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這座樓是唐朝與少數民族的交集處,唐代女詩人一首詩使其譽滿天下

四川省理縣雜穀腦河岸的薛城古鎮, 是歷史上著名的邊陲重鎮和重要的治所地, 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 這裡有仿唐式風格民居、青石板古街、參天大樹、浮雕牆式的茶馬驛道、1935年紅軍在古老的“甯江門”城牆上鑿的石刻標語等。 而薛城最古老的建築, 是距今已有1100多的歷史的唐代名樓籌邊樓, 這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理縣乃至阿壩州的文化座標。

當時, 唐朝與吐蕃邊境戰事不斷發生, 時任劍南西川節度使的李德裕為加強戰備、籌措邊事, 在當地修建了這座“籌邊樓”。 籌邊樓的功能不是軍事防禦, 而是將此樓作為交際場所, 與少數民族首領切磋交流, 聯絡感情。 因此, 在李德裕任上的兩年間, 唐朝與吐蕃在川西相安無事。

唐代女詩人薛濤曾來此登樓, 留下一首流傳千古的名詩:“平臨雲鳥八窗秋, 壯壓西川四十州。 諸將莫貪羌族馬, 最高層處見邊頭。

”籌邊樓因此譽滿天下。

籌邊樓始建於西元830年(唐文宗太和元年), 曾毀於清康熙年間(1662至1722年), 現存的籌邊樓是清乾隆年間(1736至1795年)修建。

其樓坐落于薛城鎮一平地突兀拔起的巨石頂上, 雄偉壯觀。 樓為正方形二層重簷歇山式木結構建築, 通高18米。 遠遠望去, 雄偉壯觀。

站在樓上憑欄眺望, 青山如黛。

底樓為正方形, 邊長7米多, 高4米多, 以外柱12根、內柱4根將其空間隔成進深、面闊各3間。 樓外建石欄杆一周, 石欄杆、樁、條欄均為方形, 柱頂為須彌座上托蓮花瓣石珠。

二樓高3.6米, 中為方形大廳, 邊長3.6米, 四周板壁及頂部望板皆彩繪各種人物故事圖案,

內容多為李德裕籌邊故事, 如商討軍事、演練兵士、山川地形等。

籌邊樓不僅是唐蕃對峙的歷史見證, 也見證了紅四方面軍的豐功偉績。

理縣檔案館資料記載, 紅四方面軍的數支部隊在當時的理縣駐紮半年之久, 並在縣城薛城建立了蘇維埃政府,

並設立醫院、兒童院和各行政部門。

1935年, 軍四方面軍曾在這裡的雜穀腦河流域的籌邊樓建立蘇區。 紅四方面軍曾決策于籌邊樓上, 從此處出發, 翻雪山、過草地, 把革命火種播向全國。 在薛城一帶, 當年就有近400人參加紅軍, 其中大多數為革命犧牲, 解放後回到家鄉的只有不到10人。 ”當年, 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人參加過紅軍。

2005年,四川省及阿壩州、理縣投入資金,按照“修舊如舊,保持原貌,保證安全”的原則,對籌邊樓進行了保護性修復,使之成為阿壩州百里藏羌文化走廊中的一處難得的人文景觀。

2005年,四川省及阿壩州、理縣投入資金,按照“修舊如舊,保持原貌,保證安全”的原則,對籌邊樓進行了保護性修復,使之成為阿壩州百里藏羌文化走廊中的一處難得的人文景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