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學《莊子》得意忘言,失口而出才是知

這次會講奪魁的同學要問的是南華經法咋回事。 還問我哪裡能挖出來?我看了這問題, 會心一笑, 真要問這個, 那就說說哈^_^

離寓無道, 離經無法。 在傳統文化領域, 有各種被今人誤解的東西。 其中有一種看似鼓勵大家沉默不言, 以沉默為尚的說法。 比如

得意忘言。 不可言即道。 不可思即道。

很多朋友看了某些書, 有了某些感悟, 但是又說不出來, 就會講自己是欲道已忘言, 得意忘言之類。 實際上, 嗯, 這和文中所說的境界, 和忘言的境界相差太遠了。 就是看見塊石頭就以為是山頂的典型。

明白而講不出來?那是還沒明白。 說不清楚, 是你領悟不足, 沒法宣之於口, 這是理解的第一步, 矢口而出謂之知, 射, 必要身正才能中的。 身不行之, 矢口出不來, 或者不准的。

所以說不出來和忘言是兩回事, 這就是純碎的不知, 或者摸到一點但沒理解透, 說不出來呢。

真正行動過,

踐行過, 總有辦法, 當然未必都是直接的語言, 來闡述清楚。 各種比賦興都是可以用的。 所以深入淺出才是得意之循序漸進的正理。 貌似總有人說中國傳統文化不講邏輯, 不講思辨?其實不然, 我解過莊子, 層層疊疊自成體系, 豈會沒有理路可尋?問題是古人的理路和今人的臆測是有區別的, 西哲的邏輯在我們這裡一點都不好使, 用一個錯誤的鑰匙來開箱子, 自以為打開了, 其結果無非腦補的箱子而已。 所以不識古人之學就大放闕詞之輩只不過在不斷彰顯其淺薄。 既然淺薄如斯, 何必往來?所以不知有敬, 學問非偏即廢。 態度品行和能力其實是有相關性的。

只有真正深入進去, 踐行於身, 反復磨礪, 才可以忘記原文之言,

而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 但裡面乾貨也一樣的。 這也是一種忘言。 這就是深入淺出。 學而不習, 習而不重, 深入不進去, 自然淺出不了。

簡單的講, 深入淺出的高級狀態, 就是忘了原文之言, 用己言, 以比附舒陳之法言其意。 這就是得意忘言的初級狀態了。

莊子其實詩學學的很好。 詩騷敘事體系不知, 想全懂莊子也有點難度。

不可言說之事確實有, 但很少或者很久以來就沒有人接觸到那種不可言說的境界。 這種就是六合之外, 存而不議。 莊子所言六合是有明確指向的, 根本不是泛泛而言。 六合之內, 先王聖賢, 諸子百家之學都還沒摸到, 六合之外的是不是想太多了?這是沒法說, 不叫忘言, 稍微講究點哈。

所以真正想明白, 請先能表達出來,

這需要踐行, 需要學習, 需要訓練。 我們的讀書組就是在這種前提下進行的。 深入必然能淺出。 然後慢慢積累精煉, 日久才能盡其意而進入下個階段, 在新的層面, 從新這個過程, 就像升學一樣。 而那個時候, 方能叫真正的得意。 也就是你得其全, 知其本, 所謂言有宗也。

這樣定義是很明確的, 你能講清楚, 已經踐行熟悉深入乃至進入下個階段的時候。 這才算得意, 而不是簡單覺得自己明白了, 就算得意。 更不是覺得自己明白, 就是說不出來, 就算得意忘言。

別太自大了, 忘言是得其實, 故亡其言, 得其宗, 守其精, 則執古禦今。 那麼屆時用什麼表達, 穿什麼衣服, 都不失其意, 不失其本。

這種本事根本不是簡單就能練出來的, 行而有實, 才能得意。 得意就是得實。 唯仁者得其實, 得者不離其實也。 終日默默的顏子其實最善此道, 而我們根本和這個地步遠著呢, 還是先在基本功夫下力氣, 好能依文而入, 以學進德。

傳統文化的沒落, 不以行而知之, 亂解經文, 錯置之事多也, 絕大多數都和自大分不開。 自謙為誠,真是至理名言。若無其誠,啥門徑都看不到,只能看著一坐靈光閃閃,霧氣昭昭的寶山吹牛,而不是進寶山啦。

深入淺出之後,已然能用自己話說個八九不離十,然後再琢磨又久,行不離其意,自然不用言表之。這才是真正的忘言。沒有這個不斷參研,專注進去的過程,只能摸摸意的表皮,盲人摸象,自然不知道咋表達更清楚。乾脆張張嘴,就自詡為得意忘言。

為了大家的好理解,我暫且把知和言的關係分割成三個階段,但其實並非絕對線性,互相有所交並是正常的。單獨個體在不同環境下的經歷也不一樣,就是幫助大家理解而已:

依文而知,深入淺出,必以踐行而知其實。

得文意而忘其言,己言達其意也,而能不離其宗者,是從深入淺出,到得意忘言的過度階段。

精益求精,不斷深刻踐行,身心皆沁入其中,那麼亡其言,行之而已。示人以行,何必用言。此謂反撲。不過此時言之,言與意合,擲地有聲,道法成也。

遠古先民不用語言,照樣做很多事,因為有些人某些東西很發達。語言的出現是一種進步,是為了文明的大面積傳遞,但代價就是語言出現之前能力的逐漸消亡吧,進化和退化從來都不過是適應,而不見得是單向。

再舉個例子,大家都經歷過和自己熟悉之極的朋友相處時,他還沒出聲,或者他說上半句,你就自己能接下半句的事情吧。我小時候和好朋友一起玩,經常有這種情況出現,相信很多人都有類似的經歷。這是什麼他心通嗎?

其實這些啥通都是後來無知者的強作理論,不得其本,不足與之言古。真的學儒,幾篇吃透了,就足以拆解這些破爛的,無非是些自然本能的恢復而已,被扭曲成宗教的墊腳石。無知無學,也無賴無聊而已。

非常熟悉的搭檔互相一個眼神交流的資訊比你寫封長信還多,這道理一樣的。

莊學確實有得魚忘筌之要,但這是有前提的,莊子洋洋數十萬字,這還是被刪了19篇的呢。是忘言嗎?明顯不是,但也是。得了其意,忘了莊子之言,能用你的話,用你的行動來表達了,這才是莊子之學。

不表達之默也是一種表達,表達以言和表達以默之間根本沒有高下,而是要看合適與否,這是種收發自如的狀態啦。適合沉默的時候,你去扯皮就是下;適合說話的時候,你卻沉默還是下。中國文化的內涵就是被這些不著調的一步登天自以為高大上的所謂修行,其實是想當然的小道消息毀掉的。

你沒有這種訓練,沒有基本的能力,怎麼從文中得其意呢?又如何掌其宗?更別說身心久沁,忘言之境啦?所以,學之以序對於莊學乃至華夏學問是關鍵性的。

自謙為誠,真是至理名言。若無其誠,啥門徑都看不到,只能看著一坐靈光閃閃,霧氣昭昭的寶山吹牛,而不是進寶山啦。

深入淺出之後,已然能用自己話說個八九不離十,然後再琢磨又久,行不離其意,自然不用言表之。這才是真正的忘言。沒有這個不斷參研,專注進去的過程,只能摸摸意的表皮,盲人摸象,自然不知道咋表達更清楚。乾脆張張嘴,就自詡為得意忘言。

為了大家的好理解,我暫且把知和言的關係分割成三個階段,但其實並非絕對線性,互相有所交並是正常的。單獨個體在不同環境下的經歷也不一樣,就是幫助大家理解而已:

依文而知,深入淺出,必以踐行而知其實。

得文意而忘其言,己言達其意也,而能不離其宗者,是從深入淺出,到得意忘言的過度階段。

精益求精,不斷深刻踐行,身心皆沁入其中,那麼亡其言,行之而已。示人以行,何必用言。此謂反撲。不過此時言之,言與意合,擲地有聲,道法成也。

遠古先民不用語言,照樣做很多事,因為有些人某些東西很發達。語言的出現是一種進步,是為了文明的大面積傳遞,但代價就是語言出現之前能力的逐漸消亡吧,進化和退化從來都不過是適應,而不見得是單向。

再舉個例子,大家都經歷過和自己熟悉之極的朋友相處時,他還沒出聲,或者他說上半句,你就自己能接下半句的事情吧。我小時候和好朋友一起玩,經常有這種情況出現,相信很多人都有類似的經歷。這是什麼他心通嗎?

其實這些啥通都是後來無知者的強作理論,不得其本,不足與之言古。真的學儒,幾篇吃透了,就足以拆解這些破爛的,無非是些自然本能的恢復而已,被扭曲成宗教的墊腳石。無知無學,也無賴無聊而已。

非常熟悉的搭檔互相一個眼神交流的資訊比你寫封長信還多,這道理一樣的。

莊學確實有得魚忘筌之要,但這是有前提的,莊子洋洋數十萬字,這還是被刪了19篇的呢。是忘言嗎?明顯不是,但也是。得了其意,忘了莊子之言,能用你的話,用你的行動來表達了,這才是莊子之學。

不表達之默也是一種表達,表達以言和表達以默之間根本沒有高下,而是要看合適與否,這是種收發自如的狀態啦。適合沉默的時候,你去扯皮就是下;適合說話的時候,你卻沉默還是下。中國文化的內涵就是被這些不著調的一步登天自以為高大上的所謂修行,其實是想當然的小道消息毀掉的。

你沒有這種訓練,沒有基本的能力,怎麼從文中得其意呢?又如何掌其宗?更別說身心久沁,忘言之境啦?所以,學之以序對於莊學乃至華夏學問是關鍵性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