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滬港兩市27家上市銀行年報中隱藏的秘密——銀行業曙光乍現

■ 27家上市銀行年報顯示, 傳統銀行業在經歷了多年的業績低迷、高管以及員工大規模離職後, 盈利增速開始回暖, 不良貸款控制得當, 曙光忽然顯現

■ 國有大行在多方面均實現了“穩中提質”, 但受淨息差大幅收窄等因素影響, 中國銀行成為唯一淨利潤負增長的銀行

■ 城商行在一眾銀行中表現出色, 多數仍有兩位數的增長, 有的增幅甚至超過五成。 但內部分化也比較嚴重, 去年剛在港股上市的天津銀行在目前的27家銀行中盈利能力最差

■ 銀行的資產品質也在提高, 工農中建交五大行的不良率均環比三季度降低或者持平,

工農建交四大行關注類貸款占比較2016年中相比均有所降低

■ 大力發展中間業務、提高非利息淨收入占比是銀行的轉型方向。 在股份制銀行中, 港股上市的浙商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增長最快, 其中手續費以及傭金淨收入同比大增82%

黑暗之後是黎明。 在經歷了多年的業績低迷、高管以及員工大規模離職後的傳統銀行業, 開始迎來曙光。

截至4月7日, A股上市的銀行已經有12家發佈了年報, 包括五大國有銀行、招商銀行、平安銀行、民生銀行、光大銀行、江陰銀行、無錫銀行和常熟銀行;H股中則有郵儲銀行、浙商銀行等15家銀行公佈年報。 華夏銀行、寧波銀行等將集中在4月中旬發佈。

從目前公佈的年報業績來看, 銀行盈利增速開始回暖, 不良貸款控制得當。 很多分析師稱, 上市銀行年報最大的超預期, 當屬國有大行的資產品質正在好轉。 《投資者報》記者注意到, 這些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在資產規模、利潤總額、貸款品質、風險控制、海外業務等方面均實現了“穩中提質”,

同時與新經濟、新業態相關聯的結構轉型亦有序推進。

外資投行富瑞也發表研究報告稱, 對內銀前景樂觀, 去年的業績反映行業的利潤以及資產品質正趨於穩定, 2017年盈利復蘇步伐更加明朗。

A股市場銀行股估值一直低迷不前, 這和大家公認的傳統銀行深陷低增長泥沼, 船大難掉頭有關。 但現實情況是, 體量龐大的國有銀行抵住了風雨的吹打, 開始走向復蘇。

清明前後, 滬港兩市中多達27家上市銀行公佈了年報, 其中五大行全部披露完畢。

有“宇宙行”之稱的工商銀行仍是國內最賺錢、資產規模最大的商業銀行, 去年總資產規模已經突破24萬億元, 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淨利潤2791億元, 比上年增長0.5%, 工行董事長易會滿稱,

這份成績“好於計畫, 好於預期”。

賺錢能力其次的是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 去年歸屬于母公司股東淨利潤分別為2324億元、1840億元、1646億元以及672億元。 除去中國銀行, 其他三家淨利潤增速分別為1.53%、1.86%、1.03%。

令市場驚訝的是, 在國有銀行整體實現正增長的背景下, 中國銀行成為淨利潤唯一負增長的銀行, 降幅高達3.67%, 這是中行歷史上首次出現負增長。

在3月31日的中行業績發佈會上, 中國銀行行長陳四清解釋說, 是因為中行的淨息差大幅度收窄29個基點, 導致去年該行的淨利息收入, 而中信銀行、平安銀行和浦發銀行不良率均環比三季度增加。

根據“關注類貸款占比+不良率”, 長江證券的分析師將目前的上市銀行可以分為三類:1. 此比例2015年較低,

2016年還在下降的銀行, 如招行、建行;2. 此比例2015年較高, 2016年出現拐點開始下降的銀行, 如農行、工行、光大、民生;3. 此比例2015年不高, 2016年仍然在上升的銀行, 如中行、交行、中信、浦發、平安。

銀監會資料顯示, 中國銀行業不良貸款快速上升的勢頭已得到初步遏制。 截至2016年末, 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15123億元, 較上季末增加183億元;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74%, 較上季末下降0.02個百分點, 為自2012年二季度以來首次回落。

面對利息淨收入的減少, 銀行自然轉向重要的收入來源——非息收入。 而非息收入主要由手續費及傭金淨收入和其他非息收入兩部分組成。 手續費及傭金收入則涵蓋了銀行卡手續費、理財產品業務收入、代理業務手續費、結算與清算手續費、顧問和諮詢費、託管及其他受託業務傭金、擔保手續費、信用承諾手續費等等。

《投資者報》記者發現一個有趣的資料,五大國有銀行中,只有農業銀行的手續費和傭金淨收入增長超過雙位數增長,為10%,這是其業績回升快的一個重要原因。其中手續費及傭金淨收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為17.97%,較上年上升2.57個百分點,原因在於代理業務、電子銀行業務增長較快;工行、建行、交行三家銀行有不足5%的增長。

如果加上其他非息收益,四大行的非息收入占營收的比重達到三成左右。不過對於2017年的增長,建行首席財務官許一鳴認為,可能比2016年更困難,緊縮的因素表現在:一是同一個客戶在同一個銀行只能開一個主帳戶,帳戶管理費肯定要降;二是同一家銀行異地的轉帳匯款免征手續費,這個也有很大影響。

面對這一難題,許一鳴稱,未來會開闢新業務對沖,包括電子管道的服務以及託管、委外投資等收入,特別是財務顧問以及技術手段和內部產品的調整。

股份制銀行中,港股上市的浙商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增長最快,其中手續費以及傭金淨收入同比大增82%。其次是浦發銀行、中信銀行,該項淨收入為407億元、423億元,同比增長46%以及19%。民生銀行、平安銀行以及光大銀行三家的該項收入增長均不足10%。

“在利率市場化、息差收窄並存的時代,銀行靠淨息差盈利的傳統模式已不再具備優勢,大力發展中間業務,提高非利息淨收入占比是銀行的轉型方向,也是踐行‘輕資產、輕資本’戰略的具體舉措。”平安銀行在2017年經營計畫中提出。

《投資者報》記者在翻閱各家銀行的年報中還發現,傳統的中間業務在收縮,新興的中間業務在紮根長大。

以結算與清算手續費為例,多家銀行的該項業務收入呈現收縮態勢。農行該項業務2016年收入167.15億元,較去年177.14億元減少近10億元;工行該項業務2016年收入261.08億元,較2015年279.86億元減少18.78億元;建行在2016年該項業務收入則為126.12億元,較2015年131.66億元減少5.54億元。

而在新興的中間業務上,銀行的表現各有差異。農行代理業務的手續費達到394億元,增長37.5%,主要來自於代銷保險產品等。工行中間業務則集中在資產託管和擔保及承諾兩項中,增長率均在25%左右。建行中間業務最突出的是理財產品業務收入,規模206億元,同比增長42%,主要來自理財產品的銷售。

在銀行貸款中,住房按揭貸款一向被認為是最優質、安全的專案。各家銀行都在大力發展。在公佈業績的27家上市銀行中,去年個人房貸增量為4.25萬億元,相較2015年全年的2.25萬億元,增幅近九成。這個數字相當於27家上市銀行平均每天發放的個人住房貸款就達到4.3億元。

但是隨著以北京為主的一線城市先後出臺了房地產調控的強制措施,是否會影響銀行的該項業務呢?

我們先看看目前的市場格局。四大行中,去年新增個人住房貸款共計2.76萬億元,同比增速在30%左右。其中,建行對個人房貸的投放力度最大,其次是工行。農行則是新增住房按揭貸款創歷史新高,這一業務在行業內占比也有提高。截至去年底,農行個人貸款餘額3.3萬億元,較上年末增加6130億元。

而股份制銀行中個人住房貸款的增幅更是快速,其中,民生銀行去年該項達到2952億元,增長158.8%,浙商銀行2016年住房貸款增長300%至88億元。

建行行長王祖繼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調控並不會影響住房按揭貸款的增長,將更加依據和配合宏觀調控方向,不管是一二線城市還是三四線城市都會以堅持解決自住房為主。

工行行長在業績發佈會上也表示,去年工行在個人住房貸款總餘額裡,四分之三是貸給用戶首套房,用於改善居民住房需求,去年新增的7000多億中,在三四線城市的比例超過50%,調控預計不會出現太大衝擊。

不過在“兩會”期間,央行營業管理部主任周學東就曾表示,就個人房貸在新增貸款的占比來看,預計今年會下降到30%以內,相對於去年45%左右的占比會有明顯下降。■

《投資者報》記者發現一個有趣的資料,五大國有銀行中,只有農業銀行的手續費和傭金淨收入增長超過雙位數增長,為10%,這是其業績回升快的一個重要原因。其中手續費及傭金淨收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為17.97%,較上年上升2.57個百分點,原因在於代理業務、電子銀行業務增長較快;工行、建行、交行三家銀行有不足5%的增長。

如果加上其他非息收益,四大行的非息收入占營收的比重達到三成左右。不過對於2017年的增長,建行首席財務官許一鳴認為,可能比2016年更困難,緊縮的因素表現在:一是同一個客戶在同一個銀行只能開一個主帳戶,帳戶管理費肯定要降;二是同一家銀行異地的轉帳匯款免征手續費,這個也有很大影響。

面對這一難題,許一鳴稱,未來會開闢新業務對沖,包括電子管道的服務以及託管、委外投資等收入,特別是財務顧問以及技術手段和內部產品的調整。

股份制銀行中,港股上市的浙商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增長最快,其中手續費以及傭金淨收入同比大增82%。其次是浦發銀行、中信銀行,該項淨收入為407億元、423億元,同比增長46%以及19%。民生銀行、平安銀行以及光大銀行三家的該項收入增長均不足10%。

“在利率市場化、息差收窄並存的時代,銀行靠淨息差盈利的傳統模式已不再具備優勢,大力發展中間業務,提高非利息淨收入占比是銀行的轉型方向,也是踐行‘輕資產、輕資本’戰略的具體舉措。”平安銀行在2017年經營計畫中提出。

《投資者報》記者在翻閱各家銀行的年報中還發現,傳統的中間業務在收縮,新興的中間業務在紮根長大。

以結算與清算手續費為例,多家銀行的該項業務收入呈現收縮態勢。農行該項業務2016年收入167.15億元,較去年177.14億元減少近10億元;工行該項業務2016年收入261.08億元,較2015年279.86億元減少18.78億元;建行在2016年該項業務收入則為126.12億元,較2015年131.66億元減少5.54億元。

而在新興的中間業務上,銀行的表現各有差異。農行代理業務的手續費達到394億元,增長37.5%,主要來自於代銷保險產品等。工行中間業務則集中在資產託管和擔保及承諾兩項中,增長率均在25%左右。建行中間業務最突出的是理財產品業務收入,規模206億元,同比增長42%,主要來自理財產品的銷售。

在銀行貸款中,住房按揭貸款一向被認為是最優質、安全的專案。各家銀行都在大力發展。在公佈業績的27家上市銀行中,去年個人房貸增量為4.25萬億元,相較2015年全年的2.25萬億元,增幅近九成。這個數字相當於27家上市銀行平均每天發放的個人住房貸款就達到4.3億元。

但是隨著以北京為主的一線城市先後出臺了房地產調控的強制措施,是否會影響銀行的該項業務呢?

我們先看看目前的市場格局。四大行中,去年新增個人住房貸款共計2.76萬億元,同比增速在30%左右。其中,建行對個人房貸的投放力度最大,其次是工行。農行則是新增住房按揭貸款創歷史新高,這一業務在行業內占比也有提高。截至去年底,農行個人貸款餘額3.3萬億元,較上年末增加6130億元。

而股份制銀行中個人住房貸款的增幅更是快速,其中,民生銀行去年該項達到2952億元,增長158.8%,浙商銀行2016年住房貸款增長300%至88億元。

建行行長王祖繼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調控並不會影響住房按揭貸款的增長,將更加依據和配合宏觀調控方向,不管是一二線城市還是三四線城市都會以堅持解決自住房為主。

工行行長在業績發佈會上也表示,去年工行在個人住房貸款總餘額裡,四分之三是貸給用戶首套房,用於改善居民住房需求,去年新增的7000多億中,在三四線城市的比例超過50%,調控預計不會出現太大衝擊。

不過在“兩會”期間,央行營業管理部主任周學東就曾表示,就個人房貸在新增貸款的占比來看,預計今年會下降到30%以內,相對於去年45%左右的占比會有明顯下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