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北宋蘇軾《柳州羅池廟迎送神詩碑》

《柳州羅池廟迎送神辭碑》又稱《荔子丹碑》,刻於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碑上有楷書10行,每行15或16字,每個字有四寸大小,是宋代書法家蘇軾的楷書作品,書寫的內容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文章。羅池廟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祠廟,翰愈的文章是為紀念柳宗元而寫的。

蘇軾在廣泛學習晉唐書法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尤其是他的行草書揮灑自如,氣韻生動,他的楷書雖然不多見,但從這一塊《羅池廟碑》中已經能看出楷書的風格特徵。筆劃粗壯豐肥,運筆和提按隨意自然,變化多端,不是故意地去寫出或是方整或是圓潤的點畫,撇、捺、彎鉤等筆劃往往是順著筆鋒,在輕微的提按中帶出,而且伸展得比較長但又不顯得輕浮,做到了中鋒運筆;字的結體攲側變化,大多數字向右上方傾斜,少數字平正,或向下傾斜,互相配合,生動有趣,字體寬闊雄放,但不鬆散。蘇軾的這幅作品雖然是楷書,但和他行草的風格相互一致,敦厚而又天真。

蘇軾(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人稱其為“蘇東坡”。漢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祖籍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詞人、詩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詞人代表。其詩,詞,賦,散文,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和繪畫,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數千年歷史上被公認文學藝術造詣最傑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名列“蘇、黃、米、蔡”北宋四大書法家之一;其畫則開創了湖州畫派。

蘇軾與父蘇洵、弟蘇轍並稱“三蘇”。蘇軾二十歲中進士,神宗時期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台詩案”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在黃州四年多曾於城東之東坡開荒種田,故自號“東坡居士”。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貶惠州、儋州。大赦北還,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郟縣,追諡文忠公。人稱“蘇東坡”,號“東坡居士”。史書記載蘇軾“身長八尺三寸有餘,蘇軾為人寬大如海”。蘇軾是蘇洵的次子(長子夭折),嘉祐二年(1057年),與弟蘇轍同登進士。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熙寧二年(1069年),父親喪守制期滿還朝,為判官告院。因與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反對推行新法(並非完全不同意,還是有部分認可的,前期反對,後期深入民間,瞭解到新法的好處,轉而贊成新法好的方面。),自請外任,出為杭州通判。再遷至密州(今山東諸城),移至徐州。元豐二年(1079年),罹“烏台詩案”,責授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署公文。哲宗立,高太后臨朝,複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東蓬萊)。4個月後,遷為禮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遷中書舍人,又遷翰林學士知制誥(二品),知禮部貢舉。元祐四年(1089年)出知杭州,後改知潁州,知揚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親政,被遠貶惠州(今廣東惠州市區),再貶昌化軍(今海南儋州市)。徽宗即位,遇赦北歸,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卒於常州(今屬江蘇),葬於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享年六十四歲,御賜諡號文忠(公)。

蘇軾還擅長行、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他曾遍學晉、唐、五代 元代趙孟頫繪《蘇軾小像》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自成一家,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自雲:“我書造意本無法”;又雲:“自出新意,不踐古人。” 黃庭堅說他:“早年用筆精到,不及老大漸近自然”;又雲:“到黃州後掣筆極有力。”晚年又挾有海外風濤之勢,加之學問、胸襟、識見處處過人,而一生又屢經坎坷,其書法風格豐腴跌宕,天真浩瀚,觀其書法即可想像其為人。人書並尊,在當時其弟兄子侄子由、邁、過,友人王定國、趙令畤均向他學習;其後歷史名人如李綱、韓世忠、陸遊,以及的吳寬,清代的張之洞,亦均向他學習,可見影響之大。黃庭堅在《山谷集》裡說:“本朝善書者,自當推(蘇)為第一。”

《柳州羅池廟迎送神辭碑》又稱《荔子丹碑》,刻於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碑上有楷書10行,每行15或16字,每個字有四寸大小,是宋代書法家蘇軾的楷書作品,書寫的內容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文章。羅池廟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祠廟,翰愈的文章是為紀念柳宗元而寫的。

蘇軾在廣泛學習晉唐書法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尤其是他的行草書揮灑自如,氣韻生動,他的楷書雖然不多見,但從這一塊《羅池廟碑》中已經能看出楷書的風格特徵。筆劃粗壯豐肥,運筆和提按隨意自然,變化多端,不是故意地去寫出或是方整或是圓潤的點畫,撇、捺、彎鉤等筆劃往往是順著筆鋒,在輕微的提按中帶出,而且伸展得比較長但又不顯得輕浮,做到了中鋒運筆;字的結體攲側變化,大多數字向右上方傾斜,少數字平正,或向下傾斜,互相配合,生動有趣,字體寬闊雄放,但不鬆散。蘇軾的這幅作品雖然是楷書,但和他行草的風格相互一致,敦厚而又天真。

蘇軾(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人稱其為“蘇東坡”。漢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祖籍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詞人、詩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詞人代表。其詩,詞,賦,散文,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和繪畫,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數千年歷史上被公認文學藝術造詣最傑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名列“蘇、黃、米、蔡”北宋四大書法家之一;其畫則開創了湖州畫派。

蘇軾與父蘇洵、弟蘇轍並稱“三蘇”。蘇軾二十歲中進士,神宗時期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台詩案”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在黃州四年多曾於城東之東坡開荒種田,故自號“東坡居士”。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貶惠州、儋州。大赦北還,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郟縣,追諡文忠公。人稱“蘇東坡”,號“東坡居士”。史書記載蘇軾“身長八尺三寸有餘,蘇軾為人寬大如海”。蘇軾是蘇洵的次子(長子夭折),嘉祐二年(1057年),與弟蘇轍同登進士。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熙寧二年(1069年),父親喪守制期滿還朝,為判官告院。因與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反對推行新法(並非完全不同意,還是有部分認可的,前期反對,後期深入民間,瞭解到新法的好處,轉而贊成新法好的方面。),自請外任,出為杭州通判。再遷至密州(今山東諸城),移至徐州。元豐二年(1079年),罹“烏台詩案”,責授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署公文。哲宗立,高太后臨朝,複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東蓬萊)。4個月後,遷為禮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遷中書舍人,又遷翰林學士知制誥(二品),知禮部貢舉。元祐四年(1089年)出知杭州,後改知潁州,知揚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親政,被遠貶惠州(今廣東惠州市區),再貶昌化軍(今海南儋州市)。徽宗即位,遇赦北歸,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卒於常州(今屬江蘇),葬於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享年六十四歲,御賜諡號文忠(公)。

蘇軾還擅長行、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他曾遍學晉、唐、五代 元代趙孟頫繪《蘇軾小像》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自成一家,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自雲:“我書造意本無法”;又雲:“自出新意,不踐古人。” 黃庭堅說他:“早年用筆精到,不及老大漸近自然”;又雲:“到黃州後掣筆極有力。”晚年又挾有海外風濤之勢,加之學問、胸襟、識見處處過人,而一生又屢經坎坷,其書法風格豐腴跌宕,天真浩瀚,觀其書法即可想像其為人。人書並尊,在當時其弟兄子侄子由、邁、過,友人王定國、趙令畤均向他學習;其後歷史名人如李綱、韓世忠、陸遊,以及的吳寬,清代的張之洞,亦均向他學習,可見影響之大。黃庭堅在《山谷集》裡說:“本朝善書者,自當推(蘇)為第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