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潘麟先生:《〈瑜伽經〉直解》(連載四十九)

編者按:

有“印度的《論語》”之稱的《瑜伽經》, 《瑜伽經》約誕生於西元前二世紀至紀元之間的印度, 作者是瑜伽之父、聖哲帕坦伽利(Patanjali)。 相傳帕坦伽利擷取同時代和此前各流派瑜伽學說之精義以教授弟子, 他的弟子們複將其教導記錄並結集而成此經。

國內漢文版《瑜伽經》有多個譯本, 當前公認最完備的漢譯和最系統而透徹的注解是當代著名生命學家、東方生命研究院創立人、皇冠瑜伽傳承人潘麟先生撰寫的《〈瑜伽經〉直解》(中央編譯出版社2017年出版)。

潘麟先生注解《〈瑜伽經〉直解》在“生命與國學”頭條號專欄連載中,

敬請關注。

天堂的邀請

3.48 By observing the various aspects of the sense organs-their processes of perception, intrinsic natures, identification as self, interconnectedness, purposes-with perfect discipline, one masters them.

3.48 通過對各感官的感覺的過程、固有的特性、相對的獨立性、相互之間的關聯性以及它們各自的意志的深入覺察, 瑜伽士即可有效地掌控它們。

3.49 Then, free from the constraints of their organs, the senses perceive with the quickness of the mind, no longer in the sway of the phenomenal world.

3.49 (當瑜伽士有效地掌控它們時)即可從這些感官中獲得(主人般的)自由, 此時感官在進行感知活動時與心靈之間的互動(即心靈對感官的反應,

或感官對心靈的反應)因更加直接而變得更加迅速, 不再像此前那樣, 外部的現象世界是曲折或緩慢地經過各感官而抵達心靈。

這兩節經文教授的是關於八支瑜伽的第五支:“制感”。 我們已于講解八支瑜伽時詳細疏解過了, 此處從略。

3.50 Once one just sees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pure awareness and the luminous aspect of the phenomenal world, all conditions are known and mastered.

3.50 當瑜伽士能精確地辨別圓覺與對現象世界的認知(是兩種不同屬性的知識範疇)時, 便可在任何時候避免出現迷失和錯亂。

對圓覺(即本性)的認取, 可成就開悟和解脫;對現象界的認知, 可成就科技和經驗知識。 此兩者對於人生而言都是不可缺失的, 須臾不可離的, 此兩者也是不可相互取代的。 但在現實中, 時常發生經驗知識和先驗智慧相互取代的現象:西方曾試圖用經驗知識來取代先驗智慧, 或用經驗知識來排擠先驗智慧;東方曾試圖用先驗智慧來取代經驗知識, 或用先驗智慧來蔑視經驗知識。 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史告訴我們, 凡是不能同時重視經驗知識和先驗智慧這兩者的文化和思維,

沒有不出現重大問題的, 這樣的社會沒有不畸形和變態的。 故聖哲此節經文的教導非常非常重要, 它勸誡並警示人們, 只要能正確地深入地覺察本性, 且能探究和認識客觀世界, 並理性地知曉二者之不同, 就可防止迷茫和昏亂。

向著圓覺(即向著實現人生終極關懷的成長)的過程是“為道日損”的過程, 是無為和超越的過程, 是做“減法”的過程;對現象界進行不斷深入的探索和認知的過程, 是“為學日益”的過程, 是做“加法”的過程。 此兩者相反相成, 互補有無, 構成生命和人生的兩個方向相反的回環, 如鳥之雙翼, 人之雙足。 缺損任何一個, 無異於鳥折一翼, 人失一足。 而事實上在個人或時代那裡, 人類幾乎從來就沒有很好地平衡過經驗知識和先驗智慧這兩者,

因此給個人或時代造成了很多“迷失和錯亂”。

3.51 When one is unattached even to this omniscience and mastery, the seeds of suffering wither, and pure awareness knows it stands alone.

3.51 當修行者清楚地認識到, 甚至對全知(即無我智、神智或般若)也不可生執著和貪念之時, 一切人生和身心中的各種苦痛與煩惱之源必然斷絕, 圓覺之照徹如太陽一般高懸。

這是人類所可能有的最為終極的洞見和教導之一:即使是對“終極智慧”本身也不可執著。因為執著源於自我。終極的智慧——自性中本有的圓滿之智,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無我之智,它與自我水火不容,沒法共存。得其一者,必失其一,兩者永不可兼得。識得此義,即知為何“甚至對全知(即無我智、神智或般若)也不可生執著和貪念”。如此則“一切人生和身心中的各種苦痛與煩惱之源必然斷絕,圓覺之照徹如太陽一般高懸”。

般若有三德:“斷煩惱(斷德)”、“生萬物(生德)”和“覺照一切(明德)”。此前聖哲主要闡述的是般若三德之“生萬物”和“覺照一切”之兩德,此節經文則正式闡述般若另外一個重要的功能(也即般若自身本有之功德)——“斷煩惱(斷德)”。

《〈瑜伽經〉直解》的作者:潘麟先生

3.52 Even if the celestial invitation, one must avoid attachment and pride, or suffering will recur.

3.52 即使得到天堂的邀請(即進身于聖賢或成就者之列),修行者仍須避免執著、驕傲,或煩惱的復發。

在不同的語境下,“天堂”一詞有不同的含義。宗教中的天堂是形象化、情感化、拯救式的天堂,故宗教的天堂是信仰型的天堂;瑜伽中的天堂是無形化、本體化、先天化、覺醒化、理性化、自救式的天堂,故瑜伽的天堂是生命型的天堂。此節經文中的“天堂”一詞,同時含有信仰型天堂和生命型天堂之兩義。

有個故事,與此相關,頗有啟迪意義。一個妓院和它對面的寺院之間只有一街之隔。有一天,妓院裡的頭牌姑娘和寺院裡的住持同時死了。住持在去天堂的路上遇到了那個頭牌姑娘,姑娘對住持說:“當我死後不久,就聽說您也去世了,而且也正在趕往天堂的路上。在此等您,是為了讓你走在我的前面,這是我對你表達敬意的一種方式。”住持用鄙視的眼光看了姑娘一眼後,理也不理,繼續走路。

到了天堂門口時,天使只允許姑娘進去,不允許住持進去。住持非常惱怒,大聲責問守門的天使這是為什麼。天使說:“我們給所有人在其一生中,都發出過至少一次的天堂邀請信。當這位姑娘收到信後,認為自己人生不幸,墮落為妓。既然為妓,何敢有往生天堂之想。承蒙上主慈悲,給予天堂准進證,整日裡便思量著,如何去做更多的善事來回報上主。從此這位姑娘更加謙卑,更加同情弱者。”

“而你,”天使換了一副嚴厲的表情說,“自你收到天堂邀請信後,不僅不生感恩之情,反生自大傲慢之心,自此放逸怠惰。像你這樣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的人,還想進天堂?不讓你下地獄,已是上主的慈悲了。”

潘麟先生注解《〈瑜伽經〉直解》(連載四十九)

關聯閱讀:

“生命與國學”頭條號徵稿啟事

瑜伽修行可以使身體變得完美,大成就者甚至可以化生舍利子

神奇的瑜伽流派,成就者可以預知死亡時間,留下金剛不壞身

圓覺之照徹如太陽一般高懸。

這是人類所可能有的最為終極的洞見和教導之一:即使是對“終極智慧”本身也不可執著。因為執著源於自我。終極的智慧——自性中本有的圓滿之智,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無我之智,它與自我水火不容,沒法共存。得其一者,必失其一,兩者永不可兼得。識得此義,即知為何“甚至對全知(即無我智、神智或般若)也不可生執著和貪念”。如此則“一切人生和身心中的各種苦痛與煩惱之源必然斷絕,圓覺之照徹如太陽一般高懸”。

般若有三德:“斷煩惱(斷德)”、“生萬物(生德)”和“覺照一切(明德)”。此前聖哲主要闡述的是般若三德之“生萬物”和“覺照一切”之兩德,此節經文則正式闡述般若另外一個重要的功能(也即般若自身本有之功德)——“斷煩惱(斷德)”。

《〈瑜伽經〉直解》的作者:潘麟先生

3.52 Even if the celestial invitation, one must avoid attachment and pride, or suffering will recur.

3.52 即使得到天堂的邀請(即進身于聖賢或成就者之列),修行者仍須避免執著、驕傲,或煩惱的復發。

在不同的語境下,“天堂”一詞有不同的含義。宗教中的天堂是形象化、情感化、拯救式的天堂,故宗教的天堂是信仰型的天堂;瑜伽中的天堂是無形化、本體化、先天化、覺醒化、理性化、自救式的天堂,故瑜伽的天堂是生命型的天堂。此節經文中的“天堂”一詞,同時含有信仰型天堂和生命型天堂之兩義。

有個故事,與此相關,頗有啟迪意義。一個妓院和它對面的寺院之間只有一街之隔。有一天,妓院裡的頭牌姑娘和寺院裡的住持同時死了。住持在去天堂的路上遇到了那個頭牌姑娘,姑娘對住持說:“當我死後不久,就聽說您也去世了,而且也正在趕往天堂的路上。在此等您,是為了讓你走在我的前面,這是我對你表達敬意的一種方式。”住持用鄙視的眼光看了姑娘一眼後,理也不理,繼續走路。

到了天堂門口時,天使只允許姑娘進去,不允許住持進去。住持非常惱怒,大聲責問守門的天使這是為什麼。天使說:“我們給所有人在其一生中,都發出過至少一次的天堂邀請信。當這位姑娘收到信後,認為自己人生不幸,墮落為妓。既然為妓,何敢有往生天堂之想。承蒙上主慈悲,給予天堂准進證,整日裡便思量著,如何去做更多的善事來回報上主。從此這位姑娘更加謙卑,更加同情弱者。”

“而你,”天使換了一副嚴厲的表情說,“自你收到天堂邀請信後,不僅不生感恩之情,反生自大傲慢之心,自此放逸怠惰。像你這樣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的人,還想進天堂?不讓你下地獄,已是上主的慈悲了。”

潘麟先生注解《〈瑜伽經〉直解》(連載四十九)

關聯閱讀:

“生命與國學”頭條號徵稿啟事

瑜伽修行可以使身體變得完美,大成就者甚至可以化生舍利子

神奇的瑜伽流派,成就者可以預知死亡時間,留下金剛不壞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