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年度回顧——2017年中國十大糧食經濟新聞

糧油市場報、中國糧油網對2017年糧食經濟領域發生的新聞事件進行認真梳理, 結合業內專家建議和投票結果, 評選出“2017年中國十大糧食經濟新聞”。

01

中儲棉併入中儲糧, 國企改革漸入佳境

1月11日, 中儲糧總公司和中儲棉總公司重組大會在北京舉行, 標誌著雙方重組工作正式實施, 中儲棉總公司無償劃轉併入中儲糧總公司, 成為其全資子公司。

從健全國家重要農產品儲備制度、服務國家糧食安全和宏觀調控的戰略高度, 中儲糧總公司與中儲棉總公司經國務院同意正式實施重組。 通過採取一系列有力有效措施,

中儲棉有序融入中儲糧大家庭, 重組後的中儲糧總公司總資產規模達1.47萬億元, 儲備品種涵蓋主糧、食用油脂油料和棉花等8大儲備品種, 成為國內最大、國際影響舉足輕重的農產品企業集團。

近年來, 隨著中紡整體併入中糧、中儲棉無償劃轉併入中儲糧相繼落地, 國企改革在重組、混改等方面將取得了實質性突破。

8月22日, 中糧集團在官網發佈資訊, 提及下屬18家專業化公司之一的中糧資本投資有限公司在中糧集團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改革試點方案的指導下, 積極爭取並獲批成為發改委第二批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企業。 基於發改委批復的《中糧資本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方案》, 中糧資本通過整體設計,

引入北京首農、溫氏投資、弘毅弘量等7名戰略投資者, 降低國有股權比例, 實質性地推進了混合所有制改革。

央企改革成效顯著, 地方國有糧食企業在體制改革同樣可圈可點。 12月15日, 北京首都農業集團有限公司、北京糧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和北京二商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實施聯合重組, 成立北京首農食品集團有限公司。

國有企業重組、混改、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等改革是搞活企業、盤活資產、提升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也是不斷完善全產業鏈、提升資源掌控能力和創利能力, 增強綜合競爭力的必然之路。

02

一號檔聚焦農業供給側改革

2月5日, 新世紀以來指導“三農”工作的第14份中央一號檔發佈。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全文約13000字,

共分6個部分33條。

檔指出,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要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上, 緊緊圍繞市場需求變化, 以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為主要目標, 以提高農業供給品質為主攻方向,

以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為根本途徑, 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 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 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 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

一號文件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上, 深化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完善農業補貼制度等重要舉措, 為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係, 改變不合理的農業供給結構, 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更好地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政策指導。

03

國家下調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

2月17日, 國家發改委等部門發出通知, 公佈2017年稻穀最低收購價格。

經國務院批准, 2017年生產的早秈稻(三等, 下同)、中晚秈稻和粳稻最低收購價格分別為每50公斤130元、136元和150元, 比2016年分別下調3元、2元、5元。

目前, 我國稻穀供大於求壓力日漸明顯, 部分品種庫存高企。

2017年中央一號檔提出, 小麥和稻穀要堅持和完善最低收購價政策, 合理調整最低收購價水準,形成合理比價關係。

10月27日,國家公佈2018年小麥最低收購價格,對2018年產的小麥(三等)執行1.15元/斤的最低收購價格,相比上年下調0.03元/斤。

從2006年起,我國小麥最低收購價格持續上漲。2014年~2017年,我國小麥最低收購價保持在1.18元/斤的歷史最高點不變。2018年小麥價格調整是我國小麥托市政策實施以來首次出現價格下調。

在綜合考慮糧食生產成本、市場供求、國內外市場價格和產業發展的基礎上,各糧食品種價格形成機制正在穩步建立。3月23日,國家發改委發佈消息,2017年國家在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調整大豆目標價格政策,實行市場化收購加補貼機制。

8月7日,大商所豆粕M1709期權系列迎來到期日,當日32個合約順利摘牌。作為首個以期貨主力合約為標的的期權系列,M1709期權系列合約到期標誌著豆粕期權市場邁向了新的成熟發展階段。

經過多年發展,以玉米、黃豆、豆粕等糧食品種為核心的期貨體系日趨完善。自2015年大商所和新湖期貨聯手運作“保險+期貨”第一單以來,“保險+期貨”模式成為護航三農經濟發展的創新金融服務。保險與期貨跨界合作,為規避糧食等農產品價格風險提供了市場化的解決機制,讓農民免受價格波動之苦。

04

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劃定

4月10日,《國務院關於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的指導意見》發佈,全面部署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劃定和建設工作。

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9億畝,其中6億畝用於稻麥生產。以東北平原、長江流域、東南沿海優勢區為重點,劃定水稻生產功能區3.4億畝;以黃淮海地區、長江中下游、西北及西南優勢區為重點,劃定小麥生產功能區3.2億畝(含水稻和小麥復種區6000萬畝);以松嫩平原、三江平原、遼河平原、黃淮海地區以及汾河和渭河流域等優勢區為重點,劃定玉米生產功能區4.5億畝(含小麥和玉米復種區1.5億畝)等。

劃定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2.38億畝(與糧食生產功能區重疊8000萬畝)。以東北地區為重點,黃淮海地區為補充,劃定大豆生產保護區1億畝(含小麥和大豆復種區2000萬畝);以新疆為重點,

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主產區為補充,劃定棉花生產保護區3500萬畝;以長江流域為重點,劃定油菜籽生產保護區7000萬畝(含水稻和油菜籽復種區6000萬畝);以廣西、雲南為重點,劃定糖料蔗生產保護區1500萬畝;以海南、雲南、廣東為重點,劃定天然橡膠生產保護區1800萬畝。

6月6日,全國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在北京召開。浙江、湖北和黑龍江富錦市有關負責同志在會上介紹了經驗,有關部門對“兩區”劃定具體工作進行了部署。

“兩區”的劃定和建設,改善了農田基礎設施、減少了耕地拋荒、提升了社會化服務水準,形成了佈局合理、數量充足、設施完善、產能提升、管護到位、生產現代化的“兩區”,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更加穩固,重要農產品自給水準保持穩定,農業產業安全顯著增強。

05

簡並增值稅稅率取消13%檔,利好糧油產業

4月28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下發《關於簡並增值稅稅率有關政策的通知》。

通知指出,自2017年7月1日起,簡並增值稅稅率結構,取消13%的增值稅稅率,並明確簡並增值稅稅率後適用11%稅率的貨物範圍,對抵扣進項稅額予以規定。

通知明確,納稅人銷售或者進口農產品(含糧食)、食用植物油、飼料等貨物稅率為11%。適用範圍具體為:農產品包括種植業、養殖業、林業、牧業、水產業生產的各種植物、動物的初級產品。

具體徵稅範圍暫繼續按照《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印發〈農業產品徵稅範圍注釋〉的通知》及現行相關規定執行,並包括掛麵、乾薑、薑黃、玉米胚芽、動物骨粒等;食用植物油、化肥、農藥、農機、農膜等,具體徵稅範圍暫繼續按照《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印發〈增值稅部分貨物徵稅範圍注釋〉的通知》及現行相關規定執行,並包括棕櫚油、棉籽油、

茴油、毛椰子油、核桃油、橄欖油、花椒油、杏仁油、葡萄籽油、牡丹籽油等;飼料包括用於動物飼養的產品或其加工品。

我國現行13%稅率的商品主要集中在初級農產品和生活必需品,居於增值稅鏈條的兩端。由於增值稅具有一定的累退性,如果稅率過高,會加重低收入群體的負擔。在稅率簡並中,稅率的變化會對下游行業的稅負產生影響,對農產品深加工企業購入農產品維持原扣除力度不變,避免因進項抵扣減少而增加稅負,體現了國家對關係基本民生行業稅收負擔的重視。

此次簡並稅率,降低了部分跟民生密切相關的糧油商品稅負,增強了增值稅稅收中性原則,有效降低了企業稅收負擔。同時,通過稅負轉嫁和傳導機制,對處於終端的消費者也具有較強的減負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消費者的可支配收入,給大眾帶來切身實惠。

06

4部門開展政策性糧食“大快嚴”執法檢查

7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糧食局、財政部、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聯合下發通知,決定從8月~12月,在全國範圍內開展政策性糧食安全隱患大排查、快整治、嚴執法集中行動。

集中行動分為企業自查自糾、地方有關部門抽查、國家有關部門督導檢查、匯總上報情況、排查整治“回頭看”5個階段,集中對安全儲糧和安全生產、政策性糧食租倉和委託收儲、執行國家糧食收購政策、國家政策性糧食銷售出庫、中央儲備糧管理、地方儲備糧管理等6個方面存在的安全隱患問題進行全面排查和整治。

8月4日,國家糧食局在北京召開糧食安全隱患大排查快整治嚴執法集中行動(簡稱“大快嚴”集中行動)部署動員會。黑龍江、安徽、河南、湖北、廣東5省糧食局,中儲糧管理總公司作了表態發言。

9月7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糧食局等部門共同召開糧食安全隱患大排查快整治嚴執法集中行動聯席會議。傳達學習國務 院領導同志關於“大快嚴”集中行動的重要批示精神,通報國家有關部門和地方“大快嚴”集中行動進展情況,部署國家有關部門聯合督查和跨省交叉執法檢查工作。自9月中旬開始,地方有關部門單位將組成聯合抽查組進行抽查。

10月中旬,國家有關部門還對部分重點省份、重點企業,開展跨省交叉執法檢查。

“大快嚴”集中行動消除了糧食安全管理風險隱患和違規違紀問題,掃清了行業監管“死角”和“盲區”,充分發揮了中央儲備糧“壓艙石”和地方儲備糧“第一道防線”作用,真正做到了把政策性糧食管好,切實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

11月17日,國家糧食局網站發佈消息稱,中央編辦批復國家糧食局以監督檢查司為基礎成立執法督查局,強化中央事權糧食特別是中央儲備糧的行政監管職能。執法督查局的成立,標誌著我國糧食執法督查主體進一步明確,對嚴肅查處糧食流通管理違法違規案件、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07

“優質糧食工程”實施方案出爐

為進一步推動“優質糧食工程”順利實施,9月1日,國家糧食局公佈“優質糧食工程”3個子項實施方案,督促各省份糧食部門儘快制定或修改完善具體實施方案並抓好落實。

優質糧食工程”主要包括開展“中國好糧油”行動、完善糧食品質安全檢驗監測體系、建立專業化社會化的糧食產後服務體系三方面內容,通過完善糧食產後服務功能、構建新型糧食流通體系,有效引導綠色優質糧食生產和加工,力爭到2020年把全國產糧大縣的糧食優質品率提高30%左右。

糧食產後服務體系建設要保證為種糧農民提供市場化、專業化的糧食產後服務,確保在“十三五”期末實現產糧大縣全覆蓋的目標;質檢體系建設要堅持“機構成網路、監測全覆蓋、監管無盲區”的原則,向轄區內糧食主產區域、新建糧食檢驗機構適當傾斜;“中國好糧油”行動要以“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為目標。

按照國家糧食局的要求,糧食主產省份協調推進產後服務體系建設、質檢體系建設、“中國好糧油”行動各個方案的實施;糧食主銷省份和產銷平衡省份要以質檢體系建設和“中國好糧油”行動為重點,同時適當安排產後服務體系建設。

10月18日,國家糧食局公佈第一批“中國好糧油”企業產品名錄。經企業自主申報、各省級糧食行政管理部門遴選推薦,國家糧食局組織專家委員會審核,2017年第一批“中國好糧油”產品遴選共有17個省份64家企業98個產品獲得通過。內蒙古河套雪花粉、吉林查幹湖大米、湖北國寶橋米等產品榜上有名。

啟動優質糧食工程可以通過中央財政引導性資金投入,有效地啟動市場,扎實推進糧食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好地發揮糧食流通對生產和消費的引導作用,促進糧食種植結構調整,提升糧食品質、滿足消費者需求,促進農民增收、企業增效,在更高水準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08

國辦發文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

9月8日,國務院辦公廳發佈《關於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的意見》,明確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的總體要求、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

意見提出糧食產業發展的主要目標:到2020年,初步建成適應我國國情和糧情的現代糧食產業體系,全國糧食優質品率提高10個百分點左右,糧食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7%左右,糧食加工轉化率達到88%,主食品工業化率提高到25%以上,主營業務收入過百億的糧食企業數量達到50個以上,大型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和糧食產業集群輻射帶動能力持續增強,糧食科技創新能力和糧食品質安全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

9月12日至13日,全國加快推進糧食產業經濟發展現場經驗交流會在山東省濱州市召開。

會議認真分析了糧食產業經濟發展面臨的新形勢,研究部署了《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的意見》的貫徹落實,並提出了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推動糧食產業創新發展、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思路、任務和舉措。

發展糧食產業經濟對全面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加綠色優質糧食產品供給、有效解決市場化形勢下農民賣糧問題、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和保障糧食品質安全,實施優質糧食工程,推動糧食產業創新發展、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為構建更高層次、更高品質、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夯實了產業基礎。

09

推廣生物燃料乙醇加速玉米去庫存

9月13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財政部等十五部委聯合印發《關於擴大生物燃料乙醇生產和推廣使用車用乙醇汽油的實施方案》。要求到2020年,全國範圍內將推廣使用車用乙醇汽油。到2025年,力爭纖維素乙醇實現規模化生產,先進生物液體燃料技術、裝備和產業整體達到國際領先水準,形成更加完善的市場化運行機制。

目前國內玉米庫存高企,國儲玉米庫存預計高達2億噸。生物燃料乙醇產業是處置超期超標等糧食的有效途徑,而我國目前恰處在玉米大量過剩的狀態。

加之調減玉米種植面積,當前生物燃料乙醇生產以玉米原料為主,乙醇汽油的推廣有助於玉米 去庫存。

在生物燃料乙醇的需求拉動下,玉米需求量明顯提升。同時,味精、賴氨酸、果糖等深加工企業經營利潤穩中向好,深加工企業普遍盈利,開機率維持高位,再加上新增產能擴增,玉米價格水漲船高。2017年新玉米上市以來,東北地區玉米價格呈現持續上漲局面。截至12月26日,玉米現貨均價指數漲至1756元/噸,較11月中旬上漲81元/噸,漲幅4.83%。

專家表示,玉米市場化改革以來,國內外玉米價差進一步縮小,扭轉了持續3年的價格倒掛局面。在國內玉米麵積縮減、玉米消費不斷增加等趨勢下,2017/2018年度玉米產需缺口明顯,玉米去庫存速度或超預期。

10

2017年全國糧食總產量61791萬噸

12月8日,國家統計局發佈資料顯示,2017年全國糧食總產量達61791萬噸(12358億斤),比2016年增加166萬噸(33億斤),增長0.3%。糧食生產再獲豐收,屬歷史上第二高產年。

統計顯示,2017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達112220千公頃(168329萬畝),比2016年減少815千公頃(1222萬畝),下降0.7%;全國糧食單位面積產量達5506公斤/公頃(367公斤/畝),比2016年增加54公斤/公頃(3.6公斤/畝),增長1%。

糧食播種面積減少的主要原因是各地主動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加快優化區域佈局,在主要口糧作物稻穀、小麥播種面積保持基本穩定的基礎上,調減庫存較多的玉米種植,增加雜糧和豆類的播種面積;進一步擴大花生、中草藥材等非糧作物面積,農業種植結構更加優化。

糧食單產增加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包括農業氣候較為有利;自然災害較輕,抗災救災得力;加強技術推廣和田間管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提高。

2017年糧食產量在高產作物大幅調減等情況下,依然實現小幅增產,取得歷史上第二個高產年,實屬來之不易。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繼續深入,庫存較多的玉米、市場缺口較大的大豆及小品種糧食作物結構將進一步優化,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糧食生產穩步推進。

來 源丨糧油市場報

總值班丨陶玉德 統籌丨郭清保編輯丨從申

中國糧食行業第一媒體

讓您深入瞭解中國糧食經濟

新媒體業務電話:0371-68103765

合理調整最低收購價水準,形成合理比價關係。

10月27日,國家公佈2018年小麥最低收購價格,對2018年產的小麥(三等)執行1.15元/斤的最低收購價格,相比上年下調0.03元/斤。

從2006年起,我國小麥最低收購價格持續上漲。2014年~2017年,我國小麥最低收購價保持在1.18元/斤的歷史最高點不變。2018年小麥價格調整是我國小麥托市政策實施以來首次出現價格下調。

在綜合考慮糧食生產成本、市場供求、國內外市場價格和產業發展的基礎上,各糧食品種價格形成機制正在穩步建立。3月23日,國家發改委發佈消息,2017年國家在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調整大豆目標價格政策,實行市場化收購加補貼機制。

8月7日,大商所豆粕M1709期權系列迎來到期日,當日32個合約順利摘牌。作為首個以期貨主力合約為標的的期權系列,M1709期權系列合約到期標誌著豆粕期權市場邁向了新的成熟發展階段。

經過多年發展,以玉米、黃豆、豆粕等糧食品種為核心的期貨體系日趨完善。自2015年大商所和新湖期貨聯手運作“保險+期貨”第一單以來,“保險+期貨”模式成為護航三農經濟發展的創新金融服務。保險與期貨跨界合作,為規避糧食等農產品價格風險提供了市場化的解決機制,讓農民免受價格波動之苦。

04

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劃定

4月10日,《國務院關於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的指導意見》發佈,全面部署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劃定和建設工作。

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9億畝,其中6億畝用於稻麥生產。以東北平原、長江流域、東南沿海優勢區為重點,劃定水稻生產功能區3.4億畝;以黃淮海地區、長江中下游、西北及西南優勢區為重點,劃定小麥生產功能區3.2億畝(含水稻和小麥復種區6000萬畝);以松嫩平原、三江平原、遼河平原、黃淮海地區以及汾河和渭河流域等優勢區為重點,劃定玉米生產功能區4.5億畝(含小麥和玉米復種區1.5億畝)等。

劃定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2.38億畝(與糧食生產功能區重疊8000萬畝)。以東北地區為重點,黃淮海地區為補充,劃定大豆生產保護區1億畝(含小麥和大豆復種區2000萬畝);以新疆為重點,

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主產區為補充,劃定棉花生產保護區3500萬畝;以長江流域為重點,劃定油菜籽生產保護區7000萬畝(含水稻和油菜籽復種區6000萬畝);以廣西、雲南為重點,劃定糖料蔗生產保護區1500萬畝;以海南、雲南、廣東為重點,劃定天然橡膠生產保護區1800萬畝。

6月6日,全國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在北京召開。浙江、湖北和黑龍江富錦市有關負責同志在會上介紹了經驗,有關部門對“兩區”劃定具體工作進行了部署。

“兩區”的劃定和建設,改善了農田基礎設施、減少了耕地拋荒、提升了社會化服務水準,形成了佈局合理、數量充足、設施完善、產能提升、管護到位、生產現代化的“兩區”,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更加穩固,重要農產品自給水準保持穩定,農業產業安全顯著增強。

05

簡並增值稅稅率取消13%檔,利好糧油產業

4月28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下發《關於簡並增值稅稅率有關政策的通知》。

通知指出,自2017年7月1日起,簡並增值稅稅率結構,取消13%的增值稅稅率,並明確簡並增值稅稅率後適用11%稅率的貨物範圍,對抵扣進項稅額予以規定。

通知明確,納稅人銷售或者進口農產品(含糧食)、食用植物油、飼料等貨物稅率為11%。適用範圍具體為:農產品包括種植業、養殖業、林業、牧業、水產業生產的各種植物、動物的初級產品。

具體徵稅範圍暫繼續按照《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印發〈農業產品徵稅範圍注釋〉的通知》及現行相關規定執行,並包括掛麵、乾薑、薑黃、玉米胚芽、動物骨粒等;食用植物油、化肥、農藥、農機、農膜等,具體徵稅範圍暫繼續按照《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印發〈增值稅部分貨物徵稅範圍注釋〉的通知》及現行相關規定執行,並包括棕櫚油、棉籽油、

茴油、毛椰子油、核桃油、橄欖油、花椒油、杏仁油、葡萄籽油、牡丹籽油等;飼料包括用於動物飼養的產品或其加工品。

我國現行13%稅率的商品主要集中在初級農產品和生活必需品,居於增值稅鏈條的兩端。由於增值稅具有一定的累退性,如果稅率過高,會加重低收入群體的負擔。在稅率簡並中,稅率的變化會對下游行業的稅負產生影響,對農產品深加工企業購入農產品維持原扣除力度不變,避免因進項抵扣減少而增加稅負,體現了國家對關係基本民生行業稅收負擔的重視。

此次簡並稅率,降低了部分跟民生密切相關的糧油商品稅負,增強了增值稅稅收中性原則,有效降低了企業稅收負擔。同時,通過稅負轉嫁和傳導機制,對處於終端的消費者也具有較強的減負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消費者的可支配收入,給大眾帶來切身實惠。

06

4部門開展政策性糧食“大快嚴”執法檢查

7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糧食局、財政部、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聯合下發通知,決定從8月~12月,在全國範圍內開展政策性糧食安全隱患大排查、快整治、嚴執法集中行動。

集中行動分為企業自查自糾、地方有關部門抽查、國家有關部門督導檢查、匯總上報情況、排查整治“回頭看”5個階段,集中對安全儲糧和安全生產、政策性糧食租倉和委託收儲、執行國家糧食收購政策、國家政策性糧食銷售出庫、中央儲備糧管理、地方儲備糧管理等6個方面存在的安全隱患問題進行全面排查和整治。

8月4日,國家糧食局在北京召開糧食安全隱患大排查快整治嚴執法集中行動(簡稱“大快嚴”集中行動)部署動員會。黑龍江、安徽、河南、湖北、廣東5省糧食局,中儲糧管理總公司作了表態發言。

9月7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糧食局等部門共同召開糧食安全隱患大排查快整治嚴執法集中行動聯席會議。傳達學習國務 院領導同志關於“大快嚴”集中行動的重要批示精神,通報國家有關部門和地方“大快嚴”集中行動進展情況,部署國家有關部門聯合督查和跨省交叉執法檢查工作。自9月中旬開始,地方有關部門單位將組成聯合抽查組進行抽查。

10月中旬,國家有關部門還對部分重點省份、重點企業,開展跨省交叉執法檢查。

“大快嚴”集中行動消除了糧食安全管理風險隱患和違規違紀問題,掃清了行業監管“死角”和“盲區”,充分發揮了中央儲備糧“壓艙石”和地方儲備糧“第一道防線”作用,真正做到了把政策性糧食管好,切實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

11月17日,國家糧食局網站發佈消息稱,中央編辦批復國家糧食局以監督檢查司為基礎成立執法督查局,強化中央事權糧食特別是中央儲備糧的行政監管職能。執法督查局的成立,標誌著我國糧食執法督查主體進一步明確,對嚴肅查處糧食流通管理違法違規案件、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07

“優質糧食工程”實施方案出爐

為進一步推動“優質糧食工程”順利實施,9月1日,國家糧食局公佈“優質糧食工程”3個子項實施方案,督促各省份糧食部門儘快制定或修改完善具體實施方案並抓好落實。

優質糧食工程”主要包括開展“中國好糧油”行動、完善糧食品質安全檢驗監測體系、建立專業化社會化的糧食產後服務體系三方面內容,通過完善糧食產後服務功能、構建新型糧食流通體系,有效引導綠色優質糧食生產和加工,力爭到2020年把全國產糧大縣的糧食優質品率提高30%左右。

糧食產後服務體系建設要保證為種糧農民提供市場化、專業化的糧食產後服務,確保在“十三五”期末實現產糧大縣全覆蓋的目標;質檢體系建設要堅持“機構成網路、監測全覆蓋、監管無盲區”的原則,向轄區內糧食主產區域、新建糧食檢驗機構適當傾斜;“中國好糧油”行動要以“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為目標。

按照國家糧食局的要求,糧食主產省份協調推進產後服務體系建設、質檢體系建設、“中國好糧油”行動各個方案的實施;糧食主銷省份和產銷平衡省份要以質檢體系建設和“中國好糧油”行動為重點,同時適當安排產後服務體系建設。

10月18日,國家糧食局公佈第一批“中國好糧油”企業產品名錄。經企業自主申報、各省級糧食行政管理部門遴選推薦,國家糧食局組織專家委員會審核,2017年第一批“中國好糧油”產品遴選共有17個省份64家企業98個產品獲得通過。內蒙古河套雪花粉、吉林查幹湖大米、湖北國寶橋米等產品榜上有名。

啟動優質糧食工程可以通過中央財政引導性資金投入,有效地啟動市場,扎實推進糧食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好地發揮糧食流通對生產和消費的引導作用,促進糧食種植結構調整,提升糧食品質、滿足消費者需求,促進農民增收、企業增效,在更高水準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08

國辦發文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

9月8日,國務院辦公廳發佈《關於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的意見》,明確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的總體要求、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

意見提出糧食產業發展的主要目標:到2020年,初步建成適應我國國情和糧情的現代糧食產業體系,全國糧食優質品率提高10個百分點左右,糧食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7%左右,糧食加工轉化率達到88%,主食品工業化率提高到25%以上,主營業務收入過百億的糧食企業數量達到50個以上,大型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和糧食產業集群輻射帶動能力持續增強,糧食科技創新能力和糧食品質安全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

9月12日至13日,全國加快推進糧食產業經濟發展現場經驗交流會在山東省濱州市召開。

會議認真分析了糧食產業經濟發展面臨的新形勢,研究部署了《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的意見》的貫徹落實,並提出了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推動糧食產業創新發展、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思路、任務和舉措。

發展糧食產業經濟對全面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加綠色優質糧食產品供給、有效解決市場化形勢下農民賣糧問題、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和保障糧食品質安全,實施優質糧食工程,推動糧食產業創新發展、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為構建更高層次、更高品質、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夯實了產業基礎。

09

推廣生物燃料乙醇加速玉米去庫存

9月13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財政部等十五部委聯合印發《關於擴大生物燃料乙醇生產和推廣使用車用乙醇汽油的實施方案》。要求到2020年,全國範圍內將推廣使用車用乙醇汽油。到2025年,力爭纖維素乙醇實現規模化生產,先進生物液體燃料技術、裝備和產業整體達到國際領先水準,形成更加完善的市場化運行機制。

目前國內玉米庫存高企,國儲玉米庫存預計高達2億噸。生物燃料乙醇產業是處置超期超標等糧食的有效途徑,而我國目前恰處在玉米大量過剩的狀態。

加之調減玉米種植面積,當前生物燃料乙醇生產以玉米原料為主,乙醇汽油的推廣有助於玉米 去庫存。

在生物燃料乙醇的需求拉動下,玉米需求量明顯提升。同時,味精、賴氨酸、果糖等深加工企業經營利潤穩中向好,深加工企業普遍盈利,開機率維持高位,再加上新增產能擴增,玉米價格水漲船高。2017年新玉米上市以來,東北地區玉米價格呈現持續上漲局面。截至12月26日,玉米現貨均價指數漲至1756元/噸,較11月中旬上漲81元/噸,漲幅4.83%。

專家表示,玉米市場化改革以來,國內外玉米價差進一步縮小,扭轉了持續3年的價格倒掛局面。在國內玉米麵積縮減、玉米消費不斷增加等趨勢下,2017/2018年度玉米產需缺口明顯,玉米去庫存速度或超預期。

10

2017年全國糧食總產量61791萬噸

12月8日,國家統計局發佈資料顯示,2017年全國糧食總產量達61791萬噸(12358億斤),比2016年增加166萬噸(33億斤),增長0.3%。糧食生產再獲豐收,屬歷史上第二高產年。

統計顯示,2017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達112220千公頃(168329萬畝),比2016年減少815千公頃(1222萬畝),下降0.7%;全國糧食單位面積產量達5506公斤/公頃(367公斤/畝),比2016年增加54公斤/公頃(3.6公斤/畝),增長1%。

糧食播種面積減少的主要原因是各地主動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加快優化區域佈局,在主要口糧作物稻穀、小麥播種面積保持基本穩定的基礎上,調減庫存較多的玉米種植,增加雜糧和豆類的播種面積;進一步擴大花生、中草藥材等非糧作物面積,農業種植結構更加優化。

糧食單產增加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包括農業氣候較為有利;自然災害較輕,抗災救災得力;加強技術推廣和田間管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提高。

2017年糧食產量在高產作物大幅調減等情況下,依然實現小幅增產,取得歷史上第二個高產年,實屬來之不易。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繼續深入,庫存較多的玉米、市場缺口較大的大豆及小品種糧食作物結構將進一步優化,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糧食生產穩步推進。

來 源丨糧油市場報

總值班丨陶玉德 統籌丨郭清保編輯丨從申

中國糧食行業第一媒體

讓您深入瞭解中國糧食經濟

新媒體業務電話:0371-68103765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