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在中國古代,金銀的開採和冶煉方法有哪些?

最初的金、銀都是在極其偶然的機會發現而得的。 戰國時期, 人們開始對金、銀礦物有了具體的認識, 還總結出一套金、銀與其他金屬礦產存在共生關係的規律。

如《管子數》記載:“上有丹沙(即丹砂, 就是汞的化合物)者, 下有黃金。 上有慈石(即帶磁性的鐵礦石)者, 下有銅金。 ……山上有鉛, 其下有白金(即銀)。 ”這非常明確地指出了金、銀與其他金屬礦產的共生關係, 是當時人們採礦知識的不斷積累和利用礦床中礦物的共生組合來尋找礦物方法的經驗結晶。

金礦產可分為岩金和砂金。 岩金又稱脈金, 為原生礦床。 砂金的形成是岩金礦床受到了自然的侵蝕, 金粒、金塊露出, 屬次生礦床。 銀礦產也分為次生礦床和原生礦床。 自然銀也是次生的, 存在于原生的銀鉛礦床上部的氧化帶中。 自然銀易於氧化而難以辨認, 故最初極少被利用。

就目前考古發現情況看,

東周以前, 金主要是依靠對次生礦床的採集。 春秋戰國時期, 由於金、銀貨幣的使用, 金、銀裝飾品的增多以及金、銀器皿的製造, 依靠採集次生的金、銀礦已無法滿足需要, 必須通過開採原生礦來獲得。 戰國時期金、銀礦被大量發現, 從原生礦床中獲得金、銀越來越多。 1984年河北興隆縣發現兩處面積相似的戰國金礦遺址。 其中一處東西長20米, 南北寬0.5到1米, 深約0.5到3米, 無礦道, 除將金礦石采出外, 沒有加寬開鑿基岩, 為露天開採, 方法簡單實用。 從這座中國目前所知最早的金礦證明, 當時已從原生礦中獲得製造器物的原料。

採集或者開採出來的金銀含雜質較多, 需要經過冶煉才能得到較為純淨的金銀。 中國古代主要是採用火法煉金,

現代煉金的工藝方法則為電解法和火法。

火法煉金是將汞、砂金和泥金等含金原料與硼砂、碳酸鈉、硝石、螢石或石英砂等熔劑混合好後, 在1200℃到1350℃的溫度下進行熔煉, 雜質由爐內排出, 便可得到較為純淨的金。 火法煉金過程簡單, 容易操作, 但污染嚴重, 工作環境條件極差。 火法煉金最遲在漢代便已經出現, 這與西漢初期的方士們煉丹有關, 《史記孝武本紀》就記載方士李少君向漢武帝劉徹進言:“丹沙可化為黃金”.這也是關於火法煉金最早的文獻記載。

由於金、銀本身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 所以中國歷朝歷代的中央政府或諸侯國政府通常會將金、銀的開採和冶煉收歸國有, 嚴令禁止民間私自開礦。 如《韓非子》中曾記載戰國時期楚國統治者對於貪圖利益私採金礦的人,

給予“磔於市”即在大庭廣眾之下車裂而死的嚴厲處罰。 不過利益所趨, 民間私自開礦屢禁不絕, 中央政府或諸侯國政府有時也採取徵稅的方法允許民間開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