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那個最懂張瑞敏的電影大師已經不在了

那個最懂張瑞敏的電影大師已經不在了

文 /張伊

3月下旬, 美國羅斯福紀念公園的櫻花含苞欲放, 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張瑞敏在刻有羅斯福名言的巨大石碑旁陷入沉思。

一旁岩石頂傾瀉下來的水瀑平順有力, 呼應著石碑上那發人深省的經典名言——“我們唯一恐懼的, 就是恐懼本身”。

十五天后, 4月8日下午, 幾百名觀眾的目光中, 張瑞敏站在電影放映廳最前方, 閃光燈從四面八方將他包圍。 跟隨張瑞敏的回憶, 全場倒吸一口氣。

1992年, 在青島小白乾路上的廠房裡, 獲得中國電冰箱史上第一枚金牌的海爾已專心致志做了七年冰箱。 那時海爾規模不大, 卻是中國電冰箱行業的領頭企業。 在社會的爭論聲中, 海爾從冰箱擴展到其他家電產品, 進入多元化發展階段。

那一年, 由愛迪生一手創辦的美國GE公司到中國考察。 GE高管們乘坐一架波音七三七專機在北京降落,

輾轉來到青島。 他們看好海爾的產品品質, 確認這是最有發展前景的企業, 要收購海爾。 同時, 他們看中張瑞敏的領導能力, 許給他一份“天價年薪”, 那是人一輩子都花不完的薪水。

張瑞敏拒絕了。 對方說:“你們不同意, 我們就找別人合作, 進軍中國市場後第一個目標就是打倒你!”張瑞敏引用了羅斯福的話給對方答覆:“我們唯一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 我們沒有被困難嚇倒, 我們就什麼都不害怕!”

你知道什麼是中國人的傲骨嗎?

2016年6月, 張瑞敏專程來到美國, 在GEA(通用電氣家電公司)的大會議室中, 向全體GEA員工發表演講。 這時, 海爾剛剛用55.8億美元收購他們。

這不是傳奇, 這是一段真實且值得回味的歲月。

有一部電影,

不是《金剛》, 不是《速度與激情》, 它演繹著中國企業家的激情, 打動了一批中國人。 這部電影叫《首席執行官》, 是中國電影大師吳天明導演的作品, 在網路上也能看到。 電影拍攝前, 海爾正在用高品質的產品打開標準最嚴格的德國、美國市場大門。 這時, 張瑞敏又大膽決定, 在美國當地生產當地銷售。 1999年4月30日海爾在美國的南卡州建立工廠, 國歌中, 海爾的各國員工們莊嚴站立, 注視著五星紅旗飄揚在美國的土地上。

不是每一個人的故事都能被拍成電影。 吳天明大師的鏡頭訴說著中國企業家的民族精神和創業激情。 4月8日, 在魯信影城的放映廳裡, 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攜手中國電影基金會-吳天明青年電影專項基金,

讓電影《首席執行官》在時隔15年後, 首次以數位版的形式登上大銀幕, 在條件優越的院線裡和大家見面。 270人的影廳裡, 湧入了300多名觀眾, 有的人站在過道上認真地看了兩個多小時。

電影放映時, 能聽見影廳裡的抽泣聲, 那些年輕的臉龐上也掛著淚珠。 結束時, 沒有人喧嘩, 沒有人打手機, 大家只是擦乾眼角, 激動地鼓掌。 一部描述八九十年代的電影卻讓年輕人們感動不已。

《首席執行官》的導演吳天明被視為電影界真正的巨人, 代表作有《人生》《老井》《變臉》等, 他生前最後一部作品《百鳥朝鳳》更是讓世人驚歎。 吳天明是整個中國第五代導演人的伯樂, 他讓張藝謀成了第一個國際影帝, 他給陳凱歌機會拍他喜歡的電影, 他發掘培養了諸多“實力派”導演,

還為年輕導演的創作提供巨大空間。

獨具慧眼的吳天明在創作之路上頂住了許許多多不為人知的壓力, 當年他卻堅持要拍攝《首席執行官》這部電影。

2000年, 吳天明第一次走進海爾, 深深被海爾的企業文化打動。 這裡是一片淨土, 一切都是積極向上的。 更令他震撼的是張瑞敏的人格魅力。 除了看書和工作, 張瑞敏沒有任何愛好, 他一手把瀕臨倒閉的集體小廠變成家電王國。 海爾砸冰箱, 砸醒了品質意識, 砸的是人的觀念。

當時, 很多企業花錢找到吳天明給自己拍電影, 吳天明都不願意拍。 而當吳天明向張瑞敏談起了自己的拍攝計畫, 卻被簡簡單單的一句“還是低頭幹事的好”婉拒了。 然而, 被海爾精神打動的吳天明, 還是用兩年時間在此體驗生活,參觀了十幾個海爾工廠,查閱了大量資料。吳天明第十次修改劇本後,張瑞敏答應了他的拍攝計畫:“如果這部影片能對中國民族企業走向世界起到鼓舞作用,就拍吧!”

張瑞敏感動了吳天明,吳天明感動了張瑞敏,海爾的故事感動了萬千中國人。

當年,吳天明選擇影片的主演時,不談劇本,而是向每一位演員講著張瑞敏的故事。“我選擇你,因為你被打動了。”

影片拍攝的過程十分艱難,這不是商業大片,沒有贊助,沒有好的拍攝環境。拍攝海爾在美國建廠的情節時,大部分主創人員都被美國大使館拒簽了。在美國,僅剩的幾人演戲同時要兼著打板師、場記、美工、道具員......電影最後一幕拍完,吳天明眼角掛著眼淚。主演馬躍問他:“你是電影大師,為什麼要這麼難,為什麼一定要堅持拍攝?”吳天明回答:“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要有精神!我不是大師,我在向大師致敬。張瑞敏是一個企業大師,是中國的英雄,我要向他致敬,所以我選擇了艱難!”

回顧這些,主演馬躍話語哽咽,他把手中的鮮花獻給了張瑞敏,並緊緊地擁抱了張瑞敏。

十五年過去了,看到熟悉的電影情節,張瑞敏幾度流下了眼淚。張瑞敏敬仰吳天明憂國憂民的精神,感謝吳天明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

對於張瑞敏來說,吳天明懂自己,懂海爾的自強不息、拼搏不止的精神。

影片播出後的十五年裡,很多中國企業、高校將它作為教學片,還有日本企業也在學習這部電影。那些日本人說:“我們看到這些電影,看到我們自己身上曾經擁有的精神,為什麼現在我們沒有了這些精神!”

海爾做到了電影《首席執行官》主題曲中的那句歌詞:“中國人比誰都不遜色”。

在4月8日的現場,無論是中國電影基金會理事長張丕民、電影的主創們,還是現場的觀眾們,都期待著拍攝第二部《首席執行官》,讓企業家精神再次在螢幕上發光。在場的電影人想接過吳天明的接力棒,像當年中國製造振興中國經濟一樣,用經典之作振興中國電影!

提到拍攝第二部的想法,在現場的張瑞敏並沒有馬上回復。不是因為他低調,那位最懂他的導演已經不在了。海爾發展路上,質疑聲從未停歇,從質疑海爾砸冰箱,質疑海爾在美國建廠,質疑海爾多元化發展,質疑海爾創新的 “人單合一”管理模式……質疑很容易,支持也很容易,但理解最難。

人到底需要什麼,很多人往往不知道,多少人曾經放棄自己的內心堅持。看電影也是,依照朋友圈的熱度選擇影片,不知道自己到底想看什麼。

吳天明從不拍攝商業片,《百鳥朝鳳》是他的遺作,他未等到電影上映就離世了。《首席執行官》和《百鳥朝鳳》裡都有一種中國人的精神。吳天明曾說,是中國人的精神讓中華民族崛起于世界之林,如今浮躁的局面之下,關注中國文化,是中國的另外一個方向!

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強大,互聯網時代,你我又是一個什麼樣的角色?

你是否像吳天明一樣懂張瑞敏,懂他的夢想?

恐怕連張瑞敏自己都記不清楚,去美國多少次了。上個月,張瑞敏去美國斯坦福大學講課,中國的創新企業管理理念讓矽谷精英們刮目相看。

張瑞敏不是只為了去講課。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美國的管理文化主導著世界,包括企業持股、數位化管理、效率優先等。當全世界的企業幾乎都長了一個張美國臉,美國自己的大企業卻生病了。創業公司激情無限,但當發展到IPO以後,卻失去創新力,出現疲態,例如諾基亞、柯達......這時,我們還要抱著他們的管理理念不放嗎?

“太陽,每天都是新的。連太陽每天都是新的,我們為什麼不變化呢?”張瑞敏說,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不斷地戰勝自我,迎接每一天的挑戰,去取得成功!

苟日新,日日新。我們不是行屍走肉,讓我們問問自己,今天到底在幹什麼,到底要為我們的國家創造什麼價值?

還是用兩年時間在此體驗生活,參觀了十幾個海爾工廠,查閱了大量資料。吳天明第十次修改劇本後,張瑞敏答應了他的拍攝計畫:“如果這部影片能對中國民族企業走向世界起到鼓舞作用,就拍吧!”

張瑞敏感動了吳天明,吳天明感動了張瑞敏,海爾的故事感動了萬千中國人。

當年,吳天明選擇影片的主演時,不談劇本,而是向每一位演員講著張瑞敏的故事。“我選擇你,因為你被打動了。”

影片拍攝的過程十分艱難,這不是商業大片,沒有贊助,沒有好的拍攝環境。拍攝海爾在美國建廠的情節時,大部分主創人員都被美國大使館拒簽了。在美國,僅剩的幾人演戲同時要兼著打板師、場記、美工、道具員......電影最後一幕拍完,吳天明眼角掛著眼淚。主演馬躍問他:“你是電影大師,為什麼要這麼難,為什麼一定要堅持拍攝?”吳天明回答:“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要有精神!我不是大師,我在向大師致敬。張瑞敏是一個企業大師,是中國的英雄,我要向他致敬,所以我選擇了艱難!”

回顧這些,主演馬躍話語哽咽,他把手中的鮮花獻給了張瑞敏,並緊緊地擁抱了張瑞敏。

十五年過去了,看到熟悉的電影情節,張瑞敏幾度流下了眼淚。張瑞敏敬仰吳天明憂國憂民的精神,感謝吳天明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

對於張瑞敏來說,吳天明懂自己,懂海爾的自強不息、拼搏不止的精神。

影片播出後的十五年裡,很多中國企業、高校將它作為教學片,還有日本企業也在學習這部電影。那些日本人說:“我們看到這些電影,看到我們自己身上曾經擁有的精神,為什麼現在我們沒有了這些精神!”

海爾做到了電影《首席執行官》主題曲中的那句歌詞:“中國人比誰都不遜色”。

在4月8日的現場,無論是中國電影基金會理事長張丕民、電影的主創們,還是現場的觀眾們,都期待著拍攝第二部《首席執行官》,讓企業家精神再次在螢幕上發光。在場的電影人想接過吳天明的接力棒,像當年中國製造振興中國經濟一樣,用經典之作振興中國電影!

提到拍攝第二部的想法,在現場的張瑞敏並沒有馬上回復。不是因為他低調,那位最懂他的導演已經不在了。海爾發展路上,質疑聲從未停歇,從質疑海爾砸冰箱,質疑海爾在美國建廠,質疑海爾多元化發展,質疑海爾創新的 “人單合一”管理模式……質疑很容易,支持也很容易,但理解最難。

人到底需要什麼,很多人往往不知道,多少人曾經放棄自己的內心堅持。看電影也是,依照朋友圈的熱度選擇影片,不知道自己到底想看什麼。

吳天明從不拍攝商業片,《百鳥朝鳳》是他的遺作,他未等到電影上映就離世了。《首席執行官》和《百鳥朝鳳》裡都有一種中國人的精神。吳天明曾說,是中國人的精神讓中華民族崛起于世界之林,如今浮躁的局面之下,關注中國文化,是中國的另外一個方向!

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強大,互聯網時代,你我又是一個什麼樣的角色?

你是否像吳天明一樣懂張瑞敏,懂他的夢想?

恐怕連張瑞敏自己都記不清楚,去美國多少次了。上個月,張瑞敏去美國斯坦福大學講課,中國的創新企業管理理念讓矽谷精英們刮目相看。

張瑞敏不是只為了去講課。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美國的管理文化主導著世界,包括企業持股、數位化管理、效率優先等。當全世界的企業幾乎都長了一個張美國臉,美國自己的大企業卻生病了。創業公司激情無限,但當發展到IPO以後,卻失去創新力,出現疲態,例如諾基亞、柯達......這時,我們還要抱著他們的管理理念不放嗎?

“太陽,每天都是新的。連太陽每天都是新的,我們為什麼不變化呢?”張瑞敏說,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不斷地戰勝自我,迎接每一天的挑戰,去取得成功!

苟日新,日日新。我們不是行屍走肉,讓我們問問自己,今天到底在幹什麼,到底要為我們的國家創造什麼價值?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