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中國創新風潮湧起,這件事外媒怎麼看?

從“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的提出到如今, 中國創新勢頭強勁已經有了多項資料和多方觀點支撐。

中國國家統計局公佈的資料顯示, 2015年全國專利申請量達到了263.94萬件, 其中含金量最高的發明專利110.18萬件, 占比41.74%。

該部門2017年12月份公佈的資料還顯示, 2016年中國創新指數為181.2, 比上年增長5.7%。 創新成效進一步顯現, 創新型國家建設持續推進。

而據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的發佈全球創新指數排名, 中國在140多個經濟體中, 創新指數上升到2017年的第22位, 成為唯一進入前25名俱樂部的發展中國家。

這引來多家外媒對中國創新能力的持續關注。

FT中文網25日發佈的署名文章就表示, 從世界最大的無現金交易總量到世界最快的大資料計算速度, 從世界最大的電動車市場到世界最先進的高鐵網路, 從世界最多產的人工智慧科學論文到世界最領先的光伏產業鏈, 中國在許多行業突破科技瓶頸, 成為世界的領跑者。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創新發展研究部室主任、研究員戴建軍在接受中新社國是直通車採訪時表示, 創新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 並不是一兩年就可以有成效的, 中國目前的創新發展階段也是經過多年積累而形成的。

中新社發 王海濱 攝

多行業出色表現引外媒關注

中國創新風潮湧起已久, 而經過時間的洗禮, 如今成果凸顯。

據德國經濟新聞網站12月20日報導, 中國近年來已發展成為數位應用、網際網路和通信行業的先驅。

這樣的判斷正是基於中國通信業近年來出色的表現。 據中國工業和資訊化部科技司司長陳因28日表示, 近年來, 中國企事業單位牽頭開展343項國際標準制定,

《智慧可持續發展城市總體規劃》等197項工業通信業標準成為國際標準。 中國工業通信業標準的技術水準、創新能力和國際化程度不斷提升。

人工智慧領域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

截圖來自西班牙《國家報》網站

據西班牙《國家報》網站24日報導, 中國正經歷一場真正的人工智慧革命, 其實力已經可以與目前該行業的領導者美國相競爭。 “在快速創新的年代, 中美人工智慧雙寡頭的局面其實已然來到”。

瑞銀中國證券主管侯延琨25日發佈在FT中文網中的署名文章更指出, 一股創新風暴正在中國崛起, 主要集中在IT和新興產業, 雖然在高端製造業和醫療衛生行業還有所欠缺, 其規模之大可能在中國乃至世界的未來產生深遠影響,

中國在許多行業突破科技瓶頸, 成為世界的領跑者。

文章例舉了如2015中國科學工作者在SCOPUS雜誌發表論文數量排世界第二、近年來中國專利授權量與申請量激增等多項量化指標來佐證, 中國在過去十年在創新領域已經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

同時, 該文還分析點燃中國創新火花的四項主要因素。 分別是:政府對初創企業、研發和創新的政策扶持;靈活的市場生態, 或者說是“野蠻生長”;工程師紅利;充裕的儲蓄提供了大量的創新資金。

同樣認為中國政府大力政策扶持使得創新動力強勁的還有《時代》雜誌。 該雜誌在其法國版報導中表示, 中國在世界研發領域裡佔有重要地位, 創新占GDP的比重正在追趕歐洲, 這些得益于中國政府支持建設研究中心、科技園區並完善保護創新的法律,

積極構建國家創新體系。

戴建軍表示, 中國創新發展經歷了技術引進、消化吸收, 然後再創新這樣一條道路。 但在過去幾十年, 大家並沒有覺得創新成果如此明顯, 主要是因為過去中國經濟發展水準較低, 創新起點低, 還處於引進技術的過程中。

但是經過多年的努力, 中國從引進技術消化吸收為主的階段, 如今進入到消化吸收再創新和自主創新並重的階段。 同時, 中國經濟發展到了一定階段, 政府加大科技投入, 市場環境不斷改善, 科技技術水準不斷提高, 創新動能得以啟動, 才有了現在的創新發展良好勢頭, 甚至部分領域技術水準接近國際前沿, 實現從追趕到並跑,甚至領跑的飛躍。

而且,現在也到了一個技術進步加速的時代,產業變革正在孕育過程,新一輪技術革命就要開始。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以現代資訊技術為代表,IT領域表現格外亮眼。

中新社發 殷立勤 攝

未來將進一步深化完善機制

當下中國創新的亮眼表現讓外媒對未來也產生了積極的預期。

歐盟觀察家報網站的報導稱,未來幾年來自中國的企業將佔領世界市場,歐洲甚至是美國可能會面臨嚴峻的困難,這種結構性的轉移從歐洲人的各種防禦措施中就可以看出端倪。例如,中國人在電池市場日益增大的影響力已經令該行業的歐洲企業團結在一起,締結了一個聯盟,目的是奪回在此前失去的市場份額。

日本經濟新聞28日撰文表示,中美兩國投入巨額資金、展開競爭的局面日益明顯。報導還稱,日本要通過創新在世界上保持存在感,就需要大膽重估此前的成功經驗。

戴建軍表示,中國創新規模將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未來產生深遠影響所言非虛。因為,中國創新在成規模的前提下,也更加向品質化的方向邁進,創新的品質不斷提高。而這都將在未來產生很深遠的影響。

“目前,我們除了論文發表的數量位居世界第二,在製造業方面,中國的實力也在不斷增強。”戴建君表示,當前,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股權投資市場,獨角獸企業數量現在也位居全球第二。而越來越多的中國“獨角獸”企業吸引著全球風投關注,這就預示著一種未來趨勢。

中國從前幾次工業革命的落後者,到如今已經參與到科技革命的進程中,並與美國這個超級大國形成競爭的格局。

德國《投資》網站報導就稱,在全世界所有從初創企業爆發成長為成功企業的“獨角獸”中,超過1/4都來自中國。報導指出,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網路使用者和最大的高校畢業生群體,創新條件良好,隨著創新能力的增強,其經濟增長動力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變革。

但中國創新從“量”到“質”,還需要體制機制的不斷完善。戴建軍就表示,中國目前的創新發展態勢雖然較好,未來發展仍需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是高端製造業和醫療衛生有所欠缺,一些關鍵核心技術仍待突破。

其次,創新體制機制仍待完善優化。

同時,在世界銀行發佈的《2018年營商環境報告:改革創造就業》顯示,中國位於全球營商環境評價第78位的排名,在世界不斷提高對中國評價的同時,其實如中西部等地區的營商環境,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來自:國是直通車

作者:張文暉、小雨君

編輯:郭淩潔

實現從追趕到並跑,甚至領跑的飛躍。

而且,現在也到了一個技術進步加速的時代,產業變革正在孕育過程,新一輪技術革命就要開始。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以現代資訊技術為代表,IT領域表現格外亮眼。

中新社發 殷立勤 攝

未來將進一步深化完善機制

當下中國創新的亮眼表現讓外媒對未來也產生了積極的預期。

歐盟觀察家報網站的報導稱,未來幾年來自中國的企業將佔領世界市場,歐洲甚至是美國可能會面臨嚴峻的困難,這種結構性的轉移從歐洲人的各種防禦措施中就可以看出端倪。例如,中國人在電池市場日益增大的影響力已經令該行業的歐洲企業團結在一起,締結了一個聯盟,目的是奪回在此前失去的市場份額。

日本經濟新聞28日撰文表示,中美兩國投入巨額資金、展開競爭的局面日益明顯。報導還稱,日本要通過創新在世界上保持存在感,就需要大膽重估此前的成功經驗。

戴建軍表示,中國創新規模將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未來產生深遠影響所言非虛。因為,中國創新在成規模的前提下,也更加向品質化的方向邁進,創新的品質不斷提高。而這都將在未來產生很深遠的影響。

“目前,我們除了論文發表的數量位居世界第二,在製造業方面,中國的實力也在不斷增強。”戴建君表示,當前,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股權投資市場,獨角獸企業數量現在也位居全球第二。而越來越多的中國“獨角獸”企業吸引著全球風投關注,這就預示著一種未來趨勢。

中國從前幾次工業革命的落後者,到如今已經參與到科技革命的進程中,並與美國這個超級大國形成競爭的格局。

德國《投資》網站報導就稱,在全世界所有從初創企業爆發成長為成功企業的“獨角獸”中,超過1/4都來自中國。報導指出,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網路使用者和最大的高校畢業生群體,創新條件良好,隨著創新能力的增強,其經濟增長動力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變革。

但中國創新從“量”到“質”,還需要體制機制的不斷完善。戴建軍就表示,中國目前的創新發展態勢雖然較好,未來發展仍需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是高端製造業和醫療衛生有所欠缺,一些關鍵核心技術仍待突破。

其次,創新體制機制仍待完善優化。

同時,在世界銀行發佈的《2018年營商環境報告:改革創造就業》顯示,中國位於全球營商環境評價第78位的排名,在世界不斷提高對中國評價的同時,其實如中西部等地區的營商環境,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來自:國是直通車

作者:張文暉、小雨君

編輯:郭淩潔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