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清代天津富豪實力有多強?奉旨獨資建城牆,收購《富春山居圖》

(富春山居圖-剩山圖)

康雍時代, 天津城東南住著一戶安姓人家, 是朝鮮人, 父親安尚義、兒子安岐, 在當時權臣納蘭明珠的支持下,

以鹽業起家, 成為津門首富。 安岐熱衷於收藏, 他最頂級的藏品是《富春山居圖》的前半卷《剩山圖》。 安家還出資並主持修建了天津城被大水衝垮的城牆, 這裡面的故事十分複雜, 足以拍一部劇情大片。

納蘭明珠, 滿洲正黃旗人, 是康熙倚重的大臣。 安尚仁、安尚義兄弟作為高麗貢使來到北京, 深得納蘭明珠信任, 被收為家臣。 明珠的“金義錢仁錢莊”即嵌入這兄弟二人的名字, 由他們共同掌管。

安尚仁主管納蘭明珠府內之事、大總管。 安尚義借明珠的勢力在天津經營鹽業, 後到揚州發展, 當時兩淮鹽每年運銷168萬引, 安氏占30萬引, 與同在揚州業鹽的山西巨富亢氏齊名, 並稱“北安西亢”。 同時安尚義還在景德鎮每年用銀9000兩置買材料,

雇工燒瓷, 所燒瓷器盡行載到揚州轉送進京。

(雍正)

納蘭明珠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因結黨營私、排斥異己被罷黜。 他的兒子納蘭揆敘捲入奪嫡之爭, 支持雍正帝的政敵“八爺党”。 雍正帝即位後, 對早已死去的揆敘耿耿於懷, 追奪官位, 削諡號, 墓碑改鐫“不忠不孝陰險柔佞揆敘之墓”。

這一通折騰, 安氏一族也感到岌岌可危。

雍正三年(1725)春夏, 天津大水, 淹城磚十三級, 城壕皆壞。 當時長蘆巡鹽禦史莽鵠立向雍正帝建議重修天津城, 需湊銀43000餘兩。 雍正帝批復:此事且緩, 可問安尚義之子可願捐此力否。 對安氏父子來說, 在此時能有一個報效朝廷的機會, 是一件好事。

莽鵠立本身就是一位畫家, 安尚義之子安岐精研畫藝, 兩人志同道合。 回天津後, 莽鵠立征得安家同意, 又上了一道奏摺, 言明修城資金來自安岐父子的主動捐贈。 雍正准奏, 詔令官民“實心幫助, 以襄其成”。

(天津老城)

翻建天津城的工程, 從雍正三年十月開始動工, 修了一年多進展緩慢, 只有北面修起一座城樓、百丈城牆。 因為這段時間安家也是焦頭爛額——雍正四年正月, 隆科多案發, 雍正帝感到十分不爽, 安尚仁之子安圖被牽連入獄。

《永憲錄》載:“故罪臣揆敘家人安圖夤緣隆科多, 自康熙五十二年至雍正二年, 計銀三十余萬兩。 又娶紅帶之女為妾, 逼勒自縊, 事覺拿交刑部, 籍沒其家。

”這段意思是說, 安圖是納蘭揆敘的家臣, 向隆科多行賄, 賜其自縊。

雍正六年六月安尚義病故, 安岐也因安尚義欠太監李玉銀兩一案被羈押在北京。 好在不久後終於回到天津。 直到雍正十年十月, 天津的城牆工程完工。 這項工程耗資白銀數十萬兩, 歷時七年, 安岐為修天津城從山東臨清調集磚石, 通過運河運到天津, 盡心盡力。

(天津城牆)

《天津縣誌》記載,天津舊城四門有樓,舊時匾額為:“鎮東、定南、安西、拱北”,後改為:“東連滄海、南達江淮、西引太行、北拱神京”。 安岐父子所築新城四門,東為“鎮海”、南為“歸極”、北為“帶河”、西為“衛安”,西門的額題是雍正欽定,據說就是為了褒獎安氏。雍正帝最終放過了安家。

納蘭明珠及其子納蘭性德、納蘭揆敘都是藏書大家,納蘭性德更是清代著名詞人。納蘭家族能夠接納安家,也可以說明安氏兄弟的文化層次不低。安歧發跡之後,收藏了大量金石書畫,是當時著名的收藏家,他在天津城東南建沽水草堂,又有古香書屋。范寬的《雪景寒林圖》(如今是天津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王獻之的《東山松帖》、歐陽詢的《卜商帖》、米芾的《參政帖》、黃庭堅的《惟清道人帖》等珍品,都曾被安岐收藏。

(納蘭性德)

天津鹽商巨富查為仁的弟弟查禮,與安岐交好,查禮在詩作《畫梅三首》的小序中寫道:“安儀周(安岐)老人貌攜神清,性好古,精於鑒賞。築古香書屋數椽于沽水上,中貯牙籤萬軸,余盡商周秦漢青絲寶器、唐宋元明名家之翰墨也。寢食其間,俗夫不得窺戶,時人比之清秘閣。”說明安氏收藏的深度和廣度。

歷代藝術大師所留下的傳世墨蹟,首推元代畫壇巨擘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此畫命運多舛,曾被吳門畫派代表沈周、晚明畫壇泰斗董其昌等收藏,後落入宜興收藏家吳之矩手中。吳之矩臨終前將畫作傳與三子吳問卿,吳問卿臨終前竟火焚畫卷為自己殉葬,幸運的是被其侄吳子文從火中搶出,無奈仍有部分焚毀,自此《富春山居圖》一分為二。

(天津老城)

隨後《富春山居圖》被極富鑒賞力的古董商人吳其貞發現,他殘留下來的前段去掉燒焦的殘片,精心裝裱後定名為《剩山圖》,於康熙八年(1669)為清初大收藏家揚州王廷賓購得;後段乃原作主體,名為《無用師卷》,曾被多位藏家收藏。

《無用師卷》後來被安歧買下,一直精心保存,視若奇寶。乾隆十一年(1746)冬,安氏家道中落,此卷為軍機大臣、保和殿大學士富察·傅恒購進,進入內府皇宮。如今,《富春山居圖》的前半卷《剩山圖》藏於浙江省博物館;後半卷《無用師卷》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天津老城)

《無用師卷》有一段乾隆題跋:“……安氏家中落,將出所藏古人舊跡,求售於人,持富春山居卷並羲之袁生帖、蘇軾二賦、韓幹畫馬、米友仁瀟湘等圖共若干種以示傅恒……恒舉以告朕……剪燭粗觀,則居然黃子久《富春山居圖》也。”

再說說安歧修建的那座天津老城。實際上天津老城始建於明永樂二年(1404),先後被整修過四次,分別在明萬曆、清順治、清康熙、清雍正。這座老城方圓九裡十三步,城牆高三丈五尺,厚兩丈五尺。1900年12月31日,八國聯軍拆毀的正是當年安歧修建的城牆。天津城自此消失。(文:何玉新)

(天津城牆)

《天津縣誌》記載,天津舊城四門有樓,舊時匾額為:“鎮東、定南、安西、拱北”,後改為:“東連滄海、南達江淮、西引太行、北拱神京”。 安岐父子所築新城四門,東為“鎮海”、南為“歸極”、北為“帶河”、西為“衛安”,西門的額題是雍正欽定,據說就是為了褒獎安氏。雍正帝最終放過了安家。

納蘭明珠及其子納蘭性德、納蘭揆敘都是藏書大家,納蘭性德更是清代著名詞人。納蘭家族能夠接納安家,也可以說明安氏兄弟的文化層次不低。安歧發跡之後,收藏了大量金石書畫,是當時著名的收藏家,他在天津城東南建沽水草堂,又有古香書屋。范寬的《雪景寒林圖》(如今是天津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王獻之的《東山松帖》、歐陽詢的《卜商帖》、米芾的《參政帖》、黃庭堅的《惟清道人帖》等珍品,都曾被安岐收藏。

(納蘭性德)

天津鹽商巨富查為仁的弟弟查禮,與安岐交好,查禮在詩作《畫梅三首》的小序中寫道:“安儀周(安岐)老人貌攜神清,性好古,精於鑒賞。築古香書屋數椽于沽水上,中貯牙籤萬軸,余盡商周秦漢青絲寶器、唐宋元明名家之翰墨也。寢食其間,俗夫不得窺戶,時人比之清秘閣。”說明安氏收藏的深度和廣度。

歷代藝術大師所留下的傳世墨蹟,首推元代畫壇巨擘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此畫命運多舛,曾被吳門畫派代表沈周、晚明畫壇泰斗董其昌等收藏,後落入宜興收藏家吳之矩手中。吳之矩臨終前將畫作傳與三子吳問卿,吳問卿臨終前竟火焚畫卷為自己殉葬,幸運的是被其侄吳子文從火中搶出,無奈仍有部分焚毀,自此《富春山居圖》一分為二。

(天津老城)

隨後《富春山居圖》被極富鑒賞力的古董商人吳其貞發現,他殘留下來的前段去掉燒焦的殘片,精心裝裱後定名為《剩山圖》,於康熙八年(1669)為清初大收藏家揚州王廷賓購得;後段乃原作主體,名為《無用師卷》,曾被多位藏家收藏。

《無用師卷》後來被安歧買下,一直精心保存,視若奇寶。乾隆十一年(1746)冬,安氏家道中落,此卷為軍機大臣、保和殿大學士富察·傅恒購進,進入內府皇宮。如今,《富春山居圖》的前半卷《剩山圖》藏於浙江省博物館;後半卷《無用師卷》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天津老城)

《無用師卷》有一段乾隆題跋:“……安氏家中落,將出所藏古人舊跡,求售於人,持富春山居卷並羲之袁生帖、蘇軾二賦、韓幹畫馬、米友仁瀟湘等圖共若干種以示傅恒……恒舉以告朕……剪燭粗觀,則居然黃子久《富春山居圖》也。”

再說說安歧修建的那座天津老城。實際上天津老城始建於明永樂二年(1404),先後被整修過四次,分別在明萬曆、清順治、清康熙、清雍正。這座老城方圓九裡十三步,城牆高三丈五尺,厚兩丈五尺。1900年12月31日,八國聯軍拆毀的正是當年安歧修建的城牆。天津城自此消失。(文:何玉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