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余華:看法總是要陳舊過時,而事實永遠不會陳舊過時

我曾經被這樣的兩句話所深深吸引, 第一句話來自美國作家以撒·辛格的哥哥, 這位很早就開始寫作, 後來又被人們完全遺忘的作家這樣教導他的弟弟:

“看法總是要陳舊過時, 而事實永遠不會陳舊過時。 ”第二句話出自一位古老的希臘人之口:“命運的看法比我們更準確。 ”

在這裡, 他們都否定了“看法”, 而且都為此尋找到一個有力的藉口:那位辛格家族的成員十分實際地強調了“事實”;古希臘人則更相信不可知的事物, 指出的是“命運”。

他們有一點是相同的, 那就是“事實”和“命運”都要比“看法”寬廣得多, 就像秋天一樣;而“看法”又是什麼?在他們眼中很可能只是一片樹葉。 人們總是喜歡不斷地發表自己的看法, 這幾乎成了狂妄自大的根源, 於是人們真以為一葉可以見秋了, 而忘記了它其實只是一個形容詞。

後來, 我又讀到了蒙田的書, 這位令人讚歎不已的作家告訴我們:“按自己的能力來判斷事物的正誤是愚蠢的。

”他說:“為什麼不想一想, 我們自己的看法常常充滿矛盾?多少昨天還是信條的東西, 今天卻成了謊言?”蒙田暗示我們:“看法”在很大程度上是虛榮和好奇在作怪, “好奇心引導我們到處管閒事, 虛榮心則禁止我們留下懸而未決的問題”。 四個世紀以後, 很多知名人士站出來為蒙田的話作證。

1

權威往往是自負的開始

一九四三年, IBM公司的董事長湯瑪斯·沃森胸有成竹地告訴人們:“我想, 五台電腦足以滿足整個世界市場。 ”另一位無聲電影時代造就的富翁哈裡·華納, 在一九二七年堅信:“哪一個傢伙願意聽到演員發出聲音?”而蒙田的同胞福煦元帥, 這位法國高級軍事學院院長, 第一次世界大戰協約國軍總司令, 對當時剛剛出現的飛機十分喜愛, 他說:“飛機是一種有趣的玩具, 但毫無軍事價值。 ”

我知道能讓蒙田深感愉快的證詞遠遠不止這些。 這些證人的錯誤並不是信口開河, 並不是不負責任地說一些自已不太瞭解的事物。

他們所說的恰恰是他們最熟悉的, 無論是湯瑪斯·沃森, 還是哈裡·華納, 或者是福煦元帥, 都毫無疑問是擁有著上述看法的權威。 問題就出在這裡, 權威往往是自負的開始, 就像得意使人忘形一樣, 他們開始對未來發表看法了。 而對他們來說, 未來僅僅只是時間向前延伸而已, 除此之外他們對未來就一無所知了。 就像一八九九年那位美國專利局的委員下令拆除他的辦公室一樣, 理由是“天底下發明得出來的東西都已經發明完了”。 有趣的是, 他們所不知道的未來卻牢牢地記住了他們, 使他們在各種不同語言的報刊的夾縫裡, 以笑料的方式獲得永生。

2

知識自信是否是一種假像?

很多人喜歡說這樣一句話:不知道的事就不要說。 這似乎是謹慎和謙虛的品質, 而且還時常被認為是一種成功的標誌。 在發表看法時小心翼翼固然很好, 問題是人們如何判斷知道與不知道?

事實上很少有人會對自己所不知道的事大加議論, 人們習慣於在自己知道的事物上發表不知道的看法, 並且樂此不疲。這是不是知識帶來的自信?

我有一位朋友,年輕時在大學學習西方哲學,現在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有一個十分有趣的看法,有一天他將之告訴了我,他說:“我的大腦就像是一口池塘,別人的書就像是一顆石子;石子扔進池塘激起的是水波,而不會激起石子。”最後他這樣說“因此別人的知識在我腦子裡裝得再多也是別人的,不會是我的。”

他的原話是用來抵擋當時老師的批評的,因為在大學時他是一個不喜歡讀書的學生。現在重溫他的看法時,除了覺得有趣之外,也會使不少人信服,但是不能去經受太多的反駁。

這位朋友的話倒是指出了這樣一個事實那些輕易發表看法的人,很可能經常將別人的知識誤解成是自己的,將過去的知識誤解成是未來的。然後,這個世界上就出現了層出不窮的笑話。

3

他們在否定“看法”的時候,其實也選擇了“看法”有一些聰明的看法,當它們被發表時,常常是繞過了看法。就像那位希臘人,他讓命運的看法來代替生活的看法;還有以撒.辛格的哥哥,儘管這位失敗的作家沒有能夠證明“只有事實不會陳舊過時”,但是他的弟弟,那位對哥哥很可能是隨口說出的話堅信不疑的以撒·辛格,卻向我們提供了成功的範例。辛格的作品確實如此。

對他們而言,真正的“看法”又是什麼呢?當別人選擇道路的時候,他們選擇的似乎是路口,那些交叉的或者是十字的路口。他們在否定“看法”的時候,其實也選擇了“看法”。這一點誰都知道,因為要做到真正的沒有看法是不可能的。既然一個雙目失明的人同樣可以行走,一個具備了理解力的人如何能夠放棄判斷?

是不是說,真正的“看法”是無法確定的,或者說“看法”應該是內心深處遲疑不決的活動,如果真是這樣,那麼看法就是沉默。可是所有的人都在發出聲音,包括希臘人、辛格的哥哥,當然也有蒙田。

4

既然兩個完全對立的看法都可以榮辱與共,其他的看法自然也應該得到它們的身份證。與別人不同的是,蒙田他們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懷疑主義的立場,他們似乎相信“任何一個命題的對面,都存在著另外一個命題”。另外一些人也相信這個立場。

在去年,也就是一九九六年,有一位鐘斯小姐榮獲了美國俄亥俄州一個私人基金會設立的“貞潔獎”,獲獎理由十分簡單,就是這位鐘斯小姐的年齡和她處女膜的年齡一樣,都是三十八歲。鐘斯小姐走上領獎臺時這樣說:

“我領取的絕不是什麼‘處女獎’,我天生厭惡男人,敵視男人,所以我今年三十八歲了,還沒有被破壞處女膜。應該說,這五萬美元是我獲得的敵視男人獎。”

鐘斯小姐要消滅性的存在。這是致命的打擊,因為對那些好事的男人來說,沒有性肯定比性亂更糟糕。有意思的是,他們竟然天衣無縫地結合到了一起。

由此可見,我們生活中的看法已經是無奇不有。既然兩個完全對立的看法都可以榮辱與共,其他的看法自然也應該得到它們的身份證。

米蘭·昆德拉在他的《笑忘書》裡,讓一位哲學教授說出了這樣一句話:“自詹姆斯·喬伊絲以來,我們已經知道我們生活的最偉大的冒險在於冒險的不存在……”

這句話很受歡迎,並且成為了一部法文小說的卷首題詞。這句話所表達的看法和它的句式一樣圓滑,它的優點是能夠讓反對它的人不知所措,同樣也讓贊成它的人不知所措。

如果模仿那位哲學教授的話,就可以這麼說:這句話所表達的最重要的看法在於看法的不存在。

幾年以後,米蘭·昆德拉在《被背叛的遺囑》裡舊話重提,他說:“……這不過是一些精巧的混帳話。當年,七十年代,我在周圍到處聽到這些,補綴著結構主義和精神分析殘渣的大學圈裡的扯淡。”

有時候就像是遊戲。在博爾赫斯的一個短篇故事《特隆·烏爾巴爾,奧爾比斯·特蒂烏斯》裡,敘述者和他的朋友從尋找一句名言的出處開始,最後進入了一個幻想的世界。那句引導他們的名言是這樣的:

“鏡子與交媾都是污穢的,因為它們同樣使人口數目增加。”

這句出自烏爾巴爾一位祭師之口的名言,顯然帶有宗教的暗示,在它的後面似乎還矗立著禁忌的柱子。然而當這句話時過境遷之後,作為語句的獨立性也浮現了出來。現在,當我們放棄它所有的背景,單純地看待它時,就會發現自己已經被這句話裡奇妙的樂趣所深深吸引,從而忘記了它的看法是否合理。

所以對很多看法,我們都不能以斤斤計較的方式去對待。因為“命運的看法比我們更準確”,而且“看法總是要陳舊過時”。

5

永生者的城市其實是穴居人的廢墟

這些年來,我始終信任這樣的話,並且視自已為他們中的一員。我知道一個作家需要什麼,就像但丁所說:“我喜歡懷疑不亞於肯定。”

我已經有十五年的寫作歷史,我知道這並不算長久,我要說的是寫作會改變一個人,尤其是擅長虛構敘述的人。

作家長時期寫作,會使自己變得越來越軟弱、膽小和猶豫不決;那些被認為應該克服的缺點在我這裡常常是應有盡有,而人們頌揚的剛毅、果斷和英勇無畏則只能在我虛構的筆下出現。

思維的訓練將我一步一步地推到了深深的懷疑之中,從而使我逐漸地失去理性的能力,使我的思想變得害羞和不敢說話,而另一方面的能力卻是茁壯成長,我能夠準確地知道一粒紐扣掉到地上時的聲響和它滾動的姿態,而且對我來說,它比死去一位總統重要得多。

最後,我要說的是作為一個作家的看法。為此,我想繼續談一談博爾赫斯,在他那篇迷人的故事《永生》裡,有一個“流利自如地說幾種語言;說法語時很快轉換成英語,又轉成叫人捉摸不透的薩洛尼卡的西班牙語和澳門的葡萄牙語”的人,這個乾瘦憔悴的人在這個世上已經生活了很多個世紀。在很多個世紀之前,他在沙漠裡歷經艱辛,找到了一條使人超越死亡的秘密河流,和岸邊的永生者的城市(其實是穴居人的廢墟)。

博爾赫斯在小說裡這樣寫:“我一連好幾天沒有找到水,毒辣的太陽,乾渴和對乾渴的恐懼使日子長得難以忍受。”這個句子為什麼令人讚歎,就是因為在“乾渴”的後面,博爾赫斯告訴我們還有更可怕的“對乾渴的恐懼”。

我相信這就是一個作家的看法。一九九七年十月十八日

並且樂此不疲。這是不是知識帶來的自信?

我有一位朋友,年輕時在大學學習西方哲學,現在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有一個十分有趣的看法,有一天他將之告訴了我,他說:“我的大腦就像是一口池塘,別人的書就像是一顆石子;石子扔進池塘激起的是水波,而不會激起石子。”最後他這樣說“因此別人的知識在我腦子裡裝得再多也是別人的,不會是我的。”

他的原話是用來抵擋當時老師的批評的,因為在大學時他是一個不喜歡讀書的學生。現在重溫他的看法時,除了覺得有趣之外,也會使不少人信服,但是不能去經受太多的反駁。

這位朋友的話倒是指出了這樣一個事實那些輕易發表看法的人,很可能經常將別人的知識誤解成是自己的,將過去的知識誤解成是未來的。然後,這個世界上就出現了層出不窮的笑話。

3

他們在否定“看法”的時候,其實也選擇了“看法”有一些聰明的看法,當它們被發表時,常常是繞過了看法。就像那位希臘人,他讓命運的看法來代替生活的看法;還有以撒.辛格的哥哥,儘管這位失敗的作家沒有能夠證明“只有事實不會陳舊過時”,但是他的弟弟,那位對哥哥很可能是隨口說出的話堅信不疑的以撒·辛格,卻向我們提供了成功的範例。辛格的作品確實如此。

對他們而言,真正的“看法”又是什麼呢?當別人選擇道路的時候,他們選擇的似乎是路口,那些交叉的或者是十字的路口。他們在否定“看法”的時候,其實也選擇了“看法”。這一點誰都知道,因為要做到真正的沒有看法是不可能的。既然一個雙目失明的人同樣可以行走,一個具備了理解力的人如何能夠放棄判斷?

是不是說,真正的“看法”是無法確定的,或者說“看法”應該是內心深處遲疑不決的活動,如果真是這樣,那麼看法就是沉默。可是所有的人都在發出聲音,包括希臘人、辛格的哥哥,當然也有蒙田。

4

既然兩個完全對立的看法都可以榮辱與共,其他的看法自然也應該得到它們的身份證。與別人不同的是,蒙田他們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懷疑主義的立場,他們似乎相信“任何一個命題的對面,都存在著另外一個命題”。另外一些人也相信這個立場。

在去年,也就是一九九六年,有一位鐘斯小姐榮獲了美國俄亥俄州一個私人基金會設立的“貞潔獎”,獲獎理由十分簡單,就是這位鐘斯小姐的年齡和她處女膜的年齡一樣,都是三十八歲。鐘斯小姐走上領獎臺時這樣說:

“我領取的絕不是什麼‘處女獎’,我天生厭惡男人,敵視男人,所以我今年三十八歲了,還沒有被破壞處女膜。應該說,這五萬美元是我獲得的敵視男人獎。”

鐘斯小姐要消滅性的存在。這是致命的打擊,因為對那些好事的男人來說,沒有性肯定比性亂更糟糕。有意思的是,他們竟然天衣無縫地結合到了一起。

由此可見,我們生活中的看法已經是無奇不有。既然兩個完全對立的看法都可以榮辱與共,其他的看法自然也應該得到它們的身份證。

米蘭·昆德拉在他的《笑忘書》裡,讓一位哲學教授說出了這樣一句話:“自詹姆斯·喬伊絲以來,我們已經知道我們生活的最偉大的冒險在於冒險的不存在……”

這句話很受歡迎,並且成為了一部法文小說的卷首題詞。這句話所表達的看法和它的句式一樣圓滑,它的優點是能夠讓反對它的人不知所措,同樣也讓贊成它的人不知所措。

如果模仿那位哲學教授的話,就可以這麼說:這句話所表達的最重要的看法在於看法的不存在。

幾年以後,米蘭·昆德拉在《被背叛的遺囑》裡舊話重提,他說:“……這不過是一些精巧的混帳話。當年,七十年代,我在周圍到處聽到這些,補綴著結構主義和精神分析殘渣的大學圈裡的扯淡。”

有時候就像是遊戲。在博爾赫斯的一個短篇故事《特隆·烏爾巴爾,奧爾比斯·特蒂烏斯》裡,敘述者和他的朋友從尋找一句名言的出處開始,最後進入了一個幻想的世界。那句引導他們的名言是這樣的:

“鏡子與交媾都是污穢的,因為它們同樣使人口數目增加。”

這句出自烏爾巴爾一位祭師之口的名言,顯然帶有宗教的暗示,在它的後面似乎還矗立著禁忌的柱子。然而當這句話時過境遷之後,作為語句的獨立性也浮現了出來。現在,當我們放棄它所有的背景,單純地看待它時,就會發現自己已經被這句話裡奇妙的樂趣所深深吸引,從而忘記了它的看法是否合理。

所以對很多看法,我們都不能以斤斤計較的方式去對待。因為“命運的看法比我們更準確”,而且“看法總是要陳舊過時”。

5

永生者的城市其實是穴居人的廢墟

這些年來,我始終信任這樣的話,並且視自已為他們中的一員。我知道一個作家需要什麼,就像但丁所說:“我喜歡懷疑不亞於肯定。”

我已經有十五年的寫作歷史,我知道這並不算長久,我要說的是寫作會改變一個人,尤其是擅長虛構敘述的人。

作家長時期寫作,會使自己變得越來越軟弱、膽小和猶豫不決;那些被認為應該克服的缺點在我這裡常常是應有盡有,而人們頌揚的剛毅、果斷和英勇無畏則只能在我虛構的筆下出現。

思維的訓練將我一步一步地推到了深深的懷疑之中,從而使我逐漸地失去理性的能力,使我的思想變得害羞和不敢說話,而另一方面的能力卻是茁壯成長,我能夠準確地知道一粒紐扣掉到地上時的聲響和它滾動的姿態,而且對我來說,它比死去一位總統重要得多。

最後,我要說的是作為一個作家的看法。為此,我想繼續談一談博爾赫斯,在他那篇迷人的故事《永生》裡,有一個“流利自如地說幾種語言;說法語時很快轉換成英語,又轉成叫人捉摸不透的薩洛尼卡的西班牙語和澳門的葡萄牙語”的人,這個乾瘦憔悴的人在這個世上已經生活了很多個世紀。在很多個世紀之前,他在沙漠裡歷經艱辛,找到了一條使人超越死亡的秘密河流,和岸邊的永生者的城市(其實是穴居人的廢墟)。

博爾赫斯在小說裡這樣寫:“我一連好幾天沒有找到水,毒辣的太陽,乾渴和對乾渴的恐懼使日子長得難以忍受。”這個句子為什麼令人讚歎,就是因為在“乾渴”的後面,博爾赫斯告訴我們還有更可怕的“對乾渴的恐懼”。

我相信這就是一個作家的看法。一九九七年十月十八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