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100條歷史典故,瞭解半部中國歷史(一)

讀史明志, 此文錄有100個歷史小典故, 從黃帝時期至南宋。

存下來慢慢看。

1、大約四千七百多年前, 軒轅(即黃帝)聯合炎帝戰勝九黎族蚩(chi)尤, 蚩尤俘虜被稱為“黎民”, 之後黃帝打敗炎帝族, 成為中原地區的部落聯盟首領。 後人將黃帝譽為華夏族的祖先, 因為黃帝和炎帝是近親, 又融合在一起, 所以我們又稱為“炎黃子孫”。

2、堯是黃帝以後比較著名部落聯盟首領, 堯去世後, 舜建議把帝位讓給堯的兒子丹朱, 諸侯不拜丹朱卻拜舜, 推舜為帝。 這種讓位, 歷史上稱為“禪讓”。

3、三皇五帝時期, 黃河氾濫, 鯀(gun)、禹父子二人受命於堯、舜二帝,

任崇伯和夏伯, 負責治水。 禹採取“開、通、疏、鑿、引”方法治水有功, 被推為部落聯盟首領。 大禹治水13年, 耗盡心血與體力, "三過家門而不入"。 終於完成了治水的大業。

4、禹禪讓帝位給伯益, 禹的兒子啟奪位稱帝, 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 自此世襲制取代了禪讓制。

5、夏王朝第16代君王“桀(jie)”是歷史上著名的暴君, “桀犬吠堯”、“桀驁不馴”都出於此人。

6、湯以“網開一面”展示他的仁慈, 並取得了黎民百姓的擁戴, 後打敗夏桀, 滅夏建商;湯又名成湯, 是堯舜時期契(qi)的後裔。

7、“伊尹”是商王朝的開國功臣, 也是中國第一位賢臣, 歷史上被視為臣道的楷模, 後輔佐“外丙、仲壬(ren)、太甲”三王執政, 親作《伊訓》、《肆命》等, 有“伊尹囚帝(太甲)”之典故。

​8、我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就是從商朝開始的。 古漢字一種書體的名稱。 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稱為契文, 甲骨刻辭、卜辭、龜版文、殷墟文字等, 現通稱甲骨文。

9、商第三十代大王紂和夏桀一樣是典型的暴君, 歷史上有“桀紂”並稱。 紂創造了“炮烙”、“蠆(chai)池”等刑罰, 造“鹿台、酒池、肉林”,

勞民傷財, 草菅人命。

10、姬昌, 後人尊稱周文王, 實施仁政, 有太顛、辛甲大夫、閎(hong)夭、散宜生等賢臣, 在姜尚(名望、字子牙)的輔佐下奠定了滅商的基礎, 著有《周易》, 將八卦演為64卦, 並做卦辭、辭。

11、殷商“讒言進用, 忠良遠黜(chu)”, 比干被挖心、萁(qi)子裝瘋、微子出走, 周武王興兵伐紂, 奴隸倒戈, 紂王鹿台自焚, 奸臣惡來、費忠被斬首, 殷商滅亡, 周王朝誕生, 周武王封姜尚在齊、周公旦(武王的兄弟)在魯, 後有周公輔成王, “周公吐哺, 天下歸心”的典故。

12、周幽王千金難求妃子(褒姒)笑, 烽火連台戲諸侯, 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國都鎬京被犬戎攻破, 周幽王被殺, 西周滅亡。 太子即位, 為周平王, 遷都洛邑, 史稱東周。

13、東周在歷史上分為“春秋”“戰國”兩個時期。 第一個稱霸的齊桓公,

與後來的晉文公(重耳)、宋襄公、秦穆公、楚莊公一起, 在歷史上被稱為“春秋五霸”。 (後兩位也有說是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14、“管鮑之交”指春秋時期, 齊國齊桓公的兩位賢臣管仲和鮑子牙之交。

15、“秦晉之好”指秦穆公幫助流亡在秦國的晉國流亡公子重耳回國做了國君, 並將自己的女兒文嬴(ying)嫁給了重耳, 成就了“秦晉之好”。

16、鼎是古代國家權力的象徵, 楚莊公問鼎之輕重, 有取代周室之意, “問鼎中原”源於此。

​17、越王勾踐臥薪嚐膽, 歷經22年, 復仇雪恨滅吳國, 成為春秋時代最後一個霸主。

18、範蠡(li), 是勾踐成霸業的主要謀士, 跟隨勾踐20多年, 殫精竭慮。 相傳范蠡獻美女西施(美人計)于吳王夫差, 使其沉於美色, 越由此滅吳。 勾踐成霸業後, 尊其為上將軍。 但範蠡認為:“大名之後, 難以久居”, 認為越王“可與同患, 難與處安”, 後隱退到陶邑經商, 身家巨萬, 人稱為“陶朱公”, 被後世商人奉為保護神。

19、“三家分晉”:春秋時期, 晉國的兵力雖然強大, 但“政出多門”不能統一力量重振霸業, 多年後被“韓、趙、魏”三家分割而亡。

20、商鞅變法:商鞅(yang),原名公孫鞅,秦孝公期間,其通過變法使秦國變的強大,但因執法惹了太子,太子(秦惠文王)即位後用車裂之刑(五馬分屍)將其處死,可謂商鞅“作繭自縛”。(本文素材來源於網路。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


20、商鞅變法:商鞅(yang),原名公孫鞅,秦孝公期間,其通過變法使秦國變的強大,但因執法惹了太子,太子(秦惠文王)即位後用車裂之刑(五馬分屍)將其處死,可謂商鞅“作繭自縛”。(本文素材來源於網路。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