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讀經明義丨《春秋》:人格魅力在於修身潔己

導讀:注重修身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大特點。 如《尚書·堯典》有“克明俊德”, 《大學》有“修身”。 這一點在《春秋》中也有體現, 如董仲舒就總結出“修身審己, 明善心以反道”這一經義, 而《公羊》《穀梁》等傳中對正己修身多有肯定, 而對己身不正卻苛責別人也多有批評。

孟子高度評價了孔子作《春秋》的貢獻, 而《春秋》的精神也潛移默化的對他產生了影響。 孟子在面臨殺伐決斷和權勢顯赫的王侯時, 不僅不會畏畏縮縮, 反而是氣勢充盈、底氣十足, “說大人則藐之, 勿視其巍巍然”說得也正是這個意思。 王侯將相所津津樂道宮殿、美食、美姬、田獵均為孟子等大儒所不屑, 孟子因無私欲而不畏諸侯。 孟子的看法並非文人的虛驕, 而是士人通過修身而獲得的一種自信。

夏商周三代注重蔔筮。 以《周易》卜筮時, 有君子占得不太有利的卦, 卻因為占卜者居正位、行正道而逢凶化吉的,

這就是所謂的“貞吉”。 據《左傳》記載, 魯宣公夫人穆姜在丈夫去世後, 與正卿叔孫僑如私通, 還與情夫謀劃發動政變, 勾結霸主晉國的權臣的郤犨企圖廢黜兒子魯成公和正卿季文子, 失敗後她被幽置於冷宮。 這時她占得《隨卦》之“元亨利貞”, 卦辭非常吉利, 身邊的人認為是好兆頭, 穆薑認為“元亨利貞”是四種美好的品德, 自己並不具備, 雖占得吉卦, 卻非吉兆, 在這一點上, 穆薑可謂是有自知之明。

得君行道是士大夫的理想。 古來就有伴君如伴虎的說法, 想到得君主信任並不容易。 但史上很多人因為修身可圈可點而得到皇帝的信任。 魯宗道是北宋時大臣, 有次宋真宗召見他, 他正在酒肆中飲酒, 他冒著被禦史彈劾的危險向坦誠相待, 皇帝認為他忠實可堪大用。 後來, 真宗去世, 劉太后聽政時, 他敢於言人之所不敢言, 諫止了劉太后不合規定的舉措。 他在政府中樞七年, 正直無私, 清廉正派, 被人戲稱為“魚頭參政”。 著名理學家黃東發評價魯宗道時, 提出“大夫欲行道于天下,

亦行諸身而已矣”。 換言之, 明德修身是道濟天下的前提。

華夏有禮儀之大、服章之美, 以禮樂節制人心而不流於浮華, 講求內心質樸而又不失於粗野, 這是華夏二字的由來。 細細閱讀《左傳》中相關記載, 我們也許會發現, 《春秋》中對華夏各國要求更高, 如果華夏諸國出現自大、急躁、無禮、不講信用、唯利是圖等行為,

往往受到更加嚴厲的批評。 相反, 夷狄之人在禮義方面有積極表現, 《春秋》則毫不吝嗇地給予肯定。

實際上, 在今天發揚士大夫的精神, 不應該津津樂道于士人可以免稅、見了縣令可以分庭抗禮而不用下跪以及相對于農工商的優越地位等皮毛和表像, 而應該從自身做起,在修身這個本根上用力,以更加嚴格的要求約束和規範自己。“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天下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只有自身立得住,行得正,才能感化別人,展現人格魅力和號召力。否則,必將南轅北轍。這是《春秋》對於我們今天為人處世的一個重要啟示。

而應該從自身做起,在修身這個本根上用力,以更加嚴格的要求約束和規範自己。“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天下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只有自身立得住,行得正,才能感化別人,展現人格魅力和號召力。否則,必將南轅北轍。這是《春秋》對於我們今天為人處世的一個重要啟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