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只要不太懶,你四十分鐘就能學會詩詞格律

微信公眾號“詩會”(shihui-01), 請打開微信搜索“詩會”。

四十分鐘學會詩詞格律

文 / 孟依依

詩詞大會也開了不少日子了, 吸引了不少同道中人,

真是善莫大焉。 董卿老師讓我個講座, 講講詩詞的基本知識, 可我卻總是抽不出整塊的時間。

今天是2018年的1月1日, 又接到董老師的祝福微信, 實在不好意思再拖, 索性啥也不幹了, 專門和大家談談格律的事。 格律這個事是詩詞的基礎, 是很多人都喜歡寫上兩筆。 然而, 真正懂得詩詞格律的人卻很少, 多數人只是字數對了, 其他的, 如平仄押韻等, 一概不對。 很多人也有一定才學, 卻實際上又懶又強, 願意費神費力去遣詞造句, 卻不肯拿出哪怕稍微一點精力來研究一下格律, 或者研究了半天也不明所以, 覺得書上講得太複雜, 因此放棄。

因此, 今天談的是最基本的知識, 目的在於針對零起點人群, 以最簡明的方法, 教會大家詩詞寫作的基本格律。

詩詞的格律看似很難, 實際上很簡單, 只要認認真真地把這篇文章看完, 我可以保證你可以在四十分以內掌握格律, 哪怕你以前沒有任何基礎。

平仄:從成語開始

什麼是平仄?我們都學過中文拼音, 這個貌似小學一年級就學的。 中文拼音有四聲:第一聲陰平、第二聲陽平、第三聲上聲、第四聲去聲。

那麼, 粗略地說, “平”就是第一聲(陰平)和第二聲(陽平), “仄”就是第三聲(上聲)和第四聲(去聲)。 也就是說, 將四聲簡化為平仄兩聲。

為什麼說這只是個粗略地劃分呢, 後面我們會說到, 實際上詩詞裡每個字的平仄, 不是按現代漢語的陰陽上去四聲來劃分平仄的, 而是按一種特殊的韻書叫平水韻的來劃分四聲, 劃分的方法與現代漢語有一些區別。 這個我們可以先不管它, 我們現在先按現代的四聲來吧。

現在我們先來看成語。 曾經在某大學的一次講座中, 要求在場的學生隨口說出一個四個字的成語, 也就是最先想到哪個成語就說哪個。 學生說了很多, 比如虎背熊腰、赤膽忠心、一馬平川、疾風勁草、井井有條、峰迴路轉等等。

這些成語有一個共同的特點, 是什麼呢?我們來看它的第二個字和第四個字, 就會發現, 第二個字和第四個字的平仄是相反的:虎背(仄)熊腰(平)、赤膽(仄)忠心(平)、一馬(仄)平川(平)、疾風(平)勁草(仄)、井井(仄)有條(平)、峰回(平)路轉(仄)。 當時學生報上來20多個成語, 除了兩個不符合這個規律之外, 其他的都符合。 這說明什麼問題呢?說明大多數成語符合這麼一條規律:二四分明, 也就是第二和第四字的平仄是相反的。 我們如果翻開一本成語詞典, 就會發現, 大多數成語符合“二四分明”這一規律, 比例有多高我未做過統計, 但憑感覺來說, 應該有70%到80%, 而那天學生報出來的比例要更高些,
當時有20多個學生報了成語, 只有兩個人的不符合這一規律, 符合的比例在90%以上。 這說明了如下幾個問題:

一、說明漢語存在一種平仄交替的聲律。 因為如果不存在這種聲律, 純粹按概率的話, 這種“二四分明”的現象不可能有這麼高的比例。

二、說明有這種平仄交替規律的成語更容易被人記憶。 因為如果純粹按概率的話, 學生報出的成語, 符合“二四分明”的應該與成語詞典裡的一致, 就是70%到80%, 而現在達到了90%以上。 說明有這種規律的成語更抑揚頓挫、琅琅上口, 容易讓大家脫口而出。

我們知道, 成語大都產生于唐以前, 早至商周時期, 這說明, 漢語的聲律是一個客觀的存在, 不是人為硬性規定或編造出這麼一個東西。 這種平仄交替的聲律, 就如舞步的鼓點,既有規律,又抑揚頓挫的富於變化,能達到悅耳美聽的效果。因此說漢語是形與音諧美的文字,漢語格律詩是形、音、意三者一體的完美結晶。雖然四聲和平仄是早已潛伏於漢語中的規律,但直到南朝,周顒、沈約等人才明確提出四聲的概念,沈約並把這一概念應用到做詩中,提出了“四聲八病”說。“四聲八病說”可以說是近體詩格律的前身。近體詩的格律,是在唐代成熟的。或者換句話說,近體詩(也叫格律詩)是在唐代形成的。

我們會聽到,格律詩有幾個名稱:近體詩、今體詩、舊體詩。近體詩、今體詩這兩個名稱,是唐朝人命名的,因為格律詩產生於唐朝,相對於更早的古體詩而言,唐朝人就把格律詩叫近體詩,也有叫今體詩的。舊體詩這個名稱,是五四運動以後,搞新文化運動的那幫人命名的,因為這時候又產生了一種新的詩歌體裁,就是白話詩,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謂的“新詩”。因為有了“新詩”,所以原來的詩就被稱為“舊詩”、“舊體詩”。但也有一些人對“舊體詩”這個名稱很不滿,認為隱含著“過時”的貶意。再順便說一句,一些寫新詩的人,對中國的傳統詩歌一概稱之為古體,這是不對的。古體和近體是兩種不同的詩歌體裁。

格律詩的格律

我們今天寫格律詩,不必再考慮“四聲八病”,只要符合格律就行了。下面就來講講格律詩的格律。

既然四個字有平仄交替、“二四分明”的規律,那麼六個字呢?八個字呢?我們自然會想到,這種規律是不是可以延伸呢?事實上確實是可以延伸的。我們知道,常見的格律詩有兩種,一種是五字一句的,四句的叫五絕(五言絕句的簡稱),八句的叫五律(五言律詩的簡稱);一種是七字一句的,四句的叫七絕(七言絕句的簡稱),八句的叫七律(七言律詩的簡稱)。那麼,有沒有六字一句的,或八字的一句的,或更多字一句的格律詩呢?理論上是可以有的,但極少見。六字一句的前人作品有少量,八字一句的則幾乎沒有,或者只見於某些遊戲詩中。

我們先來看一首著名的五絕:

紅豆(仄)生南(平)國

春來(平)發幾(仄)枝

願君(平)多采(仄)擷

此物(仄)最相(平)思

我們注意它每句的第二、四個字,會發現,和成語一樣,它的第二、四個字的平仄是相反的。我們再來注意它的第一、二句以及第三、四句的偶數位置上的字,會發現,平仄也是相反的。如第一句第二字為仄聲字“豆”,那麼第二句第二字就相反了,是平聲字“來”。我們在這裡提出一個“聯”的概念,所謂“聯”,就是詩的每兩句構成一聯。比如這首詩,就是由兩聯組成,第一、二句構成一聯,第三、四句又構成一聯;每一“聯”的頭一句叫出句,後一句叫對句。這裡的“聯”與對聯有相同也有不同。不同的是,不一定非得對仗,相同的是,偶數位置上的字,平仄必須相反。比如第一句豆(仄)南(平),第二句來(平)幾(仄)。這種一聯中兩句的偶數位置平仄相反的關係,有一個專有名詞來形容,叫“相對”,也就是說,一聯中出句和對句必須是“相對”的。我們再來看兩聯之間的關係。比如這首詩的第一聯和第二聯,大家看出什麼道道來沒有?嗯,有一個規律,就是第二聯的平仄與第一聯相反。

第一聯是:豆(仄)南(平)

來(平)幾(仄)

第二聯是:君(平)采(仄)

物(仄)相(平)

因為第二聯的平仄與第一聯相反,那麼,也就是說,第二聯的出句(即前一句)與第一聯的對句(即後一句)的平仄相同。對這首詩來說,也就是第三句與第二句的平仄相同。這種關係,也有一個專有名詞,叫“相粘”。

我們可以總結出這樣一個規律:格律詩的第二句與第一句相對;第三句與第二句相粘;第四句與第三句相對;第五句與第四句相粘;第六句與第五句相對;第七句與第六句相粘;第八句與第七句相對……這個規律理論上可以無限延伸下去。

看完這首五絕,我們再來看一首七絕。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講了前面的五絕,七絕應該就是順延的事。我們知道五絕是“二四分明”,那麼七絕就是“二四六分明”了。事實正是如此。

月落(仄)烏啼(平)霜滿(仄)天

江楓(平)漁火(仄)對愁(平)眠

姑蘇(平)城外(仄)寒山(平)寺

夜半(仄)鐘聲(平)到客(仄)船

我們可以看出:

一、偶數位置上的字,都是平仄交替的。

二、符合粘對規律。即第二句與第一句相對,第三句與第二句相粘,第四句與第三句相對。

學格律詩,只要弄懂七律即可,其餘可依次類推。

七言律詩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之說,因一句共七個字,第七個字或押韻或不押韻,押韻為平,不押韻為仄。第一、三、五字可不用管,即可平可仄;第二、四、六字要求較嚴,平仄分明。其中有規律可供掌握。

茲以魯迅一首七律為例看其規律:

運交華蓋欲何求,仄平平仄仄平平

未敢翻身已碰頭。仄仄平平仄仄平

破帽遮顏過鬧市,仄仄平平平仄仄

漏船載酒泛中流。仄平仄仄仄平平

橫眉冷對千夫指,平平仄仄平平仄

俯首甘為孺子牛。仄仄平平仄仄平

躲進小樓成一統,仄仄仄平平仄仄

管他冬夏與春秋。仄平平仄仄平平

(其中“過”可平可仄,“一”為入聲,屬仄)

兩句為一聯,首聯中第一句可押韻,也可不押韻;如果第一句押韻,則為平;第二句必須押韻,平;之後是隔句押韻。押韻字為平,不押韻為仄。

去掉可平可仄的第一、三、五字,和平仄已定的第七字,剩下的第二、四、六字平仄如下:

平仄平

仄平仄

仄平仄

平仄平

平仄平

仄平仄

仄平仄

平仄平

這樣一看,平仄的規律就很明顯了:

第一個特點是每句中總是兩平夾一仄或兩仄夾一平,這叫相間;

第二個特點是每聯總是平仄相對,上聯是平仄平,下聯必為仄平仄;或上聯為仄平仄,下聯必為平仄平。這叫相對。

第三個特點是聯與聯之間平仄相同,這叫相粘。

如果你打算寫首七律,決定第一句押韻,只要首句第二字的平仄定了,那麼整首詩的平仄便可依次類推。

當然,所謂一三五不論,也不是絕對不論,要避免“孤平”(一句中只有一字為平)、三連平、三連仄(每句後三字全平或全仄)等詩病。當然,對於當代人來說,只要大體上掌握一下格律就可以了,有了好句子,出律也是可以的。偶爾一句出律可以,但每句都不合格律,只能說明作者對格律一竅不通。

七律弄懂了,五律就容易了。將七律的頭兩字去掉,便是五律的格律。

七律的前四句和後四句,便是七絕的格律;五律的前四句和後四句,便是五絕的格律。

對仗

對仗可以體現漢語獨特的語言魅力,對聯就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七律、五律一般要求中間兩聯是對仗句。

上下兩句的對仗,要求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數量詞對數量詞代詞對代詞,虛詞對虛詞……

嚴格說來,要求天文對天文,地理對地理,數目對數目,方位對方位,顏色對顏色,時令對時令,器物對器物,人事對人事,生物對生物,人名(地名)對人名(地名)……

對仗的學問較深,有工對、流水對、別義相對、本句自對、隔句相對等等。對仗的水準,代表了詩人運用語言文字的水準。

用韻

唐人所用的韻書為隋陸法言所寫的《切韻》,這也是以後一切韻書的鼻祖。金人王文鬱編的《平水韻》,不僅反應了唐人的用韻準則,也成了後世詩人的用韻規範。

《平水韻》分上平聲、下平聲兩部分:

上平聲為:一東、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魚、七虞、八齊、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刪

下平聲為:一先、二蕭、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陽、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鹽、十五鹹

可見,平水韻與現代漢語音韻大為不同,今天“東”、“冬”是押韻的,但寫格律詩就不能通押;“來”、“回”在今天是不押韻的,但在平水韻裡屬同一韻部。我上初中的時候,學習課本上的《石壕吏》,開頭四句為:“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語文老師告訴我們說:“課本上印錯了,應該是‘老婦出看門’,這樣才押韻。”其實在平水韻裡,“村”、“人”、“看”同屬“十三元”,在一個韻部。在平水韻裡,最麻煩的就是“十三元”和“十灰”,好多現在看來不押韻的字,卻在同一韻部,這可能是古今發音的不同所致。

說填詞

詞,初名曲、曲子、曲子詞。還被稱作詩餘、長短句。作詞就是按照曲譜填上歌詞。曲譜叫做“詞調”或“詞牌”,但詞牌的樂譜基本上已經失傳,宋代以後的文人們填詞,只不過借助於詞牌的形式罷了。

前人按各詞調的字數多少分別稱之為“小令”、“中調”或“長調”。大部分詞調分成兩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別稱為“雙調”“三疊”“四疊”。每段叫“片”或“闋”。“片”即“遍”,指樂曲奏過一遍;“闋”原是樂終的意思。

其實填詞難於賦詩,詞的平仄要求比格律詩更嚴,有的詞牌,每一個字的平仄都有定式,不得亂填。很少有人能記住各種詞牌的格律,只能按照詞牌的平仄、字句格式填寫。詞的句式,以四言、五言、七言較為常見,其平仄也有規律可循,五言、七言的平仄,一如近體五言、七言的平仄格式;四言多見“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二種格式。詞韻則比格律詩寬泛得多,如平水韻中的十四寒、十五刪、一先,可通押。《白香詞譜》、《詞林正韻》等資料可供參考。

就如舞步的鼓點,既有規律,又抑揚頓挫的富於變化,能達到悅耳美聽的效果。因此說漢語是形與音諧美的文字,漢語格律詩是形、音、意三者一體的完美結晶。雖然四聲和平仄是早已潛伏於漢語中的規律,但直到南朝,周顒、沈約等人才明確提出四聲的概念,沈約並把這一概念應用到做詩中,提出了“四聲八病”說。“四聲八病說”可以說是近體詩格律的前身。近體詩的格律,是在唐代成熟的。或者換句話說,近體詩(也叫格律詩)是在唐代形成的。

我們會聽到,格律詩有幾個名稱:近體詩、今體詩、舊體詩。近體詩、今體詩這兩個名稱,是唐朝人命名的,因為格律詩產生於唐朝,相對於更早的古體詩而言,唐朝人就把格律詩叫近體詩,也有叫今體詩的。舊體詩這個名稱,是五四運動以後,搞新文化運動的那幫人命名的,因為這時候又產生了一種新的詩歌體裁,就是白話詩,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謂的“新詩”。因為有了“新詩”,所以原來的詩就被稱為“舊詩”、“舊體詩”。但也有一些人對“舊體詩”這個名稱很不滿,認為隱含著“過時”的貶意。再順便說一句,一些寫新詩的人,對中國的傳統詩歌一概稱之為古體,這是不對的。古體和近體是兩種不同的詩歌體裁。

格律詩的格律

我們今天寫格律詩,不必再考慮“四聲八病”,只要符合格律就行了。下面就來講講格律詩的格律。

既然四個字有平仄交替、“二四分明”的規律,那麼六個字呢?八個字呢?我們自然會想到,這種規律是不是可以延伸呢?事實上確實是可以延伸的。我們知道,常見的格律詩有兩種,一種是五字一句的,四句的叫五絕(五言絕句的簡稱),八句的叫五律(五言律詩的簡稱);一種是七字一句的,四句的叫七絕(七言絕句的簡稱),八句的叫七律(七言律詩的簡稱)。那麼,有沒有六字一句的,或八字的一句的,或更多字一句的格律詩呢?理論上是可以有的,但極少見。六字一句的前人作品有少量,八字一句的則幾乎沒有,或者只見於某些遊戲詩中。

我們先來看一首著名的五絕:

紅豆(仄)生南(平)國

春來(平)發幾(仄)枝

願君(平)多采(仄)擷

此物(仄)最相(平)思

我們注意它每句的第二、四個字,會發現,和成語一樣,它的第二、四個字的平仄是相反的。我們再來注意它的第一、二句以及第三、四句的偶數位置上的字,會發現,平仄也是相反的。如第一句第二字為仄聲字“豆”,那麼第二句第二字就相反了,是平聲字“來”。我們在這裡提出一個“聯”的概念,所謂“聯”,就是詩的每兩句構成一聯。比如這首詩,就是由兩聯組成,第一、二句構成一聯,第三、四句又構成一聯;每一“聯”的頭一句叫出句,後一句叫對句。這裡的“聯”與對聯有相同也有不同。不同的是,不一定非得對仗,相同的是,偶數位置上的字,平仄必須相反。比如第一句豆(仄)南(平),第二句來(平)幾(仄)。這種一聯中兩句的偶數位置平仄相反的關係,有一個專有名詞來形容,叫“相對”,也就是說,一聯中出句和對句必須是“相對”的。我們再來看兩聯之間的關係。比如這首詩的第一聯和第二聯,大家看出什麼道道來沒有?嗯,有一個規律,就是第二聯的平仄與第一聯相反。

第一聯是:豆(仄)南(平)

來(平)幾(仄)

第二聯是:君(平)采(仄)

物(仄)相(平)

因為第二聯的平仄與第一聯相反,那麼,也就是說,第二聯的出句(即前一句)與第一聯的對句(即後一句)的平仄相同。對這首詩來說,也就是第三句與第二句的平仄相同。這種關係,也有一個專有名詞,叫“相粘”。

我們可以總結出這樣一個規律:格律詩的第二句與第一句相對;第三句與第二句相粘;第四句與第三句相對;第五句與第四句相粘;第六句與第五句相對;第七句與第六句相粘;第八句與第七句相對……這個規律理論上可以無限延伸下去。

看完這首五絕,我們再來看一首七絕。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講了前面的五絕,七絕應該就是順延的事。我們知道五絕是“二四分明”,那麼七絕就是“二四六分明”了。事實正是如此。

月落(仄)烏啼(平)霜滿(仄)天

江楓(平)漁火(仄)對愁(平)眠

姑蘇(平)城外(仄)寒山(平)寺

夜半(仄)鐘聲(平)到客(仄)船

我們可以看出:

一、偶數位置上的字,都是平仄交替的。

二、符合粘對規律。即第二句與第一句相對,第三句與第二句相粘,第四句與第三句相對。

學格律詩,只要弄懂七律即可,其餘可依次類推。

七言律詩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之說,因一句共七個字,第七個字或押韻或不押韻,押韻為平,不押韻為仄。第一、三、五字可不用管,即可平可仄;第二、四、六字要求較嚴,平仄分明。其中有規律可供掌握。

茲以魯迅一首七律為例看其規律:

運交華蓋欲何求,仄平平仄仄平平

未敢翻身已碰頭。仄仄平平仄仄平

破帽遮顏過鬧市,仄仄平平平仄仄

漏船載酒泛中流。仄平仄仄仄平平

橫眉冷對千夫指,平平仄仄平平仄

俯首甘為孺子牛。仄仄平平仄仄平

躲進小樓成一統,仄仄仄平平仄仄

管他冬夏與春秋。仄平平仄仄平平

(其中“過”可平可仄,“一”為入聲,屬仄)

兩句為一聯,首聯中第一句可押韻,也可不押韻;如果第一句押韻,則為平;第二句必須押韻,平;之後是隔句押韻。押韻字為平,不押韻為仄。

去掉可平可仄的第一、三、五字,和平仄已定的第七字,剩下的第二、四、六字平仄如下:

平仄平

仄平仄

仄平仄

平仄平

平仄平

仄平仄

仄平仄

平仄平

這樣一看,平仄的規律就很明顯了:

第一個特點是每句中總是兩平夾一仄或兩仄夾一平,這叫相間;

第二個特點是每聯總是平仄相對,上聯是平仄平,下聯必為仄平仄;或上聯為仄平仄,下聯必為平仄平。這叫相對。

第三個特點是聯與聯之間平仄相同,這叫相粘。

如果你打算寫首七律,決定第一句押韻,只要首句第二字的平仄定了,那麼整首詩的平仄便可依次類推。

當然,所謂一三五不論,也不是絕對不論,要避免“孤平”(一句中只有一字為平)、三連平、三連仄(每句後三字全平或全仄)等詩病。當然,對於當代人來說,只要大體上掌握一下格律就可以了,有了好句子,出律也是可以的。偶爾一句出律可以,但每句都不合格律,只能說明作者對格律一竅不通。

七律弄懂了,五律就容易了。將七律的頭兩字去掉,便是五律的格律。

七律的前四句和後四句,便是七絕的格律;五律的前四句和後四句,便是五絕的格律。

對仗

對仗可以體現漢語獨特的語言魅力,對聯就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七律、五律一般要求中間兩聯是對仗句。

上下兩句的對仗,要求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數量詞對數量詞代詞對代詞,虛詞對虛詞……

嚴格說來,要求天文對天文,地理對地理,數目對數目,方位對方位,顏色對顏色,時令對時令,器物對器物,人事對人事,生物對生物,人名(地名)對人名(地名)……

對仗的學問較深,有工對、流水對、別義相對、本句自對、隔句相對等等。對仗的水準,代表了詩人運用語言文字的水準。

用韻

唐人所用的韻書為隋陸法言所寫的《切韻》,這也是以後一切韻書的鼻祖。金人王文鬱編的《平水韻》,不僅反應了唐人的用韻準則,也成了後世詩人的用韻規範。

《平水韻》分上平聲、下平聲兩部分:

上平聲為:一東、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魚、七虞、八齊、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刪

下平聲為:一先、二蕭、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陽、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鹽、十五鹹

可見,平水韻與現代漢語音韻大為不同,今天“東”、“冬”是押韻的,但寫格律詩就不能通押;“來”、“回”在今天是不押韻的,但在平水韻裡屬同一韻部。我上初中的時候,學習課本上的《石壕吏》,開頭四句為:“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語文老師告訴我們說:“課本上印錯了,應該是‘老婦出看門’,這樣才押韻。”其實在平水韻裡,“村”、“人”、“看”同屬“十三元”,在一個韻部。在平水韻裡,最麻煩的就是“十三元”和“十灰”,好多現在看來不押韻的字,卻在同一韻部,這可能是古今發音的不同所致。

說填詞

詞,初名曲、曲子、曲子詞。還被稱作詩餘、長短句。作詞就是按照曲譜填上歌詞。曲譜叫做“詞調”或“詞牌”,但詞牌的樂譜基本上已經失傳,宋代以後的文人們填詞,只不過借助於詞牌的形式罷了。

前人按各詞調的字數多少分別稱之為“小令”、“中調”或“長調”。大部分詞調分成兩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別稱為“雙調”“三疊”“四疊”。每段叫“片”或“闋”。“片”即“遍”,指樂曲奏過一遍;“闋”原是樂終的意思。

其實填詞難於賦詩,詞的平仄要求比格律詩更嚴,有的詞牌,每一個字的平仄都有定式,不得亂填。很少有人能記住各種詞牌的格律,只能按照詞牌的平仄、字句格式填寫。詞的句式,以四言、五言、七言較為常見,其平仄也有規律可循,五言、七言的平仄,一如近體五言、七言的平仄格式;四言多見“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二種格式。詞韻則比格律詩寬泛得多,如平水韻中的十四寒、十五刪、一先,可通押。《白香詞譜》、《詞林正韻》等資料可供參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