢兌換成玩具糖果,他卻用來置辦毛筆宣紙,不亦樂乎。

興趣貫穿至整個求學期間,動力便源源不絕。經過艱苦的素描與色彩訓練,1998年,姜金軍順利考取曲阜師範大學,此後,考入南開大學東方藝術系攻讀碩士,畢業繼續攻讀博士,一路無阻,被同儕稱為完美的求學履歷。碩士導師陳玉圃,用空靈沖淡的筆墨啟發他認識山水畫的寫意本質;而博士導師范曾,為他列出諸子百家學說及《馬氏文通》《說文解字》等眾多書單,囑其文史與畫道兼修。兩位元先生的培育模式,恰似文武之道,一張一弛,使姜金軍不斷思考藝術的文化品格,落墨漸入佳境。

這些來自師長與前輩的言傳身教,給尚在摸索的學子啟迪出一種藝術氛圍,亦為姜金軍的藝術探索開啟了宏門正學之道。“書畫藝術雖然是一個小的科目和程式,但正如古人所講,可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能夠體現廣袤寰宇的氣象。”跟隨范曾左右,領略文史學界諸多巨擘的風采,他越發堅信,繪畫不該局限在斗室的文房四寶間,而應以海納百川的氣度和學識作為支撐,建立起東方藝術最神聖的自尊與價值。

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對姜金軍而言,藝術便是他值得託付終生的真理。“選擇哪個起點,決定達到哪個終點。每個畫家都應有自己崇高的使命感,時刻為東方文化貢獻力量。”這份責任與使命感延續到三尺講臺的日常,從提筆的一招一式,到繪畫方法的選擇,甚至學生未來的職業出路,身為系主任的他考慮得面面俱到。因材施教的過程裡,姜金軍把引導學生的思維視為己任,“要讓他們覺得畫畫是快樂的,而畫山水充滿激情。”

他坦陳,自始至終,對自己的定位就是一名年輕的初學者。亦不辜負過往習得的功夫,他不肯懈怠,勤耕苦耘,滋養出紙上的萬千山水綿延。這條藝路漫長深邃,只有真正地持守,才能抓住前途的光明。

請微信搜索藝訴家公眾號:yisujia2016

看似空無一物,卻有靈氣往來。然而,相較于直觀形象的簡約,姜金軍更注重意境的淵靜簡古。旁人觀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總覺繁瑣豐盛,高嚴獨步,恍若巴赫的交響曲,可姜金軍卻認為它足夠簡約,因為畫家把符號和境界洗練概括至極致。“筆簡形具、言簡意賅當然好,但都不是最終目的,意境之簡才是歸途。”無論具體畫面豐盛抑或簡淡,姜金軍的墨池總能洗盡鉛華,還與一片恬淡雅致的視覺享受。

筆下的江水杳渺,一竿雲影,一葉扁舟,是漁父樂在煙波的生動寫照。漁父放棹看似穩定的狀態,乃於江湖中追求安寧。“我的老師陳玉圃先生,強調畫道無為,他曾告誡我們在藝術境界的錘煉過程中可適度選擇‘往後退’的心態。開始我並不能完全理解,可隨著見識和閱歷的不斷增加,當年埋藏的種子不斷發芽長大,逐漸認識到這‘往後退’並不是畏縮與頹唐,而是朗闊和逍遙,因此遇事也漸趨從容。”兵荒馬亂中的烏托邦雖美,但若過分執著,就如同捕風般虛空。退一步天涯廣闊,恰是姜金軍的畫面呈現出的氣息,如自在之漁父,任江波滉漾,淡去塵滓,以此獲得性靈的解放。

“《桃花源記》末尾還作了這樣一個轉語,即南陽劉子驥尋之未果而病終。武陵人不期而遇和劉子驥尋而不得,是完全相反的兩種境界。而我所追求的,是既不要刻意走武陵人之路,也不要刻意回避劉子驥的規劃,心不執著,則處處皆為桃花源,就這樣在山水中放棹、讀書,愜意地生活。”不癡迷空中花園,一切喧囂都遠去,所有爭鬥皆蕩盡。與群鷗往來,攬山光入懷,得乾坤自在。

以溫度供養林泉

初識姜金軍的畫卷,打動心扉的,除了寧靜致遠的格調,還有屬於人的氣息。那些大山大水中,撐船的老叟、行路的高人、天真的幼童,抑或一盞草亭、一間樓閣……星羅棋佈的人跡躍動,這宏闊的宇宙也有了關懷的溫度。

傳統繪畫中的經典符號,活躍了畫面氛圍,亦是亮眼之筆,把作者的心情嵌入。家鄉一嶺連綿,三河相繞,嶺上追逐與河中嬉戲是他年少時期與同伴的至樂。《文心雕龍》作者劉勰的故居浮來山,離家不過十幾公里,山雖不高峻,卻是姜金軍對山水情動于懷的初心所在。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訓》中說:“林泉之志,煙霞之侶,夢寐在焉,耳目斷絕。今得妙手,鬱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窮泉壑;猿聲鳥啼,依約在耳;山光水色,晃漾奪目。此豈不快人意,實獲我心哉?此世之所以貴夫畫山水之本義也。”在姜金軍看來,中國的山水畫自誕生之初,就已通過“以形寫形,以色貌色”的手段,來闡釋文人士大夫階層“臥遊”“暢神”的理念,全面塑造著林泉之心這樣一個超然的歷史文化心態。靈府若浮躁于功利世界,就不能進入“會心”的高級審美層次;以閒靜的心境來審視,則可脫略凡塵。

深山緬邈,峰巒迢遞,自然丘壑在嵐氣中搖盪,經胸中盤鬱而出,下筆不斤斤於物象。“中國畫最上乘的筆墨功夫不是張力,不是霸悍,而是虛淡、從容、斂靜。”如此心意,翰墨亦鋪展得蕭散平和。

曾經,姜金軍獨自深入三月的太行寫生,寒風料峭,如刀如吼,摧林木與山勢相俯仰。“因為太冷,山上罕見人影,鳥亦倦飛,感覺自己就是山主。那種畫畫的愉悅與滿足,不是在室內能夠體會到的。”他坦言藝術令自己收穫了莫大的快樂與精神財富,而激情無限拓展了想像的空間。所閱詩文,凡指山水,總能在他腦海中衍生出鮮活的場景。

“這些美妙的詞句是一個吸引我的快樂王國,無形中變為一種加持。遠離市井返回自然的林泉中,拋去暫時的繁雜,進入永恆的適意,是我創作的出發點之一。”正如他的齋號“陟彼山崗”,來到山崗上,臨春風,望秋雲,即便不執畫筆,亦可靜悟林泉之境。

所向無空闊

與筆墨的親近,締結于幼年時期。高祖父留下的字帖,讓姜金軍走入王羲之、柳公權、米芾等歷代名家精彩紛呈的世界。每逢辭舊迎新之際,書寫春聯便是幼年姜金軍的一大樂事。旁人的壓歲錢兌換成玩具糖果,他卻用來置辦毛筆宣紙,不亦樂乎。

興趣貫穿至整個求學期間,動力便源源不絕。經過艱苦的素描與色彩訓練,1998年,姜金軍順利考取曲阜師範大學,此後,考入南開大學東方藝術系攻讀碩士,畢業繼續攻讀博士,一路無阻,被同儕稱為完美的求學履歷。碩士導師陳玉圃,用空靈沖淡的筆墨啟發他認識山水畫的寫意本質;而博士導師范曾,為他列出諸子百家學說及《馬氏文通》《說文解字》等眾多書單,囑其文史與畫道兼修。兩位元先生的培育模式,恰似文武之道,一張一弛,使姜金軍不斷思考藝術的文化品格,落墨漸入佳境。

這些來自師長與前輩的言傳身教,給尚在摸索的學子啟迪出一種藝術氛圍,亦為姜金軍的藝術探索開啟了宏門正學之道。“書畫藝術雖然是一個小的科目和程式,但正如古人所講,可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能夠體現廣袤寰宇的氣象。”跟隨范曾左右,領略文史學界諸多巨擘的風采,他越發堅信,繪畫不該局限在斗室的文房四寶間,而應以海納百川的氣度和學識作為支撐,建立起東方藝術最神聖的自尊與價值。

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對姜金軍而言,藝術便是他值得託付終生的真理。“選擇哪個起點,決定達到哪個終點。每個畫家都應有自己崇高的使命感,時刻為東方文化貢獻力量。”這份責任與使命感延續到三尺講臺的日常,從提筆的一招一式,到繪畫方法的選擇,甚至學生未來的職業出路,身為系主任的他考慮得面面俱到。因材施教的過程裡,姜金軍把引導學生的思維視為己任,“要讓他們覺得畫畫是快樂的,而畫山水充滿激情。”

他坦陳,自始至終,對自己的定位就是一名年輕的初學者。亦不辜負過往習得的功夫,他不肯懈怠,勤耕苦耘,滋養出紙上的萬千山水綿延。這條藝路漫長深邃,只有真正地持守,才能抓住前途的光明。

請微信搜索藝訴家公眾號:yisujia2016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