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道教名家“王重陽”與“活死人墓”“全真七子”史上卻有其人其事

王重陽(中國宋朝道士)

(1112年-1170年), 咸陽(今陝西咸陽)人, 原名中孚, 字允卿, 入道後改名嚞(或喆), 字知明, 號重陽子, 以“害風”為自稱, 是全真道的開創者,

主張三教平等, 指出“儒門釋戶道相通, 三教從來一祖風”, 被尊為“北五祖”之一。 王重陽出身于一個家業豐厚的富裕家庭。 他的一生正值北宋淪亡, 金人入侵, 民族災難深重的時代。 青年時代, 他“痛祖國之淪亡, 憫民族之不振”, 曾於天春年間應過文、武試, 得中文、武雙舉人, 有志於拯救民族危難。 但由於南宋政權孱弱, 捨棄廣大北方人民不顧, 苟且偏安, 王重陽的抱負沒有能夠施展。 抗金失敗後, 王重陽掘地穴居, 稱之“活死人墓”, 以方牌掛其上, 書雲:王害瘋(自稱瘋子)靈位。 七年後, 王重陽走出活死人墓, 前往山東傳道, 期間度化七位弟子, 即道教歷史上有名的“全真七子”, 全真教由此大盛。 金大定十年(1170年), 王重陽病逝於還鄉途中,
享年58歲。 葬于西安鄠邑區祖庵鎮。

生平

生逢亂世

宋政和二年(1112年)壬辰十二月二十二日, 王重陽出生于咸陽大魏村 。 幼好讀書, 後入府學, 中進士, 系京兆學籍。 累世為地方大族。 早年為儒生, 善屬文兼擅騎射。 宋宣和七年(1125年), 金滅北宋, 關中地區由傀儡政權劉齊管轄,

王重陽應試, 進入咸陽府府學, 成為諸生。 金天會十五年(1137年), 金廢齊;金天眷元年(1138年)舉行武舉, 王重陽前往應試, 中甲科, 武舉狀元後改名德威, 字世雄, 然而並未得到重用。

成年向道

金正隆四年(1159年)六月望日, 王重陽在終南甘河鎮(今陝西省西安市戶縣甘河鎮)遇到兩位披髮披氈, 年齡樣貌都極為一致之人。 王重陽大感驚異, 跟隨他們至僻靜處虔禱作禮。 兩人認為此子可教, 遂授之以口訣。 後人以其所遇之仙人為呂洞賓。 金正隆五年(1160年)中秋, 王重陽再遇仙於醴泉縣(今陝西省咸陽市禮泉縣), 留下五篇歌頌, 並要求王重陽讀畢後將之火化。 其後王重陽留下妻子並將女兒嫁走, 于金大定元年(1161年)前往終南山南時村掘地為隧,

題為“活死人墓”, 開始了離家棄俗的修道生涯。 以紙牌寫上“王害風靈位”立於墓中。 大定三年(1163年), 王重陽填堵了“活死人墓”, 遷居到劉蔣村結茅居, 與和玉蟾及李靈陽一起同住修道。

東出傳道

大定七年(1167年)四月二十六日, 王重陽將劉蔣村茅庵焚毀, 並向眾人辭別, 聲言到東海“捉馬”。 東行傳道期間, 王重陽經過掖城(今山東省煙臺市萊州市)時收劉通微為弟子, 為其入山東傳教後的首徒。 同年, 丘處機及譚處端投師于王重陽門下。 同年閏七月十八日, 王重陽來到甯海軍(今山東省煙臺市牟平區), 在范明叔的遇仙亭與馬鈺會面。 王重陽勸勉馬鈺學道修真, 馬鈺遂邀請他到城中的南庵居住, 日夕問道。 該庵被王重陽題名曰“全真”, “全真”之名,

由此而起。 大定八年(1168年), 馬鈺拜師王重陽 。 同年, 王處一(1142年-1217年)繼馬鈺之後成為王重陽弟子。 二月, 王重陽領著馬、譚、丘、王四人入昆崳山石門口開煙霞洞修練。 三月, 郝大通(1149年-1212年)亦到昆崳山跟隨王重陽出家。 八月, 王重陽連同五位弟子遷居到文登縣(今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姜實庵建立七寶會。

大定九年(1169年)四月, 王重陽與馬、譚、丘、郝四位弟子返回甯海軍, 周伯通修建了庵堂禮請王重陽居住, 名曰“金蓮堂”。 馬鈺之妻孫不二(1119年-1182年)在同年五月初五來到金蓮堂出家, 後又于八月在金蓮堂成立金蓮會。 九月, 王重陽到登州福山縣(今山東省煙臺市福山區)立三光會, 又于蓬萊(今山東省煙臺市蓬萊市)組織玉華會。 同月, 王重陽與馬、譚、丘三位弟子西至萊州(治所在今山東省萊州市), 度化劉處玄入道。十月,又于掖縣成立平等會。至此王重陽在山東地區短短的兩年之間“普化三州,同歸五會”。

飛升歸途

大定十年(1170年)正月初四日,王重陽自知行將羽化,召集四位弟子吩咐後事,飛升於返鄉途中。在王重陽逝去後,馬鈺、譚處端、丘處機、劉處玄四人將王重陽遺蛻暫時安葬于孟宗獻花圃,回到終南山與和德瑾、李靈陽及其他王重陽的好友弟子會面,居於劉蔣庵(今陝西省戶縣重陽萬壽宮)修治葬所。大定十二年(1172年),馬鈺、譚處端、丘處機、劉處玄將王重陽遺蛻帶回關中,葬于劉蔣庵。元代,至元六年(1269年),元世祖忽必烈敕封王重陽為“重陽全真開化真君”。至大三年(1310年),元武宗進一步加封王重陽為“重陽全真開化輔極帝君”。

立教宗旨

《重陽立教十五論》是王重陽對全真弟子的修行規範總要,當中包括立教宗旨、入門修練準則、道士日常修習法則、內丹修煉宗旨及修道者所應達到的境界等。他在修行上主張出家投庵,發揚了道教道士出家住觀的教團形式。王重陽本人在修行之初就捨棄妻女離家修行,他在度化已經成家立室的馬鈺、

孫不二夫婦時亦勸導他們出家皈依。在《重陽分梨十化集》中收錄了他對二人的勸說詩句,如有“若是居家常似舊,馬公無分做神仙”、“馬風子、辭別家鄉,與風仙作伴。”、“脫家緣、故做心風。不迷假相,直認真風”等語,因此強調出家修行是全真道創立初期的一大特色。王重陽認為凡是出家的人都先須投庵。因為庵是房舍,乃人一身的依靠。當身體有所依仗支援,心靈便會漸得安定,氣與神亦會因此和合暢順,得以進入真道。王重陽重視群體形式的修練,他主張修道者應“合道伴”,但對道伴的條件有著明確要求:人合伴本欲疾病相扶,你死我埋,我死你埋。然先擇人而後合伴,不可先合伴而後擇人。不可相戀,相戀則系其心;不可不戀,不戀則情相離。戀欲不戀,得其中道可矣!有三合三不合:明心、有慧、有志,此三合也。不明著外境,無智慧性愚濁,無志氣幹打哄,此三不合也。立身之本在叢林,全憑心志,不可順人情,不可取相貌,唯擇高明者,是上法也。

這反映王重陽重視門人之間在修道過程中的互相扶持。而他于山東傳教時在短時間內就成立了“三州五會”的地方教會,組織群眾共同修練,也是他重視群體修道的具體實踐。這種創立地方會社的傳教模式亦被其弟子所繼承,如丘處機在晚年西行會見成吉思汗後回到燕京,就在當地創立了“平等”、“長春”、“靈寶”、“長生”、“明真”、“平安”、“消災”、“萬蓮”八會。儘管王重陽重視群居住觀的修行生活,但他也認為門人可以借著雲遊四方以助修道。

修練要旨

王重陽重視性命之學及內丹修行,主張去除世俗欲念。他曾經對馬鈺說“凡人入道,必戒酒色財氣、攀緣愛念、憂愁思慮,此外更無良藥矣”。王重陽的詩詞中有仔細陳述酒、色、財、氣對修行的害處,例如在《西江月‧四害》一詞中雲:堪歎酒色財氣,塵寰被此長迷。人人慕帶似醯雞,亂性昏神喪慧。獨我搖頭不管,介然甘守孤恓。粗衣糲食淡黃虀,養就胎仙既濟。他認為酒、色、財、氣會令人沉淪,喪亂失神,故在生活上的衣食亦應以簡樸為主,才能在修行上取得成功。他又以詩分別論述四害如何損害人的精神及身體:

在《酒》詩中,王重陽認為“酒”惡唇,贓口,對人對己都沒有好處。

在《色》詩中,王重陽認為“色”多禍,消福,損耗身體,敗壞仁德。

在《財》詩中,王重陽認為“財”作孽,為媒,淪喪德性,招惹災禍。

在《財》詩中,王重陽認為“氣”傷神,損胃,爭強好勝于情於法都不符合。

除了戒絕酒、色、財、氣外,王重陽亦教導門人要保持心中清靜,過簡單自然的生活,修養性命。他在《三州五會化緣榜》中教導會眾:修行不要走旁門左道,饑來吃飯,睡來合眼,刻意的打坐、學道都不用,只需屏除雜念,心中清淨,自自然然就是修行。

上述的教導應該是王重陽在五會草創時對教徒的概略指點,因此勸勉他們不用急於求成,而是應該先由生活的基本做起,以清靜為基礎,再實踐“真功真行”。後來全真道士晉真人在解釋何為“真功真行”時就指出:要修得道果,必須積德行善,自然可以感動天地。除了真心實意的清修,還要濟貧拔苦,救人患難,勸人向善,只有言行都先人後己,沒有一點私欲,才是真正的“真功真行” 。所以“真功”是指靜慮心神後的內練功夫,“真行”就是指無私的助人善業,當中包括入世的救濟及弘道宣教。

方中煉神

王重陽在修行上十分注重性與命的修持,例如他在《重陽立教十五論》、《第十一論混性命》中提到“性者神也,命者氣也。性若見命,如禽得風,飄飄輕舉,省力易成。”可見他認為性與命對修行同樣重要,是互相增益的。王重陽亦視內丹為通向證道的階梯,在他關於修行主題的詩詞中有大量運用內丹術語的作品。例如以下這首以《修行》為題的七言律詩:斷雲飛盡月光明,返照神舟傍岸行。水火相逢開正路,木金間隔定長生。黑鉛赤汞分南北,白虎青龍換甲庚。依此修持真了了,空中結就玉絲棚。他另外一首以《金丹》為題的七言絕句亦直接表現出重視返歸真性、去除凡思俗念、以身體作丹爐的內丹修持思想:本來真性喚金丹,四假為鑪煉作團。不染不思除妄想,自然袞出入仙壇。

三教關係

王重陽的修行思想以道教為主,但同時容納儒、佛兩教。他在對待三教的關係上持開放寬容的態度,認為三教有互相交融兼攝之處。經常被引用的七言律詩《孫公問三教》就反映出這方面的思想: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悟徹便令知出入,曉明應許覺寬洪。精神炁候誰能比,日月星辰自可同。達理識文清淨得,晴空上面觀虛空。然而,我們在解讀此詩時不應只看首兩句“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就簡單認為王重陽是“三教合一”的支持者。後兩句“悟徹便令知出入,曉明應許覺寬洪”就清楚地表達到如果我們能夠悟徹三教,就會明白他們之間是有所不同(出入)的,故此需要以寬容的態度來對待這些差異。這反映出王重陽在此詩的重點在於回應三教關係應該如何處理。他要我們明白到三教之間雖然有相互契合之處,但亦有回異的地方,他在此詩中並非認為三教是縱攝為一,反而是互有異同。

他在另一首詩《問禪道者何》裡,認為道佛二教在修行上可以互相兼通:禪中見道總無能,道裹通禪絕愛憎。禪道兩全為上士,道禪一得自真僧。道情濃處澄還淨,禪味何時淨複澄。咄了禪禪並道道,自然到彼便超昇。在《答戰公問先釋後道》一詩中,他亦認為道、佛二教“是一家”:釋道從來是一家,兩般形貌理無差。識心見性全真覺,知汞通鉛結善芽。馬子休令川撥棹,猿兒莫似浪淘沙。慧燈放出騰霄外,昭斷繁雲見彩霞。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關於王重陽談及三教關係的詩都是出於回答人們詢問而寫。這顯示出王重陽願意在回應外界的請教時,表現出對儒、佛二教抱持開放的包容態度。他儘管對儒、佛二教的修持表示認同,但其宗教身份認同及修練方式均以道教傳統為根基。而全真道亦不像後世三教合一的思想般,分別從儒、佛、道三教各取部分思想教理合為一教,而是一直都以道教教理及修持為宗教實踐的主體,如主張內丹修練及性命之學以致成仙。《重陽立教十五論》《第七論打坐》提到的境界是“雖身處於塵世,名已列於仙位。不須遠叅他人,便是身內聖賢。百年功滿脫殼登真,一粒丹成神遊八表。”《第十二論聖道》亦雲:“入聖之道須是苦志多年,積功累行。高明之士、賢達之流方可入聖之道也。身居一室之中,性滿乾坤。普天聖眾默默護持,無極仙君冥冥圍繞。名集紫府,位列仙階。形且寄於塵中,心已明於物外矣。”可見王重陽終極的宗教修練追求仍然是以道教傳統的登真成仙為目標。

此外,金源濤在《終南山神仙重陽真人全真教祖碑》中雖然記載“真人勸人誦《般若心經》、《道德》、《清淨經》及《孝經》,雲可以修證。”但他亦將王重陽與佛教達摩及儒家的子思相比,視他為發揚道教義理的真人:夫三教各有至言妙理,釋教得佛之心者,達麼也,其教名之曰禪;儒教傳孔子之家學者,子思也,其書名之曰《中庸》;道教通《五千言》之至理,不言而傳,不行而至,若太上老子無為真常之道者,重陽子王真人也。其教名之曰全真,屏去幻妄,獨全其真者,神仙也。

而劉祖謙撰寫于天興元年(1232年)的《終南山重陽祖師仙跡記》,在文章的開首亦認為王重陽“始於業儒,其卒成道”。故當世士人亦認為王重陽是道教的代表人物。故此,若認為王重陽是“三教合一”思想的提倡者,則會模糊了他一直以來以道教為本位的宗教立場與修練方式。事實上他只是在宗教對話及交流上對儒、佛二教持開放態度,並認為在部分實踐範疇中彼此有著共同的基礎。

成就

王重陽創立全真教,主張儒、釋、道三教平等,提出“三教從來一祖風”的和諧學說。全真道內以《道德經》為主、《孝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輔,認為修道即修心,除情去欲,存思靜定、心地清靜便是修行的真捷徑。所以,全真道不崇尚符籙,不事黃白煉丹之術。傳統道教自南北朝寇謙之、陸修靜改革、整頓後,曆隋唐五代宋的漫長歲月,尤其到北宋末年,已呈現不景氣趨勢。以符籙派為主流的道教,支派爭流,一些道流徇末遺本,出現一些流弊,引起社會一些不好的輿論。作為有識之道教知識份子,不能不思其改革。

姬志真在《重陽祖師開道碑》中說:“原夫至道出自先天,太上卓爾立其宗,累聖襲而張其後,靈源妙本,既發而不蒙,出楗玄關,大開而弗閉。從茲設教,代不乏人。然而順世汙隆,乘時步驟,去聖愈遠,靈光不屬。波瀾既蕩,異派爭流,枝葉方聯而紛華竟生。散無名之大樸,遺罔象之玄珠,忘本迷源,隨聲逐色。正塗壅底,道間荒涼。由是聖人複起,究天元一氣之初,洪造更新,應歷數萬靈之會,天挺神授而力拯頹網,祖建宗承而載維新紐、棄華摭實,授溺錄迷。革弊鼎新而玄關複啟焉。重陽祖師乃其人也……”

王重陽是接受這一派的思想,以新的宗旨、修持方法對舊道教進行了大量的改革,進一步把老莊清靜無為的思想貫徹到教義中。王重陽以《道德經》則尊道,主張無心忘言,柔弱清靜。正心誠意,少思寡欲。注重修行,分為真功和真行。真功即內修,其修持大略以識心見性,除情去欲,忍恥含垢,苦己利人為宗。全真因內修“求返其真”,主張功行雙全,以期成仙證真,所以叫“全真”。這種內修主要是修養精神,即性,也稱為性功,全真教既修性,也修命。真行即外修,主張濟世度人。

萬法歸宗

王重陽與僧人多有交往,也常有互相之問難,因而也要作各種闡釋,如《問闡道者何》。佛禪之理他也反復琢磨,進而歸結為道,在《驀山溪》中把佛、道二教相通的東西相提並論,但是最後還是“三清好”(仙境)、“歸三島”(蓬萊等仙島)。做道教“神仙”強于“諸佛”。

全老莊之真

王重陽似乎是有意無意的針對上述朱熹對道教的批判,振興道教,創立了全真道,保全老、莊之真,從《老》、《莊》書中尋求真理、真義,王重陽以老氏之學立教,前人已經指出:重陽為老氏之學,而兼誦《孝經》、《心經》,實有得於為學日益之訓。且道家采儒、墨之要,史遷固言之矣,重陽以此為學,即以此為教,此重陽之大也。彼襲其緒餘,為三教合一之說,豈知重陽者哉?!(陳教友:《王重陽事蹟匯記》引酥醪洞主之言)其一,以老氏之學為教;其二,“三教合一”僅為其“緒餘”,不是主要的。這第二方面已於上述,這裡不必多說了。且闡明一下其以老氏之學為教。王重陽在一首《望蓬萊》的詞中說:為甚得通三一法,都緣悟徹五千言。立起本根源。“三一”原為神名,作為道教名詞之後,又有多種解釋,如《玄門大論三一訣》引孟法師雲:“今三一者,神、氣、精;希、微、夷;虛、無、空”。並且說:“用則分三,本則常一”。然後,三神、三光、三色以及身中三宮、三田等等修煉方術的依據,都當屬於三一法。所以《三一九宮法》說:“夫三一者,乃一身之靈宗,百神之命根。

”據此,王重陽之“得通三一法”,可以理解為他之所以通曉道教之理和法(包括修煉),其原因就在於領悟和透徹的理解了“五千言”——《老子》。王重陽一生致力於此,教人誦讀《老子》,是希望恢復道教創始階段“都習老子五千言”的狀況,因為在王重陽時期大部分地區已經在元朝的統治下,獨立建教已經不可能,沒有提倡三教來的容易,故主張三教平等,所以他同時還叫人讀《孝經》和《心經》。王重陽推崇《老子》,時時提及“五千言”:“五千言,二百字(按:《心經》260餘字,簡稱“二百字”)。兩般經秘隱,神仙好事。靈中省、悟徹玄機,結金丹有自。”“理透《陰符》三百字(按:實為380多字),搜通《道德》五千言,害風一任害風虔。”“奪得真容不問年,滿爐香火五千言。”王重陽對《老子》恭敬、虔誠之至,所以當“遲法師注《道德經》”時,他寫道:“遵隆太上五千言,大道無名妙不傳,一氣包含天地髓,四時斡運歲辰玄。五行方闡陰陽位,三耀初分造化奴。窈默昏冥非有說,自然秘密隱神仙。”在另一首《和遲法師韻》中又說:“直躬彎射有為,中水湧兩相宜。通道德遵公注,意無為只自知。”由此不難看出,王重陽尊崇《老子》,也依靠前人和他人之注釋讀《老子》,但是對《老子》有自己的“意”、“悟”、“搜通”和理解,而非世人所說的與佛教相同、非道教。也正因為如此,王重陽就是王重陽,能夠獨守自己的家風(道家),這是難能可貴的。

活死人墓

活死人墓位於古都西安市區西南40公里處,距重陽宮還有4、5裡路程的成道宮中,今屬西安市戶縣祖庵鎮。如今還有墓堆前面有碑石上刻著“活死人墓”幾個大字。據當地專家講以前曾經開過墓道,發現裡面確有地下室,看下去深不見底,為了保護起見,沒有讓人進去,就用土封住了。

據記載,王重陽早期曾經在活死人墓中修煉兩年,還寫了一首《活死人墓贈甯伯功》的七絕詩,描繪了這種特殊的修煉方法。

詩雲:

活死人兮活死人,

風火地水要只因。

墓中日服真丹藥,

換了凡軀一點塵。

活死人兮活死人,

活中得死是良因,

墓中閑寂真虛靜,

隔斷凡間世上塵”。

全真七子

全真七子為道教全真道創始人王重陽的七位嫡傳弟子。即馬鈺(丹陽子)、丘處機(長春子)、譚處端(長真子)、王處一(玉陽子)、郝大通(太古子)、劉處玄(長生子)和馬鈺之妻孫不二(清靜散人)。

王重陽死後,全真七子在北方廣泛傳播全真教,並且各立支派,即:馬鈺遇仙派、丘處機龍門派、譚處端南無派、劉處玄隨山派、郝大通華山派、王處一全真派、孫不二清靜派。這其中,又以丘處機及其龍門派影響最大。其大多出身世家大族,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和文化修養,師承王重陽三教合一思想,雖各創一派,但宗教思想和修煉方式大致相似。

馬丹陽(1123—1183)原名從義,字宜甫,後更名為鈺,字玄寶,號丹陽子。山東寧海人。家世為地方大族。金大定七年(1167),王重陽到甯海傳佈全真道,他拋棄千金家產,皈依其道。自此勵行苦節,潛心修煉。王重陽臨死以前,將全真秘訣傳與丹陽,托為全真傳道事業的直接繼承人。後來歷盡艱辛,矢志宏道,後人贊評他為“啟迪全真,發揮玄教者也”。傳有全真道遇仙派。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贈封“丹陽抱一無為真人”。著有《洞玄金玉集》、《神光燦》、《漸悟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太平部。另《道藏》太玄部收有《丹陽真人語錄》一卷,題為馬鈺述,金人王頤中集。

孫不二(1119—1182) 法名不二,號清淨散人,或稱孫仙姑。寧海人。馬丹陽之妻,金大定九年(1169),王重陽度化出家,授修道秘訣。她獨處靜室,面壁煉心,七年功成。後遊歷伊、洛,傳道度人。大定二十二年羽化於洛陽。傳有全真教清淨派。元至元六年(i269年),贈封為“清淨淵真順德真人”。《道藏精華錄》收存有《孫不二元君法語》一卷、《孫不二元君傳述丹道秘書》。

譚處端( 1123—1185)原名玉,字伯玉。後改名為處端,字通正,號長真子。寧海人。涉獵經史,尤工草隸,為人慷慨重孝義。素患風痹,藥石不能治。金大定七年(1167),王重陽來山東傳道,便投奔重陽,求其醫治,隔宿而愈。自此誠心皈依全真道,追隨王重陽,朝夕參請,多得玄旨,摒絕思慮,泯滅人我,苦心修煉。王重陽逝世後,隱跡伊、洛之間。大定二十五年卒於洛陽朝元宮。傳全真道南無派。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贈封“長真雲水蘊德真人”。有《水雲集》傳世,今存于《道藏》太平部。

郝大通(1140—1212)名磷,字太古,號恬然子,又號廣寧子,自稱太古道人,法名大通。甯海人,好讀黃老莊列方外之書,擅長卜卦占筮之術,尤精于《大易》。金大定八年(1168),受王重陽法啟發,皈依全真教。金大定十五年(1175),乞食沃州,突有所悟,遂靜坐於沃州橋下,忘形煉功六年,從不言語,人稱“不語先生”。相傳九轉功成後,杖履北遊,在真定間傳教度人。崇慶元年在寧海先天觀羽化。創有全真教華山派。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贈封為“廣甯通玄太古真人”。著有《太古集》四卷,收存於《正統道藏》。

王處一(1142—1217) 號玉陽子,一說號全陽子。寧海人。金大定八年(1168)被王重陽收為弟子。長期隱居文登縣雲光洞,“九夏迎陽立,三冬抱雪眠”,煉形九年,終得大道之要。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應召赴闕主持萬春節醮事。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召問養生之道、性命之理,答以道家清靜無為、內丹造化、不為而成諸說,“所對莫不允合上心”。金宣宗貞韋占五年(1217)羽化于聖水玉虛觀。傳有全真教崳山派。元代至元六年(1269),贈封“玉陽體玄廣度真人。”撰有《雲光集》四卷,《西嶽華山志》一卷,均收入《正統道藏》中。

劉處玄(1147—1203)字通妙,號長生子。東萊人。自幼喪父,事母謹孝,不慕榮華,清靜自守。金大定九年(1169年),王重陽攜馬丹陽等人到掖城傳道,收劉處玄為徒。從此跟隨王重陽,王重陽去世後,獨自隱遁於京洛,靜心煉性。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在昌陽主持齋醮,設壇禱雨,頗有應驗。承安三年(1198年),金章宗派使者接入宮庭,待如上賓。次年乞請還山,章宗賜銘“靈虛”,以光耀祖庭。泰和三年羽化。傳有全真道隨山派。元代至元六年(1269年),贈封“長生輔化明德真人”。著作為《黃帝陰符經注》一卷、《黃庭內景玉經注》一卷、《無為清淨長生真人至真語錄》、《仙樂集》五卷,均收入《正統道藏》之中。

丘處機(1148—1227)字通密,號長春子。登州棲霞人。十九歲出家,次年拜王重陽為師。王重陽羽化後,他在陝西石爵溪洞穴中住了六年,苦心修道。後來又隱居在龍門山勵志精修七年。明昌元年(1190),金章宗以“惑眾亂民”為藉口,下詔禁罷道教,於是東歸棲霞。貞祐二年(1214)秋季,請命招安山東楊安兒義軍。元太祖聞其名,派使者召請,丘處機率弟子十八人從萊州出發,兩年後抵達西域大雪山。返歸燕京後,太祖賜以虎符璽書,命他掌管天下道教,並下詔免除道院、道士一切賦稅差役。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丘處機羽化于寶玄堂,殯於白雲觀處順堂。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詔贈“長春演道主教真人”。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加封為“長春全德神化明應真君”。後世稱為“長春真人”。龍門派為全真道傳承的主要教派。他基本繼承王重陽的思想,主張清心寡欲為修道之本。撰有《大丹直指》二卷。另外還著有《磻溪集》六卷,收存於《正統道藏》;《攝生消息論》一卷 ,收入《道藏精華錄》。

全真道創教人王喆(王重陽)共收了馬鈺、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七大弟子。這七大弟子成為全真道興旺發展的骨幹,各自形成門派,後稱“北七真”。王重陽在山東半島創教、傳教的時間只有三年,大定九年(西元1169)秋,他留王處一、郝大通在昆崳山修煉,自己攜邱劉譚馬四大弟子返關中,抵開封而逝。王重陽的大弟子馬鈺在其之後,繼任掌教,其餘六真在山東、河北、陝西、河南等地傳教,在民間逐漸擴大了影響。馬鈺掌教期間,教旨以無為為主,離塵去俗,識心見性,以道士的樸素苦行吸引社會人士信向,尚未與統治者結上關係,也未營造宮觀。這是全真道發展的第一階段。

西元1187至1219年,是全真道發展的第二階段。這是全真道進一步發展而漸漸壯大的時期,劉處玄、丘處機先後掌教,以山東半島為活動中心。此時的全真道,特別注意爭取金朝統治者的承認和重視,並開始營造宮觀,建立宗教活動基地。泰和元年(西元1201)、三年(西元1203)王處一兩次被徵召,皇帝的一再徵召,提高了全真道地位,促進了它在民間的流傳。

從西元1219年起,全真道的發展進入第三階段,到達鼎盛,促這一局面的關鍵人物是丘處機。丘應成吉思汗之召,以七十多歲高齡率徒赴西域雪山(今阿富汗境內),勸其戒殺,取得成吉思汗尊敬,稱他為丘神仙,令他掌管天下的出家人,並敕免全真道士差役賦稅。丘處機於西元1224年東歸,回到燕京(今北京),住於太極觀(後改名長春宮),該觀從此成為全真道首腦機關所在地。丘處機提出“立觀度人”,此後全真弟子大建宮觀、廣收門徒的活動大為展開,全真道觀逐漸遍佈北方。

西元1227年,丘處機卒,葬于長春宮處順堂,即今天的北京白雲觀。丘處機掌教後,全真道有了很大發展。

全真七子的思想特色:

一曰修心,全真道認為人生是假

馬鈺

是空,真性是本來面目,人生短暫,速修為要,修心要鎖心猿意馬,去俗行塵情,要忍辱苦行,還要孝行、慈悲、濟世、救難。

二曰清淨,王重陽認為,“只要心中清淨兩個字,其餘都不是修行”,性命雙修,而以性功為主。

三曰內丹,馬鈺的內丹功法,強調無為虛靜,一心清淨,養氣全神;丘處機的丹法體系在《大丹直指》一書中,分九步煉法,有小成、中成、大成三個層次,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合道;郝大通則是卦爻周天丹道,用《周易》原理指導煉丹法度火候;孫不二則有女丹功,照顧到女性生理特點。

四曰三教合一,這是全真道的突出特點,全真道吸收儒家的孝行,佛家的見性,在道家內丹功的基礎上,融佛攝儒,以達到成仙超度的目的。

全真七子對全真教發展的影響

全真道在山東創立之後,逐步走出山東,走向全國。王重陽攜丘、劉、潭、馬四大弟子西行,仙逝於開封,四子葬師于陝西重陽故里劉蔣村。守葬畢,馬鈺在終南山一帶修道、闡教,丘處機則在磻溪、龍門苦修十三年,陝西遂成為全真道新的基地,鑒於陝西在歷史上的中心位置,全真道由此走向全國最為方便。譚處端、劉處玄、孫不二則宣教伊洛一帶,郝大通行化河北。這樣,全真道就在北方流行開來,並引起金廷重視,後來又受到成吉思汗關注。丘處機與成吉思汗的歷史性會見,一方面實現了全真道濟世救人的理想,另一方面也成為全真道發展的重大轉捩點,從此全真道迅速繁榮,並流布到全國,實現了王重陽“使四海教風為一家”的原意。

七子中的丘處機是全真道興旺發達的扛鼎人物,他以超常的見識和巨大的人格魅力,感動成吉思汗,止殺救民,積無量功德,也借著元朝的支持,使全真道發達興旺。丘處機的西行雪山傳道,可與佛教玄奘法師西行印度取經相比美,同為宗教史上的偉大事件。七真之後,其弟子道行堅毅,繼續開拓全真事業,可視為齊魯文化的餘緒不絕。由此可見,“全真道在山東的興起及其向全國的流布,乃是齊魯文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又一次的生機創發和對中國文化的新貢獻。

度化劉處玄入道。十月,又于掖縣成立平等會。至此王重陽在山東地區短短的兩年之間“普化三州,同歸五會”。

飛升歸途

大定十年(1170年)正月初四日,王重陽自知行將羽化,召集四位弟子吩咐後事,飛升於返鄉途中。在王重陽逝去後,馬鈺、譚處端、丘處機、劉處玄四人將王重陽遺蛻暫時安葬于孟宗獻花圃,回到終南山與和德瑾、李靈陽及其他王重陽的好友弟子會面,居於劉蔣庵(今陝西省戶縣重陽萬壽宮)修治葬所。大定十二年(1172年),馬鈺、譚處端、丘處機、劉處玄將王重陽遺蛻帶回關中,葬于劉蔣庵。元代,至元六年(1269年),元世祖忽必烈敕封王重陽為“重陽全真開化真君”。至大三年(1310年),元武宗進一步加封王重陽為“重陽全真開化輔極帝君”。

立教宗旨

《重陽立教十五論》是王重陽對全真弟子的修行規範總要,當中包括立教宗旨、入門修練準則、道士日常修習法則、內丹修煉宗旨及修道者所應達到的境界等。他在修行上主張出家投庵,發揚了道教道士出家住觀的教團形式。王重陽本人在修行之初就捨棄妻女離家修行,他在度化已經成家立室的馬鈺、

孫不二夫婦時亦勸導他們出家皈依。在《重陽分梨十化集》中收錄了他對二人的勸說詩句,如有“若是居家常似舊,馬公無分做神仙”、“馬風子、辭別家鄉,與風仙作伴。”、“脫家緣、故做心風。不迷假相,直認真風”等語,因此強調出家修行是全真道創立初期的一大特色。王重陽認為凡是出家的人都先須投庵。因為庵是房舍,乃人一身的依靠。當身體有所依仗支援,心靈便會漸得安定,氣與神亦會因此和合暢順,得以進入真道。王重陽重視群體形式的修練,他主張修道者應“合道伴”,但對道伴的條件有著明確要求:人合伴本欲疾病相扶,你死我埋,我死你埋。然先擇人而後合伴,不可先合伴而後擇人。不可相戀,相戀則系其心;不可不戀,不戀則情相離。戀欲不戀,得其中道可矣!有三合三不合:明心、有慧、有志,此三合也。不明著外境,無智慧性愚濁,無志氣幹打哄,此三不合也。立身之本在叢林,全憑心志,不可順人情,不可取相貌,唯擇高明者,是上法也。

這反映王重陽重視門人之間在修道過程中的互相扶持。而他于山東傳教時在短時間內就成立了“三州五會”的地方教會,組織群眾共同修練,也是他重視群體修道的具體實踐。這種創立地方會社的傳教模式亦被其弟子所繼承,如丘處機在晚年西行會見成吉思汗後回到燕京,就在當地創立了“平等”、“長春”、“靈寶”、“長生”、“明真”、“平安”、“消災”、“萬蓮”八會。儘管王重陽重視群居住觀的修行生活,但他也認為門人可以借著雲遊四方以助修道。

修練要旨

王重陽重視性命之學及內丹修行,主張去除世俗欲念。他曾經對馬鈺說“凡人入道,必戒酒色財氣、攀緣愛念、憂愁思慮,此外更無良藥矣”。王重陽的詩詞中有仔細陳述酒、色、財、氣對修行的害處,例如在《西江月‧四害》一詞中雲:堪歎酒色財氣,塵寰被此長迷。人人慕帶似醯雞,亂性昏神喪慧。獨我搖頭不管,介然甘守孤恓。粗衣糲食淡黃虀,養就胎仙既濟。他認為酒、色、財、氣會令人沉淪,喪亂失神,故在生活上的衣食亦應以簡樸為主,才能在修行上取得成功。他又以詩分別論述四害如何損害人的精神及身體:

在《酒》詩中,王重陽認為“酒”惡唇,贓口,對人對己都沒有好處。

在《色》詩中,王重陽認為“色”多禍,消福,損耗身體,敗壞仁德。

在《財》詩中,王重陽認為“財”作孽,為媒,淪喪德性,招惹災禍。

在《財》詩中,王重陽認為“氣”傷神,損胃,爭強好勝于情於法都不符合。

除了戒絕酒、色、財、氣外,王重陽亦教導門人要保持心中清靜,過簡單自然的生活,修養性命。他在《三州五會化緣榜》中教導會眾:修行不要走旁門左道,饑來吃飯,睡來合眼,刻意的打坐、學道都不用,只需屏除雜念,心中清淨,自自然然就是修行。

上述的教導應該是王重陽在五會草創時對教徒的概略指點,因此勸勉他們不用急於求成,而是應該先由生活的基本做起,以清靜為基礎,再實踐“真功真行”。後來全真道士晉真人在解釋何為“真功真行”時就指出:要修得道果,必須積德行善,自然可以感動天地。除了真心實意的清修,還要濟貧拔苦,救人患難,勸人向善,只有言行都先人後己,沒有一點私欲,才是真正的“真功真行” 。所以“真功”是指靜慮心神後的內練功夫,“真行”就是指無私的助人善業,當中包括入世的救濟及弘道宣教。

方中煉神

王重陽在修行上十分注重性與命的修持,例如他在《重陽立教十五論》、《第十一論混性命》中提到“性者神也,命者氣也。性若見命,如禽得風,飄飄輕舉,省力易成。”可見他認為性與命對修行同樣重要,是互相增益的。王重陽亦視內丹為通向證道的階梯,在他關於修行主題的詩詞中有大量運用內丹術語的作品。例如以下這首以《修行》為題的七言律詩:斷雲飛盡月光明,返照神舟傍岸行。水火相逢開正路,木金間隔定長生。黑鉛赤汞分南北,白虎青龍換甲庚。依此修持真了了,空中結就玉絲棚。他另外一首以《金丹》為題的七言絕句亦直接表現出重視返歸真性、去除凡思俗念、以身體作丹爐的內丹修持思想:本來真性喚金丹,四假為鑪煉作團。不染不思除妄想,自然袞出入仙壇。

三教關係

王重陽的修行思想以道教為主,但同時容納儒、佛兩教。他在對待三教的關係上持開放寬容的態度,認為三教有互相交融兼攝之處。經常被引用的七言律詩《孫公問三教》就反映出這方面的思想: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悟徹便令知出入,曉明應許覺寬洪。精神炁候誰能比,日月星辰自可同。達理識文清淨得,晴空上面觀虛空。然而,我們在解讀此詩時不應只看首兩句“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就簡單認為王重陽是“三教合一”的支持者。後兩句“悟徹便令知出入,曉明應許覺寬洪”就清楚地表達到如果我們能夠悟徹三教,就會明白他們之間是有所不同(出入)的,故此需要以寬容的態度來對待這些差異。這反映出王重陽在此詩的重點在於回應三教關係應該如何處理。他要我們明白到三教之間雖然有相互契合之處,但亦有回異的地方,他在此詩中並非認為三教是縱攝為一,反而是互有異同。

他在另一首詩《問禪道者何》裡,認為道佛二教在修行上可以互相兼通:禪中見道總無能,道裹通禪絕愛憎。禪道兩全為上士,道禪一得自真僧。道情濃處澄還淨,禪味何時淨複澄。咄了禪禪並道道,自然到彼便超昇。在《答戰公問先釋後道》一詩中,他亦認為道、佛二教“是一家”:釋道從來是一家,兩般形貌理無差。識心見性全真覺,知汞通鉛結善芽。馬子休令川撥棹,猿兒莫似浪淘沙。慧燈放出騰霄外,昭斷繁雲見彩霞。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關於王重陽談及三教關係的詩都是出於回答人們詢問而寫。這顯示出王重陽願意在回應外界的請教時,表現出對儒、佛二教抱持開放的包容態度。他儘管對儒、佛二教的修持表示認同,但其宗教身份認同及修練方式均以道教傳統為根基。而全真道亦不像後世三教合一的思想般,分別從儒、佛、道三教各取部分思想教理合為一教,而是一直都以道教教理及修持為宗教實踐的主體,如主張內丹修練及性命之學以致成仙。《重陽立教十五論》《第七論打坐》提到的境界是“雖身處於塵世,名已列於仙位。不須遠叅他人,便是身內聖賢。百年功滿脫殼登真,一粒丹成神遊八表。”《第十二論聖道》亦雲:“入聖之道須是苦志多年,積功累行。高明之士、賢達之流方可入聖之道也。身居一室之中,性滿乾坤。普天聖眾默默護持,無極仙君冥冥圍繞。名集紫府,位列仙階。形且寄於塵中,心已明於物外矣。”可見王重陽終極的宗教修練追求仍然是以道教傳統的登真成仙為目標。

此外,金源濤在《終南山神仙重陽真人全真教祖碑》中雖然記載“真人勸人誦《般若心經》、《道德》、《清淨經》及《孝經》,雲可以修證。”但他亦將王重陽與佛教達摩及儒家的子思相比,視他為發揚道教義理的真人:夫三教各有至言妙理,釋教得佛之心者,達麼也,其教名之曰禪;儒教傳孔子之家學者,子思也,其書名之曰《中庸》;道教通《五千言》之至理,不言而傳,不行而至,若太上老子無為真常之道者,重陽子王真人也。其教名之曰全真,屏去幻妄,獨全其真者,神仙也。

而劉祖謙撰寫于天興元年(1232年)的《終南山重陽祖師仙跡記》,在文章的開首亦認為王重陽“始於業儒,其卒成道”。故當世士人亦認為王重陽是道教的代表人物。故此,若認為王重陽是“三教合一”思想的提倡者,則會模糊了他一直以來以道教為本位的宗教立場與修練方式。事實上他只是在宗教對話及交流上對儒、佛二教持開放態度,並認為在部分實踐範疇中彼此有著共同的基礎。

成就

王重陽創立全真教,主張儒、釋、道三教平等,提出“三教從來一祖風”的和諧學說。全真道內以《道德經》為主、《孝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輔,認為修道即修心,除情去欲,存思靜定、心地清靜便是修行的真捷徑。所以,全真道不崇尚符籙,不事黃白煉丹之術。傳統道教自南北朝寇謙之、陸修靜改革、整頓後,曆隋唐五代宋的漫長歲月,尤其到北宋末年,已呈現不景氣趨勢。以符籙派為主流的道教,支派爭流,一些道流徇末遺本,出現一些流弊,引起社會一些不好的輿論。作為有識之道教知識份子,不能不思其改革。

姬志真在《重陽祖師開道碑》中說:“原夫至道出自先天,太上卓爾立其宗,累聖襲而張其後,靈源妙本,既發而不蒙,出楗玄關,大開而弗閉。從茲設教,代不乏人。然而順世汙隆,乘時步驟,去聖愈遠,靈光不屬。波瀾既蕩,異派爭流,枝葉方聯而紛華竟生。散無名之大樸,遺罔象之玄珠,忘本迷源,隨聲逐色。正塗壅底,道間荒涼。由是聖人複起,究天元一氣之初,洪造更新,應歷數萬靈之會,天挺神授而力拯頹網,祖建宗承而載維新紐、棄華摭實,授溺錄迷。革弊鼎新而玄關複啟焉。重陽祖師乃其人也……”

王重陽是接受這一派的思想,以新的宗旨、修持方法對舊道教進行了大量的改革,進一步把老莊清靜無為的思想貫徹到教義中。王重陽以《道德經》則尊道,主張無心忘言,柔弱清靜。正心誠意,少思寡欲。注重修行,分為真功和真行。真功即內修,其修持大略以識心見性,除情去欲,忍恥含垢,苦己利人為宗。全真因內修“求返其真”,主張功行雙全,以期成仙證真,所以叫“全真”。這種內修主要是修養精神,即性,也稱為性功,全真教既修性,也修命。真行即外修,主張濟世度人。

萬法歸宗

王重陽與僧人多有交往,也常有互相之問難,因而也要作各種闡釋,如《問闡道者何》。佛禪之理他也反復琢磨,進而歸結為道,在《驀山溪》中把佛、道二教相通的東西相提並論,但是最後還是“三清好”(仙境)、“歸三島”(蓬萊等仙島)。做道教“神仙”強于“諸佛”。

全老莊之真

王重陽似乎是有意無意的針對上述朱熹對道教的批判,振興道教,創立了全真道,保全老、莊之真,從《老》、《莊》書中尋求真理、真義,王重陽以老氏之學立教,前人已經指出:重陽為老氏之學,而兼誦《孝經》、《心經》,實有得於為學日益之訓。且道家采儒、墨之要,史遷固言之矣,重陽以此為學,即以此為教,此重陽之大也。彼襲其緒餘,為三教合一之說,豈知重陽者哉?!(陳教友:《王重陽事蹟匯記》引酥醪洞主之言)其一,以老氏之學為教;其二,“三教合一”僅為其“緒餘”,不是主要的。這第二方面已於上述,這裡不必多說了。且闡明一下其以老氏之學為教。王重陽在一首《望蓬萊》的詞中說:為甚得通三一法,都緣悟徹五千言。立起本根源。“三一”原為神名,作為道教名詞之後,又有多種解釋,如《玄門大論三一訣》引孟法師雲:“今三一者,神、氣、精;希、微、夷;虛、無、空”。並且說:“用則分三,本則常一”。然後,三神、三光、三色以及身中三宮、三田等等修煉方術的依據,都當屬於三一法。所以《三一九宮法》說:“夫三一者,乃一身之靈宗,百神之命根。

”據此,王重陽之“得通三一法”,可以理解為他之所以通曉道教之理和法(包括修煉),其原因就在於領悟和透徹的理解了“五千言”——《老子》。王重陽一生致力於此,教人誦讀《老子》,是希望恢復道教創始階段“都習老子五千言”的狀況,因為在王重陽時期大部分地區已經在元朝的統治下,獨立建教已經不可能,沒有提倡三教來的容易,故主張三教平等,所以他同時還叫人讀《孝經》和《心經》。王重陽推崇《老子》,時時提及“五千言”:“五千言,二百字(按:《心經》260餘字,簡稱“二百字”)。兩般經秘隱,神仙好事。靈中省、悟徹玄機,結金丹有自。”“理透《陰符》三百字(按:實為380多字),搜通《道德》五千言,害風一任害風虔。”“奪得真容不問年,滿爐香火五千言。”王重陽對《老子》恭敬、虔誠之至,所以當“遲法師注《道德經》”時,他寫道:“遵隆太上五千言,大道無名妙不傳,一氣包含天地髓,四時斡運歲辰玄。五行方闡陰陽位,三耀初分造化奴。窈默昏冥非有說,自然秘密隱神仙。”在另一首《和遲法師韻》中又說:“直躬彎射有為,中水湧兩相宜。通道德遵公注,意無為只自知。”由此不難看出,王重陽尊崇《老子》,也依靠前人和他人之注釋讀《老子》,但是對《老子》有自己的“意”、“悟”、“搜通”和理解,而非世人所說的與佛教相同、非道教。也正因為如此,王重陽就是王重陽,能夠獨守自己的家風(道家),這是難能可貴的。

活死人墓

活死人墓位於古都西安市區西南40公里處,距重陽宮還有4、5裡路程的成道宮中,今屬西安市戶縣祖庵鎮。如今還有墓堆前面有碑石上刻著“活死人墓”幾個大字。據當地專家講以前曾經開過墓道,發現裡面確有地下室,看下去深不見底,為了保護起見,沒有讓人進去,就用土封住了。

據記載,王重陽早期曾經在活死人墓中修煉兩年,還寫了一首《活死人墓贈甯伯功》的七絕詩,描繪了這種特殊的修煉方法。

詩雲:

活死人兮活死人,

風火地水要只因。

墓中日服真丹藥,

換了凡軀一點塵。

活死人兮活死人,

活中得死是良因,

墓中閑寂真虛靜,

隔斷凡間世上塵”。

全真七子

全真七子為道教全真道創始人王重陽的七位嫡傳弟子。即馬鈺(丹陽子)、丘處機(長春子)、譚處端(長真子)、王處一(玉陽子)、郝大通(太古子)、劉處玄(長生子)和馬鈺之妻孫不二(清靜散人)。

王重陽死後,全真七子在北方廣泛傳播全真教,並且各立支派,即:馬鈺遇仙派、丘處機龍門派、譚處端南無派、劉處玄隨山派、郝大通華山派、王處一全真派、孫不二清靜派。這其中,又以丘處機及其龍門派影響最大。其大多出身世家大族,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和文化修養,師承王重陽三教合一思想,雖各創一派,但宗教思想和修煉方式大致相似。

馬丹陽(1123—1183)原名從義,字宜甫,後更名為鈺,字玄寶,號丹陽子。山東寧海人。家世為地方大族。金大定七年(1167),王重陽到甯海傳佈全真道,他拋棄千金家產,皈依其道。自此勵行苦節,潛心修煉。王重陽臨死以前,將全真秘訣傳與丹陽,托為全真傳道事業的直接繼承人。後來歷盡艱辛,矢志宏道,後人贊評他為“啟迪全真,發揮玄教者也”。傳有全真道遇仙派。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贈封“丹陽抱一無為真人”。著有《洞玄金玉集》、《神光燦》、《漸悟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太平部。另《道藏》太玄部收有《丹陽真人語錄》一卷,題為馬鈺述,金人王頤中集。

孫不二(1119—1182) 法名不二,號清淨散人,或稱孫仙姑。寧海人。馬丹陽之妻,金大定九年(1169),王重陽度化出家,授修道秘訣。她獨處靜室,面壁煉心,七年功成。後遊歷伊、洛,傳道度人。大定二十二年羽化於洛陽。傳有全真教清淨派。元至元六年(i269年),贈封為“清淨淵真順德真人”。《道藏精華錄》收存有《孫不二元君法語》一卷、《孫不二元君傳述丹道秘書》。

譚處端( 1123—1185)原名玉,字伯玉。後改名為處端,字通正,號長真子。寧海人。涉獵經史,尤工草隸,為人慷慨重孝義。素患風痹,藥石不能治。金大定七年(1167),王重陽來山東傳道,便投奔重陽,求其醫治,隔宿而愈。自此誠心皈依全真道,追隨王重陽,朝夕參請,多得玄旨,摒絕思慮,泯滅人我,苦心修煉。王重陽逝世後,隱跡伊、洛之間。大定二十五年卒於洛陽朝元宮。傳全真道南無派。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贈封“長真雲水蘊德真人”。有《水雲集》傳世,今存于《道藏》太平部。

郝大通(1140—1212)名磷,字太古,號恬然子,又號廣寧子,自稱太古道人,法名大通。甯海人,好讀黃老莊列方外之書,擅長卜卦占筮之術,尤精于《大易》。金大定八年(1168),受王重陽法啟發,皈依全真教。金大定十五年(1175),乞食沃州,突有所悟,遂靜坐於沃州橋下,忘形煉功六年,從不言語,人稱“不語先生”。相傳九轉功成後,杖履北遊,在真定間傳教度人。崇慶元年在寧海先天觀羽化。創有全真教華山派。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贈封為“廣甯通玄太古真人”。著有《太古集》四卷,收存於《正統道藏》。

王處一(1142—1217) 號玉陽子,一說號全陽子。寧海人。金大定八年(1168)被王重陽收為弟子。長期隱居文登縣雲光洞,“九夏迎陽立,三冬抱雪眠”,煉形九年,終得大道之要。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應召赴闕主持萬春節醮事。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召問養生之道、性命之理,答以道家清靜無為、內丹造化、不為而成諸說,“所對莫不允合上心”。金宣宗貞韋占五年(1217)羽化于聖水玉虛觀。傳有全真教崳山派。元代至元六年(1269),贈封“玉陽體玄廣度真人。”撰有《雲光集》四卷,《西嶽華山志》一卷,均收入《正統道藏》中。

劉處玄(1147—1203)字通妙,號長生子。東萊人。自幼喪父,事母謹孝,不慕榮華,清靜自守。金大定九年(1169年),王重陽攜馬丹陽等人到掖城傳道,收劉處玄為徒。從此跟隨王重陽,王重陽去世後,獨自隱遁於京洛,靜心煉性。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在昌陽主持齋醮,設壇禱雨,頗有應驗。承安三年(1198年),金章宗派使者接入宮庭,待如上賓。次年乞請還山,章宗賜銘“靈虛”,以光耀祖庭。泰和三年羽化。傳有全真道隨山派。元代至元六年(1269年),贈封“長生輔化明德真人”。著作為《黃帝陰符經注》一卷、《黃庭內景玉經注》一卷、《無為清淨長生真人至真語錄》、《仙樂集》五卷,均收入《正統道藏》之中。

丘處機(1148—1227)字通密,號長春子。登州棲霞人。十九歲出家,次年拜王重陽為師。王重陽羽化後,他在陝西石爵溪洞穴中住了六年,苦心修道。後來又隱居在龍門山勵志精修七年。明昌元年(1190),金章宗以“惑眾亂民”為藉口,下詔禁罷道教,於是東歸棲霞。貞祐二年(1214)秋季,請命招安山東楊安兒義軍。元太祖聞其名,派使者召請,丘處機率弟子十八人從萊州出發,兩年後抵達西域大雪山。返歸燕京後,太祖賜以虎符璽書,命他掌管天下道教,並下詔免除道院、道士一切賦稅差役。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丘處機羽化于寶玄堂,殯於白雲觀處順堂。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詔贈“長春演道主教真人”。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加封為“長春全德神化明應真君”。後世稱為“長春真人”。龍門派為全真道傳承的主要教派。他基本繼承王重陽的思想,主張清心寡欲為修道之本。撰有《大丹直指》二卷。另外還著有《磻溪集》六卷,收存於《正統道藏》;《攝生消息論》一卷 ,收入《道藏精華錄》。

全真道創教人王喆(王重陽)共收了馬鈺、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七大弟子。這七大弟子成為全真道興旺發展的骨幹,各自形成門派,後稱“北七真”。王重陽在山東半島創教、傳教的時間只有三年,大定九年(西元1169)秋,他留王處一、郝大通在昆崳山修煉,自己攜邱劉譚馬四大弟子返關中,抵開封而逝。王重陽的大弟子馬鈺在其之後,繼任掌教,其餘六真在山東、河北、陝西、河南等地傳教,在民間逐漸擴大了影響。馬鈺掌教期間,教旨以無為為主,離塵去俗,識心見性,以道士的樸素苦行吸引社會人士信向,尚未與統治者結上關係,也未營造宮觀。這是全真道發展的第一階段。

西元1187至1219年,是全真道發展的第二階段。這是全真道進一步發展而漸漸壯大的時期,劉處玄、丘處機先後掌教,以山東半島為活動中心。此時的全真道,特別注意爭取金朝統治者的承認和重視,並開始營造宮觀,建立宗教活動基地。泰和元年(西元1201)、三年(西元1203)王處一兩次被徵召,皇帝的一再徵召,提高了全真道地位,促進了它在民間的流傳。

從西元1219年起,全真道的發展進入第三階段,到達鼎盛,促這一局面的關鍵人物是丘處機。丘應成吉思汗之召,以七十多歲高齡率徒赴西域雪山(今阿富汗境內),勸其戒殺,取得成吉思汗尊敬,稱他為丘神仙,令他掌管天下的出家人,並敕免全真道士差役賦稅。丘處機於西元1224年東歸,回到燕京(今北京),住於太極觀(後改名長春宮),該觀從此成為全真道首腦機關所在地。丘處機提出“立觀度人”,此後全真弟子大建宮觀、廣收門徒的活動大為展開,全真道觀逐漸遍佈北方。

西元1227年,丘處機卒,葬于長春宮處順堂,即今天的北京白雲觀。丘處機掌教後,全真道有了很大發展。

全真七子的思想特色:

一曰修心,全真道認為人生是假

馬鈺

是空,真性是本來面目,人生短暫,速修為要,修心要鎖心猿意馬,去俗行塵情,要忍辱苦行,還要孝行、慈悲、濟世、救難。

二曰清淨,王重陽認為,“只要心中清淨兩個字,其餘都不是修行”,性命雙修,而以性功為主。

三曰內丹,馬鈺的內丹功法,強調無為虛靜,一心清淨,養氣全神;丘處機的丹法體系在《大丹直指》一書中,分九步煉法,有小成、中成、大成三個層次,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合道;郝大通則是卦爻周天丹道,用《周易》原理指導煉丹法度火候;孫不二則有女丹功,照顧到女性生理特點。

四曰三教合一,這是全真道的突出特點,全真道吸收儒家的孝行,佛家的見性,在道家內丹功的基礎上,融佛攝儒,以達到成仙超度的目的。

全真七子對全真教發展的影響

全真道在山東創立之後,逐步走出山東,走向全國。王重陽攜丘、劉、潭、馬四大弟子西行,仙逝於開封,四子葬師于陝西重陽故里劉蔣村。守葬畢,馬鈺在終南山一帶修道、闡教,丘處機則在磻溪、龍門苦修十三年,陝西遂成為全真道新的基地,鑒於陝西在歷史上的中心位置,全真道由此走向全國最為方便。譚處端、劉處玄、孫不二則宣教伊洛一帶,郝大通行化河北。這樣,全真道就在北方流行開來,並引起金廷重視,後來又受到成吉思汗關注。丘處機與成吉思汗的歷史性會見,一方面實現了全真道濟世救人的理想,另一方面也成為全真道發展的重大轉捩點,從此全真道迅速繁榮,並流布到全國,實現了王重陽“使四海教風為一家”的原意。

七子中的丘處機是全真道興旺發達的扛鼎人物,他以超常的見識和巨大的人格魅力,感動成吉思汗,止殺救民,積無量功德,也借著元朝的支持,使全真道發達興旺。丘處機的西行雪山傳道,可與佛教玄奘法師西行印度取經相比美,同為宗教史上的偉大事件。七真之後,其弟子道行堅毅,繼續開拓全真事業,可視為齊魯文化的餘緒不絕。由此可見,“全真道在山東的興起及其向全國的流布,乃是齊魯文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又一次的生機創發和對中國文化的新貢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