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修城故郡江利村

甘肅隴南成縣鐔河鄉江利村轄3個村民小組, 共有89戶344人, 該村歷史悠久, 民風淳樸, 早在我國南朝時設修城郡, 元朝時設江利縣, 清康熙時毀於水患。 該村地名中還有校場壩、演武坪等。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 還出土過許多瓷器, 據傳言當時有的還賣了大價錢, 幫助少數村民率先脫貧。

​江利又稱將利, 查了許多資料, 由於古城經水患而淹沒, 沒有留下多少可靠資料, 從網友恕放的生命的《康縣歷史上的八個縣城》一文中, 發現了如下內容:

將利古城原名修城, 晉代為武都郡轄地, 南朝宋文帝元嘉15年(西元438年)南秦州于修城地置修城郡。 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西元446年), 康境改轄于南秦州修城郡, 郡治廣長(今成縣將利)。 五代十國後唐長興元年(西元930年), 將原石門治之將利縣名移修城故地, 領平洛、下辨、廣長、蘭皋4鎮9鄉。 元世祖至元7年(西元1270年)省將利縣, 屬鞏昌路(《通志》、《吳志》)。

明清為階州州判、白馬關分州所轄。 民國18年(1929年)置康縣後, 1934年屬大堡區, 1935年區改鄉為大堡區轄。 1958年11月康縣併入武都縣, 將康縣所轄西漢水以北的將利、黃陳、石榴等地劃歸徽成縣。
​地名一般不會說假話, 江利曾名修城, 從一些方志的考據上看, 多為考據而考,
缺乏讓人信服的依據, 難以自圓其說。 一次偶然的大堡之行, 解開了這個心結, 發源于萬家大樑的大堡河, 流經寺台後, 從河口注入西漢水, 河囗村的對面就是古修城, 而大堡河歷史上曾叫修水, 現在也有人稱其修水河, 位於修水入西漢水口的將利曾被稱修城, 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查考了《水經注疏卷二十》:“漢水東南逕修城道南。 (孫星衍曰:修城, 疑當作修武。 會貞按:前漢修城道, 屬武都郡, 後漢廢, 至後魏, 複置修城郡, 因漢道舊名。 《隋志》, 修城, 舊置修城郡。 《周書·明帝紀》、《趙昶傳》、《杜杲傳》並稱修城郡。 今本《地形志》作修武郡, 誤。 孫氏疑此修城當為修武, 又為《地形志》所誤。 其實《注》自指漢之修城道言, 無關後魏之郡也。 當在今成縣南。 )與修水合。 水總二源, 東北合漢。 (會貞按:今成縣南有山家河。 東北流入西漢, 蓋即修水也。 )漢水又東南於盤頭郡南, (會貞按:《地形志》, 東益州有盤頭郡。 《元和志》, 盤頭故城在長舉世聞名縣南三裡。 在今略陽縣西北。 )與濁水合。 水出濁城北, (會貞按:即濁水城, 省水字耳。
《一統志》稱舊志, 今有南河在縣南, 一名下辨水, 源出成縣西南青渠堡, 即濁水也。 )東流與丁令溪水會。 其水北出丁令穀, (會貞按:或以今成縣東之東河當丁令溪。 據《注》自丁令谷南逕武街西, 則水在成縣西, 丁令穀在縣西北。 )南逕武街城西, 東南入濁水。 濁水又東逕武街城南, 故下辨縣治也。 (孫星衍曰:街當作階。 守敬按:《華陽國志》二, 下辨縣, 一曰武街, 酈氏所本。 《通鑒》魏景元四年、宋元嘉十九年引此《注》, 並作武街。 《通典》亦雲, 同穀縣漢下辨縣, 舊名武街城。 孫氏意以此武街即《地形志》之武階郡, 故謂街當作階。 不知此為故下辨縣治。 考前漢曰下辨道, 屬武都郡, 後漢、三國、晉曰下辨, 為武都郡治, 入楊氐廢。 後魏複置縣, 屬修城郡, 與武階郡無涉也。 後魏廣業郡治武街城,而下辨不屬廣業,則非故治。在今成縣西三十裡。)”。

據此注疏,有如下訛誤之處:一是山家河者,鐔家河之誤也。蓋因大儒學者,以書證書,缺乏實地考證,故有此誤。二是鐔(山)家河為地名,而非河流。據此,修城道當為以今江利(古修城)為起點,沿修水河(大堡河)至古洞流泓(水洞砭)、翻萬家大樑、經白馬關(雲台鎮)、至蘭皋(大南峪)。

綜上,今江利地名大致經過了修城、廣長、將利、江利的變化,曾設過郡、縣、鄉,現為村級建制。修城似因修水而得名,修水即現在的大堡河。

在成縣流傳最久的是洪化二年半,水淹江利縣。關於此說,記得成縣著名的新聞人張忠先生有詳細的考據。從西漢水以下的地形地貌,依稀可以看出當年的印痕。鐔家灣村背面的堡子梁滑坡後,泥土堆積在西漢水河道,直到如今,寺山鄉田坪村的山梁上還留有堡子梁的泥土。滑坡阻塞了西漢水的去路,形成了堰塞湖,淹沒了歷史悠久的修城,留下了無盡的秘密。

後魏廣業郡治武街城,而下辨不屬廣業,則非故治。在今成縣西三十裡。)”。

據此注疏,有如下訛誤之處:一是山家河者,鐔家河之誤也。蓋因大儒學者,以書證書,缺乏實地考證,故有此誤。二是鐔(山)家河為地名,而非河流。據此,修城道當為以今江利(古修城)為起點,沿修水河(大堡河)至古洞流泓(水洞砭)、翻萬家大樑、經白馬關(雲台鎮)、至蘭皋(大南峪)。

綜上,今江利地名大致經過了修城、廣長、將利、江利的變化,曾設過郡、縣、鄉,現為村級建制。修城似因修水而得名,修水即現在的大堡河。

在成縣流傳最久的是洪化二年半,水淹江利縣。關於此說,記得成縣著名的新聞人張忠先生有詳細的考據。從西漢水以下的地形地貌,依稀可以看出當年的印痕。鐔家灣村背面的堡子梁滑坡後,泥土堆積在西漢水河道,直到如今,寺山鄉田坪村的山梁上還留有堡子梁的泥土。滑坡阻塞了西漢水的去路,形成了堰塞湖,淹沒了歷史悠久的修城,留下了無盡的秘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