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孫曉雲:《聖教序》臨習要領,筆墨的選擇尤為重要

留言, 即可獲國家級書法註冊教師資格證, 限量, 欲領從速。 趕緊在評論區互動吧!

《聖教序》因為是集王字, 字跡大小完全是按墨蹟的原尺寸, 多為一寸之內, 也是當時晉代指的“八分”書大小。 系用指, 稍加掌功而得。 初學者, 不容易將字寫到原大, 可以先放寬尺寸, 逐漸縮小恢復至原大。 不宜寫得過大, 因為這要牽涉到用腕、用肘及用臂, 便不得其本碑要領。

古人雲:“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書寫工具的選擇尤為重要。 我們可以從古代書論中反復體察到“紙筆精良”的諄言。 而今人往往不以為然, 用極不相配的工具, 花大量時間, 欲得其效果, 只能事倍功半, 甚至事倍功無。 久而久之, 便喪失臨習的興趣, 或自然地放棄, 草草、急迫地進入“創作”, 隨意發揮, 走不了幾步便可能自食其果。 因此, 如何擇紙、筆等工具, 勢必首當其衝。

就《聖教序》而言, 那個時代屬王字的鼎盛時期, 工具極其考究。 如果要實臨得相像, 工具當選用準確, 或是比較貼近。 那時, 貴族、宮廷中大部分用絹、綾, 或是質地柔綿、細膩的紙。 生宣誕生在明末, 《聖教序》時代是沒有生宣的, 因此如今實臨也避免用這種滲水量過大的生宣。 也不宜用雜質過多、顆粒過粗的紙張,

否則王字的細微處便無法體現。 我們如今在實臨中當然不可能常用價格昂貴的絹、綾之類(如今絹與古代絹又有不同), 可以選擇一些質地細膩、綿柔的紙, 吸水量要小些, 譬如元素紙、報紙、仿古宣、熟宣、包裝紙及一些書籍用紙均可。

筆的選擇尤為重要。

首先要選擇新或較新的筆。 古書論中常言口“池水盡墨, 頹筆成塚”。 一是指古人用功程度, 二也是指古人用筆之講究, 稍一頹毛, 禿了, 舊了, 便棄之, 不像今人一支筆會用上五年、十年, 也不更換。

王字遒勁堅挺, 且婀娜多姿, 清利颯爽, 且志氣平和。 雖羊毫、狼毫均可, 但羊毫不宜過長過軟, 狼毫不宜過粗過硬, 最好是中、小白雲加健。 筆鋒一般在一寸之內。 不宜長放于水中浸泡, 過於胖大, 使用不便。 用後清水爽幹。 使用起來不順手、不見效的筆不要勉強為之, 多試幾種為好。 總之, 筆是宜小不宜大, 鋒是宜短不宜長, 筆桿是宜細不宜粗, 毫是宜尖不宜禿。 能夠選擇一支合適的筆, 等於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再則是墨。 古人研墨, 故深淺,

濃淡自如。 今人研墨者已甚少, 大多是墨汁加水。 水加得多少, 是一學問, 過少粘厚枯滯, 拖不動筆, 過多則肥爛稀薄, 字無筋骨。 因此首先得調好墨的濃淡度, 筆蘸上去要由尖至根, 不要一下蘸得過多過飽。 王字多在筆尖上做文章, 墨的爛、枯皆不行, 故臨習者要重視這個問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