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25年前的今天 這部電影留住了最美的哥哥

如果讓影迷們投票選擇華語影史最佳, 那麼《霸王別姬》應該穩進前三, 而在很多人心裡, 那一定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名。

25年前的今天,

這部電影在香港首映, 在銀幕上定格了哥哥張國榮最美的樣子。 程蝶衣和張國榮在銀幕上下互相成全, 成就了一段絕唱, 他們的命運之曲折, 就像京劇的曲調, 婉轉連綿不絕。

兩位男主角程蝶衣和段小樓是一起長大的師兄弟, 共同經歷了世事浮沉, 從1924年北洋政府統治時期, 經歷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建國後, 超過半個世紀。 然而他們看似親近, 其實無法靠近。 就像他二人第一次出場時都沒有露真面目, 一個蒙著臉, 一個畫著油彩。

多次出現的對鏡化妝場景用鏡子營造出了距離感。 他們明明背靠背坐著,

卻只能隔著一層層鏡像看著對方。

梨園中那句話“男怕《夜奔》, 女怕《思凡》”,

《思凡》對程蝶衣的人生有重大意義, 看過電影的人一定會記得。

那麼《夜奔》呢?《夜奔》源自明代昆曲《寶劍記》, 唱的是林沖雪夜奔梁山的故事, 霸王落為草寇, 可以對應英雄氣短的段小樓。

正好段小樓和程蝶衣的人生中也有一把寶劍。 段小樓曾說霸王有了這把劍, 就能斬了劉邦, 讓虞姬當上正宮娘娘。 程蝶衣為了這句戲言苦苦找尋寶劍多年。

而找到之後,段小樓早已不記得那把劍。

也就是程蝶衣最後自戕的那把劍。

本片反復用聲音串聯事件,用同一地點的不同事件表現世事無常、物是人非。

程蝶衣手被師傅打傷時,耳邊會響起小時候被斬斷手指時聽到的磨刀人的吆喝。

成了角兒之後的程蝶衣,思緒被一聲“冰糖葫蘆”拉回到小時候,和愛吃冰糖葫蘆的小癩子偷跑出來、人生第一次看見京劇名角的那天。

貫穿全片的是程蝶衣和段小樓七次唱《霸王別姬》,時間一次比一次短,狀態一次比一次差,沒有一次是從頭到尾圓滿地結束。

第一次是在張公公府上堂會。唱完這齣戲後程蝶衣經歷了一次身心上的摧殘;

第二次和第三次,分別多了袁四爺和菊仙。兩人先後介入了這對師兄弟。

順便說一句,袁四爺的原型是袁世凱的次子袁克文。他精通琴棋書畫,癡迷戲劇昆曲,花錢無度,晚景淒涼;

第四次唱《霸王別姬》,程蝶衣唱到一半被國民黨軍痞騷擾;

第五次,染上大煙癮的程蝶衣中途吊不上調子啞火,解放軍不但沒有起哄還鼓掌叫好、齊唱紅歌,讓人哭笑不得。那時的舞臺已經不是純粹的京劇舞臺。

第六次,程蝶衣被小四搶走角色,退到後臺。

第七次,二人生離死別。程蝶衣用這把寶劍實現了“從一而終”的誓願。

還有這條小巷,和四個幾乎一模一樣的運動鏡頭:那時還叫小豆子的程蝶衣和小癩子偷跑去看戲;

成年後的程蝶衣和段小樓坐馬車去戲院;

小四在這裡歡天喜地迎接解放軍隊伍;

程蝶衣和段小樓在這裡被遊街示眾。

這條小巷見證了程蝶衣實現自己童年的心願,見證了這對師兄弟的黃金歲月,見證了程蝶衣收養的小四躊躇滿志開始新生活,見證了程蝶衣和段小樓的非人遭遇。

程蝶衣從這條小巷開始邁向夢想,又在同一個地方徹底幻滅。滄海桑田,世態炎涼,都被一條小巷說盡了。

張國榮對程蝶衣這個角色的塑造可謂傾盡所有。在那個年代,他作為一個香港演員獨自到北京學戲六個月。

開拍後,優雅的氣質、飽含深情的眼神、傳神的扮相都達到了人戲不分、爐火純青的程度。列舉兩個細節:童年程蝶衣曾被母親斬斷右手第六指,成年程蝶衣的右手小指常常是翹著的;

當1966年程蝶衣伴隨著廣播出場時,本來就是一場平平常常的走路戲,張國榮突然站住了,提起腳輕輕地抖了抖,之後又接著往前走。

“我也才注意到原來那地上有很多煤渣子。張國榮非常自然流暢,但這不經意間的一個小細節,相當傳神地表現出了程蝶衣這個人的潔癖。而這裡又何止是潔癖,原來所謂‘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就是那個樣子了。”(摘自《陳凱歌憶張國榮》)

影片上映後的第10年,張國榮離開人間。25年後的今天回看這部作品,常想起《紅樓夢》裡的《好了歌》,樓臺歌榭,繁華盛極,最後人去樓空,一片白茫茫大雪真乾淨。

看到段小樓受凍回來依然在嘴硬,想起《紅樓夢》第三十四回,寶玉被毒打後還在安慰黛玉“我這個樣兒,只裝出來哄他們”。霸王是不可以服軟的,即使被圍得四面楚歌,硬拼也要殺出一條血路來。段小樓第一次板磚砸頭是替師傅解圍,

第二次茶壺砸頭是替菊仙解圍

第三次是為自己脫罪,卻發現已經無能為力,霸王還是到了窮途末路。

而程蝶衣成了焚稿的“黛玉”,也是愛聽撕扇子的“晴雯”。

小時候他燒掉母親留給他的棉被,為了斷絕和不乾淨的出身的聯繫;

長大後他燒掉寫給母親的信,因為已經尋不到和母親有關的任何消息。

看著那些“下九流的人”唱著最美的國粹京劇,然後一個個被動盪的時代吞沒。那些無法言說的愛、對藝術的愛,只能用玉石俱焚的方式從一而終。

時代會瘋狂地毀掉一些東西,但對美和藝術的熱愛,能在無盡的黑暗中留下一絲火種,成為冰天雪地裡溫暖你我的一點營火。

而找到之後,段小樓早已不記得那把劍。

也就是程蝶衣最後自戕的那把劍。

本片反復用聲音串聯事件,用同一地點的不同事件表現世事無常、物是人非。

程蝶衣手被師傅打傷時,耳邊會響起小時候被斬斷手指時聽到的磨刀人的吆喝。

成了角兒之後的程蝶衣,思緒被一聲“冰糖葫蘆”拉回到小時候,和愛吃冰糖葫蘆的小癩子偷跑出來、人生第一次看見京劇名角的那天。

貫穿全片的是程蝶衣和段小樓七次唱《霸王別姬》,時間一次比一次短,狀態一次比一次差,沒有一次是從頭到尾圓滿地結束。

第一次是在張公公府上堂會。唱完這齣戲後程蝶衣經歷了一次身心上的摧殘;

第二次和第三次,分別多了袁四爺和菊仙。兩人先後介入了這對師兄弟。

順便說一句,袁四爺的原型是袁世凱的次子袁克文。他精通琴棋書畫,癡迷戲劇昆曲,花錢無度,晚景淒涼;

第四次唱《霸王別姬》,程蝶衣唱到一半被國民黨軍痞騷擾;

第五次,染上大煙癮的程蝶衣中途吊不上調子啞火,解放軍不但沒有起哄還鼓掌叫好、齊唱紅歌,讓人哭笑不得。那時的舞臺已經不是純粹的京劇舞臺。

第六次,程蝶衣被小四搶走角色,退到後臺。

第七次,二人生離死別。程蝶衣用這把寶劍實現了“從一而終”的誓願。

還有這條小巷,和四個幾乎一模一樣的運動鏡頭:那時還叫小豆子的程蝶衣和小癩子偷跑去看戲;

成年後的程蝶衣和段小樓坐馬車去戲院;

小四在這裡歡天喜地迎接解放軍隊伍;

程蝶衣和段小樓在這裡被遊街示眾。

這條小巷見證了程蝶衣實現自己童年的心願,見證了這對師兄弟的黃金歲月,見證了程蝶衣收養的小四躊躇滿志開始新生活,見證了程蝶衣和段小樓的非人遭遇。

程蝶衣從這條小巷開始邁向夢想,又在同一個地方徹底幻滅。滄海桑田,世態炎涼,都被一條小巷說盡了。

張國榮對程蝶衣這個角色的塑造可謂傾盡所有。在那個年代,他作為一個香港演員獨自到北京學戲六個月。

開拍後,優雅的氣質、飽含深情的眼神、傳神的扮相都達到了人戲不分、爐火純青的程度。列舉兩個細節:童年程蝶衣曾被母親斬斷右手第六指,成年程蝶衣的右手小指常常是翹著的;

當1966年程蝶衣伴隨著廣播出場時,本來就是一場平平常常的走路戲,張國榮突然站住了,提起腳輕輕地抖了抖,之後又接著往前走。

“我也才注意到原來那地上有很多煤渣子。張國榮非常自然流暢,但這不經意間的一個小細節,相當傳神地表現出了程蝶衣這個人的潔癖。而這裡又何止是潔癖,原來所謂‘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就是那個樣子了。”(摘自《陳凱歌憶張國榮》)

影片上映後的第10年,張國榮離開人間。25年後的今天回看這部作品,常想起《紅樓夢》裡的《好了歌》,樓臺歌榭,繁華盛極,最後人去樓空,一片白茫茫大雪真乾淨。

看到段小樓受凍回來依然在嘴硬,想起《紅樓夢》第三十四回,寶玉被毒打後還在安慰黛玉“我這個樣兒,只裝出來哄他們”。霸王是不可以服軟的,即使被圍得四面楚歌,硬拼也要殺出一條血路來。段小樓第一次板磚砸頭是替師傅解圍,

第二次茶壺砸頭是替菊仙解圍

第三次是為自己脫罪,卻發現已經無能為力,霸王還是到了窮途末路。

而程蝶衣成了焚稿的“黛玉”,也是愛聽撕扇子的“晴雯”。

小時候他燒掉母親留給他的棉被,為了斷絕和不乾淨的出身的聯繫;

長大後他燒掉寫給母親的信,因為已經尋不到和母親有關的任何消息。

看著那些“下九流的人”唱著最美的國粹京劇,然後一個個被動盪的時代吞沒。那些無法言說的愛、對藝術的愛,只能用玉石俱焚的方式從一而終。

時代會瘋狂地毀掉一些東西,但對美和藝術的熱愛,能在無盡的黑暗中留下一絲火種,成為冰天雪地裡溫暖你我的一點營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