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全國保存最好的岩棺群:懸在空中的“死亡密碼”,懸放成千古之謎

重慶市巫溪縣是全國僅有兩個以“巫”命名的縣之一, 古老、神秘。 距大寧河面近300米絕壁岩縫之中的荊竹壩岩棺群, 是全國分佈最集中、保存最完好的岩棺群。 有2000多年歷史的荊竹壩岩棺群, 是研究巴楚文化交融及古代少數民族族屬葬制的實物資料, 2013年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作為大寧河岩棺之謎、棧道之謎、野人之謎“三大謎”之首的荊竹壩岩棺謎, 被人稱為懸在空中的“死亡密碼”。

荊竹壩岩棺群, 位於大寧河支流東溪河荊竹峽西岸上游, 距巫溪縣城20多公里, 24具棺木為偶數成組排列擱置在懸崖絕壁之上狹窄的平臺狀石墩上, 高出河面近300米。 此處岩石突出, 形成天然岩簷, 使棺木免遭日曬雨淋, 就像一個天生的“葬身之地”。

岩棺是南方古代少數民族的葬式之一。 在懸崖上鑿數孔釘以木樁, 將棺木置其上;或將棺木一頭置於崖穴中, 另一頭架於絕壁所釘木樁上。 人在崖下可見棺木, 故名。 懸棺葬工程艱險, 耗資大, 主要在貴族中盛行。

“懸棺”一詞, 來源於梁陳間顧野王“地仙之宅, 半崖有懸棺數千”(《太平御覽》卷47引)一語。 1946年中國學者考察四川珙縣、興文懸棺葬時, 始將此詞作為專稱。

考古專家發現, 荊竹壩岩棺群尚存完整棺木15具, 為整木挖鑿而成, 其中最大一具棺木長約3米, 高近1.5米, 裡面套有一具稍小棺木, 是岩棺葬中特殊的一種形態。

為了真正揭開荊竹壩懸棺之謎, 1980年7月, 四川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的師生採用木梯接木梯的辦法。 取下了離地面最低的一具棺,

這具棺木長一點六米, 寬高各零點四五米。 由於千百年來的風雨剝蝕, 棺木已輕若木炭。 棺內有兩具屍骨, 一個是十多歲的男孩, 一個是十四五歲的女孩。 根據製作技術、式樣以及隨葬物銅質的分析, 專家們認為, 屬西漢之物。

專家認為,

大寧河一帶原來是西漢晚期濮人族居住地。 他們都有一種思鄉情結, 認為人死了以後, 把棺材放得高, 就能看得遠, 到自己的故鄉, 靈魂就會安寧。 先民認為, 葬之越高, 離天越近, 越便於順利升天和返鄉。

那麼, 古人是如何把棺材放在懸崖中的呢?有專家認為, 有可能是古人沿岩壁開鑿棧道, 安置完棺木後再將棧道撤去。

1981年3月全國在四川珙縣召開的首次懸棺座談會上, 一些專家認為, 大寧河荊竹壩懸要比名聲大震的珙縣懸棺早出一千多年!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