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你打算把繪本雪藏到幾時才肯拿給孩子?

用繪本陪孩子度過每個節日

當新年的第一縷陽光照進窗櫺, 你我又老了一歲, 而孩子們則又長大了一歲。 想好送孩子什麼新年禮物了嗎?玩具?iPad?兒童劇門票?還是終於準備把在書櫃裡雪藏已久的繪本拿出來,

把閱讀習慣送給他了呢?

孩子一歲前, 你覺得他整日哭哭鬧鬧笑笑爬爬, 你關心的是他吃了幾次奶, 又重了幾斤, 什麼時候能終於張口喊出“媽媽”“爸爸”。

至於讀書?“孩子這麼小, 坐不住也聽不懂, 讀什麼書啊?”

你把朋友送的繪本壓根沒拿出書櫃。

孩子一兩歲了, 能走會跑了, 對周遭充滿好奇, 什麼都往嘴裡塞, 送他的玩具他玩的樂開懷。

給他讀書?“給他的書他沒怎麼看, 不是撕了就是咬了。 我給他讀書他也到處亂跑聽不進去, 弄得我自己跟個傻子似的。 等三歲以後再看吧。 現在還太早。 ”

你把從書櫃裡拿出的書又放回去了。

孩子三四歲了, 每天送他去幼稚園都要經歷一番“生離死別”似的割捨,

但好在終於有一點自己的時間可以繼續拼事業, 把因為養育孩子而在職場上失去的三年找回來。

給他讀書?“我送他去的是一個月六七千塊的幼稚園, 園裡就有早期閱讀的專業課程, 孩子在園裡跟著老師學了一天了, 每天難得有那麼點親子時光, 就陪孩子玩點他喜歡的玩具, 看看他愛看的動畫片好啦。 別對孩子那麼嚴苛啦, 童年嘛, 快快樂樂就好了, 何必要讀書那麼累?”

孩子五六歲了, 鄰居們的孩子都認識幾百個字了, 有的孩子都認識上千個字了!

給他讀書?“是, 是該給他讀了, 不然認字能力和英語水準掉隊太厲害了, 以後上小學肯定跟不上。 我給他報了識字班和英文班,

課上天天看書識字呢。 ”

不不不, 我所指的是給她讀繪本。

“繪本?那一本書二三十頁, 每頁上滿是圖, 沒幾個字, 那識字量哪跟的上呀?”

終於, 孩子送到小學, 識字量滿滿, 你躊躇滿志, 可算是做了稱職的父母。 但是, 你真的稱職嗎?

當你自以為是的認為孩子還聽不懂而不給他讀書時, 孩子的很多神經元在因你而萎縮。

人出生時大腦的神經元數量遠遠比成年後所需用到的多很多, 出生後, 大腦便開始做修剪的工作, 把不需要的神經元修剪掉。 所謂不需要, 就是不曾跟別的神經元連接過, 單獨一個發揮不了什麼功能的那些神經元。

國外科學研究表明, 在嬰兒期如果聽到四千八百萬字的孩子, 他的神經連結比只聽到一千三百萬字的孩子神經連接密了很多,

而且這種密度是相當可觀的。 那些從小父母有跟他講很多話的孩子, 他們在思想上會比較細密, 反應會比較快, 點子會比較多, 在學校的表現也就比較好。

如果你覺得四千八百萬字的詞彙溝通量太大了, 覺得“哪有那麼多話跟孩子可說?”那就拿起繪本讀給他聽吧。

孩子縱然還小, 不是聽得很懂, 但是他會知道閱讀是一個快樂的時間, 父母的注意力都在自己身上。 父母念書的抑揚頓挫對孩子來說像首音樂, 他會努力想知道父母在說什麼, 努力代表主動, 主動會增加他神經回路的連結, 會快速地增加他的詞彙, 方便早日跟人以語言溝通。

當你認為孩子更樂於玩玩具而不給他讀書時, 孩子的社會認知能力與情緒控制能力的發展已經因你而落後于其他孩子。

孩子從3歲起開始逐步從完全的家庭環境走向小範圍的社會人際交往環境, 面對新的環境, 面對陌生人, 如何建立人際關係——建立友誼, 應對衝突, 修復破裂的友誼、控制自己的情緒等等, 都需要一個學習和適應的過程。

通過實踐來增長處理方式自然最好, 但是孩子生活的範圍和經驗是有限的, 面臨陌生場景和情緒的很多情況有時會讓孩子不知所措。

繪本則為孩子打開了一扇拓展視野和生活間接經驗的窗戶, 讓孩子從故事中瞭解在各種場景下產生的包括憤怒、焦慮、沮喪、興奮、快樂等情緒, 故事中的主人公為孩子面對這些情況時該如何應對做出了示範和參考。

應對小情緒,繪本有妙招。繪本中的主題包羅萬象,幾乎孩子所有涉及得到的生活領域和方面都能找到對應的繪本給予孩子啟發和參照,讓孩子通過閱讀拓展生活經驗的局限,更好的應對社會交往與自己的情緒控制。

當你打開電視讓動畫片替你吸引一會兒孩子注意力的時候,你正在泯滅孩子的創造潛能。

動畫片以鮮亮的色彩和有趣的情節確實能夠吸引住孩子,但其以1秒24張畫面連續播放的速度,讓觀看者的大腦處於快速接受的狀態,來不及思考,所以孩子持續處於一個填鴨式的“接受”狀態,會造成認知超載,回溯和理解力都會造成損害。

同時動畫片所體現的是編劇和導演的想像力,處於一味接受的孩子本身的想像力會被它“鎖住“,一旦接觸後就難以跳脫出別人畫的框框了。

而一個孩子的創造力發展最重要的是通過兩個方式,現實環境中的的遊戲和閱讀。

孩子在遊戲時大腦會分泌“腦神經滋養因數”,它能夠使神經元長出新的分叉,增加神經網路連接的密度。

閱讀則能讓孩子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去接觸不曾具備的生活經驗,讓孩子的想像力超越時空的限制,飛到更遠的地方。

遊戲和閱讀都能促進大腦神經網路的綿密。而一個人的神經網路越是綿密,他的創造力就越強。神經科學對創造力的定義就是“兩個不相干的神經回路碰在一起,啟動第三條回路“。若是網路連接稀疏,它就碰不到一起,就不會有新的點子出來,所以孩子神經網路越密,他越有機會觸類旁通、產生新的想法。

當你認為孩子喜歡平板電腦上的遊戲而將他交給電子保姆,不給他讀書時,你正在把他推向生理紊亂和情緒失調的危險。

智慧手機、平板電腦等設備上提供的數碼遊戲,調動的是人的“原始腦”,在玩遊戲的時候大腦時刻處於“戰鬥或逃跑”的選擇之下,所以孩子極其容易精神高度亢奮,從而在關閉遊戲後很久都難以平靜下來。處於“高度喚醒”(過度被激發的神經系統)狀態的孩子,會發展出跟情緒、焦慮、認知、行為、社交互動相關的症狀,並可能在學校、家裡或同學之間產生嚴重的失調狀況。

尤其是當大腦接觸了電子螢幕不自然的亮光(螢幕的光線多半帶著模擬了白天光線的藍色調),作為睡眠訊號的荷爾蒙褪黑激素就會被抑制,自然的生理韻律被打亂了。使得孩子的身體無法正常、健康的進入較深層的睡眠迴圈,造成睡眠品質低落——本來是要利用這段時間來“清理房子”並鞏固學習所得。並最終影響孩子白天的精神狀態,可能會讓產生焦慮、暴躁等情緒,加劇人際關係失調狀況。

當你認為孩子就該快樂點,不該過早看書弄得那麼累時,你在將本該能使他受用一生的閱讀興趣扼殺在搖籃裡。

你覺得看書是一件很累的事,只是你以己度人——你自己沒有建立起閱讀興趣,在閱讀中沒有體會到樂趣才會如此認為。

閱讀本身的的魅力自古至今讓多少人樂在其中——通過閱讀瞭解到未知領域知識時的驚奇感,通過閱讀解決內心困惑的豁然開朗,通過閱讀感受主人公的命運而帶來的共情效應,通過閱讀讓自己見識更有增長及思辨能力的成長感等等,都讓一個人在閱讀中感受到愉悅與成長。

而當你自己沒有enjoy其中時,閱讀只是應付考試的“不得不”,是職稱考試的敲門磚,考過了試、敲開了門自然就把“磚頭”扔在一旁棄之如敝履。你不曾體會到閱讀的樂趣也許緣于你成長環境時的教育氛圍,但讓你沒能體會到的樂趣依舊要延續到你的孩子身上嗎?

人們說笨鳥有三種,一種是先飛的,一種是後飛的,一種是自己懶得飛,生個蛋讓它飛的,如果你不是先飛的笨鳥,再懶也該做第三種鳥,至少讓自己的孩子能展翅高飛啊。

從神經學上講,說話是本能,閱讀是習慣。既然是習慣,就得靠培養。因為大腦中並沒有閱讀中心,閱讀是靠大腦的很多區域合力來完成任務,因此要練習久了才會熟練。從他小的時候起,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就是讓他擁有一輩子的好工具。

當你讓他大量識字好讓你不覺得焦慮時,他上小學後的專注力正在被你親手毀掉,並為進入中高年級之後的成績低落埋下禍根。

文藝復興後形成的新兒童觀的一個重要認知就是圖像更符合幼兒的認知發展,所以1658年有了《世界圖繪》的誕生,1902年誕生了現代意義上第一本繪本《比得兔的故事》。

孩子在圖像閱讀的過程中,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發現書上那些被稱為文字的圖像和其他圖像有著不同的含義,從而對符號語言逐漸產生濃厚的興趣,在小學進入正式識字階段其學習文字的興趣會非常濃厚。

同時由於面對陌生的學習,需要專心致志才能掌握,所以也許在識字量的起步上比“先飛”的孩子晚,但是在學習的速度和專注力培養上則精進得快得多。

而在學齡前就大量識字的孩子則由於識字已經非常多,剛上小學頭一兩年裡,覺得語文課上的字自己都早已認識了,學習的挑戰性降低,覺得太容易的心理會讓孩子上課的專注力渙散,而聽課專注力的下降在三年級大部分孩子的識字量都達到近似水準後,在中高年級的課堂學習上,會讓孩子的課堂吸收能力反而可能會落後于其他孩子。

我們這一代人,小時候無福讀到繪本,所以從小照著傳統教育成長過來,結果造成我們對於文字這樣的符號語言有敏感度,但對於圖畫語言則缺乏訓練,所以我們的圖像思維能力普遍偏弱於讀著繪本長大的這一代孩子。

當我們現在有條件、有機會讓他們以更符合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方法去接受教育並健康成長的時候,我們還以“我沒讀繪本這不是也長大成人了嗎”為理由,秉承過去我們自己的學習方式教育孩子的時候,只會讓他們的圖像思維能力也和我們一樣,在最應加強的時候遺憾錯過,並被其他早早就開展繪本閱讀的孩子甩後了兩條街。

當你玩具、遊戲、動畫片他要什麼給什麼,就是不願每天花10分鐘和他一起閱讀一本繪本時,你失去的將數倍於你所給予他的。

不管他現在是1歲還是6歲,從現在起,每晚拿出10分鐘,用繪本和孩子一起親子閱讀吧!

如果不知道該讀什麼,除了網上那麼多的書單外,至少每個節日都和他讀讀繪本大家推薦給你的節日繪本,相信不到一年你就會明顯感受到孩子身上的變化,你將得到遠大於付出的收穫。

注:本文大量論據和論述引用自以下兩書:

1.中國臺灣“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洪蘭教授所著的《遊戲與閱讀》(信誼基金會 2016年5月出版)

2.美國兒童精神科權威醫師維多利亞·鄧可莉醫師所著的《關掉螢幕,孩子大腦重開機》(橡實文化 2016年5月 )

想給孩子讀繪本但不知如何入手?

繪讀教育在2018年春將推出《繪本閱讀百問百答》音訊知識付費產品,我們邀請了包括花婆婆方素珍、餘治瑩、王林、孫慧陽、王志庚、李明華、小群姐姐、趙建明、吳敏蘭、馬楠、點點媽、常曉武等海峽兩岸繪本閱讀與教育領域專家與一線從業者,針對幼兒家長、繪本愛好者及從業者最關心的100個極具代表性的問題,以音訊的形式進行巨細靡遺的針對性回答。

所涉問題覆蓋了繪本、親子閱讀與早期閱讀、集體閱讀、閱讀推廣、繪本館創業、繪本課程與教學等六個領域,提供了從基礎知識傳授到操作方法指導的方方面面,解決了幼兒家庭關於早期閱讀的幾乎所有困惑,並為繪本閱讀推廣人、繪本教育從業者和創業者提供了前路指引。

以上為該音訊知識產品的樣品供您參考

現針對用戶做使用平臺與價格調研,煩請您點擊右下角“寫留言”,分享你平時使用的主要知識付費平臺(喜馬拉雅FM、知乎、得到)和可以接受的產品定價(99元、128元、168元),如"喜馬拉雅;99元"或“不打算為知識付費產品買單”。

您的回復將讓我們提供的這一產品更加符合你的使用習慣和價格認知。謝謝!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關注繪本大家-

北京繪讀教育微信公眾號

應對小情緒,繪本有妙招。繪本中的主題包羅萬象,幾乎孩子所有涉及得到的生活領域和方面都能找到對應的繪本給予孩子啟發和參照,讓孩子通過閱讀拓展生活經驗的局限,更好的應對社會交往與自己的情緒控制。

當你打開電視讓動畫片替你吸引一會兒孩子注意力的時候,你正在泯滅孩子的創造潛能。

動畫片以鮮亮的色彩和有趣的情節確實能夠吸引住孩子,但其以1秒24張畫面連續播放的速度,讓觀看者的大腦處於快速接受的狀態,來不及思考,所以孩子持續處於一個填鴨式的“接受”狀態,會造成認知超載,回溯和理解力都會造成損害。

同時動畫片所體現的是編劇和導演的想像力,處於一味接受的孩子本身的想像力會被它“鎖住“,一旦接觸後就難以跳脫出別人畫的框框了。

而一個孩子的創造力發展最重要的是通過兩個方式,現實環境中的的遊戲和閱讀。

孩子在遊戲時大腦會分泌“腦神經滋養因數”,它能夠使神經元長出新的分叉,增加神經網路連接的密度。

閱讀則能讓孩子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去接觸不曾具備的生活經驗,讓孩子的想像力超越時空的限制,飛到更遠的地方。

遊戲和閱讀都能促進大腦神經網路的綿密。而一個人的神經網路越是綿密,他的創造力就越強。神經科學對創造力的定義就是“兩個不相干的神經回路碰在一起,啟動第三條回路“。若是網路連接稀疏,它就碰不到一起,就不會有新的點子出來,所以孩子神經網路越密,他越有機會觸類旁通、產生新的想法。

當你認為孩子喜歡平板電腦上的遊戲而將他交給電子保姆,不給他讀書時,你正在把他推向生理紊亂和情緒失調的危險。

智慧手機、平板電腦等設備上提供的數碼遊戲,調動的是人的“原始腦”,在玩遊戲的時候大腦時刻處於“戰鬥或逃跑”的選擇之下,所以孩子極其容易精神高度亢奮,從而在關閉遊戲後很久都難以平靜下來。處於“高度喚醒”(過度被激發的神經系統)狀態的孩子,會發展出跟情緒、焦慮、認知、行為、社交互動相關的症狀,並可能在學校、家裡或同學之間產生嚴重的失調狀況。

尤其是當大腦接觸了電子螢幕不自然的亮光(螢幕的光線多半帶著模擬了白天光線的藍色調),作為睡眠訊號的荷爾蒙褪黑激素就會被抑制,自然的生理韻律被打亂了。使得孩子的身體無法正常、健康的進入較深層的睡眠迴圈,造成睡眠品質低落——本來是要利用這段時間來“清理房子”並鞏固學習所得。並最終影響孩子白天的精神狀態,可能會讓產生焦慮、暴躁等情緒,加劇人際關係失調狀況。

當你認為孩子就該快樂點,不該過早看書弄得那麼累時,你在將本該能使他受用一生的閱讀興趣扼殺在搖籃裡。

你覺得看書是一件很累的事,只是你以己度人——你自己沒有建立起閱讀興趣,在閱讀中沒有體會到樂趣才會如此認為。

閱讀本身的的魅力自古至今讓多少人樂在其中——通過閱讀瞭解到未知領域知識時的驚奇感,通過閱讀解決內心困惑的豁然開朗,通過閱讀感受主人公的命運而帶來的共情效應,通過閱讀讓自己見識更有增長及思辨能力的成長感等等,都讓一個人在閱讀中感受到愉悅與成長。

而當你自己沒有enjoy其中時,閱讀只是應付考試的“不得不”,是職稱考試的敲門磚,考過了試、敲開了門自然就把“磚頭”扔在一旁棄之如敝履。你不曾體會到閱讀的樂趣也許緣于你成長環境時的教育氛圍,但讓你沒能體會到的樂趣依舊要延續到你的孩子身上嗎?

人們說笨鳥有三種,一種是先飛的,一種是後飛的,一種是自己懶得飛,生個蛋讓它飛的,如果你不是先飛的笨鳥,再懶也該做第三種鳥,至少讓自己的孩子能展翅高飛啊。

從神經學上講,說話是本能,閱讀是習慣。既然是習慣,就得靠培養。因為大腦中並沒有閱讀中心,閱讀是靠大腦的很多區域合力來完成任務,因此要練習久了才會熟練。從他小的時候起,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就是讓他擁有一輩子的好工具。

當你讓他大量識字好讓你不覺得焦慮時,他上小學後的專注力正在被你親手毀掉,並為進入中高年級之後的成績低落埋下禍根。

文藝復興後形成的新兒童觀的一個重要認知就是圖像更符合幼兒的認知發展,所以1658年有了《世界圖繪》的誕生,1902年誕生了現代意義上第一本繪本《比得兔的故事》。

孩子在圖像閱讀的過程中,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發現書上那些被稱為文字的圖像和其他圖像有著不同的含義,從而對符號語言逐漸產生濃厚的興趣,在小學進入正式識字階段其學習文字的興趣會非常濃厚。

同時由於面對陌生的學習,需要專心致志才能掌握,所以也許在識字量的起步上比“先飛”的孩子晚,但是在學習的速度和專注力培養上則精進得快得多。

而在學齡前就大量識字的孩子則由於識字已經非常多,剛上小學頭一兩年裡,覺得語文課上的字自己都早已認識了,學習的挑戰性降低,覺得太容易的心理會讓孩子上課的專注力渙散,而聽課專注力的下降在三年級大部分孩子的識字量都達到近似水準後,在中高年級的課堂學習上,會讓孩子的課堂吸收能力反而可能會落後于其他孩子。

我們這一代人,小時候無福讀到繪本,所以從小照著傳統教育成長過來,結果造成我們對於文字這樣的符號語言有敏感度,但對於圖畫語言則缺乏訓練,所以我們的圖像思維能力普遍偏弱於讀著繪本長大的這一代孩子。

當我們現在有條件、有機會讓他們以更符合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方法去接受教育並健康成長的時候,我們還以“我沒讀繪本這不是也長大成人了嗎”為理由,秉承過去我們自己的學習方式教育孩子的時候,只會讓他們的圖像思維能力也和我們一樣,在最應加強的時候遺憾錯過,並被其他早早就開展繪本閱讀的孩子甩後了兩條街。

當你玩具、遊戲、動畫片他要什麼給什麼,就是不願每天花10分鐘和他一起閱讀一本繪本時,你失去的將數倍於你所給予他的。

不管他現在是1歲還是6歲,從現在起,每晚拿出10分鐘,用繪本和孩子一起親子閱讀吧!

如果不知道該讀什麼,除了網上那麼多的書單外,至少每個節日都和他讀讀繪本大家推薦給你的節日繪本,相信不到一年你就會明顯感受到孩子身上的變化,你將得到遠大於付出的收穫。

注:本文大量論據和論述引用自以下兩書:

1.中國臺灣“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洪蘭教授所著的《遊戲與閱讀》(信誼基金會 2016年5月出版)

2.美國兒童精神科權威醫師維多利亞·鄧可莉醫師所著的《關掉螢幕,孩子大腦重開機》(橡實文化 2016年5月 )

想給孩子讀繪本但不知如何入手?

繪讀教育在2018年春將推出《繪本閱讀百問百答》音訊知識付費產品,我們邀請了包括花婆婆方素珍、餘治瑩、王林、孫慧陽、王志庚、李明華、小群姐姐、趙建明、吳敏蘭、馬楠、點點媽、常曉武等海峽兩岸繪本閱讀與教育領域專家與一線從業者,針對幼兒家長、繪本愛好者及從業者最關心的100個極具代表性的問題,以音訊的形式進行巨細靡遺的針對性回答。

所涉問題覆蓋了繪本、親子閱讀與早期閱讀、集體閱讀、閱讀推廣、繪本館創業、繪本課程與教學等六個領域,提供了從基礎知識傳授到操作方法指導的方方面面,解決了幼兒家庭關於早期閱讀的幾乎所有困惑,並為繪本閱讀推廣人、繪本教育從業者和創業者提供了前路指引。

以上為該音訊知識產品的樣品供您參考

現針對用戶做使用平臺與價格調研,煩請您點擊右下角“寫留言”,分享你平時使用的主要知識付費平臺(喜馬拉雅FM、知乎、得到)和可以接受的產品定價(99元、128元、168元),如"喜馬拉雅;99元"或“不打算為知識付費產品買單”。

您的回復將讓我們提供的這一產品更加符合你的使用習慣和價格認知。謝謝!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關注繪本大家-

北京繪讀教育微信公眾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