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2017,不得不說的電影事

請輸入標題 bcdef

《戰狼Ⅱ》

導演: 吳京

編劇: 吳京、劉毅、董群

請輸入標題 abcdefg

創新塑造中國英雄

《戰狼Ⅱ》是2017年中國電影一個不可忽視的存在, 不僅僅因為它石破天驚的口碑與票房, 也因為它精良的製作以及對民眾心聲和民族夢想的清晰投射。 該片延續此前《湄公河行動》等優秀影片主旋律類型化嘗試, 將類型敘事的技巧用到極致, 徹底摧毀了“主旋律不響亮”的刻板印象。 從動作場景設計到敘事節奏把握, 該片都遠超此前同類作品。 《戰狼Ⅱ》對中國強起來的解讀和演繹帶有樸素而自發的愛國主義精神, 細節處理也展現出對國際政治和種族關係的恰當把握。

從純粹美學角度看, 影片有用力過猛的痕跡, 但在超級英雄流行大銀幕的時代, 對英雄的超級英雄化處理也是大勢所趨。 (周黎明)

請輸入標題 bcdef

《十八洞村》

導演: 苗月

編劇: 苗月

請輸入標題 abcdefg

審美觀照精准扶貧

電影《十八洞村》關注精准扶貧, 卻不是國家政策的影像圖解, 它以人本主義立場關照普通人精神世界, 見微知著, 打動人心。 影片鏡頭語言清新自然, 敘事節奏淡定從容, 水墨般的中華田園影像, 飽含著對這片熱土的摯愛。 現實思索、空靈意境與主人公恬靜充實的精神生活完美融合, 彰顯“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美學韻味, 是具有中國審美風範的現實主義影片, 是對中國主旋律電影創作新的美學探索。

(蒙麗靜)

請輸入標題 bcdef

《二十二》

導演:郭柯

攝影:蔡濤

請輸入標題 abcdefg

人道記錄民族苦難

正如一位網友所言“我們不缺乏對英雄的崇拜, 卻少有人佩服凡人承受苦難的那種了不起。 ”紀錄電影《二十二》2014年開始記錄侵華日軍“慰安婦”僅餘的22位倖存者。 電影鏡頭沒有習慣性地站在宏大歷史俯視人物, 而是通過閒聊般的日常生活點滴紀錄, 捕捉苦難在她們心裡留下的痕跡。 她們回憶, 她們逃避, 她們啜泣, 她們歡笑……她們雖身經苦難, 卻也是常人。 記錄者可貴之處在於, 並不過分強調她們的特別之處, 強行訴說她們的苦難遭遇, 而是以大量看似閒筆的留白, 讓觀眾體味時間在老人身上慢慢流淌, 見證人類攜帶苦難記憶仍然倔強生存的頑強生命力。

紀錄者以其對生命的尊重、對紀錄的信仰、對藝術的忠誠, 造就了2017年一個不大不小的電影奇跡。 (海森鉑)

請輸入標題 bcdef

《繡春刀Ⅱ》

導演:路陽

編劇:陳舒、路陽、禹揚

請輸入標題 abcdefg

扎實掘進武俠新路

古裝刀劍武俠電影《繡春刀Ⅱ》在一個涇渭分明黑白對立的傳統武俠世界延長線上, 悄然修建了一座驗證人格品性的“修羅場”, 以此進行關於正義和生命意義的探索。 影片主人公是在地獄般的戰場上死裡逃生的勇士, 因為感悟到要“換個活法”而做出不同人生選擇。 劇中人物有的從黑變白, 有的從白改黑, 如果修羅戰場就是洞悉歷史、透視人心的場地, 那麼, 沒有誰能夠逃脫它的法眼。 《繡春刀Ⅱ》延續前作劇情厚實、情感真實、直指人心的特質,

成為當下中國武俠電影最新代表作。 (賈磊磊)

請輸入標題 bcdef

《閃光少女》

導演:王冉

編劇:鮑鯨鯨

請輸入標題 abcdefg

成熟探索青春敘事

直面當前青年人生活現實, 展現細微到生活肌理的矛盾糾結。 《閃光少女》在國產青春片發展譜系上增添了堅實多彩的一筆。 活潑跳躍的輕喜劇敘事潛隱成長的殷切期盼和真切情愫。 人物行為主線根據其藝術專業學習, 恰當安放在傳統國樂和西方音樂的張力場中, 又在感情副線上將少年間的戀慕表現得可愛可信。 一改青春片慣用套路, 不做利益計較更不渲染情感傷害, 淡淡卻又巧妙地實現了“愛與被愛”的選擇和轉折。 《閃光少女》跨越所謂次元壁的代際隔閡,

續接傳統文化的感人力量, 在融合老人與少年的肅穆儀仗中奏響編鐘, 完成了“掩仰大風歌, 裴回少年場”的莊嚴合唱。 (聶偉)

新征程

電影新格局初現

尹鴻

2017年電影市場仍然保持10%以上的增長, 國產電影市場份額繼續超過50%。 國產電影整體品質和電影文化的社會關注程度穩步提升, 中國電影觀眾觀影選擇更加多樣, 國產電影豐富性也日益呈現, 電影創作生產觀念正從“賣得好”的商品向“看得好”的作品轉換, “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與“不低俗、不庸俗、不媚俗”逐漸成為電影界共識, 新主流電影帶動下中國電影多元化新格局雛形初現。

新主流電影。 2017年最現象級電影應屬《戰狼Ⅱ》。 58億元單片票房, 不僅創造中國電影市場奇跡, 也打破了好萊塢電影對全球電影票房榜的“壟斷”,不僅位列全球單日、單周票房排行榜首位,而且作為非英語電影有史以來首次進入全球票房排行榜前100位。更重要的是,《戰狼Ⅱ》成為當下國產電影表達中國式“主流價值”的標杆。如果說一流製作是《戰狼Ⅱ》成功基礎,那麼具有時代感、主流價值取向的故事和人物形象則是該片引起轟動的推動力。《戰狼Ⅱ》所塑造的人物,成為“大國崛起”背景下中國式“超級英雄”的符號,體現了代表正義和國家使命“站起來”的中國人的自我認知。從《湄公河行動》到《戰狼Ⅱ》,兩部作品相繼以精良製作、精湛創作、個體價值與國家使命結合的主流價值觀,為中國新主流電影打通道路。自由、平等、正義、使命、國家榮譽、犧牲和愛,這些“共用性”主題,縮小了主旋律電影與主流商業電影之間的縫隙,新主流電影將逐漸找到更符合當下觀眾需求的故事和影像表達。

獻禮片。新中國成立後,向重大國家節慶獻禮成為中國電影的特殊創作傳統,出現過一批又一批體現時代主題的有重大影響的作品。2017年,表現精准扶貧主題的《十八洞村》、集合眾多中青年“偶像”演員的《建軍大業》以及紀念紅軍長征勝利的《血戰湘江》,試圖找到更具親和力的美學方式完成與觀眾的溝通和交流,在類型範式和影像形態上進行積極探索。當然,如何實現與當下觀眾精神共鳴,如何以更具感染力的人性視角講述故事,特別是如何真正體現“現實主義”的藝術力量,可能還是主旋律電影需要繼續挑戰的創作課題。

分眾電影。2017年最值得欣慰的現象,是越來越多的電影人開始選擇拍攝“有品位”“有格調”“有責任”的電影,而不再把票房高低看作檢驗電影的唯一標準。更可喜的是,電影觀眾也已經不再完全“盲目跟風”。追大明星、追大製作、追大行銷的“三追”現象減少了,不少所謂流量明星主演的電影本年度遭遇滑鐵盧,不少所謂“大IP”改編的電影受到觀眾詬病,而追口碑、追情懷、追故事,成為觀影新風尚。這一年,紀實風格的故事片《岡仁波齊》,記錄倖存慰安婦現狀的紀錄片《二十二》,歷史懷舊影片《芳華》和《八月》,老舍名著改編的《不成問題的問題》,探討家庭情感的《相愛相親》,關切兒童創傷的《嘉年華》,表達現實主義觀察的《原上》等影片都體現了突出的藝術成就。這種多元性、多樣性是中國電影市場化改革將“蛋糕”做大的結果,不同觀眾、不同觀影需求催生不同的電影類型。當然,這也是電影人經過市場化洗禮之後的結果,鉛華落盡更顯藝術本色。這些電影,更真實地記錄了中國社會時代精神狀況和砥礪前行的情感腳印,體現了電影藝術的尊嚴和價值。

類型片。作為電影市場常規產品,類型片一直是電影作品主體。《空天獵》《繡春刀Ⅱ》《喜歡你》《閃光少女》等影片,在類型上都開拓了新空間。對於類型電影創作來說,製作精緻、題材選擇、演員搭配、場面宏大、節奏張力、影像奇觀等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還是與當下觀眾真實“焦慮”和“期許”達成共鳴。這兩年,《摔跤吧爸爸》《天才槍手》《你的名字》《看不見的客人》等亞歐中小成本類型電影在中國市場受到觀眾熱捧,表明商業配置和大製作不是絕對重要,類型電影的生命力更在於“簡單”“極致”的故事、人物以及其中所包含的人性發現和對真善美的堅持,在於對人的現實認知和願望“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想像、強化和滿足。

這是新常態下中國電影逐漸形成新格局的一年,有《戰狼Ⅱ》異軍突起、一枝獨秀,也有各種不同題材、風格、類型、樣式影片形成涓涓細流,中國電影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態。而這一年國產電影的最大軟肋還是類型電影的整體品質不足,使得《戰狼Ⅱ》與多樣化電影之間,留出一個較大的需求空間。如果說中國電影還缺乏講故事能力的話,首先缺的就是顯人性、動人情、達人心的能力,而這種能力的來源,除了足夠的藝術修養和技術儲備之外,更需要創作生產者對世態人心真正的洞察力以及對生命、自由、正義和使命悲天憫人的價值觀情懷,當然也需要直面人生和現實的勇氣。這一切既是中國電影人需要面對的難題,也是新時代中國文化建構所面臨的共同課題。

新挑戰

不夠現實 仍缺想像

左衡

2017年中國電影市場繼續紅火、話題依舊熱鬧,令人矚目,但國產電影與觀眾期許之間仍有相當差距。這種矛盾不難理解:在國內外影視作品多樣選擇中,人們早已不僅僅滿足於“精神溫飽”。站在全面小康的門口,人們更加渴望關乎心靈的文藝作品,更加期待文化昌明的盛世圖景。作為重要文化載體的電影,一個重要任務是為觀眾呈現更加可感、可信、可愛的中國。

細細盤點2017年受到關注較多的國產電影,可以發現兩個較為突出的問題。一是想像力不足。春節檔有幾部主力影片不約而同地向以往成功作品借力,讓人有似曾相識之感,新意不足。暑期檔有的玄幻題材作品,本應以想像力取勝,但粉絲自發買票“鎖場”的行為證明,想像力貧乏卻又浮誇的創作套路已經走到盡頭。二是現實感不強。相當一批當代題材作品,“現實”只是其背景板,缺乏對當前社會的新發現新思考,缺少對當下觀眾心理的關懷和回應,因而難以調動觀眾的觀影興趣,難以獲得他們的共鳴。

現實與想像,這看似背道而馳的兩極,卻是優秀文藝作品必須兼備的可貴品質。平庸的作品往往不夠現實,也不夠有想像力,從而無法碰撞出強大藝術張力。而優秀作品,其創作者在對現實的敏銳發現和真實觸摸中,被激發出強烈的表達欲,並且相信他的所感所思應當並且能夠感動他人,與此同時,他又能調動非凡想像力,組織獨特藝術語言使他的思想情志得以凸顯。事實上,想像力仿佛古希臘神話裡的大力士安泰,唯有在現實的大地母親懷抱裡才能獲得真正的力量。同樣地,現實土壤無論多麼豐饒,也必須借助想像力才能夠生長萬物、營造伸向天際的文明殿堂。中國觀眾希望在大銀幕上看到現實,但不需要機械地、沒有情感投入地照搬現實,更不是片面地、過於主觀地曲解現實。中國觀眾期待電影想像力,但這種想像不是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更不是莫名其妙的無病呻吟。

當創作者真正站在廣大觀眾立場來理解想像和現實的關係,他們就會意識到,中國觀眾最喜聞樂見的,是以理想之光照亮現實。即作品要能觸及觀眾的現實焦慮,又能以藝術想像和藝術創造給予“電影式的解答”,讓人感到溫暖、看到希望。這種傾向既基於中國悠久的樂感文化傳統,也符合電影作為大眾文化的屬性。娛樂觀眾、陶冶情操、傳播正面價值觀三者兼具的電影作品,應當成為中國電影的主流。

新主流大片《戰狼Ⅱ》的成功,新鄉村故事《十八洞村》帶給我們的感動,也恰恰證明現實和想像的辯證關係。這兩部影片的形態差別極大,但在依託現實、超越現實以及大膽想像、落實想像上,都表現出色。特別是在與廣大中國觀眾精神訴求充分藝術對話方面,這兩部影片給我們帶來諸多啟示。通過這樣的影片,我們既看到當下正在發生的事實,也期待更加理想化的現實。這種想像令人振奮,能夠凝聚眾人力量去追尋它、實現它。

期待更多有理想的中國電影,助力我們充滿自信地開拓新時代。

也打破了好萊塢電影對全球電影票房榜的“壟斷”,不僅位列全球單日、單周票房排行榜首位,而且作為非英語電影有史以來首次進入全球票房排行榜前100位。更重要的是,《戰狼Ⅱ》成為當下國產電影表達中國式“主流價值”的標杆。如果說一流製作是《戰狼Ⅱ》成功基礎,那麼具有時代感、主流價值取向的故事和人物形象則是該片引起轟動的推動力。《戰狼Ⅱ》所塑造的人物,成為“大國崛起”背景下中國式“超級英雄”的符號,體現了代表正義和國家使命“站起來”的中國人的自我認知。從《湄公河行動》到《戰狼Ⅱ》,兩部作品相繼以精良製作、精湛創作、個體價值與國家使命結合的主流價值觀,為中國新主流電影打通道路。自由、平等、正義、使命、國家榮譽、犧牲和愛,這些“共用性”主題,縮小了主旋律電影與主流商業電影之間的縫隙,新主流電影將逐漸找到更符合當下觀眾需求的故事和影像表達。

獻禮片。新中國成立後,向重大國家節慶獻禮成為中國電影的特殊創作傳統,出現過一批又一批體現時代主題的有重大影響的作品。2017年,表現精准扶貧主題的《十八洞村》、集合眾多中青年“偶像”演員的《建軍大業》以及紀念紅軍長征勝利的《血戰湘江》,試圖找到更具親和力的美學方式完成與觀眾的溝通和交流,在類型範式和影像形態上進行積極探索。當然,如何實現與當下觀眾精神共鳴,如何以更具感染力的人性視角講述故事,特別是如何真正體現“現實主義”的藝術力量,可能還是主旋律電影需要繼續挑戰的創作課題。

分眾電影。2017年最值得欣慰的現象,是越來越多的電影人開始選擇拍攝“有品位”“有格調”“有責任”的電影,而不再把票房高低看作檢驗電影的唯一標準。更可喜的是,電影觀眾也已經不再完全“盲目跟風”。追大明星、追大製作、追大行銷的“三追”現象減少了,不少所謂流量明星主演的電影本年度遭遇滑鐵盧,不少所謂“大IP”改編的電影受到觀眾詬病,而追口碑、追情懷、追故事,成為觀影新風尚。這一年,紀實風格的故事片《岡仁波齊》,記錄倖存慰安婦現狀的紀錄片《二十二》,歷史懷舊影片《芳華》和《八月》,老舍名著改編的《不成問題的問題》,探討家庭情感的《相愛相親》,關切兒童創傷的《嘉年華》,表達現實主義觀察的《原上》等影片都體現了突出的藝術成就。這種多元性、多樣性是中國電影市場化改革將“蛋糕”做大的結果,不同觀眾、不同觀影需求催生不同的電影類型。當然,這也是電影人經過市場化洗禮之後的結果,鉛華落盡更顯藝術本色。這些電影,更真實地記錄了中國社會時代精神狀況和砥礪前行的情感腳印,體現了電影藝術的尊嚴和價值。

類型片。作為電影市場常規產品,類型片一直是電影作品主體。《空天獵》《繡春刀Ⅱ》《喜歡你》《閃光少女》等影片,在類型上都開拓了新空間。對於類型電影創作來說,製作精緻、題材選擇、演員搭配、場面宏大、節奏張力、影像奇觀等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還是與當下觀眾真實“焦慮”和“期許”達成共鳴。這兩年,《摔跤吧爸爸》《天才槍手》《你的名字》《看不見的客人》等亞歐中小成本類型電影在中國市場受到觀眾熱捧,表明商業配置和大製作不是絕對重要,類型電影的生命力更在於“簡單”“極致”的故事、人物以及其中所包含的人性發現和對真善美的堅持,在於對人的現實認知和願望“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想像、強化和滿足。

這是新常態下中國電影逐漸形成新格局的一年,有《戰狼Ⅱ》異軍突起、一枝獨秀,也有各種不同題材、風格、類型、樣式影片形成涓涓細流,中國電影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態。而這一年國產電影的最大軟肋還是類型電影的整體品質不足,使得《戰狼Ⅱ》與多樣化電影之間,留出一個較大的需求空間。如果說中國電影還缺乏講故事能力的話,首先缺的就是顯人性、動人情、達人心的能力,而這種能力的來源,除了足夠的藝術修養和技術儲備之外,更需要創作生產者對世態人心真正的洞察力以及對生命、自由、正義和使命悲天憫人的價值觀情懷,當然也需要直面人生和現實的勇氣。這一切既是中國電影人需要面對的難題,也是新時代中國文化建構所面臨的共同課題。

新挑戰

不夠現實 仍缺想像

左衡

2017年中國電影市場繼續紅火、話題依舊熱鬧,令人矚目,但國產電影與觀眾期許之間仍有相當差距。這種矛盾不難理解:在國內外影視作品多樣選擇中,人們早已不僅僅滿足於“精神溫飽”。站在全面小康的門口,人們更加渴望關乎心靈的文藝作品,更加期待文化昌明的盛世圖景。作為重要文化載體的電影,一個重要任務是為觀眾呈現更加可感、可信、可愛的中國。

細細盤點2017年受到關注較多的國產電影,可以發現兩個較為突出的問題。一是想像力不足。春節檔有幾部主力影片不約而同地向以往成功作品借力,讓人有似曾相識之感,新意不足。暑期檔有的玄幻題材作品,本應以想像力取勝,但粉絲自發買票“鎖場”的行為證明,想像力貧乏卻又浮誇的創作套路已經走到盡頭。二是現實感不強。相當一批當代題材作品,“現實”只是其背景板,缺乏對當前社會的新發現新思考,缺少對當下觀眾心理的關懷和回應,因而難以調動觀眾的觀影興趣,難以獲得他們的共鳴。

現實與想像,這看似背道而馳的兩極,卻是優秀文藝作品必須兼備的可貴品質。平庸的作品往往不夠現實,也不夠有想像力,從而無法碰撞出強大藝術張力。而優秀作品,其創作者在對現實的敏銳發現和真實觸摸中,被激發出強烈的表達欲,並且相信他的所感所思應當並且能夠感動他人,與此同時,他又能調動非凡想像力,組織獨特藝術語言使他的思想情志得以凸顯。事實上,想像力仿佛古希臘神話裡的大力士安泰,唯有在現實的大地母親懷抱裡才能獲得真正的力量。同樣地,現實土壤無論多麼豐饒,也必須借助想像力才能夠生長萬物、營造伸向天際的文明殿堂。中國觀眾希望在大銀幕上看到現實,但不需要機械地、沒有情感投入地照搬現實,更不是片面地、過於主觀地曲解現實。中國觀眾期待電影想像力,但這種想像不是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更不是莫名其妙的無病呻吟。

當創作者真正站在廣大觀眾立場來理解想像和現實的關係,他們就會意識到,中國觀眾最喜聞樂見的,是以理想之光照亮現實。即作品要能觸及觀眾的現實焦慮,又能以藝術想像和藝術創造給予“電影式的解答”,讓人感到溫暖、看到希望。這種傾向既基於中國悠久的樂感文化傳統,也符合電影作為大眾文化的屬性。娛樂觀眾、陶冶情操、傳播正面價值觀三者兼具的電影作品,應當成為中國電影的主流。

新主流大片《戰狼Ⅱ》的成功,新鄉村故事《十八洞村》帶給我們的感動,也恰恰證明現實和想像的辯證關係。這兩部影片的形態差別極大,但在依託現實、超越現實以及大膽想像、落實想像上,都表現出色。特別是在與廣大中國觀眾精神訴求充分藝術對話方面,這兩部影片給我們帶來諸多啟示。通過這樣的影片,我們既看到當下正在發生的事實,也期待更加理想化的現實。這種想像令人振奮,能夠凝聚眾人力量去追尋它、實現它。

期待更多有理想的中國電影,助力我們充滿自信地開拓新時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