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這座宗祠已有200多年歷史如今依然氣派非凡“康百萬”傳奇故事

南澳縣康氏宗祠,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於南澳縣深澳鎮新街107號, 是清嘉慶五年(1800年)有“南澳康百萬”之稱的南澳康氏第五代祖康耀德、康耀美兄弟所建的, 堂名“裕德堂”。 康氏宗祠(當地人稱康厝祠), 它不僅是島上現有的古建築之一, 也是當年康氏家族盛極一時的見證, 更隱藏著主人“康百萬”傳奇的發跡故事。

康氏宗祠由主座三進, 兩側巷厝、後包廳及大門口埕、戲臺、書齋等建築物組成。 大門口埕左側樹有“朝議大夫”旗杆座。 主體建築進深54.6米, 面闊28米, 門埕連戲臺深42米、闊28米。 二進大門兩側梁簷及牆壁有精緻石雕。 有名蓋九縣的一對油麻石鼓、屋簷倒吊鏤空石花籃。 二進大門內有精工漆金木雕屋架。 二進與三進之間的兩廊牆壁上有清嘉慶六年辛酉科二甲第二十名進士、四川岳池人康以銘所題寫的“忠、孝、弟、敬、義、禮、廉、節”勸世文石刻8副。 三進大堂及拜亭屋架樑柱有精工金漆木雕。

是南澳縣規模最大, 保存最完整的清代中期祠堂, 經歷過1918年7.25級強烈地震, 建築結構至今完好。

解放後, 曾是農會、鄉政府的辦公地址, 也曾作為糧食倉庫、圍海造田連隊宿舍、食堂、大隊碾米廠等用途。

最讓人讚歎的便是祠內走廊八幅字體俊逸、筆力遒勁的名文石刻書法。名文分忠發、孝發、弟發、敬發、禮發、義發、廉發和節發等8篇,對後代起著教育、警示作用;祠內的12幅石雕,更是令人歎為觀止。無論是石雕的花草、鳥獸、還是人物無不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其中有一對石花籃,四周鏤空,工藝卓絕,據稱原來裡面還雕有八仙過海的人物造型。在大門外,還有兩個油麻石鼓,據說當年光亮媲美鏡子。(以上文字轉載自南澳海岸網。標題為篇主所加)

11月19日下午游南澳,順路在深澳海濱村找到康厝祠,看這八件碑刻,署"辛酉進士 康以銘印"。2015年,曾在澄海溪南南沙村林氏宗祠,發現完全相同的碑刻,署“林有儀印”。何因?這個值得猜想的謎!

最讓人讚歎的便是祠內走廊八幅字體俊逸、筆力遒勁的名文石刻書法。名文分忠發、孝發、弟發、敬發、禮發、義發、廉發和節發等8篇,對後代起著教育、警示作用;祠內的12幅石雕,更是令人歎為觀止。無論是石雕的花草、鳥獸、還是人物無不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其中有一對石花籃,四周鏤空,工藝卓絕,據稱原來裡面還雕有八仙過海的人物造型。在大門外,還有兩個油麻石鼓,據說當年光亮媲美鏡子。(以上文字轉載自南澳海岸網。標題為篇主所加)

11月19日下午游南澳,順路在深澳海濱村找到康厝祠,看這八件碑刻,署"辛酉進士 康以銘印"。2015年,曾在澄海溪南南沙村林氏宗祠,發現完全相同的碑刻,署“林有儀印”。何因?這個值得猜想的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